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不可忽视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摘要:朗读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课文内容有不同的感情。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情节朗读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加强自己的朗读指导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充分突现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朗读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基础朗读活力朗读创新朗读在新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的今天,面对新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要求重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今天,审视目前初中朗读教学的局面,在朗读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问题一、朗读的时间本就不够充分,我们还能一味地扼杀和侵占吗?传统的教学中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问题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我们准备把这种“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进行到什么时候?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问题三、朗读的参与面窄,我们什么时候能让那些“板凳球员”正式上场呢?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分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得不到朗读练习。
问题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我们对学生到底能“指手划脚”到几时?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新学期开学,我带的是七年级的孩子,我想着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上来,朗读时应该很有激情吧,可是当我早上走进班级时,却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有的孩子只是嘴巴一张一合的,其他孩子虽然有些声音,但也明显是有口无心。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我站在教室里,久久沉思。
时间一溜烟地跑走了一个月,学生早读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很多。
这一个月来,我不停地想着原因,是起床就早读没有睡醒?早上本来是朗读的黄金时间啊!是课文太枯燥,读来乏味?不会每篇课文都如此啊!偶然的一次,和同是初中语文教师的朋友聊起这个问题,发现她也深受困扰。
于是两个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终于找出了一些原因。
原来孩子们的朗读存在着一些问题,绝大部分孩子不擅长朗读,或者说根本不会朗读。
他们所谓的朗读,是光有声而无味,无论是早读,还是课堂上朗读,都只能做到读出声、读对字,根本读不出语速、语调、轻重,更不用说读出感情了。
有时候虽能做到大声朗读,但因为读的索然无味,如同小和尚念经一般,没有“书声琅琅”的感觉。
所以,读着读着自己也就乏味起来,久而久之,就连大声朗读都不愿做了。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曾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对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
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
这是不能容忍的。
”叶老先生的批评是严厉的,但他的确道出了我们在朗读教学这个环节存在纰漏和不足。
所谓语文,乃姓“语”,语言的首要作用就是交流沟通,不会读、不懂读的学生往往在语言交流上存在问题。
所谓读书,重在“读”,不仅仅是读出声音这么简单,更要重视读出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才能真正做到“读进去了”“读明白了”。
新课标中也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本来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乐读,会读,巧读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2-22T05:51:26.685Z 来源:《教育学》2021年9月总第262期作者:胡克全[导读] 随着我国对语文学科的不断重视,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朗读教学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教学任务。
而乐读、会读、巧读作为朗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故而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朗读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乐读、会读、巧读的作用,使其可以更好地为语文朗读教学服务。
胡克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大顾店初级中学237422摘要:随着我国对语文学科的不断重视,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朗读教学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教学任务。
而乐读、会读、巧读作为朗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故而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朗读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乐读、会读、巧读的作用,使其可以更好地为语文朗读教学服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教学应用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课堂上,乐读、会读、巧读从不同的方面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助力条件。
乐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读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激情,巧读重点在丰富朗读的形式。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朗读课堂教学中,将这三种朗读学习的方式合理地运用好,使其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一、关注学生兴趣,发挥乐读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支撑乐读发挥作用的一个基础性条件,也是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搜集和整理素材的出发点,选择更加能激发出学生朗读兴趣的内容展开教学,使得乐读的积极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朱自清先生的《春》。
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反思作者:汪笑蕾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7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充分而形象的说明了朗读与理解、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见朗读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反思一下有关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形式,只是起个过渡作用。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朗润课堂, “读”占鳌头发表时间:2012-01-11T10:06:31.74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黄红芳[导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一项不可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
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活动。
——也谈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的朗读教学浙江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学黄红芳一、朗读的内涵和现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一项不可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
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活动。
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披情入文,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
而我们学生的朗读现状不容乐观。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而忽视读的训练的现象,且学生的朗读基础比较薄弱,如何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重在朗读。
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
二、朗读的作用和意义语文教学绝对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读才能进入语文美妙的语言世界中,才能体会语言背后人物的喜怒哀乐、鲜明个性,才能从文本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1.从教育心理学看,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但无意注意,形象思维能力仍在学生感知中占有重要位置。
这些特点使学生善于感受,善于模仿。
须知,语文教学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学生语言。
