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王国维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40
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内容摘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
这一理论观点在王国维文学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核心地位,而在审美和文学方面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篇将主要针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涵、区别联系和价值体现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和辨析。
关键词: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境界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成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在作品里面王国维引用这样一段话:"盛唐时期诸人,唯有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而其妙处,则透彻蜿蜒曲折,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语有尽而意不尽。
余谓:北宋以前的诗词,亦复如是也。
①"而这段话出自宋朝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又再指出了自己关于"境界"的看法和理解,即:"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但王国维却曾认为,严羽和王士祯的思想观点都不如他自己的"境界说"。
我们再将话题回归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个概念中,其中"有我之境"我们可以先理解为直白的、外露的意境情感,而"无我之境"则可以解释为较为宛转、内敛的意境画面。
两方面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可完全分离,也不能全然将两者混为一谈。
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辨析当代词论家叶嘉莹曾说:"境界就是作品里面的世界,每个作品里面都有一个世界,就叫境界。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文艺理论观初探王国维《人间词话》在20世纪初期于《国粹学报》连载,历经一个世纪后,这部词学著作的光芒愈加灿烂夺目。
文艺理论界对它的解读,远远超出了词学的范围。
这部著作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选取其文艺理论观的两个方面做了论述,并简要地探讨了《人间词话》对于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意义。
一、《人间词话》中的文艺理论观概述(一)“境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可见,王国维将“境界”视为衡量词作水平的最高标准。
因中国文论自古有“意境”之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发表之前也曾撰文谈论“意境”,故历来学界中有将“境界”与“意境”等同的趋向。
笔者认为,“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王国维谈论境界,主要侧重三对关系。
1.“真”与“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境界”概念做了解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从中可以看出,“真”与“境界”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真”的概念又与“自然”息息相关,凡能描写生活真实、传达真实情感的,即为“自然”。
从“真”与“自然”的近似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指的不仅是内容上的真,也是艺术表达效果上的“真”,文学作品给人自然流露之感,方称得上“真”。
“真”的反面是“隔”,不能自然地传情达意,即为“隔”。
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境界”理论:内容真实,而且具有自然流露效果的文学,才是有境界的文学。
2.“造境”与“写境”《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的观念,从中可以看到西方艺术论对于王国维的鲜明影响,王国维提到“理想派”与“写实派”,这个概念的生成同西方绘画有莫大的关系。
“造境”与“写境”的说法,可以视为对“真”与“境界”之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王国维注意到,在文艺创作上存在现实派与理想派的区别,虚构作品表达的是真实的理想,所以虚构作品也可以有境界,属于“造境”而非“写境”。
但是,王国维又进一步表示,“造境”与“写境”也并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是具有深刻联系的。
王国维试论王国维⽂学思想【摘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学、美学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之⼀,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师,其在⽂学、哲学、美学等各⽅⾯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是我国最早运⽤西⽅⽂学、哲学、美学观点和⽅法来剖析评论中国古典⽂学的⾸开风⽓者,亦是中国近代戏曲研究的开⼭⿐祖。
【关键词】:王国维⽂学思想⼈间词话悲剧思想引⽂: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学、哲学思想体系,他的作品如:《⼈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等促进了中国⽂学研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中国近代⽂学研究和近代美学思想的形成拉开了序幕,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开创性的地位,本⽂仅对其作品《⼈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作以阐释,试析其⽂学思想。
《⼈间词话》中的“境界论”王国维的《⼈间词话》⼀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学、美学思想,其中的“境界说”⼴为流传,《⼈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均是围绕“境界说”⽽展开。
其为《⼈间词话》的理论核⼼,其要求⽂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次把它推到了宇宙⼈⽣的深处,“境界说”对⽂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王国维在《⼈间词话》⾥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
告诫⼈们:做学问成⼤事业者,⾸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望远,瞰察路径,明确⽬标与⽅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种境界:“⾐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这引⽤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
告诫⼈们:成⼤事业、⼤学问者,不是轻⽽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番⾟勤劳动,废寝忘⾷,孜孜以求,直⾄⼈瘦带宽也不后悔。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它【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学术三变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四个层面,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在当代,许多学者对王国维的学术三变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也有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在当代社会已经不适用。
无论如何,王国维的学术三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今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未来,对王国维学术三变的进一步研究将继续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并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在当今学术研究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挖掘。
【关键词】王国维、学术三变、中国文化传统、当代学术研究、学术理论、影响、评价、比较、启示、地位、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它相关性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学术三变理论是其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学术三变指的是“变法、变辞、变文”,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用以阐释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变革和传承。
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的繁荣与传承需要进行变法、变辞和变文的处理,才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不断为后人所借鉴和传承。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他相关学术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当代学术界,不少学者对王国维的三变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认为其思想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也有学者对王国维的学术三变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其理论存在局限和不足之处。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与碰撞。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具体探讨王国维的学术三变的概念及内容、其他学者对其评价、与其他学术理论的比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启示,从不同角度揭示王国维的学术三变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意义。
2. 正文2.1 王国维的学术三变的概念及内容王国维的学术三变,是他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包括“变易”、“变化”和“变质”三个方面。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一、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探究其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等文化价值观。
