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181.59 KB
- 文档页数:2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作者:周文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摘要: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流传至今,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更加彻底、清楚地认识到唐朝边塞诗的内涵,从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了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以及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三个方面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从中认识到初唐和盛唐两个历史时期诗歌的不同点,有利于对唐诗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初唐;盛唐;边塞诗作者简介:周文慧(1986.1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一.引言在唐朝时期边塞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反映边塞战乱现象、边防战事问题以及抵抗外敌决心等内容的诗,贞观君臣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主题诗,其中,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以初唐四杰的诗为代表,初唐四杰指的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王勃(王勃的诗未涉及到边塞领域,为方便称呼,仍将其称之为“四杰”),创作出了丰富的边塞为主题的优秀诗作,诗作中传达出一种阳刚的力量,蕴含着不畏牺牲、慷慨激昂的为国情怀,因为这些边塞诗作中含有这不一样的气质,成为了千古佳作,而在盛唐时期,边塞诗也进入了旺盛的时期,然而初唐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传达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本文针对两种时期边塞诗的不同特征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二.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一)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摘要: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多以边疆的荒凉与战争为主题,强调了士兵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则更加优美,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通过做好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好唐朝边塞诗的演变进程。
本文针对了初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以及盛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关键词:初唐;盛唐;边塞诗引言: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尤其是边塞诗更是唐诗中的瑰宝。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意境和深刻的意境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为了更好的感受唐朝边塞诗的演变,就应当有意识的针对初唐与盛唐边塞诗的意境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一类诗歌。
这些诗歌不同于其他诗歌,它们的创作背景是战争和边境,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境界。
这些诗歌的创作时间距今已有数百年,但它们依然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政治形势。
唐朝初期,边塞地区的安全形势非常不稳定,战争频繁爆发,士兵们常年守卫在边境线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磨难。
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士兵们的崇敬和对边塞地区的离愁之情。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在当时,忠诚、勇气、坚韧不拔被视为最高的美德,这些诗歌在表现上述美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象和士兵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了他们对这些美德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诗歌成为当时社会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它们通过表现士兵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对人性和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诗歌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对我们的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渺渺边塞情解读高岑边塞诗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而作为唐诗重要题材的边塞诗,意象广阔,意境悠远,思想深刻,想象丰富,于情意间给我们展示出一张靓丽的大唐风景画。
无论是边塞风光的壮丽,还是戍边生活的艰辛,无论是报国之志的感慨,抑或将士思乡的情思,亦真,亦幻,亦纯,亦美。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数量不可谓不多;而整个唐代,凡是较有声誉的诗人,对边塞诗这一领域,几乎莫不涉笔的,名家、大家更不例外,不仅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自身亲历的见闻来创作,甚至一些没有任何边塞生活经验的诗人也利用一些材料进行边塞诗的翻新创作。
由此可见,边塞诗在唐代真的是很“给力”。
那么,为什么在唐代,边塞诗能有如此繁荣的景象呢?其一,在于唐代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盛唐时的繁华和强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于是经常性地对国家进行赞美和讴歌也就不以为怪了,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诗句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诗人来说,肯定是打死都作不出来的。
其二,唐代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其三,唐代的边塞诗也不是一个风格延续下来的,它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特质是不同的,初唐时是郁勃的,盛唐时是豪雄的,晚唐时是消瑟的,这更加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内容。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汉代情结反映出诗人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
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
而且诗中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或者是楼兰,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等等。
边塞诗人对汉代英雄更是一往情深,尤为敬佩,他们在诗中屡屡提到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傅介子、李蔡、马援、班超、窦宪等,赞美这些英雄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戍边抗敌乃至马革裹尸等英勇壮举。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也是解读唐代边塞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一、超越时空的联想,借古讽今以汉代唐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隐喻、指代当朝的人事,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
诗人基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熔铸于诗作之中。
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还是一种讽喻当今政策之失的好方法。
《长恨歌》里“汉皇重色思倾国”[1],《兵车行》里“武皇开边意未已”[2],直白来说都是借汉皇帝的尊臀来打唐天子的脸。
李颀的《古从军行》一诗从头至尾贯穿着这种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来创造一种全新的境界。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而诗人为了不触犯忌讳,触怒当朝,故而再加一个“古”字,强调所言乃前朝旧事。
而诗中讽刺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等等,无不可在当世找到对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3]诗作开篇描写了紧张繁忙的从军生活。
白天要登上山头瞭望烽火警报,黄昏时分要匆匆赶到交河驻扎。
白天戒备谨然行程匆忙,夜晚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凄厉的风声传来的是军中巡夜更声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幽咽琵琶语。
琵琶本是军中常见的胡乐,这里用的却是汉典。
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为汉武帝遣嫁乌孙,是西汉遣外番和亲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和亲途中她思念故国家乡忍不住潸然泪下,故而弹琵琶以遣悲怀。
高考语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边塞诗羁旅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边塞诗常见的类型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边塞诗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3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首先,诗人用十四字一气呵成,不但节奏明快,而且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王翰《凉州词》赏析:盛唐英雄赞歌古诗《凉州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豪迈,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以下是对《凉州词》的赏析:一、作品原文第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第二首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二、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译文酒筵上夜光杯中盛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能返回家乡?第二首译文关内此时应该已是花儿凋零、鸟儿筑好巢的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三、创作背景这是一组边塞诗,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
《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武威)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