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12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概述钟霄;周鹏程;范学工【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年(卷),期】2017(016)011【总页数】6页(P1089-1094)【关键词】免疫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预防抗病毒【作者】钟霄;周鹏程;范学工【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毒性肝炎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毒性肝炎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毒性肝炎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较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其中,大部分人属于HBV携带者,终生未发病,但部分患者因合并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而需运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使其免疫功能状态改变,可能导致HBV再激活,从而引起肝功能受损,甚至发生暴发性肝衰竭或者死亡。
1975年,Wands等[1]首次描述了进行化学治疗(化疗)/免疫抑制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再激活。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病学会(EASL)、亚太肝病学会(APASL)等在近几年来陆续提出并更新HBV再激活的推荐意见,HBV再激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HBV再激活本属于感染科处理范畴,但这类患者往往最先就诊于血液科、肾病科、肿瘤科、风湿免疫科及移植科等非感染病科室,因此,HBV再激活是一个跨学科的临床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就HBV再激活的定义、特征、发生率、危险因素、防治及其管理等进行简要综述。
近年来,有学者将HBV再激活定义为既往非活动性或隐匿性的HBV感染者HBV复制突然增加,通常伴随肝脏损伤,表现为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有时可出现黄疸[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
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
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
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
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
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
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
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
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
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王永兵① 毛福林① 王 强① 朱 荃②(①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南京 210038;②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29)摘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1.抑制和清除HBV;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3.抑制肝细胞纤维化;4.保肝作用。
以期为开发新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草药;乙型肝炎;综述;研究进展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据初步统计全世界约有2亿7千万人,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约1.68亿。
我国属乙肝高发区,HBsAg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已超过1亿人。
乙型肝炎传染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易慢性化,特别是它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危害性极大。
目前对其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虽然干扰素、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药物昂贵,副作用多,不能被广泛应用。
近十年来,中医药在治疗乙肝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些进展。
一般来说,研制抗肝炎新药通常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考虑:1.抑制和清除HBV;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3.抑制肝细胞纤维化;4.保肝作用。
本文就中草药在这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以供开发新药参考。
1 抑制和清除HBV 清除HB V的感染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旦清除了HBV,清除了病因,人体经过调理,疾病将逐渐痊愈。
因此,寻找抑制和清除HB V的药物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郑民实等[1]先后对2000多种中草药的水和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筛选,结果显示:具较强抑制作用的约有90种左右,如昆布、贯众、黄芪、胡黄连、黄药子、钩藤、桑寄生、黄柏、石榴皮、云实、酸浆、地耳草、大黄、地榆、苦石连、吴茱萸、橄榄、荔枝核、虎杖、知母、打破碗花、爬山虎、苏木、马齿苋、丹参、皂荚、黄连、寻骨风、杜仲、藜芦和藕节等。
蒋锡源等[2]用E LISA法及RI A 法进行免疫生化实验,考察比较50种治疗肝炎中草药对HB V和HBsAg、HBeAg、HBcAg及HB V-DNA体外活性抑制作用。
2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4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特殊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进展宋玉文1,沙丽丽1,陈立震1,李梦昆1,王玉荣2,辛永宁11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山东青岛26601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青岛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00通信作者:辛永宁,xinyongning@163.com(ORCID:0000-0002-3692-7655)摘要:我国HBV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具有强效、低耐药、骨肾安全等特点。
