寒区浅埋大跨粘土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0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建筑与装饰2023年2月下 83高速公路隧道项目中的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柳昕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施工行业也随之发展,对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对其技术进行优化升级。
本文将结合高速公路隧道项目中的洞口浅埋段施工的实际需求,对其洞口浅埋段相关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升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的水平,从而促进整体施工项目的高质量建设以及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Tunnel Opening in Highway Tunnel ProjectLiu XinChina Railway 12th Bureau Group Fourth Engineering Co., Ltd., Taiyuan 030024, Shanxi Province,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also developed, which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highway tunnel o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highway tunnel opening also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optimize and upgrade its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of the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the tunnel opening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the tunnel opening in highway tunnel project, aiming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level of the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the highway tunnel ope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Key words highway; shallow buried section of tunnel open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引言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其中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目录1.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重要技术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工程地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水文地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气象特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地震动参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浅埋段设计参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浅埋段总体施工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浅埋段施工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浅埋段施工要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浅埋段施工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洞外地表处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监控量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一、前言 (2)二、工法特点 (3)三、适用范围 (3)四、工法原理及关键技术 (3)五、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一)工艺流程 (4)1、三导洞施工法(见图2) (4)2、中导洞+分部开挖法(见图3) (4)3、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 (5)(二)操作要点 (5)1、洞口工程施工准备 (5)2、长管棚施工 (5)3、反压回填土及地表导管注浆 (6)4、中导洞开挖 (6)5、侧导洞开挖 (6)6、中隔墙施工(参见图6) (7)7、正洞施工 (7)8、支护体系施工 (8)9、防排水体系 (8)10、二次衬砌施工 (9)11、监控量测 (9)六、机具设备 (10)七、劳动力组织 (11)八、质量控制 (11)九、安全措施 (12)十、效益分析 (12)十一、工程实例 (12)六车道大跨浅埋双连拱隧道施工工法林永强崔根群辛国平陈锐(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处)一、前言双连拱隧道是在高速公路通过山势不高、长度较短、上下行线在此分离不开的地段设置双跨连拱隧道,具有易于选线、节约用地、有利环保等优点,但造价一般较高。
随着我国的高等级公路的迅猛发展,在建或拟建的众多高速公路均已按六车道进行规划设计或预留,特别是在山区面积所占比例大、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岭重丘地区(如我国的中西部)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六车道大跨双联拱隧道。
