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国维人生三境看其境界说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2
品味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王国维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大学问家,他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三种什么境界?又该如何理解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慢慢品味吧。
王国维通过深入思考和仔细琢磨,发现每个人在创业、做学问时,如果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所谓三种境界就是借用宋词里的词句,来形容这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选自――宋晏殊[蝶恋花]。
王国维以寒风吹来,树叶凋零,表示人在创业或做学问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迷茫和求索无门的痛苦。
这时候,需要的是头脑冷静,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总结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排除干扰,一往直前。
作用:第一境界也就是立志、下决心的阶段,为实现第二、第三境界奠定基础。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
描述人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仍然无怨无悔。
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不懈进取。
为了心中的理想,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作用:第二境界也是前进路上最困难、最漫长、最不容易坚持的阶段,第二境界的实质是执着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
则是经过几多周折、多年磨练之后,逐渐成熟,终于豁然开朗,苦尽甘来,风雨过后看见彩虹,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
作用:第三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第一第二阶段基础上的提升阶段,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阶段。
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第一章:初境界——顿悟之境在生命的早期,我们刚刚觉醒,开始感知世界的存在。
这个阶段,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扩大,逐渐理解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很多的探索和成长,悟出了一些基本的道理和真理。
1.1 自我认知与认知世界在初境界中,我们开始对自己进行认知。
我们深入思考自己是谁,我们有哪些特点和潜能。
同时,我们也开始认知世界,观察和思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我们学会了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宏伟和复杂。
1.2 情感与人际关系初境界中,我们对于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也日益深入。
我们开始发展友谊和爱情关系,体验到了情感的美妙与复杂。
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并逐渐培养起了同理心和包容心。
1.3 理想和信念在初境界中,我们开始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我们学会了坚持和努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保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第二章:中境界——净化之境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和经历的积累,我们进入了人生的中境界。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渐渐摆脱了过去的迷茫和困惑,开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净化。
2.1 感悟人生的矛盾和挫折在中境界中,我们开始意识到人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挫折。
我们明白了人生没有完美的答案,也体验过失败和失望的滋味。
但我们在这个阶段学会了接受困境和磨难,懂得忍耐和等待。
2.2 求索真理的光明与黑暗在中境界中,我们对于真理和道德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善恶和道义。
我们体验到了道德与利益的冲突,也感受到了真理的光明和黑暗。
我们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底线,并努力寻求真理的指引。
2.3 超越物质与追求精神升华在中境界中,我们开始超越对物质的追求,追寻心灵的升华。
我们对于美的追求更加纯粹和深入,欣赏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
用王国维人生三境界总结工作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借诗词寓意,阐释了人生与事业追求的三个递进层次。
若将此理论应用于总结工作过程,可以这样解读: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一境界对
应于工作之初或新的项目启动阶段。
此时工作者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和未
知,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全局,明确目标方向,即使环境艰苦也要勇于探索前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工作的深入实
践阶段,意味着付出极大的努力与辛勤劳动,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可能会遭遇各种挑战和压力,但始终保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即便身心疲惫也毫不后悔,持续投入、刻苦钻研。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
经历长时间的奋斗与积累后,达到工作成就的最高阶段。
这时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或者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调整之后,突然发现困扰已久的问题迎刃而解,成果显现,犹如在灯火阑珊之处找到了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或理想状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感。
通过这三种境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工作周期从设定愿景、克服困难到最终收获成果的过程。
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客观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理论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一个人在他的人生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被统一地称为三境界,即物质境界,精神境界和圣境界。
第一境界,物质境界,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人的人生以其本能的驱动开始,这是一个初始的境界,他依赖他同类形成社会关系,以满足他的需求,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初的自私和自我保护的境界,物质境界的第一目标是满足自身物质的需要,以便获取最大的实际报酬和物质奖赏。
第二境界,精神境界,指的是一个人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他开始发展意识形态,逻辑性地推理、以及一种人类参与改造环境的本能,这种境界是个体形成社会秩序并最终形成社会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境界是个体在物质境界之上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过程,个体以社会投资和不断移动的过程为目标,最终实现“从低劣到高贵”的过程。
最后,圣境界,是指个体摆脱一切物质、心理绑定,达到一种超越物质拥有、精神完美之时,这种境界具有最强的表现力,而且是完全自由的,圣境界能够使人们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以超越自我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总之,王国维把人的一生统一地为人生三境界,本来每个阶段都可以获得真正的成功,但是它们的顺序是不可错过的。
从物质境界开始,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有效利用资源;到进入精神境界,走上一条向上的路线,利用社会投资和科学技术帮助社会发展;最后,到达圣境界,获得一种超越自身的幸福感。
当一个人能够经历完整的三个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活价值。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感悟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三个境界分别代表了对于学习、友谊和文学的理解和体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意味着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学习。
王国维认为,只有不断积累和学习,才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持续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学习也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当我们在探索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时,会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满足感。
学习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享受。
在学而时习之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意味着友谊的宝贵和珍重。
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就是真挚的友谊。
王国维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他认为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之一。
无论是远方的朋友还是身边的伙伴,他们的存在给予了我们力量和鼓励。
