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慈用笔触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儒家世家的虚伪、贪婪和世俗。
比如,他讽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揭示了儒家世家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小说中,魏家和曾家的一些人物将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惜牺牲真情、友谊和道德底线。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甚至为了财富背叛亲人、欺骗朋友。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官员、学者和文人的虚伪和狭隘,揭示了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此外,吴敬慈也借助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婚姻买卖的丑恶现象。
在小说中,一些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虐待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把女性视为附庸和玩物,不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权利。
而在婚姻方面,一些儒家世家把婚姻当成一种交易,用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婚姻,完全忽略了婚姻的纯真和真情。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婚姻买卖的弊端,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拯救。
除此之外,吴敬慈也通过描写一些儒家世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讽刺了其独断专行、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缺陷。
在小说中,一些儒家世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瞒学生、扭曲真理,让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们束缚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愚昧和盲从。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儒家世家对教育的狭隘和局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教育的问题和危害。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通过对儒家世家的描写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关怀。
通过讽刺的手法,吴敬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和改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主要描述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暴露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透彻,其讽刺手法淋漓尽致,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关键词】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儒林外史》这篇著名讽刺小说,主要描述了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极其幽默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最明显的艺术成就是它的讽刺艺术,其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鲁迅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史可查的,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这使得里面的文学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具有生命力,给作品增添了理性的光辉,给读者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同时又把《儒林外史》提高到一个讽刺的高度,与一些谴责小说、揭示黑幕的小说区分开来。
《儒林外史》达到了讽刺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首先,描绘的人物都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
《儒林外史》涉及的人物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
比如杜少卿取材于作者自身,马纯上取材于马萃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等。
很多的人物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虽然作者写的是明代生活,但拿的是清代中叶的各士林人物为原型,这些人物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由于时代真实密切相关,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呈现给读者,揭示出科举制度的丑恶、灵魂的扭曲,达到了针砭时弊的效果。
其次,采用的讽刺手法立足现实,因人而异。
吴敬梓刻画人物时,并不是走程序化路子,而是从生活真实出发,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讽刺手法,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真实可感。
比如对严氏兄弟、王惠、王仁、汤知县等一些贪官污吏,吴敬梓一点也不留情,给予无情的鞭挞与揭露;对马二先生等,讽刺他们的迂腐、庸俗,但又肯定他们善良的品格。
同时,吴敬梓也关注人物社会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思想变化,并根据其思想变化转变写作手法。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作者乾隆六年(1741年)由吴趼人写成,这部小说充满对社会现实和当今典型人物的讽刺,大胆地讽刺了那个政治社会秩序和刻板的传统习俗,以及官场江湖的背叛、睚眦必报的阴暗一面,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儒林外史》以极具讽刺意味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时代社会状况,以暴露官场腐败为主题,凸显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这部小说嘲讽了官员粗俗无知、擅权跋扈、役使劣迹滋生的现象;嘲讽了官员谋取私利、背弃公心、毫无忠诚可言的行为;嘲讽了经济上的贪婪;嘲讽了君臣之间的尊卑有序但并不合理;嘲讽了贵族的奢靡装模作样;嘲讽了ブク祭的封建礼仪;嘲讽了男女感情方面的封建思想等……讽刺艺术在《儒林外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部分场景都是以轻轻地调侃和模仿来暗示丑恶和腐败,以表达《儒林外史》作者反映的社会状况和所思所想。
它让人们反观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其悲剧,深刻地发掘社会的弊端和绝对的谬误,从而唤起大众对真正社会价值观和人文本质的认识与探究。