而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分角色朗读浅谈【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角色朗读即是朗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感情,而且要能够进入角色,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也更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分角色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这对于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的挑战。
分角色朗读就是让学生发挥个性,融入情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
我在课堂中十分重视这一环节的训练,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就很适合这一朗读方法的训练,教师对此可善加利用。
一、分角色朗读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朗读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潜心地融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
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
”而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法也正是符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再者,分角色朗读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生共同参与,这种参与方式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也是学生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
很多语文教师对这种方法偏爱有加,将其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极大地活跃了语文课堂。
二、选好文段要使分角色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进行,精心选材必不可少。
分角色朗读更适合于那些有不同人物角色,有较多人物对话的文章或段落,因为较容易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提高朗读效果。
如《皇帝的新装》,这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一些有趣的情节和人物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较容易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分角色表演的方式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材中类似的文章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最后一课》、《老王》、《再塑生命》、《变色龙》等。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与思考朱自清语曾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
”所谓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它是语文课堂中最经常、最主要的阅读训练,是熟悉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可以说,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不到一定的程度,都不能算是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领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现行的课文分析法往往忽视学生接触文本的过程,在学生并不熟悉原文的情况下就已经忙于讲解了。
这样,从一开始学生所接受的就只是些支离破碎的解剖形象,他们所获得的也并非是文章整体美感。
如果只默读一下,或听听讲解看看注释参考,根本不读,就很难体会到这些千古佳作最初的内涵和大家笔法了。
只有进人角色,咏唱如流,才能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抒发心灵,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学生对语文乃至文学的兴趣。
一、朗读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语文课堂上要把充分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读通、读懂、读透。
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像一种调味剂给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少问题。
一方面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由被动接受变主动的自我消化和吸收。
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既有兴趣又不易疲劳,往往还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二、朗读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语言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也就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语言所传递的情感。
第1篇一、引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在我国,语文朗读教学一直备受重视。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质量,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朗读教研进行探讨。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研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朗读是一种艺术,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感,提高审美素养。
3. 增强课堂互动性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语文朗读教研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研的内容1. 朗读教学理论(1)朗读的定义与分类(2)朗读教学的目标与原则(3)朗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2. 朗读教学实践(1)朗读教学案例分析(2)朗读教学评价(3)朗读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3. 朗读教学研究(1)朗读教学现状分析(2)朗读教学问题与对策(3)朗读教学创新与实践四、初中语文朗读教研的实施1. 加强教师培训(1)组织教师参加朗读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朗读教学水平。
(2)开展朗读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优化课堂教学(1)注重朗读教学目标的设定,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运用多种朗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3. 开发朗读教学资源(1)收集整理优秀的朗读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参考。
(2)开发朗读教学课件、音频、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建立朗读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共享和利用。
4. 开展朗读活动(1)举办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参加朗读社团,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3)开展朗读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初中语文朗读教研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浅淡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摘要:朗读是一门运用有声语言传情达意的艺术,它十分讲究技巧的运用。
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在朗读时抓准体现思想与感情的脉络,处理好字、词、句段和层次间的关系,使读音连贯而表意恰当。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朗读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这一环节,导致学生不能流利地朗读它,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
本人从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下面谈谈自己对朗读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为什么要重视朗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如何提高朗读水平1.挖掘课文的情感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
从而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
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以人们对总理的呼唤为动情点;《祝福》可以以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为动情点:《最后一课》可以以韩麦尔先生“更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些言行为动情点;《岳阳楼记》可以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
