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N2160依维柯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2012.12.28
- 格式:doc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8
汽车电线束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称PATAC)开发的低压线束制造工艺过程技术要求。
按线束的生产流程分,该标准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开线、预装和总装。
2.术语和定义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ISO 8820 保险丝设计规范USCAR 21 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标准21USCAR 38 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标准38QC/T29106-201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GME 15339 电气功能通用规格标准GMW3172 电子电气部件环境和耐久通用规范GMW3173 ISO导线截面及汽车通讯用导线物理层要求GMW3176 ISO标准的导线规格命名要求GMW3191 接插件测试验证规范GMW3248 扎带规格标准GMW3251 通用紧固件规格标准GMW14124 汽车环境循环测试规范GMW14650 汽车外饰塑料件性能要求GMW14744 橡胶件材料规格标准GMW15267 机电式插头、印刷电路板、线圈式继电器通用规范GMW15608 热缩套管性能要求GMW15626 单芯ISO导线规范GMW15841 连接器及端子设计规范GMW15839 屏蔽及非屏蔽导线规格标准GMW15925 柔性扁平导线测试规范GMW15926 波纹管规格标准GMW16740 胶带规格标准GMW17136 热缩管设计标准3.要求3.1.开线区域3.1.1.开线要求3.1.1.1.尺寸和公差导线开线公差要求,见表1PATAC Confidential表1导线开线长度公差表3.1.1.2.设计标准1)电线原材料符合标准GMW 15626和GMW 15839;2)同轴电缆、水管、USB导线等特殊电线材料,需满足图纸要求;3)断线符合USCAR 21要求。
3.1.1.3.工艺要求,具体如下:1)铜丝不能外露;2)切割须平整;3)绝缘皮不能回缩;4)导线绝缘层完好。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前言本标准参考QC/T29106标准,在满足汽车的产品性能的实际情况下制定的。
本标准作为产品质量抽查检验的依据。
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均符合GB/T1.1-2000和GB/T1.2-2002的规定。
本标准与上一版本的标准主要区别如下:1.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更改如下:增加(新的引用标准):Q/SQR.04.228 汽车用熔断器Q/SQR.04.295 线束波纹管Q/SQR.04.421 电线束绝缘胶带标准Q/SQR.04.572 线束紧固件标准(试用)Q/SQR.04.923 轿车、轻型汽车温度场底盘测功机法2.术语和定义的更改更改端子、护套的定义,删除插接件的定义。
新增插接器、插头、插座的定义。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以下简称电线束)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T 13527.2 软聚氯乙烯管(电线绝缘用)JB/T 6313.1 电工铜编织线一般规定JB/T 6313.2 电工铜编织线斜纹编织线JB/T 6313.3 电工铜编织线直纹编织线QC/T 238 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QC/T 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QCn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n 29013 汽车用蓄电池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SQR.04.029 汽车用电器盒标准Q/SQR.04.050 三元乙丙橡胶材料Q/SQR.04.228 汽车用熔断器Q/SQR.04.295 线束波纹管Q/SQR.04.421 电线束绝缘胶带标准Q/SQR.04.572 线束紧固件标准Q/SQR.04.923 轿车、轻型汽车温度场底盘测功机法Q/SQR.04.93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DIN 72551 道路车辆—低压电缆JASO D 608 汽车用耐热低压电缆JASO D 611 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缆JIS C 3406 汽车用低压电缆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及Q/SQR.04.935中的定义。
ICSJ021-005汽车线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Test Method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Automotive Wire Harness (草案稿中国·合兴集团有限公司发布Q/HXQ/HX 104— 2006 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要求 ............................................................................ 3 4.1 默认试验公差 . ...................................................................... 3 4.2 默认试验条件 . ...................................................................... 3 4.3 试验设备 . (2)4.4 测量精度要求 . (2)5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 2 5.1 总则 . .............................................................................. 2 5.1.1 尺寸特性 [1、 2、3]................................................................. 2 5.1.2 物料特性 ......................................................................... 3 5.1.3 环境温度范围(分级 ............................................................. 3 5.1.4 线束的工作电压范围 ............................................................... 3 5.1.5 接触件样品准备 ................................................................... 4 5.1.6 预处理—连接器和 /或接触件插拔循环 ................................................. 4 5.1.7 外观[3]........................................................................... 4 5.1.8 线路检测 [1](QC/T29106 ......................................................... 5 5.1.9 电连续性监测(瞬断监测 ......................................................... 5 5.2 接触件—机械性能试验 . .............................................................. 6 5.2.1 接触件—接触件插入力 /拔出力[1] .................................................... 6 5.2.2 接触件抗弯性[2]................................................................... 7 5.2.3 绝缘层压接部位的弯折试验[2](QC/T 29106 ......................................... 8 5.2.4 导线—接触件拉脱力[1](USCAR21 ................................................ 8 5.3 接触件—电性能试验 . ................................................................ 9 5.3.1 接触电阻(干电路电阻(总连接电阻[2]........................................... 9 5.3.2 电压降[2]........................................................................ 10 5.3.3 最大电流能力[2].................................................................. 11 5.3.4 1008h电流循环[2]................................................................. 13 5.4 线束—机械性能试验 . ............................................................... 14 5.4.1 接触件—连接器插入力 /拔出力[1] ................................................... 14 5.4.2 连接器—连接器插入力 /拔出力(无机械辅助的连接器 [1].............................. 