如:上海至武威国家重点公路河南境南阳内乡至西坪段(宛坪高速)连续出现了16座六车道双连拱隧道,国内十分罕见。
其隧道单跨断面为多心圆结构,边墙为曲墙,中墙为直墙,单跨净宽14.1m,净高8.2m,左右洞之间通过2.4m厚的钢筋砼中隔墙相连,初期支护采用工字钢拱架、中空注浆锚杆、挂钢筋网、喷砼等形式,二衬采用独特的“夹心式”模筑双层钢筋砼结构(参见图1)。
图1六车道大跨连拱隧道断面结构图十六座隧道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浅埋、地质条件复杂:因隧道通过的地段一般山势较低,最大埋深在40至80米之间,围岩风化严重、软弱破碎,节理发育,地表水直接影响隧道内涌水量。
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摘要: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表层软弱堆积物以及风化带等,在开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拱顶急剧下沉以及地表开裂等问题。
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施工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采取一些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本文就某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进洞施工为例介绍了在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施工技术;施工工艺1 工程概况隧道城市地铁工程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预计21世纪初至中叶将是我国大规模建设地铁的年代,与此相关,也会涌现出大量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三线大跨度车站隧道跨度大,围岩应力重分布情况复杂,围岩变形难控制,设计施工技术较复杂,并且在国内外没有可供借鉴的系统性的成熟资料,所以进行大跨度隧道围岩施工过程和最终状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软土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大跨度隧道施工。
由于软土特有的性质使其工程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类土。
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中地铁的大量修建,学者们对软弱地层地铁隧道掘进力学特性和空间效应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以将这些研究数据更好地应用在地铁建设过程中,为软土地基建设更好的服务。
但是实际上对于大断面的软弱地层施工中地层隧道施工方法以及施工技术要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 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工艺2.1开挖工序开挖工序施工的先决条件应为隧道超前支护注浆强度为85%。
针对隧道中的偏压地区以及浅埋地区进行处理,最好采用预留核心土开挖方法,操作步骤是顺着隧道开挖,并以单位循环的方式进行挖进,在外轮郭型开挖的过程中,常使用到的施工方法为人工开挖和风镐开挖模式。
就边墙周边及拱部弧形开挖,风镐分台阶开挖法为最佳;就中槽及核心土开挖,挖掘机开挖法为最佳,其开挖进尺应以围岩稳定性为依据,并最终设定为1-2棍钢格栅间距。
2.2偏压地段开挖工序该地隧道进洞方向存在较大偏压,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3~5m后对隧道断面量测发现,初期支护向线路右侧方向偏移,左侧山体出现裂纹,在施工现场中增加中隔壁支护,这时候变形率依然处在变化的过程中。
寒区山岭公路隧道设计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良好发展,寒区山岭公路隧道工程日益增多。
寒区山岭公路隧道工程面临着复杂的地质状况和地形条件,且深受冻融影响。
为有效保障寒区山岭公路隧道施工建设质量,要加强对寒区山岭公路隧道的设计研究。
本文结合相关工程案例,探究了寒区山岭公路隧道设计,以期为寒区山岭公路隧道工程设计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寒区山岭;公路隧道;设计前言:当前,我国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日趋成熟,寒区山岭公路隧道工程项目也日益增多。
寒区山岭公路隧道设计涉及诸多复杂因素,存在相对较大的设计难度。
因此,在寒区山岭公路隧道设计过程中,要深入考察寒区山岭的地质状况和地形条件,结合寒区山岭公路隧道的具体要求,把握各项设计要点,对寒区山岭公路隧道进行科学设计。
一、案例工程概况某寒区山岭公路隧道采用分离式双洞以及双向四车道,隧道左洞长970米,隧道右洞长940米。
该隧道洞身主要为花岗岩岩性,隧道洞身具有108米的最大埋深。
该隧道工程隧址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属于第四系冲击层,其厚度在3米到10米范围之内。
基岩为呈现出不同程度风化的花岗岩。
该隧道工程所经区域具有丰富的水系河流,且分布有大量的沼泽湿地,地表积水较多,且呈现出较高的地下水位。
该隧道工程隧址属于季节性的冻土区,平均最大洞深为2.3米。
二、寒区山岭公路隧道设计1、隧道平纵面设计遵循隧道工程路线相应的总体布设相关要求,对隧道平面进行设计,同时,要充分考虑隧道工程施工的便利性,并强化隧道通风以及日常管理,采用直线对隧道洞身平面线进行设计,使其与洞外接线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有效保障隧道路线安全、协调的整体布设,满足隧道工程的功能要求[1]。
案例工程中,左线及右线隧道相应的纵断面均对人字坡进行采用,其中左洞为1.2%/1270m接—2.65%/760m,其凸曲线半径R为17142.857m;右洞为1.2%/1280m接—2.45%/760m,其凸曲线半径R为17534.247m。
浅埋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偏心CD法施工工法浅埋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偏心CD法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路隧道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工程领域。