当时的乾隆皇帝力求建立中国新的宫廷文化,改革动机不外乎要解决政治乱局和社会问题,而结果却落得社会腐朽败坏的局面,比如多数官员只追求累累富贵,不办理国家事务,腐败可耻。
《儒林外史》以写实的文字着墨,发挥了最大的讽刺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也用诙谐幽默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讽刺之举犹如神鞭一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乾隆时期的不公正和不满,也许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以轻松诙谐的文学语言,描绘了明朝社会现实世界的复杂而不安状态,充分展示了作者敏锐而尖锐的讽刺意识,它是朱自清创作期间许多作品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文学作品之一,其影响传唱了四百多年。
儒林外史讽刺的艺术手法《儒林外史》,那可真是一部妙不可言的经典之作啊!要说它讽刺的艺术手法,那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人物的刻画,那叫一个精彩。
就拿范进来说吧,中举前,那是穷得叮当响,老丈人胡屠户对他是百般嫌弃,说他是“现世宝穷鬼”。
可中举后呢?胡屠户的态度那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口一个“贤婿老爷”,这前后的对比,难道不讽刺吗?这不就像是那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还有那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根指头,为的只是那灯盏里点着的两茎灯草,怕费油。
这吝啬鬼的形象,是不是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跟守财奴葛朗台又有啥区别?作者吴敬梓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不直接说这些人的丑态,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看,自己去品。
就好比给你一幅画,初看觉得平平无奇,再看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让人忍不住拍大腿说:“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再说那科举制度,多少人为了考取功名,熬白了头,耗尽了精力。
书中描写那些考生们,为了一篇文章,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这难道不可悲吗?这不就像是在一个死胡同里拼命打转,却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还有那些所谓的“名士”,表面上高谈阔论,一副风雅的样子,实际上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这难道不像那纸糊的老虎,看着威风,一戳就破?《儒林外史》的讽刺,不是那种大声的嘲笑,而是轻轻的一声叹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这不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它不像一把利剑直接刺向敌人,而是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却能掀起心底的波澜。
所以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手法,那是相当高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难道不是吗?。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600字作文一《读〈儒林外史〉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叫《儒林外史》。
这本书可有意思啦,里面的故事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书里有个叫范进的人,他为了能考上举人,一直不停地读书考试。
好不容易中了举,却高兴得发了疯。
这让我觉得他太可怜又太可笑了。
可怜的是他为了考试付出了那么多,可笑的是他中举后的样子简直像个疯子。
还有个叫严监生的,临死前还惦记着灯里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直到他老婆挑掉一根灯草,他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也太抠门啦!作者用这样有趣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知道追求功名、贪婪自私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不能像书里的那些人一样,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作文二《〈儒林外史〉观后感》前几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儒林外史》里的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那个周进,一大把年纪了还在考科举,头都磕破了。
他把科举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真让人觉得又可悲又可叹。
还有那个匡超人,一开始还是个老实的好孩子,后来变得越来越坏,撒谎、骗人,什么坏事都干。
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人要是不学好,就会变成坏孩子呢?这本书里的故事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不好的行为,也让我们知道要做个好人。
我以后可不能像书里那些人一样!作文三《读〈儒林外史〉》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里面的好多人都让我印象深刻。
像那个胡屠户,范进中举前对他又打又骂,中举后就变得毕恭毕敬。
这变脸变得也太快了吧!还有那个王惠,做了官就只想着捞钱,一点都不为老百姓着想。
作者通过写这些人的故事,来讽刺那些不好的现象。
这让我知道了,不能做一个只看重名利、没有良心的人。
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像书里的那些人被大家笑话。
作文四《〈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这本书可真好看!书里有个叫马二先生的,到处给人讲考试的经验,自己却没什么真本事。
还有个叫鲁编修的,把女儿也教育得只知道读书考功名,一点生活都不懂。
这些故事让我觉得,读书是为了学知识、长本领,不是为了当官发财。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儒林外史》鲜明的讽刺艺术特色李茉莉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党校摘 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用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在封建社会中儒林的群丑图,在艺术手法上,极具鲜明的讽刺特色。
关键词:讽刺小说;现实主义;批判揭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77-01《儒林外史》是以明代发生的时间作为故事的背景,以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来影射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封建社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丑恶社会现实。
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他们深深的同情。
小说运用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中国讽刺作品的典范。