本文归纳总结了TAF在低病毒血症、多重耐药、妊娠期、肝衰竭及肝移植等特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分析表明TAF能够降低低病毒血症患者病毒载量实现病毒学应答、为耐药患者提供新方案、阻断母婴传播、降低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死率、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学基金项目:慢性乙肝临床研究项目(IN-CN-320-5837)ResearchadvancesintenofoviralafenamidefumarateintreatmentofspecialchronichepatitisBSONGYuwen1,SHALili1,CHENLizhen1,LIMengkun1,WANGYurong2,XINYongning1.(1.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 eases,QingdaoMunicipalHospitalAffiliatedtoQingdao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266011,China;2.QingdaoClinicalMedicalCollegeAffiliatedtoNanjingMed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XINYongning,xinyongning@163.com(ORCID:0000-0002-3692-7655)Abstract:TherearealargenumberofindividualswithHBVinfectioninChina,whichseriouslyendangerspublichealthsafe ty.Asafirst-linedrugusedinclinicalpractice,tenofoviralafenamidefumarate(TAF)hasthecharacteristicsofstrongeffi cacy,lowdrugresistance,andboneandkidneysafety.ThisarticlesummarizestheroleofTAFinpatientswithspecialtypesofchronichepatitisB,suchaslow-levelviremia,multidrugresistance,pregnancy,liverfailure,andlivertransplantation,andtheanalysisshowsthatTAFcanreduceviralloadinpatientswithlow-levelviremiatoachievevirologicresponse,providenewregimensforpatientswithdrugresistance,block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reducethemortalityrateofpatientswithend-stageliverdisease,andimproverenalfunctioninpatientswithchronickidneydisease.Keywords:HepatitisB,Chronic;HepatitisBvirus;TenofovirAlafenemideFumarate;TherapeuticsResearchfunding:ChronicHepatitisBClinicalResearchProject(IN-CN-320-5837) 据世界卫生组织[1]估计,2019年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B)感染者达到2.96亿。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人口的30% 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
HBV 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主要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流行程度的地区主要的传播模式也不同。
HBV 为部分双链DNA 病毒,其血清学标志物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 抗原(HBeAg)和E 抗体(抗-HBe),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和IgG (抗-HBc IgG)。
不同标志物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具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HBV 为非细胞毒性病毒,肝脏损伤和病毒控制,及带来的临床结局,均依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慢乙肝患者的T 细胞应答较弱,在自发性HBeAg 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后有所恢复。
然而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导致爆发性肝炎。
慢乙肝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
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
早期发生HBeAg 血清学转换者及长期稳定在低复制期患者预后较好。
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 的人群中大约40% 男性和15% 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减少肝细胞癌发生。
目前已有2 种干扰素α和5 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各有优劣。
各大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疗程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荐。
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和普及显著减少了慢乙肝的发病率,甚至带来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2 种干扰素和5 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相继上市,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的HBV 疫苗已于1981 年问世,虽然地区间存在差异,广泛的新生儿疫苗接种已经带来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甚至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然而部分地区疫苗覆盖率不够,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感染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全球HBV 疾病负担仍然沉重。
2014 年6 月19 日,The Lancet 在线发表了长篇综述,从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免疫致病机制、病毒学、自然史、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近5 年及既往经典的HBV 相关研究,旨在以WHO 重申要关注病毒性肝炎为契机,提高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认知。
概述HBV 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
全球约有20 亿人口感染,其中3.5 亿为慢性携带者。
在2010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HBV 感染位居首位,在导致死亡的病因中位列第10(78.6 万/ 年)。
基于这些数据,WHO 将病毒性肝炎列入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安全有效地预防性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HBV 感染,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在提高认识和关注等方面的共同努力,HBV 带来的疾病负担将仍然很沉重。
流行病学全球大约有30% 的人口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
2010 年肝癌导致死亡的一半与HBV 感染相关,而在1990 至2010 年间,全球与肝癌相关的死亡增加了62%,与肝硬化相关的死亡增加了29%。
HBV 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者精液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模式。
在疾病高流行地区,绝大多数为母婴传播。
而在低流行地区,性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有多位性伴侣者、男同性恋及曾有过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为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