在黄土地区,由于黄土的特点,施工工法的选择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浅埋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的偏心CD法施工工法,该工法在实际工程中已经得到验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可行性。
二、工法特点浅埋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偏心CD法施工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大跨度设计:该工法适用于大跨度的隧道,可以减少隧道的数量,提高交通效率。
2. 偏心设计:通过偏心设计,可以减小隧道在黄土地层中的受力范围,减少地层位移引起的隧道变形和破坏。
3. CD法施工:采用倒进式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三、适应范围浅埋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偏心CD法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土层稳定:黄土地区地层较为稳定,不存在严重的地层变形和塌陷问题。
2. 大跨度需求:工程设计需要大跨度的隧道,以提高交通流量和通行效率。
3. 施工条件合适:施工地点有足够的施工空间,并且没有特别复杂的地质情况。
四、工艺原理浅埋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偏心CD法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对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的联系和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实现工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原理:通过偏心设计,使得隧道在黄土地层中的受力范围减小,减少地层变形和破坏的风险。
2. 施工方法:采用倒进式开挖和支护结构的CD法施工方法,通过合理的开挖和支护顺序,减小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变形和沉降。
五、施工工艺浅埋大跨度黄土公路隧道偏心CD法施工工法针对各个施工阶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施工准备:确定施工地点和区域,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准备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
2. 开挖施工:采用倒进式开挖方法,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并及时对开挖面进行支护。
3. 支护结构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支护结构的施工,包括钢支撑和混凝土浇筑等。
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技术指南(草案-04.10)前言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海拔寒区隧道的建设也日益重要。
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高海拔寒区的极端天气和地理条件。
本文档将讨论高海拔寒区隧道的施工技术,并提供一些在该地区施工的建议。
设计和规划设计和规划是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的第一步。
建筑师和工程师应该考虑到这种隧道的特殊性质,并使用专业的软件进行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气候高海拔及寒冷的天气是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设计时,应该尽可能降低隧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以减少隧道内外的温差。
此外,设计人员应该合理安排隧道的通风系统,以确保空气和水能够得到足够的循环和消散。
地质由于高海拔寒区的地质状况不稳定,隧道工程师需要考虑到:•岩石的稳定性•崩塌可能性•冰川运动•雪崩设计人员需要确定适当的支撑和固定系统,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
此外,还应该将可能的冰冻土层、冰雪状况、冰川和岩屑流考虑在内。
施工方法在高海拔寒区施工时,必须使用适当的施工方法。
隧道施工的主要方法包括贯通式隧道和开挖式隧道。
然而,在该地区开挖式隧道施工时,会遇到以下问题:•爆破石头可能涌入下层•岩石松动可能导致支撑系统不稳定•可能会产生过多的废料因此,在考虑什么时候使用何种施工方法时,建议使用贯通式隧道。
材料和技术在高海拔寒区隧道建设中,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至关重要。
以下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隧道开挖由于高海拔寒区隧道地质状况不稳定,建议使用隧道掘进机。
掘进机可以减少隧道振动,减少环境影响,并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隧道支撑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支撑系统是最好的支撑系统。
然而,在高海拔寒区,由于天气条件不佳,施工人员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进行作业,对其构件进行预紧也非常困难。
建议使用改进的钢化纤维管道和抗裂结构设计,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寒、耐久性和安全性。
防灾措施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期间,常常会遇到地质灾害,如雪崩和山崩。
