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 格式:docx
- 大小:14.84 KB
- 文档页数:1
新儒家概论新儒家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号称是接着宋明理学来讲的,他们所重视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
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
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或影响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偏激哲学思想、不可变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权威制造……)作出改变,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
”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
当代分期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其中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曾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源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的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孔子时代到后来的汉代、宋代以及现代的发展。
1. 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出了“仁”、“礼”、“忠恕”等重要概念。
他的学说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被后世奉为圣人,儒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孔子的学说被他的学生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学派在儒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自强调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因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大量儒家经典被焚毁。
然而,在西汉刘邦建立的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儒学经典被重新编纂和传播。
此时的儒学注重礼仪、政治和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要思想工具。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段相对较为衰落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儒学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然而,儒学仍然被一些学者所崇尚和传承,他们对儒学进行了一些创新和发展,如王弼的“理学”和道教与儒学的结合等。
5.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和发展。
唐代的孔颖达和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
他们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注重礼仪、道德和政治的实践。
儒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主要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浮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各国相互争斗,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开始思量如何恢复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致力于教育和政治改革,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理论。
孔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仁”、“礼”、“孝”、“忠”等核心概念。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定。
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一些学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为了儒学的初步框架。
二、儒学的发展与主要代表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为了许多派别和学派。
以下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贡献:1.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政来管理国家,使人民得到福祉。
2.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他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发展。
他强调人性的恶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3. 稷下学派:稷下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支重要的儒家学派,以邹衍为代表。
他们主张“兼爱”和“博学”,提出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体系,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郑玄是东汉末年的学者,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整理,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释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学者广泛传承和发展。
三、儒学的核心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提出到今天,儒学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经典著作、学派分支、思想内涵和当代发展等五个大点来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正文内容:1. 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基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礼”、“孝”等核心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先秦时期的儒学发展: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发扬和传承。
2. 儒学的经典著作2.1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学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2.2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2.3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中和”之道,提倡人的内外修养的平衡,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儒学的学派分支3.1 孟子学派: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扬和发展,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人事等观点。
3.2 荀子学派: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和“天人感应”等观点,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3.3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儒学的思想内涵4.1 人文关心: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等美德,注重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
4.2 社会秩序:儒学注重礼仪制度的建立与遵守,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教育理念: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才干,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儒学的当代发展5.1 儒学的复兴:近年来,儒学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复兴,成为了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频繁交战,思想文化也呈现多元化。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致力于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二、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义、智等。
其中,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礼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个人的自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义是指道德和正义,儒家追求公平和正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智则是指智慧和学识,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个人的智慧和品德。
三、儒学的代表人物儒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优秀的思想家和学者的贡献。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程朱理学等。
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君子之道”。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他重视人性的恶和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性恶论”和“教化论”。
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学派,由程颢和朱熹创立,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儒学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儒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理学(理学理学有两种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学,也可以指现代自然科学的理学,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新学、司马光(温公)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含张载的关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现代科学上所说的理学通常是指研究自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地质、地理等等。
