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经济社会发展5年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20
全南县龙下乡上湖村扶贫开发规划
(2012-2016年)
二0一二年五月
前 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扶贫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活动,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持续改善。但分散在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体增收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发展差距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龙下乡上湖村共有7个村小组,全村户数有447户,总人口1411人。为了贯彻落实《全南县关于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精神,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根据上湖村的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特点,编制《全南县龙下乡上湖村扶贫开发规划》(2012-2016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上湖村位于龙下乡北端,与信丰县小江镇交界,距离105国道9.7公里。
二、地质地貌
上湖村境内大部为山脉,地势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海拔一般在181~510米
三、气候
属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四、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有1642公顷,耕地有41.3公顷,林地有1501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公顷。土地资源极其匮乏。
五、生态环境状况
上湖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差。多年来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作物减少、绝收,山塘干涸,人蓄饮水困难,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构成人口构成 据2010年统计,上湖村共有7个村小组,全村户数有447户,总人口1411人。大部分为汉族,劳动力75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就有32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5%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思想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极个别家庭相当严重。
二、经济概况
据2010年统计,当地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194元。全村贫困人口就有210人,占全村人口数的14.8%。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占围仔小组和岗上小组,享受民政低保补助的仅有50人,全村五保户仅有一人。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
三、贫困状况
目前,上湖村共有贫困户149户552人,占全村人口37%;其中扶贫户116户188人,低保户28户59人,五保户5户5人。通过调查,全村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至今全村饮水还有以浅井水为主以及还有2个村组未通公路,有292户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住户,占全村总户数65%。2、地表无水源。人畜饮水主要靠浅井水解决,有浅井水的农户占全村户数81%。3、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没有稳定增收的产业和经济收入来源。4、群众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传统的种养业为生,“等、靠、要”思想严重。
第三节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国家实施的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赣南苏区振兴,国家政策和资金对贫困村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给上湖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带来极好机遇。2、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赣州农校和赣南医学院第一附院在上湖村挂点开展“三送”工作,为上湖村实施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3、长期以来在上湖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干部和当地群众都萌动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制约因素
上湖村地处大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信息、交通等都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1、人地矛盾突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不断增多,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使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耕地,远远超出了其对人口的承载量;加上大部分田地处于山谷低洼处,抗洪排涝能力差,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若不尽早筑建防洪排涝水沟,再过若干年这些土地将变成石漠化,将无法继续种植农作物,村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2、地力下降,产出降低。上湖村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耕地全部是旱地,大于25度的坡耕地比例大,土壤蓄水保水困难,永土流失严重,养分流失,地力下降,土地产出率较低。同时,近年来连续遭遇干旱,局部区域粮食颗粒无收。干旱是造成反贫严重的根源。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一是饮水难。上湖村没有地表水及地表河流,只有少量的组有浅井水,群众靠山塘、浅井水,远远不能满足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二是行路难。虽然连接到105国道的县障排线公路纵贯全村,但因多年失修损毁严重,路况极差,存在垮塌缺陷、坑多凹深、弯急坡多的重大缺陷,常年的超载超重的大货车碾压更是给这条本已经破损的公路雪上加霜。三是看病难。村级卫生室设施简陋,设备和医务人员缺乏,群众看病只能到乡卫生院。四是上学难。上湖村仅有一所小学,并仅有一名代课老师,共有学生21名。学校不通水、不通电,无教师办公室和宿舍,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校教室还是土木结构,并且是危房,由此严重影响到未来劳动力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五是住房难。部分农户仍居住在七、八十年代建的土坯房中,住房还比较简陋。4、群众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来群众收入都是以外出劳务和传统的种养业为生,很少涉足其他副业,一旦种养失败,没有收成,只有靠政府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
第二章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扶贫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因村而异、因户施策的原则,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以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整村协调推进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布实施、整体推进的发展方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促进该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上湖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形成大扶贫的格局。
2、整合资源、重点开发原则。围绕上湖村的实际做好项目规划,加强资源整合,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重点改善和治理贫困村的山、水、地、林、路、房等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大产业扶贫,培植支柱产业,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全村稳定脱贫。
3、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原则。以解决一家一户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和稳定增收为重点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社会事业、技能技术、基层组织与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全面发展。
4、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做到一村一户规划,把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实施到户。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原则。要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号召群众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抓住发展机遇,主动策应各方帮扶,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6、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 规划目标
一、规划期目标
1、规划期
本规划规划期为5年,即2012年—2016年
2、规划目标
——到2014年上湖村的经济总收入可达到650万元,人均年收入将达到近4000元左右。 ——人口素质、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有所改观;
——人力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基本形成并有效启动;
——“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发展格局形成;
——人畜饮水、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农民住房、文教卫生、人居环境等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
——生态建设和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二、2016年目标展望
——到2016年上湖村的经济总收入可达到710万元,人均年收入将达到近5000元左右。
——人口素质、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有所改观;
——人力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基本形成并有效启动;
——主导产业类型成为全村贫困农户稳定增收主要来源;
——生态建设和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第三章建设内容、规模及布局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交通建设
交通是制约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群众的出入和农副产品的外销,改变落后面貌。上湖村规划硬化障背至排水村小组通组公路1.2公里。
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1、集中供水工程上湖村委所在地附近自然村农户居住较集中,人口密度较大,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方式以集中供水工程为宜,规划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个,铺设饮水管道10公里。
2、上湖村人畜饮水基本全靠家庭浅水井提供,干旱季节,这些家庭浅水井都会比较干沽,不能满足人畜饮水。为保证在干旱季节人畜饮水不受到影响,规划修建家庭饮水蓄水池5座。详见附表1。
三、农户危、旧房改造农户危、
由于上湖村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条件差,收入低。有292户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住户,占全村总户数65%,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对危旧房从新规划设计,整体改造,新建房屋类型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每户80平方米。前三年规划危房改造90户,后两年规划危房改造110户,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涉及7个村小组。详见附表1。
第二节 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
1、粮食种植。粮食种植面积为1371亩。主要推广种植高产水稻,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新技术,加上种植黄豆、红薯,花生提高粮食单产效益,确保粮食稳定供给。2、桂花等芳香产业种植。选择立地条件较的坡耕地种植桂花等芳香产业,规划500亩。3、竹子种植。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的可造林石山地和退耕还林地种植竹子250亩,竹种以苗竹、细叶龙竹为主,采用大苗移栽,由农户自行采集种苗。
二、养殖业
1、养竹鼠。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竹鼠养殖,扶持引种400只;每只财政补助200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50元。
2、养里当土鸡。扶持引种10000羽;每羽财政补助10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10元。
三、劳务产业
按照培训一批输出一批的原则,每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0人,到2013年完成转移就业246人。目前全村已经外出务工96人,加上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50人,五年后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346人。
第三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村组人居环境整治
通过“治脏、治乱、治占”“清垃圾、清水沟、清路障、清柴垛”和“改;厕、改房、改路、改圈”等三治四清四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