寒区浅埋大跨粘土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摘要:天恒山隧道作为国内第一座严寒地区浅埋大跨土质隧道,从施工工艺到施工组织,国内没有同类工程经验可供借鉴,规范性的标准和要求几近空白,国外可供借鉴的类似工程也不多见。
项目针对该隧道特点,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优化并创新寒区浅埋土质隧道的施工工艺、支护参数,实现严寒地区浅埋大跨度土质公路隧道的快速施工。
关键词:土质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隧道工程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浅埋、富水、软弱地段土质隧道。
这种土质隧道的施工方法又很不成熟,已成为隧道建设中设计、施工的技术难题[1~2]。
特别是严寒地区大断面浅埋土质隧道,因土质隧道可供借鉴的资料、经验有限,往往在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土质隧道被当作软弱围岩处理,这严重忽视了土质隧道的特性[3~5]。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二次支护结构的受力条件,易导致衬砌的开裂。
在建天恒山隧道作为国内第一座严寒地区浅埋大跨土质隧道,从施工工艺到施工组织,国内没有同类工程经验可供借鉴,规范性的标准和要求几近空白,国外可供借鉴的类似工程也不多见。
项目针对该隧道特点,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针对严寒地区大断面浅埋土质隧道的特点,优化并创新寒区浅埋土质隧道的CRD施工工艺、支护参数,实现严寒地区浅埋大跨度土质公路隧道的快速施工。
天恒山土质隧道的施工实践为同类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丰富了土质隧道的施工方法。
1 天恒山隧道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天恒山隧道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地界,是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项目的重难点工程。
哈尔滨绕城公路东北段的建设,使环路贯通,“一环五射”发挥整体功能。
对省会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隧道为双洞分离式设计,单向双车道,单洞上行线长1660m,下行线长1690m。
建筑限界为净宽11.5m,净高5m,考虑本地区的特点,隧道净空断面为三心圆曲墙断面(隧道净面积A=76.782m2)。
隧道设计人行横通道4处,车行横通道1处,上行线和下行线各设置一处紧急停车带。
隧道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面采用单面横坡,坡度2%,上行线和下行线纵坡为双向人字坡,坡度均为1.775%和-0.900%。
1.2 地形地貌隧道所处地貌单元为岗阜状平原区,地面侵蚀较强,起伏较大,呈坡缓、顶平漫岗式,局部“V”型冲沟发育,切割深度10m~25m。
前缘与松花江高漫滩后缘以陡坎相接,高差近40m。
隧道处植被主要为人工林及耕地。
隧道工作区位于松嫩中断陷带东南隆起区内,地层分区为松嫩平原分区,地层分布主要有白垩系(K)及第四系(Q),本区缺失第三系地层。
根据天恒山隧道设计钻孔揭露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隧道处岩土主要为亚粘性土,局部见砂层,地基承载力综合评价表显示,5-1、5-2、7-1和8-2地层为软可塑状态的软弱夹层,对隧道施工极为不利。
1.3 气候、水文地质特性隧区位于北寒带气候区,冬季长达五个月之久,春秋季节较短,年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高气温39.1℃,极端最低气温-41.4℃;年平均降雨量为523.3mm,降雨期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507.7mm;最大冻深2.05m,地面稳定冻结日期为11月下旬,稳定解冻日期为翌年4月中旬。
隧道所处范围地下水主要为局部上层滞水,赋存于软可塑及软塑压粘土层中,钻孔后出现渗水现象,经测量计算24h渗水量为12.2L/m2,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影响,水量变化大。
2 隧道主体设计与施工2.1 隧道主体设计方案2.1.1 围岩分类隧道围岩比较单一,主要为粘性土,局部见砂层。
隧道处构造不发育,隧道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为轻微影响。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规定,天恒山隧道围岩分级以Ⅴ、Ⅵ级为主,其中Ⅴ级围岩占57%,Ⅵ级围岩占43%。
2.1.2 衬砌支护参数暗洞衬砌结构按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复合式支护结构形式。
初期支护以型钢拱架、系统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组成联合支护体系,二次衬砌采用模筑混凝土结构,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结构之间设防排水层,二次衬砌表面设保温防火层。
(1)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参数的选取主要依据工程类比确定,各种围岩及断面条件下的支护参数见表1。
(2)二次衬砌。
二次衬砌采用C30泵送自防水混凝土结构,抗渗标号为S10。
2.2 隧道CRD施工方案2.2.1 CRD施工方案天恒山隧道存5-1、5-2、7-1和8-2软可塑状态的软弱夹层,地基承载力极低,5-2地层仅110Kpa。
试验表明:软塑夹层对隧道开挖的变形和稳定性影响较大,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隧道的变形影响也不同;拱顶有软塑夹层时,土体无成拱能力;拱腰处有软塑夹层时,上覆土的成拱高度受到影响;在标准断面存在软弱夹层地段,采用台阶法施工,尽管初支拱脚采取了加固措施,但仍发生了下沉,核心土发生整体破坏,没有自稳能力,对稳定掌子面不起作用,洞顶最大沉降18cm,水平最大位移3.6cm;在跨度16.83m,高12.06m的紧急停车带加宽段和车行横通道口扩大断面段,采用台阶法施工,有支护情况下,拱顶最大沉降约为30cm,在支护全断面封闭后,隧顶的最大沉降仍然超过15cm;当采用CD法施工有软塑夹层、大跨度段时拱脚的切入变形较大,掌子面的稳定性较台阶法施工好,隧道施工过程中竖向变形较小,但拱肩处变形仍然较大。