一、《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下人物的现实性《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话:“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在此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故事的原型人物。
正应了那句:“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例如小说人物迟衡山就取材于范南仲这个人,而冯翠忠则是马纯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所演化而来的。
许多的人情世态也都是封建社会统治下司空见惯的事情。
作者在原型的基础上,抓住典型进行概括描写,不进行主管说明介绍,从而让读者从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得到启发。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都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在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中,马二先生游览西湖,他却不在意西湖美丽的风景,而是酒店里挂的羊肉、糟鸭、鲜鱼等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吐沫。
小说细致的描写了马二先生迂腐的思想和空虚的精神,他“见了游西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儒林外史》这部书啊,那可真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尤其是其中的讽刺艺术手法,简直妙不可言。
你瞧瞧范进中举那一段,范进中个举人,好家伙,居然高兴得疯了!这难道不是对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想想看,一个人读书读得都快魔怔了,中个举就疯疯癫癫,这科举到底把人逼成啥样了?这不就好比一个人拼命追逐一个虚幻的泡影,追到了却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自我?再说说严监生,临死了还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咽气,就为了那点灯里多出来的一根灯草。
这吝啬鬼的形象,是不是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就像一只铁公鸡,一毛不拔到了令人发笑的地步?他活着的时候,把钱财看得比命还重要,难道不可悲吗?还有那个匡超人,从一个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虚伪狡诈的小人。
这变化难道不让人感叹世风日下?这不就像是一颗原本鲜嫩多汁的果子,慢慢被腐蚀得腐烂发臭?作者吴敬梓啊,他可真是个讽刺的高手!他不直接破口大骂,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荒唐和可笑。
他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师,轻轻几笔,就把社会的丑态勾勒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周进,一把年纪了还在科举的路上苦苦挣扎,最后一头撞在贡院的号板上哭得死去活来。
这难道不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盲目追求功名的绝妙讽刺?这多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明明没有出路,却还不肯放弃。
又比如说胡屠户,范进中举前对他百般嫌弃,中举后又阿谀奉承,这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这不就是现实中那些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之人的真实写照吗?《儒林外史》里的这些讽刺,不是为了让人一笑而过,而是让人深思啊!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堕落。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的现象吗?总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手法独特而深刻,它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让我们在笑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了那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这样的经典之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吗?。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于世。
这部小说通过对儒林群像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讽刺艺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首先,吴敬梓善于通过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
在小说中,他常常将不同人物的行为、思想和命运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备受亲友的冷落和欺凌,连岳父胡屠户都对他肆意辱骂。
然而,一旦中举,他立刻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胡屠户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不屑一顾变得阿谀奉承。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讽刺了社会的趋炎附势和人情冷暖。
再如,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对比。
周进在未考取功名时,只能在私塾里当先生,受尽了冷眼和嘲笑。
他去参观贡院时,竟悲痛欲绝地一头撞在号板上。
而范进也是在多年科举的折磨中苦苦挣扎,最终因中举而喜极而疯。
他们的遭遇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科举制度的荒诞和不合理。
其次,作者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强化讽刺的力量。
在描写严监生临终时的场景,就运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他才放心地离去。
这种夸张的描写将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种极度贪婪和吝啬的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样,在描写胡屠户为范进治疯时,打范进一巴掌的情节也运用了夸张。
胡屠户平时对范进畏畏缩缩,此时却不得不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而打完之后,他的手竟然疼得弯不过来。
这种夸张不仅表现了胡屠户的紧张和恐惧,也让读者对他的虚伪和怯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展现讽刺的深度。
比如,在描写匡超人的蜕变过程中,通过他对待马二先生的态度变化这一细节,揭示了他的虚伪和忘恩负义。
起初,匡超人对马二先生感激涕零,言听计从。
