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6
2017中考语文全国真题分类专项练习小卷及反思提升练案总复习专题训练二十二阅读理解:文言文小卷狂练(二)2018年5月时间:40分钟总分:35分【真题演练】一、容美纪游(节选)①◆顾彩①二十九日,大雨。
龙江水涨,臵酒泛舟,观打鱼以为欢。
其渔者刻木一段为舟,牵巨网截江,度其中有鱼,则飞身倒跃入水,俄倾两手各持一鱼,口中复衔一鱼,分波跳浪登舟,百无一空 A 。
江面望见人在水中,扁阔如金虾蟆。
虽可笑,然亦奇观。
②云际庵亦名留云院,在山顶平处,每将雨则云铺地埋人肩,仅露其帽,电光煜爚②,走 B 下方,时发震雷撼墙壁。
大雨倏过,西风骤来,劈云为千百道,皆东走。
俄倾,屹立如奇峰,东西则霁矣。
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③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③初五日,过长乐坪,览山景,路坦如康庄④,两边皆山,烟峦万变,应接不暇,如入画图。
草中多獐鹿,狎不避人, C 少亭台为点缀耳。
坪尽为三登坡,稍上复下者三,至底十二里,石礛⑤嶙峋,下马策杖而行,渡汉阳河,清浅可浴,然容之地界到此尽矣。
【注释】①《容美纪游》是清初戏曲作家顾彩游历鄂西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
容美:地名,古有柘溪,容米,容阳诸称。
辖地甚广,今鹤峰、五峰,长阳大部,建始、石门、巴东、恩施局部均属之。
其地崇山峻岭,危关险隘,为古巴人后裔土家族聚居之地。
“纪”通“记”。
②煜爚:yù yuè光耀灿烂。
③牖:yǒu 窗户。
④康庄:平坦而四通八达。
⑤礛:jiān 磨玉的砺石。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度()霁()策()浴()7 .请将“于”“者”“但”三个虚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方框内。
(3分)(A) 百无一空 (B) 走下方 (C) 少亭台为点缀耳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路坦如康庄,两边皆山,烟峦万变,应接不暇,如入画图。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3601-37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王大将军始下①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乘中鸣云露车径前②,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
”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
”既而忘之,以为南郡。
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
后兼三公③,署④数十人为官属。
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
于时称其知人。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始下”:指晋明帝时王敦起兵造反,东下京都一事。
②中鸣云露车:一种车子,车上有望楼以窥敌进退。
中鸣,指云车中设置鼓锣,指挥军队进退。
③三公:指三公尚书。
④署:任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进而捷./ 捷.足先登B.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攻无不克.C.明帝收.朗,欲杀之/收.放自如D.帝寻.崩,得免/寻.欢作乐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4.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杨朗是怎样的一个人物?阅读下列语段。
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地名,在浙江嵊县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意欲.借而不敢言(________) (2)遂焚之.(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7.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回答后面小题。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
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A(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
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
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
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
D项,第一个“今”:这次。
第二个“今”:如今、现在。
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018备考集训(二)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类型一叙事说理一、[2017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养鱼记[北宋]欧阳修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④,全其自然。
纵锸以浚⑤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⑥其上,潜形于毫芒⑦,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
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乎⑩!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
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
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
④甃(zhòu):砌池壁。
筑:夯底土。
⑤锸(chā):铁锹。
浚:挖沟疏通水路。
⑥偃息:休息。
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
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
⑨罟(gǔ):渔网。
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______________(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______________(3)循.漪沿岸 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折檐之.前有隙地怪而问之.B.因洿以.为池童子以.为斗斛之水C.任其.地形不能广其.容D.微风而.波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 ( )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学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学案含答案文言文,作为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之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而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句读停顿和内容概括是很重要的考察点。
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
一、句读停顿句读停顿是指在文言文中,读到句子的分句或短语时,根据句子的语言意义,代入自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决定停顿的位置和时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避免口语化的痕迹。
句读停顿的位置和时长对于理解句子的语意和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特征都非常重要。
如下面的文言文段落:“有扈常父者,为申生训,谓之曰:先生昔之三连也,为人所降,久不归也,吾闻之,少子不可失教,今子久远客寄,岂无此义?”在朗读这一段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在“久不归”、“失教”、“久远客寄”等地方适当停顿,表现出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和强烈的认同感。
二、内容概括内容概括是指在理解文言文时,把握句子或段落的主旨内容,准确表述出来。
在面对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其转化为现代语言,深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
如下文言文段落:“栾次公亦以兵戎名,时人惧之。
周孔子使书,栾公曰:「吾子能言而不能行,来则我及为之,去则我必追焉。
」在理解完这一段文言文后,我们应该总结出栾公因为孔子不能行,故而拒绝了孔子的邀请这一主旨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到“兵戎名”、“惧之”、“能言而不能行”等关键词。
三、答案解析1.文言文阅读有哪些基本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点有:全文阅读,精读句子,读懂句读停顿,掌握文言文短语,能够识别生僻字,做好详略得当的阅读处理。
2.句子的停顿有什么作用?句子的停顿可以使文言文读起来更加准确、流畅,同时有助于突出句子的主旨内容。
3.内容概括主要有哪些方法?内容概括的主要方法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句子之间的联系,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语言,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