因此,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对标准断面有软弱夹层段和隧道加宽段采用CRD法施工。
CRD法是将大断面隧道分部分块开挖,分部封闭成环,先开挖隧道一侧的上部并施作封闭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再开挖隧道另一侧的上部且施作封闭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最后进行隧道下部的开挖支护,最终形成隧道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网状封闭稳定支护形式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
施工注意事项:(1)在①分部开挖支护5m~7m后进行②分部的开挖支护,①分部与③分部的距离控制在1倍洞径之内,掌子面与仰拱及回填的距离控制在2倍洞径以内,在开挖时保持各分部开挖断面和各部的纵向间距,开挖轮廓线要圆顺,以减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2)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设置临时仰拱封闭、步步成环,尽量缩短成环时间,必要时进行掌子面喷射混凝土临时支护;(3)中隔壁设置为弧形临时支护,隧道左右开挖小断面底部临时仰拱保持在同一断面上,各节点的连接一定要对齐p根据设计,超前锚杆、锁脚锚杆、系统锚杆均采用Φ25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粘土层锚杆施工成孔困难,加之注浆效果差,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为此,通过现场试验、专家论证、参考黄土隧道设计与施工相关研究成果取消了系统锚杆,增加Φ42锁脚锚管,整个初期支护结构由型钢拱架+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锁脚锚管组成。
(2)Φ25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现场试验。
2007年11月26日,对系统锚杆钻进、注浆、拉拔等进行试验。
试验地点为天恒山隧道出口,试验项目为Ф25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钻进及注浆、煤电钻(岩石电钻)成孔试验。
Ф25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试验工艺如下。
①钻进:采用天水风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T28型气腿式凿岩机将安装好钻头(自进式锚杆专用钻头,外径38mm)的锚杆(直径/壁厚为D25/5mm,中空全螺纹杆体,单位重 2.5kg/m,螺纹方向为左旋)钻进至设计深度(本试验选用3.5m长杆体,考虑注浆及拉拔试验,锚杆孔深3.0m,外露约50cm)。
②卸下钻机,安装止浆塞,将其安装在锚孔内离孔口25cm处。
③通过快速注浆头将锚杆尾端与注浆泵(根据设计要求,选用GZJB液压双液注浆泵)相连。
④机器注浆,待注浆饱满且压力达到设计值时停机。
⑤安装垫板和螺母。
由于土质隧道具有遇水软化围岩的问题,同时常规的冲击钻不易排碴、成孔困难,因此借鉴黄土隧道煤电钻锚杆施工的经验,在天恒山隧道进行煤电钻成孔试验。
(1)钻机就位。
由于煤电钻较重,施工操作不便利,加工作业平台,使煤电钻在平台上滑动,便于控制钻进速度、方向和排出钻孔土体。
(2)钻孔。
钻孔开始时控制慢速,便于对应孔位和孔口成孔,当开口完成后匀速钻进,使孔内土体沿螺旋钻杆排出,当发现钻进阻力变大时,向外旋退钻杆,带出孔内土体。
(3)清孔。
当钻进深度满足设计要求时,钻杆退出,排除孔内土体。
2.2.3 初期支护监测根据天恒山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选择在S0围岩进行稳定性和支护效果监测。
通过对粘土质隧道钢架条件下的受力特征、应力-时间、位移-时间变化关系分析,掌握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从而研究取消初期支护系统锚杆的可行性,为是否取消系统锚杆提供决策依据。
并对工程施工安全和结构可靠性进行评价。
该试验段里程为XK89+570~XK89+610,埋深约25m,监测断面里程为XK89+588和XK89+605。
该区段围岩主要是低液限的粘土及亚粘土,无渗水现象,含水量平均值为26.9%,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7kN/m3,内粘聚力平均值为14.2kPa,内摩擦角平均值为27.6°。
该区段初期支护采用φ42(L=5m)锁脚锚管、I20a工字型钢、φ8,20×20cm双层钢筋网、φ22纵向连接筋、28cm厚喷射混凝土;二次衬砌采用55cm厚模筑钢筋混凝土。
初期支护阶段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型钢钢架应力、纵向连接筋应力,其元件布置见图3所示。
经过对S0围岩试验段支护结构3个多月变形与受力监测结果分析,各项测试数据现已基本稳定。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初期支护各项数据在测试元件埋设后的15d~20d左右趋于稳定,说明隧道围岩在初期支护施作后的20d左右就可以进入稳定状态,此时即可进行二衬的施作。
就围岩压力而言,从整体上来看,断面的围岩压力最大值出现在左右两侧墙角处或仰拱处,这与墙角处承受较大的形变压力有关。
其它部位的围岩压力大多数在0.1MPa以下。
大多数部位的围岩压力在变化过程中增长缓慢,现已基本稳定。
分析喷射混凝土应力,两个断面的喷射混凝土应力主要以压应力为主,仅有墙角处出现了拉应力,但所受拉应力都不大,均未超过喷射混凝土的设计抗拉强度。
隧道拱部喷射混凝土应力相对较大,边墙处较小。
喷射混凝土应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时态曲线上看,混凝土应力在初期应力增长较快,15d左右受力基本稳定。
分析型钢拱架应力,两个断面型钢拱架应力以受压为主,且受力很大。
应力的增长有很强的规律性。
从时态曲线上看,钢架应力在初期增长急剧增长,随后钢架应力很快稳定,说明钢架受力及时,支护作用很明显。
分析纵向连接筋应力,纵向连接筋受力均为压应力。
从时态曲线上可以看出,连接筋受力初期增长较快,约10天左右趋于稳定。
纵向连接筋的受力可以说明隧道纵向也有一定的受力和变形,纵向连接筋对加强隧道支护的整体性、稳定性有着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