二、境界的内涵与特点“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通过对词的赏析和批评,对“境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首先,境界体现了王国维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境界,而不是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
他说:“境界高了、对于清贫又岂在意哉?岂可以清贫为贵哉?岂云清贫无知?内境丰富、外境贫乏、岂亦不可哉?”这一观点表明了王国维对内心境界的重视,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自己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次,境界也体现了王国维对审美的追求。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追求内在的境界美。
他说:“能知情趣境界,则艺业入巨矣。
无情趣之境界,则连篇累牍,不复可数。
”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内心境界的修炼,才能产生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1. 宇宙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境界与自然的景象和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经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境界,这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好山水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
同时,王国维关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认为境界的升华需要自我超越和与自然的融合,在品味诗词中体验宇宙的壮丽和意义。
2. 人生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中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注。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财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学理论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学理论是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由中国语言学家王国维提出。
它提出了
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人间词话词学”,它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
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
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
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
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它是人们在实践中交流的
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
它强调语言的实践性,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
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
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
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
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它是人们在实践中交流的
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
它强调语言的实践性,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
研究范畴中解放出来,把语言学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中解放。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国维的美学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离开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我们对于王国维美学中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例如壮美与优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眩惑”,“古雅”,等等,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王国维的著名的境界说,并不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的范围,而是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的范围。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或“意境”),实际上相当于“意象”这个范畴。
过去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一点,因此在如何评价王国维境界说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混乱。
已故史学家陈寅恪把王国维著作的学术内容和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
其中第三条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应该说,王国维在把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互相参证”方面,确实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成绩。
但是他的这种尝试并不全是成功的记录。
这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同他本人的世界观有关。
真正要把中西美学融会贯通,必须要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这是王国维(也是全部近代美学史)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
一、王国维及其美学著作1、王国维: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是比较保守2、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二、王国维的美学基本观点1、王国维把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简单化了,但王国维美学≠康德、叔本华美学2、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追求欲望必然带来痛苦,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求助于美和艺术3、王国维认为:美在于形式,美和美感都是超功利的,他反对把艺术作为政治道德的手段,保持艺术的纯粹性、独立性4、王国维提出:眩惑(他把美和眩惑相对立)——就是不但不能使人摆脱生活之欲,反而使人从纯粹之知识回到生活之欲5、王国维提出一个论断:艺术美高于生活美(Y艺术美使人易忘物我利害的关系)6、王国维还提出一个艺术家观物的原则(审美观照的原则):“通古今而观之”摆脱时空规定和利害关系,观照“物之种类之形式”二“不视此物为与我有利害之关系”7、王国维的美学观与其政治立场有关系:他的人生观反映了没落阶级的情绪,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8、王国维这种美学观在写《人间词话》时并没有大的变化三、王国维的“境界说”(一)“境界”(或“意境”)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王国维第一次提出来的(二)在王国维看来,“境界”与“意境”的涵义有无差别1、王国维谈到艺术作品时是把“境界”和“意境”当作同义词使用的,但仍是有“差别”差别:(1)强调的侧重点不同(2)“意境”只能用于艺术作品;“境界”不仅用于艺术作品,也可以指艺术家描写的对象(三)王国维“境界”(或“意境”)的涵义1、“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2、“境界”或“意境”,要求再现的真实性3、“境界”或“意境”,还要求文学语言能够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平常人们在使用“境界”这个词时,有时把它作为美学范畴使用,有时并不把它作为美学范畴使用(四)王国维“境界说”在美学史上的地位:(王国维的新贡献)1、王国维借用西方美学的概念对“情”与“景”作了明确的解释2、王国维明确地把人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列入艺术家观照和再现的对象3、王国维根据艺术家观照的侧重点不同,对审美意象分为:以意胜、以境胜、意境两浑4、王国维认为艺术的认识功能是由审美意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5、王国维认为“境界”(即“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比起其他美学范畴来更为本质、重要四、王国维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也就是壮美和优美的区别2、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由纯粹的无意志的认识产生,而区别在于客体和主体之间是否存在敌对关系3、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实质上是对于审美观照中两种状况的区分,这就要求把情感排除到审美观照之外,但在理论上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4、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价值在于:他企图通过对于审美观照的分析来对审美意象进行分类五、王国维认为“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1、关于“造境”(现实主义)与“写境”(浪漫主义)2、小说分为两种:“理想派小说”:“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写实派小说”:“所怀抱之想象,所经阅之境界”3、王国维提出“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区别在于作品的题材不同,亦即诗人观照的对象不同“主观之诗人”一一偏重于“观我”,作品“意余于境”“客观之诗人”一一偏重于“观物”,作品“境多于意”(真正理想的作品一一意境两浑)4、王国维提出了“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也”的主张是错误的六、王国维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确有观察社会生活状况、掌握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样一层含义,但是更深一层的含义却是要体验到生活的本质在于“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