)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理学起源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体现在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弥补了孔孟儒学的不足和缺陷,简言之,理学使儒学成为可解释万事万物的哲学,只是这种解释与儒家伦理直接联系,使理学继续为封建统治所用,在元朝时成为官方哲学理学研究内容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中国儒家学说的发展简述儒学原理儒家,中国先秦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是由孔子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儒家体系。
从那时起,它统治了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两千多年来,它塑造了中国文明,并对中国,中国东南部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经典,被称为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和《春秋》。
六个世纪以来,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中汉语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基础,通过该考试选拔学者担任政府各级官员。
儒家的道德原则是发现人类关系的终极道德,其中孔子为他所在时代的祸患提供了解决方案。
孔子的中心学说是仁的学说。
仁可以理解为善,仁,人性和人性善意。
简而言之,仁是指爱与关怀。
儒家精神孔子被誉为“万世之师”,是世代相传的老师。
从文明的曙光到1911年的革命,他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他被视为中国思想和品格的塑造者。
他的思想和教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是什么?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它可以用八个词来概括:忠诚与虔诚,亲情与爱心,忠诚与公义,和平与和谐。
儒学的四个历史时期自成立以来,儒学在过去的2500年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第一阶段:原始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但是,儒家关于理想政治制度和法律原则的主张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以致于各诸侯国的君主无法接受。
因此,这只是一种政治愿望,并提供了道德修养的原则。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学遭受了最大的灾难。
第二阶段: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政治宗教儒学汉初统治者采用道教作为政治指导方针。
但是自汉武帝皇帝任命董仲舒以来,儒学受到了高度重视。
董仲舒发扬了儒学,并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和一项个人宗教。
值此儒家思想成为确保封建社会绝对统治人民的最终武器。
第三阶段:宋明清时期理性的,无感情的儒家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对学者和官员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并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教诲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压制。
然而,在汉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编纂成《四书五经》,成为官方经典。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王充的《论衡》提出了儒家学说与其他学派的对立,并强调了儒家学说的独特性。
王弼的《周易注》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刘勰撰写了《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和修辞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二程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此外,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经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论的系统化。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朱熹的理学成为了官方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达到了巅峰。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和思想。
一、儒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奠基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忠”、“孝”等核心价值观。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儒学的初期发展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国相争的时期,儒学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二、儒学的兴盛与佛道儒三教并立随着秦朝的统一,儒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学说,并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汉代的儒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另一个是道学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刘向。
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思想。
然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佛道儒三教并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儒学仍然保持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儒学家们开始与佛教和道教展开辩论,试图将佛道二教融入儒学体系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三、儒学的复兴与宋明理学唐朝是儒学的又一次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儒学家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的儒学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孔颖达;另一个是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
唐代的儒学在思想和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儒学的又一次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儒学被称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朱熹;另一个是陆王理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儒学的发展历程论文
儒学发展历程始于先秦时代,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儒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先秦时代、汉代、宋明清时代三个阶段,分别从儒家思想、儒家经典及学术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先秦时代是儒学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和孟子。
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观念,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主张仁爱和礼仪。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善良和君子理想。
此时的儒学经典主要是《论语》和《孟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是儒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武帝时,将儒学定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大力推崇儒学。
此时儒学家郑康成立了新学派,提出了以经学为中心的儒家学术体系,并创立了经义学。
新学派对后世儒学影响巨大,至明清时期仍然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刘向编纂了汉代儒学的经典《文选》,对儒学经典的传承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明清时代是中国儒学的后继发展阶段。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注重经典研究和思想体系的建立。
程颢和朱熹是代表性的理学家,他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强调个体内心的直觉和道德追求。
清代的张载则注重实践和生活方式,提出了“格物
致知”的思想,强调知行合一。
这些学派和思想都在不同程度
上影响儒学的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先秦时代、汉代、宋明清时代三个重要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儒学家和学派发扬儒家思想,创作儒家经典,并对后世儒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为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08-03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十七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个阶段学术界一般将儒学当作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加以研究。
十年文革期间,儒学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受到猛烈批判,几乎谈不上什么研究。
与现代新儒学在大陆的际遇相反,现代新儒学第二阶段的发展,中心已经转移到港台,起骨干作用的是从大陆去的一批新儒家学者,如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人。
他们以新亚书院为基地,“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并旁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
这一时期,新亚还创办了多份思想性的杂志,最有影响的是徐复观于1949年夏天创办的《民主评论》和五道于1951年初创办的《人生》杂志。
这一时期还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讲会,1954年牟宗三在师院发起成立“人文学会”,每两周举行一次“人文讲座”,他主讲和答疑,内容涉及中西文化而以阐明儒家思想为立国之本为主旨。
1956年牟宗三转到东海大学任教,和徐复观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研究和新儒学运动,也组织过类似的师友讲习和聚会。