中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释】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余尝.寓居惠州尝:③盖.竹柏影也盖:④思欲就.亭止息就:2.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人物篇1、文言文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录毕,走送之()(2)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3)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 )(4)既长,知其世家()(5)无从致书以观( ) (6)色愈恭,礼愈至()2.翻译(1)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相同的是()A.必以分人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以水沃面D.不以千里称也4.从宋濂和范仲淹的成功经历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至少谈两点)?2、阅读《赵普》一文,完成下列问题(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醉翁亭记》【解析】注意“名”是名作动的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③吾儿不能苟合于世,苟:苟且,随便。
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
④启处之有素矣,素:习惯。
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醉翁之.意不在酒乃记之.而去(小石谭记》)B.在乎.山水之间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C.自其.家少微时其.真无马邪(《马说)D.治其家以.俭约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答案】12,D【解析】A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B在/吗?C代词,他/表反问,难道;D都是介词,用。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考生在解答文言文实词题的时候,可以把题目中给出的词义代入到原文中。
如果是通顺的,就是正确的,如果不通顺,就是错误的。
对于考生来说答这类题型,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字形,明确字义,只要掌握好这一点,那么,解题就会容易的多。
解答文言文虚词题的时候,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1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1分①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②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答案】13,②【解析】划线句意思为: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谈笑如常,说:所以停顿为: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专题复习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2一、(2018·某某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
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劝楚王放弃攻宋。
. . 页脚. . 2018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专题复习 1.阅读《三人成虎》一文阅,回答后面的问题: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①,谓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之去③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反,竟不得见⑦。 (《非子•储说上》) 【注解】 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国大臣庞恭,将要陪太子到国去作人质。庞恭:国大臣。质:做人质。:国国都,在今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王。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 ( ) ②愿王察之 ( ) ③庞恭从反 ( ) ④后太子罢质 ( ) 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一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 (《人买履》)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 C.观之正浓 (《幼时记趣》) D.故时有物外之趣 (《幼时记趣》) 2.用“/”标 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 .
页脚. .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余拏一小舟(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4)客此 ( ) 2.请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本文结尾借舟子之口说作者“痴”,舟子的话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觉得作者痴迷于什么? 答: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湖心亭看雪》和弘景的《答中书书》都是景中含情,但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 .
页脚. . 五柳先生传 【东晋】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天氏之民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详:详细 B.造饮辄尽 造:到 C.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以为号焉 不以物喜 B.亲旧知其如此 其真无马邪 C.既醉而退 学而不思则罔 D.无怀氏之民欤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 .
页脚. . 廖永忠传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从下,战鄱阳湖。敌将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 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永忠帅舟师直捣,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 初,林儿在,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舁:音yú;带,载。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蜀 主 明 升 请 降 永 忠 以 和 未 至 辞 俟 和 至 乃 受 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常遇春射走之 (2)次铜锣峡 (3)故止封侯而不公 (4)永忠与相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和至,乃受降 乃与和分道进 B.又以六舟深入搏战 永忠以功大得免 C.期会于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D.复旋绕而出 故止封侯而不公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2)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5.文中的廖永忠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 . 页脚.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题记》) 乙 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②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③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④皆所未具。公怃然⑤,即彻宴席,厚赒⑥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①〔缞绖(cuī dié)〕丧服。②〔亟(jí)〕急迫地。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fèng)敛棺椁〕指下葬用的物品。⑤〔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⑥〔赒(zhōu)〕救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而前者 : (2)文正公守邠州 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 (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翻译: 3.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 。(填序号) ①轻快,敏捷。 ②完成,结束。 ③全部,全都。 4.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文正” ,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 . 页脚. . 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灭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王》比较阅读答案】《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王》比较阅读答案。”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王,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王》) 【注释】①[樊於期]国将领,因得罪王逊到燕国。②[武阳]人名,又名舞阳,充任荆轲出使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⑾[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4.下列对【甲】【乙】两文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