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单元第2讲

  • 格式:doc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2年高考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本题的答题突破点是明确最高统治者将中枢行政权下移并分散的根本目的。题干中宰相的任用资历限制被打破,低级的官员也行宰相权,参预朝政,这是对传统相权的分割,从制定政策的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C项在实施三省六部制之初就有此作用。

答案:B

2.(2012年高考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御史权力和范围的扩大。A项太绝对,御史只是监察相权;B项从汉武帝开始内外朝制度就开始限制相权;材料中体现监察权力增大,可以弹劾宰相。使专制权力得到强化,而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选C 项。

答案:C

3.(2012年高考江苏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提取材料中“参预机务”“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等关键信息。据题干“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表明其职能未变,D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选官制度,表述有误,排除A项;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服务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并不能说明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排除C项。

答案:D

4.(2011年高考山东卷)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同时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A、D两项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推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答案:C

5.(2011年高考江苏卷)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解答本题应对图片中“进士出身分布比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科举制的相关史实理解。科举制的设立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从而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与九品中正制完全不符,故B项有误。图片反映出科举制已经兼顾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等多个阶层,但士族子弟比重仍然最大,表明其还不完善。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1.(史料史观角度)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内阁制D.行省制、科举制

解析: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郡县制在秦朝时期之前就已出现,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答案:B

2.(主干知识角度)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尚书省B.中书省

C.门下省D.御史台

解析:解答注意关键词“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选C。

答案:C

3.(主干知识角度)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

C.枢密院D.军机处

解析:据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答案为C项。

答案:C

4.(史料史观角度)黄仁宇曾指出:“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 A.行省制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

解析: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郡县与封国交错存在,形成‘斑马式’结构。

答案:C

5.(主干知识角度)《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解析:据题干情境,王沈年轻时就具有才华,但出身寒门,被豪强所抑制,升官无望。这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造成的,故选B项。A项在题干未体现;C项与题意无关;科举看才学,D项表述错误。

答案:B

6.(主干知识角度)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解析:通过科举制,大批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社会有用人才涌现,为中华民族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故选B项。A项错在“完全”;C项错在“彻底”;D项错在太笼统,“古代”时间太宽泛,在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形式有门第、孝廉等。

答案:B

7.(综合角度)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