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以及等级划上交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讲成语题[技法点拨]高考选择题的题肢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主要信息,是题目考查的实质,我们称之为答案信息;二是次要信息,是题目干扰的假象,我们称之为干扰信息。
高考命题就是通过次要信息的干扰来迷惑考生。
那么,怎样破解命题人的这一干扰方式?步骤一:检索加工,整合题肢主要信息解答这类题型的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分割。
对该读的答案信息精确地读,对不该读的干扰信息坚决摒弃,哪些是答案信息该读,哪些是干扰信息不该读,这就是对题肢进行“检索加工”并压缩为一个短句的过程。
步骤二:两面考虑,全面分析准判断通过检索,剔除干扰信息,保留答案信息,加工成一个短句后,在对短句做出判断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考虑成语的适用对象,二是考虑成语的感情色彩(褒贬误用)。
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并结合语境,分析成语用在句中是否正确。
[典例示范](2016·全国乙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解题示范]步骤一:检索加工,整合题肢主要信息通过对六个题肢检索加工,剔除次要信息,保留重要信息,例题的考查实质为:[考查实质]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是()①史书举重若轻....②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③他改换门庭....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④《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并行不悖....⑤教导如同空谷足音....⑥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步骤二:两面考虑,全面分析准判断词语释义词语表达感情色彩判断依据正确与否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
第三章第一节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1.什么是语义?语义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含义。
2.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是不是一回事?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是不是一回事。
语言意义是指语言体系中固有的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总体或属性或关系的概括认识。
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言语意义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时双方对具体的言语片段所理解的特定意义。
言语意义往往是具体的、临时的和不稳定的。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语言意义是从言语意义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言语意义则是语言意义的个别体现和具体运用;语言意义存在于言语意义之中,言语意义是语言意义的具体存在形式。
3.什么是语义学?语义学发展现状怎样?语义学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是研究语义的科学。
现代语义学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义放在语汇学中进行研究的格局,全面探讨语义的本质、结构、性质等宏观理论问题,研究对象小到对义素的分析,大到对篇章语义内容把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对语汇学、语法学和语用学都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语义学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但因它仍然处于迅速的发展之中,所以不管是它的术语体系还是分析方法都还不完善不系统。
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语义理论模式能够解决语义研究中所有的难题,现有的一些解决语义学问题的模式还在探索中。
4.词义的性质有哪些?词义具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概括性、客观性、模糊性和系统性。
第三章第二节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义素:是义位的组成成分,是分解义位得到的最小语义特征,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语义标记”。
义位:是词义存在的基本形式。
用来指称大致相当于词典中释意的最小单位——义项的语义单位。
语义场:是指义位形成的系统,若干个义位含有相同的表彼此共性的义素和相应的表彼此差异的义素,连结在一起,互相规定、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就构成一个语义场。
第三章词汇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节现代汉语词汇概述(P116)练习题一、请运用“同形替代法”来鉴测哪些是语素,哪些不是语素。
语素:研、究、沙龙、汪、洋、仿佛、荒唐、荒、原、精、密、玻璃二、请区别下列语素属于哪一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
成词语素:的士、琵琶、啊、过、走、最、清、从不成词语素:微、阿、者、们、晰、言定位语素:啊(语气词)、过(助词)、阿、者、们、最、从(介词)、晰不定位语素:啊(叹词)、的士、琵琶、微、过(动词)、走、清、言三、现在一种女式厚底鞋,有不同的名称:“高底鞋”、“松糕鞋”、“长高鞋”、“增高鞋”,请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些名称加以解说。
“高底鞋”不叫“厚底鞋”的原因与“长高鞋”、“增高鞋”的名称来由一样,都体现了中国女性极力追求高挑的审美心理。
“松糕鞋”的名称融入了鞋的喻体,该喻体新颖独特,反映了当代社会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趋向。
四、判断下面这些词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表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文明戏”是20世纪初指具有西方现代意识的戏剧(还有文明结婚、文明棍)。
“武工队”是指抗日战争时的敌后武装工作队,“支前”是指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支援前线的行为,“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词,这后三个词语都表现了当时大敌当前,人民积极备战的时代风貌。
“卫星田”指在浮夸风指导下的虚假的高产田好比放了卫星上天、“大跃进”则是1958年是的一种不顾客观实际冒进左倾的群众运动,这两个词都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词语,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极左思潮。
“工宣队”、“关牛棚”、“插队落户”、“文攻武斗”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词语,表现了十年动乱期间颠倒黑白、一派混乱的时代特征。
“国格”、“小康社会”、“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三陪小姐”、“追车族”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词,有些体现了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的时代特征,还有些则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五、同样是“狗”,中国人常常说: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友,而欧美人则对狗情有独钟,请从文化心理上加以分析。