在有朋自远方来的境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友谊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安慰和帮助,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朋友的陪伴和支持,我们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它让我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和纽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了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王国维认为,文学对于人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性,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才华。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启迪和灵感的源泉。
当我们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妙和情感的震撼。
读书不仅让我们丰富了内涵,也让我们拥有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下笔时,我们能够借助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的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内容及含义如下:
第一种境界:“昨晚西风凋谢了。
独自登上高楼,纵览天涯之路。
”只有真正登高望远,居高临下,才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取得出色的成绩。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用找朋友带你去,一个人,平静,慢慢变高,总有一天会到达顶点,再也不会被什么遮住眼睛。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于无悔,为伊消憔悴。
”无论是爱还是对职业生涯的渴望,他都愿意为此“衣带渐宽”,愿意“消除憔悴”,但他必须“无悔”,持坚持态度,敢于为事业牺牲一切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坚持才能成功。
第三种境界:“大家都在找他,回头一看,那个人在,灯亮着。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魅力,既不能勉强改变,也不能改变,要做好自己的事,能做的就做好事。
“人生也有生命,但安可以叹息担心。
成功是一个量质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只要不付出努力,就得不到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领悟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贯通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把读书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了,可真正的理解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自宋朝晏殊的《蝶恋花》,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描写的是凄苦的相思,王先生引的那句词译成现代白话文是:早晨起来,独自一个人登楼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阻隔也没有。
于是才回想起昨晚的那个不眠之夜里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昨夜的西风肯定很厉害,一夜之间,竟然把树上的绿叶都吹尽了。
我的理解是,这段话讲的是领悟。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成就功名,第一个境界是领悟,不能领悟的话,书读了也白读,事情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周章。
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玄化,领悟就是其中之一。
玄化到极致的,印象中,禅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了。
禅宗有名言:禅是不能拿来讲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的。
可不能讲没有记载的禅怎么传下去呢?靠的就是领悟。
光看这个表述就挺玄的吧。
不管怎么说,我在这里也要不负责任一把了,关于这个第一层次靠自己领悟去吧。
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自宋朝柳永的《凤栖梧》,全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理解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疲惫。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指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一棵。
楼记高楼,盼天下天涯路”,这词句出来晏殊的《蝶恋花》,原意就是说道,“我”上高楼远眺亲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意译,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必须存有执著的崇尚,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晰目标与方向,介绍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就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求解,这几句就是情感沉积、杨开第期,就是对下文“盼天下天涯路”一种铺垫。
王国维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就是说道:“众里找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提及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梁启超表示此词“离愁幽独,伤心人别存有默默”。
这就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并无商谈。
王国维已先自说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为最终最低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读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学者,他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美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理论,成为了中国文学理论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解读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一境界代表了人生的初始阶段,即求学阶段。
此时,人们刚刚接触新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保持一颗谦逊、勤奋的心,不断地学习、探索,以期达到知识的顶峰。
王国维将这一境界称之为“独上高楼”,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求学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个阶段的人,需要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专心致志地追求知识,这样才能逐渐积累起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一境界代表了人们在事业或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此时,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目标,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王国维将这一境界称之为“为伊消得人憔悴”,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努力。
这个阶段的人,需要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这样才能逐渐接近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境界代表了人生的巅峰阶段。
此时,人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波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和信心,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王国维将这一境界称之为“蓦然回首”,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经历过无数艰辛和挫折之后,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感悟。
这个阶段的人,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年轻人,但是他们的心态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能够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在总结以上三重境界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递进关系。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王国维人生三境看其“境界”说学生姓名张南学号08020102032所在学院名称新乡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2008级指导教师姓名李辉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内容摘要: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产物, 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会通的结晶, 其中极为明显地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其观念。
尤其是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更是被大家所称道,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是借用古典诗词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路,借此阐述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结合之后所达到的真景物,真性情,真感情中的真境界。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境界说;三境界;艺术境界Abstract:Wang Guowei’s Realm Ideas are products from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lso the crystals between Chinese aesthetics and west aesthetics. It obviously displays the misery complex and it’s ide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life and art .Especially his the Life of The There Realms in his literature what is Human Words and Language are widely known and get praises.Wang Guowei's "three realms" say that borrow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to great business, university of asking the only road .Take this paper realm of life and art state combined reached by the true scenery, true temperament, true feeling of true realm.Key words:Human Words and Language;Wang Guowei;The Realm Theory;There Realms;The Art of Realm境界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是清代学者王国维提出的。