目录摘要 (2)一、严谨的白描彰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2)二、鲜明的对比突显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3)三、生动的夸张体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4)四、丰富的语言表现作品的讽刺艺术特点 (5)五、精巧的情节显示作品的讽刺艺术特色 (5)【参考文献】 (7)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东南分校雷山工作站 2013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学号:1352001208035 姓名:杨秀丽【摘要】:在我国文学史上,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当之无愧的成为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多种多样讽刺手法的灵活运用,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的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八股取士制度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生动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严肃的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本文从作品白描、对比、夸张、夹叙夹议等几种创作手法的运用,简要的分析《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讽刺艺术对比夸张白描在我国文学殿堂中,《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著名的文学巨著,以鲜明的讽刺艺术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盛宴,成功刻画了范进、胡屠夫等一批典型的文学形象,为世界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辛辣的讽刺,诙谐、朴素、幽默的语言,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生动的塑造了很多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严苛的批判,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笞了封建道德对于人们思想的毒害。
在这就小说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事件,只是通过一个人物或者几个人物为核心,设计了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但是所有故事都围绕着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抨击的主题展开,并且串联成这部长篇小说。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对于《儒林外史》的艺术造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绝响”。
吴敬梓通过这部作品把文学创作的讽刺艺术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开创了独特文学风格,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这部长篇文学以淋漓尽致的讽刺手法,彰显了独特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文学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其讽刺艺术可谓独具特色、韵味深长。
它是讽刺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使用的讽刺手法淋漓尽致,它在古代讽刺艺术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我国古典讽刺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儒林外史》作者生于安徽全椒县,先代在清明时代亦曾“家门鼎盛”,他二十岁时考得秀才,中年以后由于家中破落,生活日渐趋于贫困。
《儒林外史》是他生活贫困后期的作品,他把故事时间安排在明代中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思想内容的鲜明深刻与他反对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基本思想相统一。
作者对人伦关系及整个社会风气都做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社会中的典型人物,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麻痹和残害,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以下对其讽刺艺术进行初步探析。
一、通过人物的塑造及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行讽刺
作者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人物传神的描写,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深刻地反映出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大特色。
他笔下的人物都非常生动,但他从不对人物作冗长的描绘,而是直奔戏剧,用戏剧化的手段、方法描写小说中的人物。
往往是三言两语就将人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人物形象凸显了,连人物内心的秘密也被揭开来,人物立即站起来、活起来;不仅站起来,而且作者自己的爱憎之情也深深隐藏在其中,并不直接表露在人物形象里,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显露本色。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会记得马二先生、王玉辉及范进这三个人物,马二先生头脑迂腐、热衷功名、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又具有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在游西湖的过程中,他毫无目的地乱跑,眼前的美景他不知领略,他只是发出莫名其妙的感叹:“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送银两衣物给流落他乡的匡超人,这是他的义举,是可尊、可敬的一面。
然而作品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
他出题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并嘱咐他:“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为主,小生在世除了此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要匡超人以文临别时还从自己的书架上捡几本八股文塞于匡超人包中。
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使讽刺对象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手法既辛辣,又深刻。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对马二先生的书呆子气
加以善意嘲讽,把他的迂腐展现得十分清晰。
王玉辉的塑造展现了一个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他鼓励女儿自杀殉夫,对封建礼教的迷信使他失去理智,就连这个顽固不化的人物,在祭祀他女儿的时候却“转觉伤心,辞了不肯来”。
在家看见老妻悲恸,心下不忍,要到外面游玩,但是“一路上看着山色水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滚出来”。
