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的通气初中二年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15 KB
- 文档页数:5
肺的通气初中生物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肺的结构及其在呼吸系统中的作用,同时能够
描述肺的通气过程。
教学内容:
1. 肺的结构:气管,支气管,肺泡等
2. 肺的作用: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 肺的通气过程:吸气和呼气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肺的图片或模型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肺的外观结构。
2. 学习肺的结构及作用:通过教师讲解及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了解肺的具体构造以
及在呼吸系统中的作用。
3. 探究肺的通气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呼吸过程,体会吸气时肺的膨胀和呼气时肺
的收缩,引导学生描述肺的通气过程。
4. 梳理知识:与学生讨论肺的通气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练习与应用:设计一些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6. 总结与评价: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
习效果。
课堂扩展:
1.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肺的功能及通气过程,互相交流分享。
2. 通过实验或观察他人的呼吸过程,深入了解肺的通气原理。
3. 搜集相关新闻或科普文章,了解肺健康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让他们通过亲自实践来加深对肺的认识。
肺的通气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肺通气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肺通气的过程;(2)运用图像和模型,演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分析生活中的呼吸健康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呼吸系统和肺通气的兴趣;(2)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呼吸健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2)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生活中的呼吸健康问题及改进措施。
2. 教学难点:(1)肺通气的具体过程;(2)呼吸系统的图像和模型演示。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肺通气的相关知识;(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3)准备实验器材和模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积极参与实验和演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系统的重要性;(2)引入肺通气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肺通气的定义和重要性;(2)学生分享所学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2)演示呼吸系统的图像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生活中的呼吸健康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实践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肺通气的过程;(2)让学生动手制作呼吸系统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2)强调呼吸健康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呼吸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呼吸系统的图像,并标注各部分的功能;3. 调查身边的呼吸健康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反馈:(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肺通气知识的理解程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生物肺通气教案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介绍肺通气的相关知识,包括肺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呼吸系统和胸腔运动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呼吸过程;
3.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4. 理解胸腔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肺的结构和功能;
2. 呼吸过程。
教学难点:
1. 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2. 掌握胸腔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和多媒体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本课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气道、肺泡和肺部血管等内容。
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三、讲解呼吸过程(15分钟)
1. 教师详细介绍呼吸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呼吸的过程。
四、探讨呼吸系统和胸腔运动(15分钟)
1. 教师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作用,以及胸腔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呼吸系统和胸腔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肺通气知识的理解。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答题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肺通气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肺部通气教案
目标:使学生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肺部通气的过程,并能够说明为什么肺部通气是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
一、背景知识介绍
1.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肺部由气管、支气管、肺泡等组成,是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
3. 肺部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二、肺部结构和功能
1. 气管:将空气从鼻腔或喉咙传输到肺部。
2. 支气管:分支成很多小支气管,将空气传输到肺泡。
3. 肺泡:肺部的单位结构,是气体交换的地方,将氧气吸入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三、肺部通气过程
1. 吸气:肺部膨胀,胸腔扩大,气体通过气管进入肺部。
2. 呼气:肺部收缩,胸腔缩小,气体通过气管排出体外。
3. 通过呼吸运动,肺部不断地进行吸气和呼气,以保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四、肺部通气的重要性
1. 肺部通气是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保证了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2. 每天人体需要大量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肺部通气是实现这一需求的重要方式。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肺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肺部通气过程,明白了肺部通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呼吸这一重要生理过程,珍惜好每一次的呼吸。
六、作业
1. 描述肺部通气过程,并说明其重要性。
2. 请列举出肺部的组成结构并简要说明其功能。
3.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肺部呢?