16 5.4.3 连接器—连接器插入力 /拔出力(带机械辅助的连接器 [1].............................. 18 5.4.4 线束极性防错能力[1].............................................................. 18 5.4.5 连接器其它零件如 CPA 、 PLR 、locator clip的插入力 /拔出力 [1].......................... 19 5.4.6 振动 /机械冲击[2] ................................................................. 20 5.4.7 连接器—连接器装配时的喀哒声[2].................................................. 22 5.4.8 线束跌落试验[2] (22)IQ/HX 104— 20065.4.9 连接器塑件(塑件(塑件(塑件(护套孔的易受损伤性 [2]...................... 22 5.5 线束—电性能试验 . ................................................................. 23 5.5.1 绝缘电阻[2]...................................................................... 23 5.5.2 耐压 [2](ISO16750-2 ............................................................ 24 5.6 线束—环境试验 . ................................................................... 24 5.6.1 可焊性 [2](QC/T29106 .......................................................... 24 5.6.2 耐焊接热 [2](QC/T29106 ........................................................ 24 5.6.3 热冲击(温度循环[2]............................................................ 25 5.6.4 温度 /湿度循环[2] ................................................................. 25 5.6.5 高温试验[2]...................................................................... 27 5.6.6 低温试验 [2](QC/T29106 ........................................................ 28 5.6.7 耐工业溶剂[3].................................................................... 29 5.6.8 浸渍试验[2]...................................................................... 29 5.6.9 压力 /真空泄露[2] ................................................................. 30 5.6.10 盐雾 [2](QC/T29106 ........................................................... 32 5.7 特殊试验 . ......................................................................... 32 5.7.1 连接器安装结构的机械强度[2]...................................................... 32 5.8 严酷环境试验 . ..................................................................... 33 5.8.1 高压水喷射 ...................................................................... 33 5.8.2 严酷振动 ........................................................................ 34 5.9 试验顺序 . ......................................................................... 36 5.9.1 说明 ............................................................................ 36 5.10 推荐的试验项目 . ................................................................... 3 5.10.1 新工具设计、工具更改或材料更改后推荐进行的试验 . (3)5.10.2 新 /现有接触件或连接器设计后推荐进行的试验 (5)6 质量评定程序 ........................................................................7 6.1 鉴定检验 . .......................................................................... 7 6.1.1 抽样 ............................................................................. 7 6.1.2 程序 ............................................................................. 7 6.1.3 合格 ............................................................................. 7 6.1.4 样品处理 ......................................................................... 7 6.2 质量一致性检验 . .................................................................... 7 6.2.1 逐批检验 (7)6.2.2 周期检验 (9)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12 7.1 标志 . ............................................................................. 12 7.2 包装 . ............................................................................. 12 7.2.1 检验:.......................................................................... 12 7.3 运输 . ............................................................................. 12 7.4 储存 . ............................................................................. 1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加速老化试验 ................................................... 13附录 B (资料性附录恒定湿热[2]...................................................... 14附录 C (资料性附录温升[2].......................................................... 15附录 D (资料性附录表 D1 导线—接触件拉脱力 (16)IIQ/HX 104— 2006 前言本规范是修改采用 SAE/USCAR02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Automo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s 标准。
QC/T 29106-2004(2004-02-10发布,2004-08-01实施)代替QC/T 29106-1992前言本标准是QC/T 29106-1992《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修订版本。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以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同行业的企业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C/T29106-1992。
本标准与QC/T 2910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引用标准GB/T 13527.2、HG 2196、QB/T 2423和QC/T 238。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干区"、"湿区"、"刺破连接",并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相应的规定。
——增加了压接接点横断面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导体标称截面积规格和与其对应的拉力值。
——增加了密封塞压接的技术要求。
——对电线束的使用环境温度、耐高低温性能、耐湿热性能、耐振动性能、耐盐雾性能及对应的试验方法作了修改。
——增加了耐温度变化性能要求。
——将耐油性能要求改为耐工业溶剂性能要求。
——出厂检验增加了"接点防水"、"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密封塞压接"项目的检验。
——对型式检验产品的抽样方法、编组、检验项目和检验顺序作了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玉德、汤曼如、方兴亚、姜树森、张杰、钱程。