有的借助人物形象,有的借助名言警句,有的借助作者情怀,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加强情感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培养和训练,不仅要明确情感教育的内容,而且要着眼于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自身的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具体化的重要方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成都市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李海燕摘要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瑰宝,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是,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实施状况并不容乐观。
本篇论文采用鲜活的课堂实例和问卷调查,就朗读教学的缺失现状及其原因进行探究,以期这样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厘清认识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朗读教学;现状;原因探究正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令人十分担忧,从前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自主、合作、探究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课堂上却是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被繁琐的分析、盲目的提问弄得晕头转向,对语言的整体感知与运用也就无从谈起。
语文教学陷入了深深的误区。
朗读教学备受冷落导致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下降,更间接地反映到我们的教学质量的难以提高上。
那么怎样走出误区,让琅琅书声重回课堂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更新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最紧要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认识。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理念先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一、对朗读教学的重新认识:笔者所在中学是一所外国语学校,实行的是小班全英文教学,学生学习的英文教材也是国外原版的《展望未来》。
每天至少保证3课时的英语学习时间,其中早课有30分钟的听音训练。
要求课文篇篇背诵并且计分,期末归入总成绩。
期末考试的总成绩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结合起来。
我发现,刚进校学生英语起点高低不同:有的考过级,有的只知道几个简单的英语词汇,发音很不标准。
可是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学生在全英文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能和老师十分默契愉快地对答,而且居然能使用许国璋的《大学英语》听力!我不得不佩服他们英语教学的“神速”,短短时间内竟然让学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语文学科与之同为语言类教学,所以我比较关注学生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下的学习进展,进而想要探究语言类教学高效的原因所在。
试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感、审美感,特别是体验情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感受课文;口语表达;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08-01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它是一种集合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意的语言活动。
朗读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吟诵的精华,吸收了其中合理的部分,结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特征,构成了新的形势内容——用普通话进行感情诵读。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学校都取消传统的早读课,往日早读课上书声琅琅的情景很少见了,很多年轻教师也不大重视朗读教学,甚至个别教师不愿意让自己的语文课“浪费”在朗读中去,认为朗读在会考中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帮助不明显,即使在教学中为了了解课文内容需要,也大多让学生进行速读,而把大量时间放到做习题上,学生动笔练习做题的时间是多了,但是读的时间却相对少了。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能够理解、感受课文朗读能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从“眼—脑—口—耳—脑”多个渠道深入领会、准确表达课文的语句词汇的涵义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住课文内容。
而速读只是从“眼—脑”两个渠道进行活动,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就不及朗读深。
入选我们初中语文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古文自不必说,现代文中像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这些文章,如果不去朗读,怎么能够体会它的美,语文教学不仅要学习汉语言知识,而且更要体会几千年沉淀下来文化的魅力,二、朗读还能够训练说话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高中学生都不喜欢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表达,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上,认为这才是用功的表现,的确,在中考高考中这些学生也许能够考出优秀成绩,但是一旦踏入社会会发现他们存在很多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以至很多学生在走出象牙塔后不愿意、也不知道怎么和社会中各种人物交往,茫然无措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反而愿意呆在家里变成所谓“宅男”“宅女”,所以我想我们老师这方面也该反思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思考【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师自身要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以质疑导自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自古以来,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书声琅琅。
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
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
因此,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有以下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最佳时机进行范读,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录音带等进行配合朗读,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和动作、姿势、表情等无声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背影》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场景和有感情的朗读所感染,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慈母情中。
接着提出:这首诗是歌颂伟大母爱的,你们知道哪篇文章是赞美父亲的呢?然后引出新学课文《背影》。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充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教育文档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下面是笔者调查的朗读教学的现状:问卷一: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问卷二:对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统计(20名)问卷一、二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一和问卷二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
其中,有20%的初中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教师认为自己忽略学生读这一方面能力培养的高达75%(见问题2);认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很高和一般的初中占到85%,而高中则为40%,还不到初中的一半(见问题3);教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朗读形式是全班齐读,初中和高中分别占到40%和45%(见问题7)。
在课堂活动参与朗读教学中,认为初中生非常积极和积极的占到75%,而高中仅为25%(见问题9);问卷三:关于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中)学生语文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问卷四:关于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学生朗读情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统计(70)问卷三、四说明及数据分析:问卷三和问卷四分别是对曲阜市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的调查结果统计。
其中,初三这两个班的语文老师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经常给学生讲解朗读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朗读训练。