第三种主要的传播途径为不安全注射、输血或者透析。
虽然对血制品的筛选有效减少了输血相关的HBV 感染,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传播途径仍然较常见。
其他可能的HBV 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感染的医疗、手术或牙科器械传播造成的院内感染、注射针头刺伤、HBsAg 阳性或HBV DNA 阳性者捐献器官等。
家庭生活、亲密接触或者是在拥挤条件下生活也是可能的危险因素。
急性HBV 感染的预后与年龄相关:大于95% 的新生儿,20-30% 的1-5 岁儿童及小于5% 的成年人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在全球范围内为新生儿接种HBV 疫苗使很多地区患病率明显下降(图1)。
然而,疫苗的有效率地区差异很大:西太平洋及美国为90%,而南非为56%。
图1. 主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和世界各地慢乙肝患病率(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数据改编)因此,世界各国HBV 患病率也存在差异:45% 的HBV 感染者生活在疾病高发地区(患病率≥8%):包括中国、南亚、非洲大部分地区、太平洋岛大部分地区,中东部分地区及亚马逊盆地,这些地区主要是新生儿或儿童时期的感染。
得益于新生儿普遍接种疫苗,一些疾病高发国家,如中国,目前的总患病率为7%-8%,有望在今年迈入疾病中流行地区的行列。
大于43% 的HBV 感染者生活在疾病中流行区域(患病率2%-7%):包括中西南亚、东欧、南欧、俄罗斯、中美、南美区域。
在这些地区,存在包括新生儿、儿童及成人间多种传播途径。
剩下12% 感染人口生活在疾病低流行地区(患病率<2%):包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
在这些地区,主要是青少年或成年人通过性或者不安全注射途径感染。
移民对高收入国家的患病率产生显著影响。
2012 年的一项meta 分析显示,移民或难民的HBV 感染患病率为7.2%,而他们中有免疫力的比例为39.7%。
在美国,预计新诊断的慢性HBV 感染中约95% 为移民。
预防主动免疫可以保护未暴露人群免受HBV 感染。
筛查供血者HBsAg 以及全球范围内实施预防措施明显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筛查过程中同时行HBV DNA 检测可以进一步降低输血相关的疾病传播,但随之增加的费用限制了其应用。
指导患者预防传播,对高危人群实施筛查和疫苗接种,对新生儿实施普遍疫苗接种是预防HBV 传播及降低其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措施。
安全、有效的针对HBV 的疫苗已于1981 年问世,大多数为仅表达HBsAg 的重组DNA 疫苗。
除了单价疫苗,目前还有同时针对HAV 的联合疫苗,以及针对白喉、破伤风、B 型流感嗜血杆菌的复合疫苗。
直至2011 年末,已有180 个国家将HBV 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新生儿急性感染HBV 时,高达90% 会慢性化,因此阻断HBV 母婴传播至关重要。
对HBV DNA 定量高(>107拷贝/ml)的母亲,即便予以被动免疫刺激剂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仍存在一定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在第三妊娠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总结—HBV 疫苗的适应证:1、所有的新生儿*2、所有在出生时未接种的儿童及青少年3、高危成人⑴男同性恋⑵有多个性伴侣者⑶静脉成瘾者⑷血液透析患者⑸社会收容结构人员⑹健康工作者和公共安全工作者⑺携带HBV 病毒人员的配偶、性伴侣和家庭成员* 病毒携带母亲的新生儿同时需给与免疫球蛋白上述列出了推荐接种HBV 疫苗的人群。
对于免疫健全的人,约有95% 可获得对疫苗的应答,即抗-HBs 效价>10 mIU/ml,预计获得保护的时间为15 年以上。
随着时间的延长,抗-HBs 效价逐渐下降。
然而对于接种人群,少见或罕见有症状的急慢性感染,提示存在免疫记忆。
WHO 在2009 年发布由预防病毒性肝炎委员会签署的意见书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在计划免疫外需要加强注射。
来自台湾的数据显示,有相当部分的人在疫苗接种后15 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失去对HBsAg 的免疫记忆。
HBV 疫苗相当安全,与之相关的多发性硬化及孤独症并未得到完全证实,且目前的疫苗已不含硫柳汞。
虽然是否需要加强注射存在争议,但考虑到疫苗的安全性很高,对高危人群实施加强接种应当是合理的。
引入HBV 疫苗除了带来HBV 感染的发病率降低外,肝癌的发生率也有下降。
在台湾,儿童HBsAg 携带率从1984 年的10% 下降至2009 年的0.5%,而儿童及青少年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70%。
美国1990 至2006 年间急性HBV 感染发生率下降了81%,总体HBsAg 携带率也从0.38% 下降至0.27%,但这种下降主要集中于儿童和青少年,而成人的携带率相对稳定,这可能与来自疾病流行国家慢性感染人口的移民有关。
47 个欧洲国家已采取普遍接种HBV 疫苗的项目,其报道的感染率相近。
6 个低发病率的欧洲国家(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英国)采取有针对的接种策略,仅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对这些国家来说,来自移民群体的水平传播和性传播是其主要问题。
诊断HBV 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 和IgG,其中HBsAg 是感染的标志(图2,表1)。
图2. 在HBV 急性感染自然史(A)和由急性发展为慢性感染自然史(B)中HBV 标志物的变化。
(一部分患者可能在HBV DNA 持续阳性的情况下发生HBeAg 向抗-HBe 的血清学转换)。
表1. HBV 感染时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在急性感染阶段出现HBsAg 后的1-2 周,伴随着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及临床症状的出现,抗HBc(同时有IgM 和IgG)开始出现,其中IgG 将持续整个慢性感染阶段。
抗-HBc IgM 可以在一些慢乙肝急性加重时观察到,但比急性感染时的抗体效价低。
出现抗-HBs 代表着对HBV 免疫力的建立。
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仅有抗-HBs 阳性,而从HBV 既往感染恢复则还伴有抗-HBc IgG 阳性。
一些HBsAg 阴性的人群抗-HBc IgG 阳性,但没有抗-HBs,这种血清学形式称为单独核心抗体阳性。
单独核心抗体阳性的人群多曾经暴露于HBV,很多人肝脏可以检测到HBV DNA,其中一部分还可以检测到血清HBV DNA。
这种现象被称为HBV 隐匿感染。
HBsAg 阴性、抗-HBc 阳性人群可能会在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时出现感染再活动,HBsAg 再次呈阳性。
HBeAg、抗-HBe 过去被认为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目前已基本被HBV DNA 检测所取代。
HBV DNA 是对病毒载量的直接检测,能够体现病毒的复制能力。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real-time PCR 的方法进行HBV DNA 检测,其检测下限为10-20IU/ml,线性范围可达109 IU/ml。
在慢乙肝的病程中,血清HBV DNA 载量可能低至检测不到,也可能高于109 IU/ml。
在过去几年,定量检测HBsAg 的商业化试剂相继在欧洲及很多亚洲国家获批。
HBsAg 水平与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转录活性具有相关性,尤其对于HBeAg 阳性患者。
监测HBsAg 可以预测对干扰素的应答,以及HBeAg 阴性且转氨酶正常患者的疾病进展。
免疫致病机制HBV 是非细胞毒性病毒,无论是肝脏损伤还是病毒的控制都有免疫参与其中,感染的临床结局有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复杂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