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关节活动度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在特定范围内的活动能力。
它是关节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评估关节的健康和功能障碍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是通过测量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可活动范围,然后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来确定的。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测试和测量工具来完成的。
常用的测试包括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
主动活动度是指由患者自己主动完成的关节运动范围,而被动活动度是指由医生或治疗师辅助完成的关节运动范围。
通过比较这两种活动度可以评估出关节的活动能力。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关节和不同的年龄群体而有所差异。
下面以常见的四个关节为例,介绍一下它们的活动度标准。
第一个关节是膝关节。
正常人的膝关节的主动伸展活动度为0至130度,屈曲活动度为0至140度。
当膝关节的活动度小于正常范围时,可能说明存在关节僵硬或其他功能障碍。
第二个关节是肩关节。
正常人的肩关节的外展活动度为0至180度,前屈活动度为0至180度,内收活动度为0至75度。
如果肩关节的活动度不足,可能会出现肩周炎等肩关节问题。
第三个关节是髋关节。
正常人的髋关节的屈曲活动度为0至130度,伸展活动度为0至30度,内旋活动度为0至45度,外旋活动度为0至45度。
当髋关节的活动度受限时,可能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有关。
第四个关节是踝关节。
正常人的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度为0至50度,跖屈活动度为0至20度。
如果踝关节的活动度有限,可能会影响到行走和运动的能力。
除了以上常见的关节外,其他关节如手指、腕关节等也有特定的活动度标准。
在评估关节活动度时,还需要考虑个体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的影响。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是通过大量的人群数据和研究得出的。
它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关节是否健康、功能是否正常的依据。
对于康复训练和治疗,关节活动度的评估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康复治疗中,通过不断地恢复和提高关节活动度,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功能。
总结而言,关节活动度的标准是通过测量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可活动范围来确定的。
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预防和改善各种关节疾病和运动损伤,促进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本文就从训练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详细介绍。
一、训练目的训练目的是指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达到以下目的:1.增强身体柔韧性,提高运动能力。
训练可以提高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度,使身体更加柔韧,提高运动能力和敏捷性。
2.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和改善各种关节疾病。
训练可以促进关节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和改善关节炎、软骨损伤等各种关节疾病。
3.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
训练可以缓解长时间坐姿、站立、行走等引起的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训练方法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被动关节活动。
被动关节活动是指由外力或器械帮助进行的关节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被动关节活动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力度和频率逐渐增加,避免过分拉伸和误伤关节和肌肉。
2.主动关节活动。
主动关节活动是指由自身肌肉力量进行的关节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运动能力。
主动关节活动要注意肌肉的使用和协调,避免过分用力和不适感。
3.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姿势和动作,对各关节进行综合训练,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运动能力。
功能性训练要注意姿势的正确性和动作的流畅性,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度。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良好的姿势。
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脊柱、颈腰部过度弯曲或过度伸展,身体要平衡稳定。
2.适度的力量和频率。
关节活动度训练要力度适中,频率适度,不要一次性进行过多训练,避免肌肉疲劳和关节损伤。
3.个体化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和训练需求进行个性化训练,避免过度训练或不足训练、误伤身体。
4.安全措施。
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
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一般在0到10度左右,活动范围在135度以上,膝关节中立位是0度,正常活动范围一般是120度到150度左右。