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对语文朗读课兴趣很高和兴趣一般的分别高达92.86%和97.14%(见问题1),认为自己朗读水平优秀和良好的分别为60%和48.57%;对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朗读方法非常了解的初中占64.29%,高中占12.86%(见问题4);初中语文教师和高中语文教师经常要求朗读并布置朗读作业的占到87.14%和22.86%(见问题5);非常清楚朗读具体要求的初中和高中分别为58.57%和11.43%(见问题6);在朗读时77.14%的初中生和52.86%的高中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错(见问题7);有50%的初中生和57.14%的高中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中能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诵作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从小学到初中都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也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局限,语文素养的培养被严重忽视,朗诵教学在高中阶段处于一个尴尬地位,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因此,提高朗诵教学的地位,重视朗诵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朗诵教学的重要性朗诵教学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到长大后深情并茂地朗诵美文,开口读是我们接触语言、了解语言的最直接方式。
而对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来说, 朗诵是他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中阶段延续朗诵教学会让他们迅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持学习兴趣,能明显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2.朗诵是提升语感的有效方法反复诵读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的过程。
通过反复朗诵,文章里的词汇、语言搭配、句法句式、语气格调等都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同时,语感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将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功利一点说,这种语感的形成将会让学生在高考的“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和写作模块上占据优势。
仅针对细度41.41%-0.074mm弱磁一粗一精一扫流程的精矿进行再磨再选试验,再磨磨矿细度为99.50%-0.045mm。
采用弱磁选进行提纯,弱磁选磁场强度为110.00kA/m。
试验结果见表12。
3.朗诵是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 蕴含着古今中外文人的思维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对语文学科而言,朗诵一篇好文章是实现和作者心灵对话、情感沟通的最重要的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少志士仁人,自出心裁创造出许多先进的绚丽多彩的教学手段,当这些五彩斑澜的教学手段笼罩在语文教学的天空时,我想传统的朗读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因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朗读有如下功效:
一、朗读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初中语文有不少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语言表达技巧,作品中准确精练的用词,生动的语法修辞,严谨的结构,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之后,不仅心听到了作品,耳朵感受到了作品,同时也在学生的舌喉上留下了痕迹,烙在了学生心里。
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并用的朗读,学生能比较深刻的体味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意。
比较深入地理解到篇章中内蕴的东西。
二、朗读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朗读是眼、耳、口、脑、心并用的活动,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协调并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好的记忆篇章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尤其清晨的语文朗读,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朗读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章都是富有深意的,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思维会越来越清晰,情感会越来越细腻,对原作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入。
正是在这种一次次的循环朗读中,学生积极地思考文章的思路,架构,文章所表述的意义,甚至文章中所内蕴的辩证法等哲学思想,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朗读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通过一遍遍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式情感。
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文章,都是具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优秀文章。
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一次次的朗读中,可以很好的把作者所展现的情感内化进他们自己的大脑内,从而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很好的支辨识美与丑,善与恶习等等。
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呢?
方法一、以问促读。
“要让学生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去读、去思。
文章丰富的情感韵味,不经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它的美妙之处的。
所以只有在如剥笋一般的朗读中,学生才最终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也读懂了自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只是单纯的一遍一遍的读,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朗读技巧的训练与解读文本有机的结合起来。
因为朗读,既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
练活动,又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就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朗读教学而言,应重视体现一定的
(下转第35页)
(上接第34页)
梯度,即每次或每一阶段的朗读要力求步步深入,不在一个层面上平移。
通常一篇课文大致要经历初读、精读、品读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要求,并呈阶梯状上升。
分程度、有阶梯地把学生的朗读推向情感高峰。
所以,以问促读,无疑也是朗读指导的重要策略。
初读,这是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细读,是学生对具体语句、段落再次“认识”的过程,在读中要抓重点词、段的欣赏和品评;精读,是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
《语文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
方法二、选择合适的形式,注重感悟。
金克木说:“不会读,书如干草。
会读,书如甘草”。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
能太多,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的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的温床。
朗读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
首先,要保证个体自由朗读的时间,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完,决不能流于形式,匆匆收场。
其次,尽最大可能给人人有示读、评读的机会。
再次,齐读要适时适度。
适时齐读要建立在人人基本读通、读流利,有一定的感悟的基础上。
如诗歌、散文等多用一些齐读,这样一方面能让齐读充满激情,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
不应在学生还未走进文本、没有品词析句、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引导他们读出感情。
有效的朗读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
让他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方法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朗读效果。
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朗读效果。
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美丽的景物、优美的语句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很容易朗读和加深记忆。
在文章讲解
以后,把更详尽的图片再展示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进行朗诵或者背诵,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课文《黄河颂》,其充沛的革命激情和磅礴的气势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革命歌曲和革命影视片断等,让学生对革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唤醒学生对革命的热情,感悟那个特殊年代的革命精神。
朗读时,可以配以背景音乐来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要想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就要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声、光、色、影等综合的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