这段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这个封建社会的道学先生,表现吃人的封建礼教,使人们读后更加憎恨封建社会制度。
范进的塑造及细节的描写更是脍炙人口,作品写道:“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这便是这段故事的主人公范进。
作者通过周进的眼睛写范进形象的可怜和悲苦,是很有讽刺意味的。
范进从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三十四年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他对功名的执拗追求却“始终如一”。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
当他看到高中举人的喜报,竟然喜极而“疯”。
作者通过精心塑造及传神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文人醉心举业的心理状态。
屡试屡败给儒生们带来自卑感,虽然如此,但他们仍执迷不悟,受尽了社会奚落和生活的煎熬,这一切无不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
二、利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
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作者运用夸张放大的手法,对形象进行强化,揭示出人物的真实面目及本质特征。
小说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时,只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哄哄就罢。
这个细节属于夸张,但它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受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地主,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再如写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地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印象,起到深刻批判的作用。
三、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对比手法是《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看法不同态度,使其完全矛盾,造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喜剧效果,进行讽刺。
作者在描写同一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的社会地位所发生的变化,以强烈的对照,反映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前后照应,自我暴露。
作
者揭示出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把事物发展的过程尽量缩短,让相反的两种情况直接相撞,一针见血地刺穿灵魂。
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是将他前后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描绘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势利小人的形象。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真可谓“大、快、自然而又准确”。
他以范进举业上的成败为标准,像科学仪器一样准确,测出范进地位的浮沉变易,从而决定自己的变化和变化的幅度。
他对范进的称谓,中举前是“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就变成“贤婿老爷”。
对范进参加考试,他以前测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中举后范进就立即从“癞蛤蟆”变成“文曲星下凡”。
甚至范进的外貌也因为中举,由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突变成方脸大耳,等等,变不胜变。
连原来与范进并无交往的张静斋,也立即乘轿来拜见,既送银子,又送房子。
老童生周进在发迹前受尽梅玖的奚落、挖苦,一旦飞黄腾达,梅玖就对周进敬若神明,连他当年在观音庵教私塾时写的联对,梅玖也要和尚“揭下来裱一裱”,加以珍藏。
吴敬梓穷形尽相地揭露了这些势利小人的嘴脸。
这样,作者让人物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处于前后的尖锐矛盾之中。
作者就用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摒弃了不必要的修饰,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让讽刺对象鲜明地表现出来。
由于作者看透了人情世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讽刺被压缩在极凝练之中,因此,讽刺就具有尖锐性。
鲁迅称这种讽刺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
作者这种全让事实说话,全让人物自我表现、自我矛盾的讽刺手法,达到了“一挝一掌血,一鞭
一条痕”的效果。
四、运用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及人物言行的矛盾进行讽刺
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术创造。
在提到《儒林外史》的讽刺语言特点时,首先必须注意到书中大量极其生动的对话。
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三段对话,语调不同,内容全异,却又出自同一个人的口,符合他的身份和语气,别人是讲不出的。
又如从高老先生、鲁编修直至马二先生,他们在讲话中又总是夹杂许多文言古语;陈和甫的语言三句不离“看相算命”、“扶乩笔篆”的职业用语,都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思想感情,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其中还成功运用了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等,有的用于嘲讽官府:如“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口”,“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等。
有的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说出寓意深刻的道理:“老虎头上扑苍蝇”,“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等。
有时在对话中连续用了一连串的谚语和歇后语,如第十四回差人向马二先生勒索时,一连用了“满天讨价,就地还钱”,“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打开板壁说亮话”,“秀才人情纸半张”等,巧妙运用这些民间语言,揭示了差人见钱眼开的贪婪品性,既显得丰富生动,又
体现幽默讽刺的特点。
《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绝不局限于这些,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阅读小说,我们感受到了喜剧形式下的悲剧内容,也感受到了作者在正义下批判的影响之大。
即作者对那些憎恶的现象、憎恶的人物的批判,是有目的的,他是打心眼里憎恶这些的,而不像一些庸俗的喜剧手法那样津津乐道。
作者创造了一种所有人都认可的真实。
因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参考文献:
[1]儒林外史.
[2]中国小说史略.
[3]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