关键在活动的时候前屈控制在30度到45度左右,做后伸运动的时候最好控制在35度到45度左右。
在做左右旋转的时候,最好控制在60度到80度左右,人体的各个关节范围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在做手腕关节的时候最好控制在90度左右。
不同部位的关节活动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关节活动的范围尽量不要太大。
如果经常做一些剧烈运动或者关节活动范围比较大,通常会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布洛芬缓释止痛胶囊,不仅能够消炎镇痛,还能够缓解关节引起疼痛和肿胀。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控制好关节活动范围,运动量不要太大,一定要适量而止,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的方法与解读为了评估人体四肢关节的正常功能及异常情况,医生常常进行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关节的活动范围,评估关节功能,诊断关节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本文将介绍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的常用方法及其解读。
一、被动关节活动度检查被动关节活动度检查是医生通过对患者各个关节进行被动移动来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
常见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检查方法包括直线测量法、角度测量法和整体关节活动度检查法。
1. 直线测量法直线测量法是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尺或软尺)直接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
例如,医生可以使用尺子测量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角度。
直线测量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大多数关节。
2. 角度测量法角度测量法是通过使用角度测量工具(如角度仪或手持测量器)来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
例如,医生可以使用角度仪测量患者的肘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角度。
角度测量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结果,适用于需要精确测量角度的关节。
3. 整体关节活动度检查法整体关节活动度检查法是通过医生的手部或身体来判断关节的活动范围。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关节,如脊柱关节和骶髂关节。
医生通过触摸和操作患者的关节来评估其活动度。
二、主动关节活动度检查主动关节活动度检查是患者自己进行关节活动时的测量。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评估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功能及关节的自主活动度。
1. 观察法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进行各种动作和姿势来评估其主动关节活动度。
例如,医生可以观察患者走路、跑步或手部动作的流畅程度。
观察法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情况。
2. 功能评定量表功能评定量表是医生通过让患者完成一系列特定的动作和姿势来评估其关节的主动活动度。
例如,医生可以要求患者进行蹲下、举起物品或伸展手臂等动作。
通过评估患者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关节的运动功能。
解读四肢关节活动度检查结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差异以及其它临床表现。
正常范围的关节活动度可以根据年龄、性别和体型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简要说明关节活动度的标准
关节活动度的标准通常是根据正常人群的平均值而定,以下是常见的关节活动度标准:
1. 一般情况下,肩关节活动度应该在前臂水平面上,能够自由活动180度左右。
2. 肘关节通常能自由伸展和弯曲,能够伸直大约180度,能够弯曲大约140度。
3. 手腕关节的活动度应该能在背面和掌心之间自由转动,手腕伸展和弯曲的活动度应该分别在90度左右。
4. 髋关节的活动度应该能够自由地向外和向内旋转,能够膝关节弯曲100度以上。
5. 膝关节的活动度能够自由地伸展和弯曲,伸直大约是0度,能够弯曲大约在120度以上。
6. 踝关节活动度应该能够自由地向外和向内移动,能够足弓伸展和弯曲的活动度应该分别在50度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可能会有一些小差异。
但是以上的标准仍然是正常人群中较为一般的标准。
WORD格式肩关节活动范围:A前屈:70°—90°,后伸:40°,前屈上举150°—170°B外展:80°—90°,内收:20°—40°,外展上举:180°C外旋:45°-60°内旋45°-70°,D上举180°E水平外或者内旋转70°F水平前屈135°水平后伸45-50°肘,尺桡,腕关节活动范围:A:肘关节屈曲:135-150°肘关节后伸:10°B:尺桡关节旋前或旋后:80-90°C:腕关节桡偏:25°-30°腕关节尺偏:30°-40°D:腕关节掌屈:50°-60°腕关节背伸:35°-60°E:腕关节强力掌屈:90°F:背伸:90°手指关节活动范围:A:掌指关节屈曲:90°B:近节指间关节屈曲:90°C:远指关节屈曲:60°D:掌指关节背伸:30°E:拇指掌关节内收:45°F:拇指掌关节外展:40°髋关节活动范围:A:屈曲130°-140°B:后伸0°-10°C:伸髋位、内旋40°-50°外旋30°-40°D:屈髋位、内旋30°-40°外旋40°-45°E:外展30°-45°内收20°-30°膝踝关节活动范围:A:膝关节屈曲130°-140°伸展5°-10°B:踝关节背屈20°-30°跖屈40°-50°足和足趾活动范围:A:外翻30°-35°内翻0°-30°B:外展0°-25°内收0°-25°C:趾跖关节屈曲30°-40°伸展40°-50°颈椎活动范围:A:前屈35°-45°后伸35°-45°B:左/右侧屈曲45°C:左/右侧旋转60°-80°胸腰椎活动范围:A:前屈和活动范围90°B:左右侧屈0°-30°C:左右旋转0°-30°专业资料整理。