教案范本结束。
肺的通气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肺通气的概念;(2)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3)了解肺通气的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图形和表格展示肺通气的过程;(2)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肺通气的问题;(3)能够设计实验探究肺通气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健康意识,关注呼吸健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2)肺通气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肺通气过程中气体的压力变化;(2)肺通气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2. 利用图形、表格和实验,直观展示肺通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3. 参考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组成;(2)引入肺通气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肺通气的概念;(2)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2)讲解肺通气的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1)呈现生活中有关肺通气的案例;(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5.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肺通气的影响因素;(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肺通气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7. 作业布置:(1)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肺通气的影响因素;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对肺通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肺的通气生物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肺的通气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肺的通气概念及其意义2. 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3. 呼吸运动的产生和调节4. 实验:观察肺的通气过程5. 课堂讨论:呼吸系统的健康与生活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肺的通气原理、过程和呼吸运动的产生。
2. 难点:肺通气的具体过程和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肺通气的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4. 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肺模型、呼吸机等。
3. 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肺的通气。
【新课讲解】1. 肺的通气概念及其意义讲解肺的通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解释通气与呼吸的关系。
2. 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讲解肺通气的原理,包括气道的分支和肺泡的结构。
描述肺通气的过程,如吸气和呼气的实现。
3. 呼吸运动的产生和调节讲解呼吸运动的产生机制,包括肌肉的收缩和放松。
介绍呼吸调节的方式,如脑干的控制。
【实验操作】1. 观察肺的通气过程分组进行实验,使用肺模型和呼吸机展示肺通气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课堂讨论】1. 呼吸系统的健康与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系统健康的重要性。
讨论生活方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如运动、饮食和吸烟等。
【总结与作业】1. 总结肺的通气的重要性和过程。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肺通气的过程图,并写一篇关于呼吸系统健康的小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呼吸系统的疾病与通气障碍介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哮喘等。
探讨这些疾病对肺通气的影响和治疗方法。
初中生物肺部呼吸教案人教版1.了解人类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2.认识肺部的呼吸过程。
3.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肺部组织结构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2.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
3.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肺部内的呼吸过程。
2.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教学准备】1.课本《生物》第五章《呼吸的过程》相关知识。
2.多媒体教具。
3.实验器材:氧气气瓶、二氧化碳气瓶、试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人类呼吸器官的构造,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二、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功能(10分钟)1.讲解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2.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呼吸器官的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呼吸器官的构造。
三、肺部的呼吸过程(15分钟)1.讲解肺部的呼吸过程,包括通气、气体交换和排出二氧化碳等。
2.通过实验展示肺部的气体交换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
四、呼吸方法的练习(15分钟)1.指导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包括腹式呼吸和深呼吸。
2.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五、总结(5分钟)1.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呼吸方法对健康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每日坚持5分钟。
2.预习下节课内容《循环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肺部呼吸的过程和正确的呼吸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呼吸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提醒学生呼吸的重要性,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初中生物肺部呼吸的教案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肺部呼吸的过程,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呼吸气体的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肺部的结构和功能、呼吸气体的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肺部呼吸”,并提问,学生对呼吸过程有什么了解。
引出学
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讲解肺部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肺部的解剖结构:气管、支气管、肺泡等。
2. 肺部的功能:呼吸气体的交换。
三、演示呼吸气体的交换过程(15分钟)
1. 利用实验仪器演示呼吸气体的交换过程,让学生亲眼观察气体的流动。
2. 老师解释气体交换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肺部呼吸的重要性,并总结此次课程的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回家继续对肺部呼吸的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写一份关于肺部呼吸的小结。
评估标准:
1. 学生能够说出肺部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呼吸气体的交换过程。
3.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肺部呼吸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呼吸气体的交换过程,以及明白呼吸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
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肺的通气》教案第一篇:《肺的通气》教案《肺的通气》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呼吸道的组或和功能,以及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的内容。
2.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
3.学会测定胸围差。
教学重点: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教具准备: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肺泡的结构挂图。
实验材料用具:演示肋骨运动和膈运动的模型(自制),圆筒式肺活量计,软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不仅需要进食,而且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
关于需要进食的问题,在《消化和吸收》一章中已经指出: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不可缺少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都来自食物。
因此人人需要进食。
关于人人需要呼吸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呼吸》这一章。
提问:人体进行呼吸,首先要在外界环境与肺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先要进行肺的通气。
那么,肺的通气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呢?(回答:呼吸系统)提问: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观察:请同学们按照课本里“呼吸系统的组成”课文中[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回答:由鼻腔、咽、喉、气管、右支气管、右肺、左支气管、左肺组成。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
)教师归纳:回答得对。
(边指挂图或模型边归纳)不过,左、右支气管可以统称为支气管;左、右肺可以统称为肺。
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的这段结构,主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可以叫做呼吸道。
因此,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可以这样列表归纳:(表见板书。
)提问:呼吸系统中哪个器官是最主要的?(回答:肺。
)讲述: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板书的表中肺后填上“——气体交换的场所”)。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提示:对此图的观察,应该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
初中生物肺通气模型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描述肺通气的过程。
教学重点:肺的结构和功能,肺通气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肺通气的物理过程。
教学准备:投影仪、肺模型、白板、彩色笔、教材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简单介绍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呼吸和肺有什么关系?