从学术建树以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文学和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的境界说,这是《人间词话》也可以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思想的核心。
一、境界说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学说。
1.境界说的演化过程“境界”一词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在古代的典籍和佛教的道义中都出现过境界这一概念。
其本意是“疆域”的意思。
最早在诗论中用“境”字的也不是从王国维开始的,有关诗词的论说中,有人多次应用“境界”一词。
与之相关的钟嵘的“滋味”说,他认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这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美学的要求。
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把诗的境界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3种,这是诗论中的最早的记录。
到宋代之后,“境界”、“意境”逐步被应用到诗歌评论中,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兴趣”,清代王渔洋称之为“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清代诗人王渔洋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虽然他们的说法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即都是指在诗词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既包含着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景物,又包含着是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与王国维同时代的梁启超也曾谈到过“境界”,他在评论黄遵宪的诗时说:“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①表现更为突出的是况周颐,他在《蕙风词话》中一再谈到境界,他说:“无词境,既无词心。
”他还说:“盖写境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事,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
”他的一些言论已经和王国维有些相似之处。
2. 境界说的独特魅力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4页。
王国维的独到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这一概念本身作了阐释。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又不过到期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②在王国维之前没有人这样去做,他从西方美学汲取营养结合自己填词的经验,为这一术语填充注入了新的内容。
与前人相比,他无论在境界的地位,还是它的应用于分类等各方面,都有了更为明确,深入的认识。
王国维像对待自己的词一样,王国维同样很注重自己的“境界说”,这在其中表现了他对自己学说和自己理论的充分的自信。
其实,对前人的很多论述,在王国维看来,这些论说都无法与他的“境界”说相提并论,他以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严羽和王士祯为例,认为他们提出的“兴趣”说和“神韵”说只不过触及到了诗词创作的表面,而他的境界说却探到了本质。
与其他说法的与众不同所彰显的独特魅力,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则二者随之矣。
”③王国维这么说并不过分,南宋的严羽所说的“兴趣”主要是指作者内心的兴发感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趣,清代王士祯主张的“神韵”说则是指用含蓄的表现手法造成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他们所看重的都是关于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而王国维不仅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愿,同时也注重用心表现的客观世界。
因为他认为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有可能产生艺术的境界,方能使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在无形之中融合起来,称为真正的境界。
王国维这么说过:“文学中有二元质焉。
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艺术的;后者,主观的也,人生的。
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自一方面言之,则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即客观的知识与主观的感情为反比例,自他方面言之,则激烈之感情,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而观物与描写之也,亦有无限之快乐伴之。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敏锐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文学之事。
”④王国维的“境界”说卓然于世,傲然群外,深邃之中包含很多值得探讨的哲学与美学特质。
“境界”说的创立对于我们了解诗词的内涵,挖掘隐藏在诗词表②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页。
③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7页。
④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5册,《静庵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8页。
面的本质及美学意义都有值得借鉴和探究的美学和理论意义。
二、“境界”说彰显的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观念1、“境界”说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
王国维的“境界说”首先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人生境界”是人人都能有的,“常人”就能够达到,而“艺术境界”则只有艺术家、也就是“诗人”才能创造和拥有。
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总是统一于作家的人生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所能实现的艺术高度,而艺术高度的实现与作家本人的境界又不能分离,作为创作的主体,作家本身的高度与疆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境界”只有在“审美静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只有真正的艺术家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天才”才能够超越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审美静观”的态度去观照事物,并且将对人生所感一一复现为艺术作品。
所以,王国维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境界。
王国维的“境界”学说包括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境界”学说是王国维的中西文化交汇冲撞下的产物,它体现了王国维试图用“艺术境界”来逃避人世欲望和痛苦的思想,“艺术境界”其实是“人生境界”的艺术化和物态化。
这是选择也是一种态度,更是属于诗人的那种超乎寻常的境界。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境界作为评论诗词的基本标准来看待,因此在《词话》的开篇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⑤在这里,王国维所谓的“境界”是品鉴词的高低优劣的最高标准。
那么何谓境界呢?稍有遗憾的是,王国维并没有给“境界”一词做过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人间词话》的片段式的论说中领会到这一概念的基本的含义。
2、“境界”说的真感情和真性情有作品的有涵养的只得探究的作品都是作家字字珠玑的结晶,只有作家本身⑤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页。
的投入方能吸引具有相同感悟的读者,这就要求作家的所经历的是真实的是赋予作家感情的倾力之作。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⑥这里可以看到丰富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强调了文学作品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撰写作家们的人生际遇,感悟与审美价值,以及为抒发这种真挚感情而对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绘,即要求做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达到这一步可谓之有境界。
所以,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艺术美学的修饰,艺术境界的构筑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人生“疆域”。
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的一段话明确的说明这一点:“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期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意馀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相互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⑦这就如境界中的诗人的人生境界和作品的艺术境界,缺一不可,“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不能偏废其一,理解“境界”说的精髓和深刻内涵,二者不能遗漏任何一方。
这段话所提到的“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怀,或者说是主观心境,对事物的审美意蕴及人生价值,而“境”指的是客观事物,或者说是客观物境。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只有这两者融合在一起,做到“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才可以真正称为“有境界”。
在这其中,作家的人生心境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生情怀,摹情状物了然于胸而又不一衣带水,独上高楼,有我之境而又无我之境,衣带渐宽而又性情高昂,具有真性情,真感情,方能成为真正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