人体关节正常活动范围一、肩关节上臂下垂为中立位。
关节活动度前屈:70°-90°后伸:40°-45°前屈上举:150°-170°上举:160°-180°外展:80°-90°内收:20°-40°内旋:70°-90°外旋:40°-50°二、肘关节与尺桡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中立位为前臂伸直。
尺桡关节拇指在上为中立位。
腕关节中立位为手与前臂成直线,手掌向下。
关节活动度:a 背伸:30° -60°b 掌屈:50° -60°屈曲:135 -150°过度伸直:10° 旋前:80°-90° 旋后:80°-90° a 旋前(手掌向下):80-90° b 旋后(手掌向上):80 -90°O 三、 腕关节及手部各关节范围c 桡侧倾斜:25°-30°d 尺侧倾斜:30°-40° 拇指:中立位为拇指沿食指方向伸直。
a 外展:40°b 屈曲:掌拇关节20°-50°。
指间关节可达90°c 对掌:不易量出度数,注意拇指横越手掌之程度d 内收:伸直位可与食指桡侧并贴手指关节中立位为手指伸直a 掌指关节:伸为0°,屈可达60°-90°b 近侧指间关节:伸为0°,屈可达90°c 远侧指间关节:伸为0°,屈可达60°-90°四、颈椎活动范围中立位为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a 前屈:35°-45°b 后伸:35°-45°c 左右侧屈:45°d 左右旋转:各60°-80°五、腰椎活动范围腰部中立位不易确定a 前屈:测量数值不易准确,患者直立,向前弯腰,正常时中指尖可达足面,腰呈弧形。
关节活动度测量图解(数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为准)一、颈部活动度中立位: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颈部活动度为: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
二、腰部活动度腰椎中立位不易确定。
前屈:测量数值不易准确,患者直立,向前弯腰,正常时中指尖可达足面,腰椎呈弧形,一般称之为90°。
后伸:30°。
侧屈:左右各30°。
侧旋:固定骨盆后脊柱左右旋转的程度,应依据旋转后两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成角度计算。
正常为30°。
三、肩关节活动度屈曲:开始位置:仰卧位;臂位于躯干侧方用手心朝下。
测量方法:矢状面。
避免连带动作:弓背。
转动躯干。
量角器:轴心位于关节侧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于躯干腋中线。
活动臂平行于肱骨中线。
伸展:开始位置:俯卧位;臂位于躯干两侧且手心朝下。
测量方法:矢状面。
避免连带动作:肩抬离台面。
转动躯干。
量角器:轴心位于关节侧方肩峰下方。
固定臂平行于躯干腋中线。
活动臂平行于肱骨中线。
外展:开始位置:仰卧位,上肢放在身体两侧。
测量方法:前面观(必须向外侧最大限度地旋转肩关节。
避免连带动作:躯干向侧方运动。
转动躯干。
量角器:轴心位于肩关节前面,并与肩峰成一直线。
固定臂平行于躯干中线。
活动臂平行于肱骨中线。
内旋:开始位置:仰卧位;臂外展至90°;肘关节屈曲90°且手心向下:前臂垂直于地面。
测量方法:横断面。
避免连带动作:伸展肩关节。
旋转躯干。
改变肩肘关节初始角度。
量角器:轴心通过肱骨的垂直轴。
固定臂垂直于地面。
活动臂平行于前臂中心。
外旋:开始位置:仰卧位;臂外展至90°;肘关节屈曲90°且手心向下,前臂垂直于地面。
测量方法:横断面。
避免连带动作:弓臂,旋转躯干,改变肩、肘关节角度。
量角器:轴心通过肱骨的垂直轴。
By NJMU Master Jiao1.上肢关节i.盂肱关节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立位、仰卧位、侧卧位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腋中线b.移动臂:肱骨长轴c.轴心:肩峰4)参考值范围:屈曲0-180°;伸展0-60°b.外展和内收1)体位:坐位2)测量平面:额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通过肩峰与地面垂直的线b.移动臂:肱骨长轴c.轴心:盂肱关节的前方或后方4)参考值范围:外展0-180°;内收0°-45°c.水平外展和水平内收1)体位:坐位,肩前屈/外展90°,内旋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肱骨长轴平行并与躯干垂直b.移动臂:肱骨长轴c.轴心:肩峰顶部4)参考值范围:水平外展0-90°(肩关节屈曲);水平内收0-135°(肩关节外展)d.内旋和外旋1)体位:坐位或卧位,肩外展90°,肘屈曲90°,前臂旋前与地面平行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通过肘关节,与冠状面垂直的线b.移动臂:尺骨c.轴心:尺骨鹰嘴4)参考值范围:内旋0-70°;外旋0-90°e.内旋和外旋(肩关节外展受限)1)体位:坐位,上臂置于躯干侧方,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躯干垂直b.移动臂:与尺骨纵轴一致,指向尺骨茎突c.轴心:尺骨鹰嘴下方4)参考值范围:内旋0-80°;外旋0-60°ii.肘关节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上肢紧靠躯干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肱骨长轴平行,指向尺骨鹰嘴b.移动臂:与桡骨纵轴平行,指向桡骨茎突c.轴心:肱骨外上髁4)参考值范围:屈曲0-150°;伸展0°b.旋前和旋后1)体位:坐位,上肢紧靠躯干,肘关节屈曲90°2)测量平面:额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地面垂直(与肱骨长轴平行)b.移动臂: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连线c.轴心:尺骨茎突的外侧4)参考值范围:旋前0-80°;旋后0-80°iii.腕关节a.掌屈和背伸1)体位:坐位,肩外展90°、肘屈曲90°,前臂置于桌面上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尺骨长轴平行b.移动臂:与第五掌骨长轴平行c.轴心:尺骨茎突稍向远端,或桡骨茎突4)参考值范围:掌屈0-80°;背伸0-70°b.桡偏和尺偏1)体位:同上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前臂背侧中线b.移动臂:第3掌骨背侧纵轴线c.轴心:腕关节背侧中点(第3掌骨基底部)4)参考值范围:桡偏0-25°;尺偏0-30°iv.拇指-腕掌关节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桡骨长轴平行b.