二、呈现(15分钟)
1. 利用投影仪展示肺的结构图,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展示肺模型,让学生观察肺的真实模样。
3. 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肺的作用。
三、学习(20分钟)
1. 讲解肺通气的过程:吸气、肺中氧气的运输、排出二氧化碳等。
2.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肺通气模型,并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
3. 引导学生讨论:肺通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保护肺健康?
四、实践(10分钟)
1. 分组让学生模拟肺通气的过程,互相观察和检验。
2. 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肺通气的物理过程。
五、总结(5分钟)
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肺通气的过程及重要性。
2. 学生就本次课程收获和问题进行总结。
课后作业:以肺通气为主题,写一篇100字以上的文章,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
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
该原理需要让学生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
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前面讲了营养和营养的运输,我们人类能够正常生存,除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离开呢?
(学生随意答),对,这就是空气(o2)
空气如何进入人体内?或人需要的o2通过哪一生理过程获得?—呼吸作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进行新课:安排学生活动——憋气,让学生体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
让全体学生像游泳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教师读秒,请学生自己记时。
练习三次,看全班谁憋气的时间长?达多长时间不喘气,体会憋气的感受。
不管你憋气的时间有多长,最终你还是得呼吸,人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不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将会窒息甚至身亡。
可见,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
板书:第六章呼吸
人通过呼和吸两个动作将空气送入人体内,又将体内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呼吸系统。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分析一下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式图,请学生分小组自学书中内容—呼吸系统组成,辨认各器官的形态及位置,并提问1—2名学生,让讲台在挂图上指出各器官的位置。
(1)呼吸道(由上→下):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等作用。
(2)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让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这是为什么?
②为什么吃饭不能高声谈笑?
③咽部如被东西堵塞,怎样急救才可挽救生命?(“t”形切口外插人工呼吸管)
讨论2—3分钟后,请2~3个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让学生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为什么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下面来看肺的结构。
2、出示肺的内部结构模式图结合模型,边观察边讲解:
肺的位置:肺在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的外形:(可安排观察实物)肺呈圆锥形,柔软而有弹性,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年人的肺由于吸入尘埃沉淀在肺内,所以是暗灰色。
肺的结构:指导观察:先观察完整的肺器官(模型),再观察与极细微的支气管一簇肺泡的放大图,最后观察这簇肺泡中一个肺泡的放大图。
随后,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肺泡和包绕在外的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
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气体进出肺泡,联想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从大到小,从小(肺泡)到大(肺)反复认识肺的结构。
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哺乳动物肺的永久装片。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板书:肺泡的特点:(1)数量多:约8亿;(2)面积大:约100平方米;(3)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有弹性:肺泡壁外具弹性纤维;(5)外包毛细血管网。
小结: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可以保证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的气体顺利地进行交换,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如何?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
进行新课:肺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呢?它必须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
1、演示实验:有条件的学校用猪肺或羊肺做演示实验:教师将玻璃吹管插入与肺相通的支气管内,向吹管吹气,再停止吹气,请学生用观察肺的扩张和回缩。
2、学生活动:体验呼吸运动,理解肺的通气。
①做胸式呼吸动作。
请学生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
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
②做腹式呼吸动作。
请学生将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像在音乐课上练声时那样,深吸一口气,体验腹部的隆起;再渐渐呼气,体验腹部的恢复。
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腹式呼吸是否会影响胸腔体积的变化以及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概括什么是肺的通气?呼吸运动的概念。
板书:
肺的通气—肺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3、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1)演示实验1:肋骨的运动
①请一个学生介绍教具哪些部件代表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的运动关系”,学生分组用自备的教具模拟肋骨运动。
③观察和讨论: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由于肋间外肌的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反之,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
总之,肋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引肋骨运动,从而引起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2)演示实验2:膈的运动
①教师介绍模型各部分代表的部件: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膈的运动。
说明用手向下拉橡皮膜,使膈顶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缩;手松开橡皮膜,使膈顶部回升,代表膈肌舒张。
③学生观察并思考:膈的运动与胸廓的上下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3)小组讨论:
①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②呼吸运动导致的什么最根本变化使肺通气能够顺利完成?(肺内气压的变化)
(4)全班进行概括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的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
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这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