第三章意义论小引在前两章中,我们讨论了语境和语言的功能在建立正确的翻译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但这还不是翻译理解的全部目的,翻译理解的目标之一是对原意的尽可能准确的把握,语境和功能只是到达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判定了原文的语境和功能,才具备了正确把握原意的条件;意义是在语境和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语义定位的。
在人类文化史上,自从人们开始关注翻译这一活动起,人们就开始关注意义与翻译的关系了。
在中国最早的译论文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意义与翻译的关系的论述。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支谦在他的《法句经序》中就说,天竺言语,与汉异音。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用严。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明圣人意深邃无极。
今传胡义,实宜径达。
‛(支谦,1984:22)同样,在西方最古老的译论文献中,意义与翻译的关系也是西方翻译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诗人霍拉斯(Horace)就曾说过,忠实的译者啊,别费神去做词语对词语的翻译,要做意义对意义的翻译。
(Horace, 1992: 15;笔者译)可见,古人早就开始关注意义与翻译的问题,理由很简单,在绝大多数语言交际活动中,翻译归根到底还是意义的转换。
一般而论,翻译当然首先要准确地体现原意。
然而,究竟什么是“原意”,“原意”所指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却是在中国大多数翻译教科书里至今没有说清的问题。
西方语言学对于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继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二元论之后,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分类体系。
西方翻译界自60年代起开始引进语言学有关意义研究的成果,其代表人物是奈达。
)为了使本书的语义类理论保持理论上的延续性和内在的一致性,本书在涉及语义方面的论题时,基本上还是以利奇的《语义学》为理论支点。
在这部著作中,利奇对意义也作了深刻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意义三类七分说。
第三章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以及等级划分 一、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 (一)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的意义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词汇教学中,词义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只有在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运用词语。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在中高级阶段,数量众多的成语是他们无法回避的学习任务之一,能否准确无误的理解并使用成语也是衡量他们汉语学习成绩的标志之一。,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也十分重视成语语义教学,对成语意义理解和使用的不准确是学习者成语习得中最易出现的问题。 汉语成语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广泛地相沿习用的结构定型、意义完整词组。强调成语意义的完整性并不意味着忽视了成语语素义的作用。成语的整体意义和其中每个或一个成分语素的意义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种联系越强,其透明度就越高,即词的理据性越强其透明度就越高。如果不考虑进行语素义的教学,而是采取简单的“整体认读”方式,学生往往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难度大大增加。例如:成语“与从不同”是由“与、众、不、同”四个语素组成的。意思是指表示和大家不一样。当然,对成语的理解虽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入手,但如果大致了解了成语中汉字的意思,往往就比较容易理解其含义。 总之,成语的语素义与整体义关系非常密切,准确把握语素义,才能正确分析词义,避免误解。因此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语素义的教学,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对成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成语语素划分标准 1、成语语素的分类 语法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素进行了分类,按音节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按组词能力划分成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按语法功能划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从语素意义的角度划分类别,目前还没统一的定论。王文光先生在《就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的关系与黄伯荣廖序东先 生商榷》中提到多义词的多个意义可分本义和转义。即本义加转义等于多义词的所有意义,这适合于任何一个多义词。这是从“纵”的角度来看问题。再从“横”的角度来看, 多义词在同一个历史阶段的运用中,有的意义使用频率高,是最常用的,称为基本义(或叫常用义), 其他义使用频率低,叫做非常用义。基本义和非常用义相加也等于多义词的所有意义。 如果从现代汉语语义出现的频率和理解的难易程度而言,成语语素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浅易的,其特征是语素用字即常用字的常用义,例如成语“可想而知、全心全意”;另一类是生僻的,其特征:语素是现代汉语不常用的文字、意义、语法等文言现象,例如成语“身体力行”身体古义是亲身经验,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锲而不舍”中的“锲”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2、成语语素划分标准的依据 2.1成语语素基本义的界定 成语各构成语素一般具有多项意义,究竟选取那一个作为语素的基本意义呢?词在现代最常用的意义,我们通常又称为基本义。由于本文研究的成语语素教学法主要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以语素的常用字义主要依据:一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本大纲是一个规范性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大纲,是我国基础汉语水平、初中等汉语水平、高等汉语水平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成绩测试的重要依据,可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教学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编制汉语水平四级通用字典及其他辞书编撰的框架范围。词汇大纲共收词语单位8822个,包括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其中甲级词和乙级词为初级词,丙级词为中级词,丁级词为高级词。所研究的成语的语素义在《大纲》中出现的视为常用义。 二是《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性现代汉语词典,也是现代各类汉语词典的母典,在辞书理论、编纂水平、编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辞书编纂出版的典范之作。