移动臂:第一掌骨长轴平行c.轴心:腕关节桡侧第一掌骨基底部和大多角骨的结合部4)参考值范围:屈曲0-15°;伸展0-20°b.外展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前臂和腕关节中立位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第2掌骨的桡侧中线b.移动臂:第1掌骨的桡侧中线c.轴心:腕关节4)参考值范围:屈曲0-70°c.对掌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前臂旋后,指间关节无屈曲2)测量一般测量对掌不使用量角器,而用直尺测出拇指指尖与小指指尖(或小指的掌指关节)的距离3)参考范围:拇指末端与小指末端接触v.拇指-第一掌指关节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前臂旋后,指间关节无屈曲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第1掌骨背侧中线b.移动臂:近节指骨背侧中线c.轴心:掌指关节背侧4)参考范围:屈曲0-50°;伸展0-10°vi.拇指-第1指间关节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前臂旋后,指间关节无屈曲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近端指骨背侧中线b.移动臂:末端指骨背侧中线c.轴心:拇指指间关节背侧面4)参考范围:屈曲0-80°;伸展0-10°vii.手指-掌指关节(MP)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腕关节中立位,指间关节无屈曲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掌骨背侧中线b.移动臂:指骨背侧中线c.轴心:掌指关节背侧4)参考范围:屈曲0-90°;伸展0-45°b.外展和内收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前臂旋前,腕关节中立位,指间关节无屈曲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所测手指的掌骨背侧中线b.移动臂:被测手指的近节指骨背侧中线c.轴心:掌指关节背侧4)参考范围:0-20°viii.手指-近端指间关节(PIP)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腕关节中立位,指间关节无屈曲2)测量平面:水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近节指骨背侧中线b.移动臂:中节指骨背侧中线c.轴心:近端指间关节背侧4)参考范围:屈曲0-100°;伸展0 °ix.手指-远端指间关节(DIP)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前臂和手置于桌面上,腕关节中立位,近端指间关节屈曲约70-90 °2)测量平面:水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中节指骨背侧中线b.移动臂:远节指骨背侧中线c.轴心:远端指间关节背侧4)参考范围:屈曲0-90°;伸展0-10 °2.下肢关节i.髋关节a.屈曲和伸展1)体位:仰卧位(屈曲)/俯卧位(伸展),躯干无侧弯,髋关节中立位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通过大转子,与躯干腋中线平行b.移动臂:股骨纵轴c.轴心:大转子4)参考值范围:屈曲0-125°;伸展0-30°b.外展和内收1)体位:仰卧位,躯干无侧弯,髋关节中立位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两侧髂前上棘连线b.移动臂:股骨纵轴(髂前上棘与髌骨中心连线)c.轴心:髂前上棘4)参考值范围:外展0-45°;内收0-30°c.内旋和外旋1)体位:端坐位,屈髋屈膝90°,双手固定2)测量平面:额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通过髌骨中心的垂线b.移动臂:胫骨纵轴c.轴心:髌骨中心4)参考值范围:内旋0-45°;内旋0-45°ii.膝关节a.屈曲和伸展1)体位:俯卧位,髋关节中立位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股骨纵轴b.移动臂: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c.轴心:股骨外侧髁4)参考值范围:屈曲0-135°;伸展0°iii.踝关节a.背屈和跖屈1)体位:坐位,屈髋屈膝90°,踝关节中立位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b.移动臂:第五跖骨长轴c.轴心:第五跖骨与小腿纵轴延长线在足底的交点4)参考值范围:背屈0-20°;跖屈0-50°b.内翻和外翻1)体位:坐位,屈髋屈膝90°,踝关节中立位2)测量平面:额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小腿纵轴一致b.移动臂:足底面横轴c.轴心:两臂交点4)参考值范围:内翻0-35°;外翻0-15°iv.拇趾与足趾a.拇趾1)MP2)IPb.足趾1)MP2)PIP3)DIPOMIT3.脊柱关节i.颈椎a.屈曲和伸展1)体位:坐位,胸腰椎紧靠在椅背上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地面垂直b.移动臂:外耳道与鼻尖的连线c.轴心:两臂交点4)参考值范围:屈曲0-45°;伸展0-45°5)其他:直尺测量法b.侧曲1)体位:坐位,胸腰椎紧靠在椅背上2)测量平面:额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沿胸椎棘突与地面垂直b.移动臂:以枕外粗隆为标志点与后头部中线一致c.轴心:与第七颈椎棘突一致4)参考值范围:侧屈0-45°5)其他:直尺测量法c.旋转1)体位:坐位,胸腰椎紧靠在椅背上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与两侧肩峰连线平行b.移动臂:与头顶和鼻尖连线一致c.轴心:头顶中心点4)参考值范围:旋转0-60°5)其他:直尺测量法ii.胸腰椎a.屈曲和伸展1)体位:立位,胸腰椎无屈曲、旋转2)测量平面:矢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通过第5腰椎棘突的垂直线b.移动臂:第7颈椎棘突和第五腰椎棘突连线的平行线c.轴心:第5腰椎棘突4)参考值范围:屈曲0-80°;伸展0-30°5)其他:直尺测量法,屈曲约10cmb.侧屈1)体位:立位,胸腰椎无屈曲、旋转2)测量平面:额状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髂嵴连线中点的垂直线b.移动臂:第7颈椎棘突和第五腰椎棘突连线c.轴心:第5腰椎棘突4)参考值范围:屈曲0-35°5)其他:直尺测量法c.旋转1)体位:坐位,颈胸腰椎无屈曲、旋转2)测量平面:水平面3)关节角度尺摆放a.固定臂:双侧髂嵴上缘连线的平行线b.移动臂:双侧肩峰连线的平行线c.轴心:头顶部中点4)参考值范围:0-45°5)其他:直尺测量法。
