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案例
- 格式:pptx
- 大小:14.60 MB
- 文档页数:10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作品地点:上海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后滩公园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铺江沿岸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世博后滩公园坐落于上海世博会铺东地块C片区西南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与世博公园紧邻,它北靠黄铺江,南侧为园区浦明路。
划总面积约14.2ha、岸线长约1.7km,该区城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城。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广房、码头等工业遗存。
为此,土人针对设计面临的场地文脉延续、湿地恢复和重建、会时人流等候与疏散、防洪标准与湿地的高差、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运用等六大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如下六大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三带一区建构提地基底、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本设计方案的主要特色是“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蓝带是指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滨江芦获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获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m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而四种文明分别是“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规划来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场地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察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城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一、区域环境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苏州高新区镇湖、东渚两镇之间,自古便是太湖的一处湖湾,史称游湖。
其名称出自于春秋时吴王来此游湖消夏。
与菱湖、莫湖、胥湖、贡湖共称“五湖”.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
其名称出自于春秋时吴王来此游湖。
太湖的水从西南面流经这里,向东进入苏州密布的水网.是苏州市水系与太湖交汇的关键地带。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的苏州.滨江临湖.境内河流交错,湖荡众多,还有贯穿京杭的古大运河.2、湿地现状问题与对策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湿地面积3848万hm.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但是近十几年却以很快的速度在消失。
苏州目前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不少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湿地。
太湖包括游湖从上个世纪就开始大面积的围垦和围湖养殖.到了上个世纪末,曾经广阔的游湖湿地除了中部的小块水体.其余的湖面基本被鱼塘和稻田侵占了。
大规模围湖的结果.不但大大减少了湖区面积,也增加了湖体的污染物质.破坏了湿地原有的功能,使湖水富营养化.进而会引发一系列区域环境危机。
基础现状问题:得出的对策水面被鱼塘等养殖业渐渐蚕食,原有稻田面积也萎缩,加上周边住宅和工厂的大量建造,使得整个区域湿地生态环境趋于退化。
如果不加以干涉.一旦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积累到一定限度,超过湿地环境承载力,其退化过程将是不可逆的。
依附于稻田和太湖的传统稻作文化与渔业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冲击下趋于消亡。
这些民间文化是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当地传统劳动工具、生产方式和民俗风情的保护和传承还显得相当不足。
利用现有逐渐退化的鱼塘和稻田恢复成为自然条件下的湿地.将部分被鱼塘侵占多年的湖面恢复,并形成各具不同功能的湿地水体,参与大太湖水系的大循环。
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打造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为核心景观要素,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公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湿地公园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湿地公园的吸引力和综合利用效益,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将湿地公园打造成文旅综合体。
本案例分析将以某个具体的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项目为例,探讨其背景、过程和结果,并总结出相关经验和启示。
2. 案例过程2.1 背景介绍本案例所涉及的湿地公园位于某省会城市郊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湿地资源,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有效开发利用手段,长期以来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为了提升该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文旅综合体。
2.2 规划与设计阶段在规划与设计阶段,政府组织了专业的团队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工作。
首先,团队对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文化遗产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同时,还考虑了周边交通、酒店、商业配套等因素。
最终,团队制定了一个全面而可行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建设湿地公园生态中心,并推行科学管理措施。
- 旅游设施建设:修建游客中心、观景台、步道等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
- 文化展示与体验:利用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打造传统手工艺展示区、民俗表演区等。
-娱乐休闲项目:引入水上运动项目、露天剧场等娱乐休闲设施。
2.3 建设与运营阶段根据规划方案,政府进行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建设过程中,政府与专业公司合作,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政府还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并邀请知名旅游企业参与投资和运营。
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后,政府与专业运营团队合作,开展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
运营团队负责景区门票销售、导游服务、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工作,并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主题推广活动。
国外优秀碳中和湿地公园案例
国外有很多优秀的碳中和湿地公园案例,以下是一些比较知名的:
1. 新西兰:怀卡托湿地公园。
该公园是全球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被誉为“自然之肺”。
该公园通过保护和管理,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2. 美国:休斯顿湿地公园。
该公园是一个大型城市湿地公园,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3. 英国:伦敦湿地中心。
该中心是一个集教育、科研和环保于一体的机构,致力于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各种活动和项目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4.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
该园是一个集植物科研、观赏和休闲于一体的公园,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同时也致力于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
这些案例都是国外优秀的碳中和湿地公园,通过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这些案例可以为我国建设碳中和湿地公园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工湿地案例
首先,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该公园建设了一个面积达到5000平方
米的人工湿地,用于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人工湿地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发挥了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
这个人工湿地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能够有效地净化雨水,保护周边的水体不受污染。
其次,以上海世博园为例。
在上海世博园的建设过程中,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
于园区内的雨水处理和景观建设。
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园区内的雨水得到了有效的收集和净化,同时,人工湿地也成为了园区内的一处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再次,以广州番禺南村为例。
在这个农村改造项目中,人工湿地被用于农田排
水和水质净化。
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农田的排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同时,人工湿地也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保护了周边的水资源。
最后,以湿地公园为例。
在城市中,湿地公园通常是由人工湿地构建而成,它
不仅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提供给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发挥了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在城市建设、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湿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为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景观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相信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它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目录第一部分01.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02. 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03.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04.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05.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06.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07.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08.DDON作品:西安泾河湿地公园景观概念性设计09.香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10.厦门马銮湾湿地分析与评价第二部分11.生态德阳启动-市区湿地绿道慢行规划12.淀山湖慢行交通系统13.西溪湿地慢行交通系统14.成都环城生态区综合交通系统15.泉州建滨海旅游慢行交通系统16.花溪湿地公园慢行系统01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鸟瞰图近年来,城市涝灾已成为困扰着中国各大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雨后“看海”已成雨季无奈风景。
涝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害,并危及生命。
城市雨洪公园的诞生,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了一条出路,一条通过生态和景观设计来解决常规市政工程所没能解决的更有效的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首个雨水公园在哈尔滨群力新区出现了。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键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大3200万平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
将近有30万人口。
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
而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
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
公园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
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
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