唐君毅在香港新亚书院也热心开办讲会,1950年开设文化讲座,除亲自主讲外,还邀请文化界名宿担任,先后共有一百多次。
1956--1958年在桂林街时有“人学讲会”,1959年7月改为“哲学会”,共举办讲座52次,坚持四年半时间。
从五十年代开始的人文讲会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生力军。
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58年,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联合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宣言从中国历史文化一体相联、一脉相承的统绪上强调了道统之意义,认为儒家的内圣心性之学,或称之为内圣成德之教乃是中国文化之本体,在其中蕴含着民主与科学的“种子”,因而,民主与科学是出于中国文化自身方向上的要求,是一种内在必然的发展道路。
这被看作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
1962年,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香港成立一个世界性的“东方人文学会”,得到在美国、台湾、南韩、日本、欧洲、澳洲等地研究中国哲学的著名学者张君劢、梅贻宝、陈荣捷、徐复观、李相殷、宇野哲人等的支持。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门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涵盖其起源、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
一、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
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稳定,儒家学说应运而生。
二、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还处于初期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礼”、“忠恕”等核心概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2.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儒学逐渐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儒家学派逐渐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有荀子、墨子等。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强调君主的德行和道德修养。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强调爱和公平。
3.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
当时的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董仲舒、贾谊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和人的道德修养。
贾谊则提出了“明君贤臣”的观点,主张君主应该以德行为基础来治理国家。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
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充、郑玄等。
王充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造。
郑玄则注重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宋明清时期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颐、朱熹等。
程颐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朱熹则注重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三、主要代表人物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先秦时期的儒学发展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壮大。
孔子的学生们将其思想总结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道德的完美。
此外,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也对儒学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人性的恶劣和人的自私本性,主张通过严格的礼仪规范和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三、汉代的儒学发展在汉代,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汉武帝时期,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同时,汉代还浮现了一批杰出的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贾谊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四、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形成为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潮。
程朱理学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的认识和实践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传统思想。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审视,儒学又逐渐受到了重视和研究。
现代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导语: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
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
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
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
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
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生活常识分享。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答: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
它产生于“五四”时期,之后即以文化保守主义而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学者谓之“激进主义”)和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呈三足鼎立之势。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它的中心便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和海外。
几十年来,经过新儒家学者们的苦心经营,现代新儒家在海外又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世纪以来儒学的命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19——1949年
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之中,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却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的逆流之中。
帝制复辟的事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影响仍然浸透于中国社会的机体之中。
这使得一批年轻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感到,民主共和国制度未能在中国真正确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以孔教为核心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基于这种需要,他们进行了一场精神解放运动,对孔子、儒学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形成了“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时代潮流。
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儒家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丧失殆尽。
“五四”批孔风暴之后,中国学界坚持唯真唯实的一批学者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孔子评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他们对孔子、对儒家政治思想开始重新研究。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
2.1949——1976年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伦理思想偏重于批判,并且随着思想文化领域里“左”倾思潮的日趋严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民批孔、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虽然有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但实际上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家独尊,儒家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只能作为批判对象而存在。
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政治思想既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没有传播的市场和条件,儒家之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潮,在中国大陆已无立足之地。
现代新儒学这股保守主义的势力被迫转至香港及台湾两地,且得到重要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人。
3.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潮的消退,儒学在这一时期开始“复兴”,并随着蓬勃而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兴盛起来,甚至成为当代中国的“显学”。
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宽松,学术交流的频繁使儒家思想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进入到了黄金阶段。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成立了众多的儒学研究机构。
其二,创办了一些专门的儒学研究刊物。
其三,召开了大量的国内国际儒学研讨会。
其四,发表出版了数量可观的儒学研究学术论著。
其五,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儒学研究普遍的关注与重视。
其六,儒学诸问题探讨的深度、广度的双向拓展、对待孔子儒学之态度的根本性改变是儒学研究之繁荣的内在表现。
其七,“大陆新儒家”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人,他们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