简述肩关节的活动度测量及正常范围肩关节是人体上肢最灵活的关节之一,它的活动度测量是评估肩关节功能和某些疾病情况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活动度测量的目的、方法以及正常范围等方面对肩关节活动度测量进行简述。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的目的主要是评估肩关节的稳定性、活动度和功能障碍,帮助医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常见的测量项目包括肩关节内外旋、屈曲伸展、前后屈曲活动度等。
测量肩关节活动度通常采用测量仪器和特定的测量方法。
测量仪器可以选择通用的关节活动度测量器、角度测量器或者显微镜。
测量方法包括主动作动和被动作动两种,主动作动是指被测者自身通过肌肉力量进行活动,被动作动是由医生或治疗师通过外力的作用来帮助被测者完成活动。
测量时需要保证测量环境安静、光线充足,并且被测者的姿势正确,例如保持身体直立、关节处于自然位置等。
肩关节的各项活动度正常范围是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因素而有所差异的。
通常情况下,肩关节的各项活动度正常范围如下:1. 内外旋活动度:正常情况下,肩关节的内外旋活动度分别为70至90度。
被测者的上臂应与体正交时,手掌可向内旋70至90度,向外旋90度以上。
2. 前屈活动度:肩关节的前屈活动度通常为170至180度。
被测者应平举上臂,手臂能够从后方完全伸展至前方,手指尖能够接触到前方或锁骨。
3. 后屈活动度:肩关节的后屈活动度通常为50至60度。
被测者应将手臂从前方向后伸展,直至背部,被测者间可以贴紧背部。
4. 屈曲和伸展活动度:正常情况下,肩关节的屈曲和伸展活动度分别为180度。
被测者的上臂应平伸在身体两侧,手臂可向前屈曲和向后伸展至与身体平行。
以上是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的一些参考内容,肩关节的活动度测量对于评估肩关节功能障碍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测量方法的不同,正常范围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测量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
若对肩关节活动度测量不确定或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意见。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 0 ° -- 45°
2、颈后伸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下颌角 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第七颈椎棘突 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 0 ° -- 45°
体位:仰卧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体位:直立位 轴心:L5棘突 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体位:仰卧或直立位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
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
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 前屈
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
2:1。
1、肩关节屈0°-18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体位:坐或俯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体位:坐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体位:坐位 轴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
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
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
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体位:坐位 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 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 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 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
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 M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体位:坐位 轴心: PIP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 DIP顶部 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
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
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
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 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
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
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
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