它的发行量之大,应用面之广,为世界辞书史上所罕见;它对现代汉语的统一与规范,对研究、学习与正确应用现代汉语,对扩大中国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研究的成语的语素义在《大纲》中没有出现的,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此义项的,由于这种意义虽对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应视为常用义,但对留学生来说不如对《大纲》中的意义熟悉,所以视为次常用义。 2.2成语语素中的文言现象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断。汉语成语源远流长,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成语中诸多文言现象在现代汉语的常用义项中不会出现,所以第二语言学习者即便完全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也很难理解从古籍文献中发展而来的成语。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成语来源及其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以及文言语法、句法等,落实其确切训释,力求知其所以然。 (1)通假性的语素 有的成语语素用的是通假字, 而一般人不了解,因而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如:“名列前茅”的“茅”应为“旄”的通假字。旄, 牦牛尾作竿饰的旗子, “前茅”即“前旄”, 指前军所持之旗,引申指先头部队、 前面等义,成语的意思是名次列在前面。如果按“茅”的“茅草”义来解释就会产生误解。 “再接再厉(砺)”该成语语出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古语素“接”指接战,“厉”是“砺”的本字,磨快之义,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2)古今异义的语素 有些成语中的个别字(词)用现代汉语解释虽也通顺,却不是成语之本义,甚至有些成语中的语素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所以要理解成语本义则需要了解成语语素的古义。 成语中文言实词: “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不速之客”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成语中文言虚词: “突如其来”如:语助,相当于后缀“然”。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 “心不在焉”焉:于此。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3)成语语素的语法作用 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词性,但在文言文中有时甲类词可用作乙类词,这就是词的活用。这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由于成语语素在某种语法结构(即成语所体现的语法结构) 的规约下改变了它通常的语法功能, 具有了别的词类的语法特点,因而在语义上也有了相应的、 不同于常用义的变化。 “赏心悦目”:赏,使„„舒畅;悦,使„„愉悦。 “东张西望”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处所, “一无所有”数词作副词, “一”作“全、都”解。 “日新月异”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一般来说, 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应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的前面。古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但是,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在成语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动词后,而在现代汉语中却习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叫状语后置。从古汉语中继承而来的成语也常常沿用了这种用法。 “无济于事”介词“于”和其宾语“事”组成介宾短语,本应在“无济”的前面,却被放到了“无济”的后面。“无济于事”的意思是“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常比喻不解决问题。 宾语前置: “夜以继日”按照现代汉语的说法就是“以夜继日”,“夜”为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到了“以”的前面。该成语的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常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疑问代词“何”的意思是“哪里”,在“何去何从”中作“去”“从”这两个动词的宾语,被放到了“去”“何”的前面。“去”意思为“离开”;“从”意思是“跟随”。该成语的意思是“离开哪儿,走向哪儿”,多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什么方向。 (4)典故性语素 大量成语包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语词,这就是所谓“典故”,不少成语必须了解典故方能理解有关古语素,从而正确理解、使用相关成语。不交代出典就难以理解成语含义及有关古语素的含义。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及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本身是缠缚的意思,并无“修缮房屋门窗”之意,这个意思从出典来:《诗·幽风·鸥鸽》:“迫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墉户。”原谓雨前剥开桑树根的皮缠缚门窗。成语加以紧缩,单看字面不联系出典就难以理解了。 “推心置腹”比喻真心待人。理解这个成语的难点在于“置腹”,表面看,“置腹”和“推心”都是动宾词组,似乎两者是联合(并列)关系,其实不然,这是个递系结构的词组:推心置于他人腹中。对照古书出处就一目了然了。《后汉书·光武帝纪》:“降者更相语日:‘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浓缩为四字格式。 总之, 这类语素极易误解,是学习成语的重点和难点。不了解成语语素所体现出来的古汉语的特点,就会影响对成语的使用和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视为高级阶段教学重点,为此把含有文言现象的语素义视为不常用义。 (三)成语语义的整体透明度层次划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词义一般包含三种意义:词汇义、语法义和修辞义。本文讨论的“语义透明度”中的“语义”是指词汇义。透明度高的词语往往比透明度低的词语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这是因为成语的整体意义和其中的每个或者一个语素的意义还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成语“守株待兔”、“毛遂自荐”、“轻车熟路”它们的组成分子清晰可辨,整体意义大致相当于分子意义的总和,至少字面上的意义是这样;但是大多数的成语不仅有本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这些意义不是直接而是以间接、迂回曲折的方式显现出来的,例如“相濡以沫”、“青梅竹马”就不那么透明,很多人不能一望便知意义,这是因为词义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辗转引申,构词理据消失或来源特殊等原因造成的。 对于成语的语义,前辈学者都有较多的论述:张世禄先生认为成语“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向光忠先生(1982)认为“成语的实际内容,是高度融合的整体”;倪宝元、姚鹏慈两先生认为成语的一个特点是“意义的完整性”;刘叔新先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