QC/T 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以下简称电线束)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道路车辆低压电气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道路车辆12V/24V低压电气系统性能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M和N类车辆,其他类型车辆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本文件不适用于电动汽车高压电气系统部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08.1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 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GB/T 12535—2021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GB/T 21437.2—2021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试验方法第2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发射和抗扰性GB/T 25085.1—XXXX 道路车辆汽车电缆第1部分:术语和设计指南GB/T 28046.1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1部分:一般规定GB/T 28046.2—2019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2部分:电气负荷GB/T 31465(所有部分)道路车辆熔断器GB/T 38146(所有部分)中国汽车行驶工况3 术语和定义GB/T 28046.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和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DC/DC:直流/直流变换器(DC/DC Converter)EPS:电子助力转向(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PEPS:无钥匙进入及启动系统(Passive Entry Passive Start)RH: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SOC: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T-BOX:车载终端(Telematics BOX)5 技术要求静态电流获取车辆及各控制器的静态电流大小,检查是否存在非设计的静态电流,评估车辆是否满足运输时间要求和长时间放置后的启动要求。
QC/T 29106-2004 (2004-02-10 发布,2004-08-01 实施)代替QC/T 29106-1992前言本标准是QC/T 29106-1992 《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修订版本。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以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同行业的企业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C/T29106-1992 。
本标准与QC/T 29106-1992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引用标准GB/T 13527.2 、HG 2196 、QB/T 2423 和QC/T 238 。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 干区"、"湿区" 、" 刺破连接",并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相应的规定。
——增加了压接接点横断面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导体标称截面积规格和与其对应的拉力值。
——增加了密封塞压接的技术要求。
——对电线束的使用环境温度、耐高低温性能、耐湿热性能、耐振动性能、耐盐雾性能及对应的试验方法作了修改。
——增加了耐温度变化性能要求。
——将耐油性能要求改为耐工业溶剂性能要求。
——出厂检验增加了"接点防水"、"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 密封塞压接" 项目的检验。
——对型式检验产品的抽样方法、编组、检验项目和检验顺序作了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玉德、汤曼如、方兴亚、姜树森、张杰、钱程。
QC/T 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 以下简称电线束) 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 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C/T 29106-2004(2004-02-10发布,2004-08-01实施)代替QC/T 29106-1992前言本标准是QC/T 29106-1992《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修订版本。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以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同行业的企业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C/T29106-1992。
本标准与QC/T 2910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引用标准GB/T 13527.2、HG 2196、QB/T 2423和QC/T 238。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干区"、"湿区"、"刺破连接",并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相应的规定。
——增加了压接接点横断面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导体标称截面积规格和与其对应的拉力值。
——增加了密封塞压接的技术要求。
——对电线束的使用环境温度、耐高低温性能、耐湿热性能、耐振动性能、耐盐雾性能及对应的试验方法作了修改。
——增加了耐温度变化性能要求。
——将耐油性能要求改为耐工业溶剂性能要求。
——出厂检验增加了"接点防水"、"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密封塞压接"项目的检验。
——对型式检验产品的抽样方法、编组、检验项目和检验顺序作了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玉德、汤曼如、方兴亚、姜树森、张杰、钱程。
QC/T 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以下简称电线束)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标 准 依维柯系列汽车用低压电线束 技 术 条 件 Specification of low-voltage electric harness for IVECO series vehicle
Q/18N2160 页码 1/8 日期 2012.12.28
编 制 审 核 标 准 审 定 批 准 日 期 本标准根据Q/18N2157-2001 和QC/T 29106-2004进行编写。 本标准代替Q/18N2157-20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依维柯系列汽车在电源为12V、24V条件下使用的电线束(以下简称线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98-2008 棉本色纱线 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T 2408 塑料 燃烧性能的测定 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 13527.2 软聚氯乙烯管(电线绝缘用) HG/T 2196 汽车用橡胶材料分类系统 JB/T 8139 公路车辆用低压电缆(电线) QB/T 2423 聚氯乙烯(PVC)电气绝缘压敏胶粘带 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7.1-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 QC/T 417.3-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29106-200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3 技术条件 3.1 线束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设计文件制造。 3.2 线束尺寸应符合图纸的规定,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QC/T 29106-2004中第4.2.5条的要求,或符合相关图纸规定的偏差要求。 3.3 线束中所用材料和零部件在无特殊规定时应分别满足下列要求: a) 插接器应分别符合QC/T 417.1-2001、QC/T 417.3-2001、QC/T 417.4、QC/T 417.5的规定; b) 线束用导线应符合图纸的规定,耐热温度应大于或等于105℃。线束用导线无特殊要求的应符合 JB/T 8139的规定;
版次 日期 修改内容 分组 1 2012.12.28 初次发布 Standard Q/18N2160 页码 2/8 日期 2012.12.28
c) 软聚氯乙烯管应符合GB/T 13527.2的规定,其耐热温度应大于或等于105℃,发动机舱及其他热源附近的波纹管其燃烧特性应符合GB/T 2408-2008的表I规定的V-0级,其他部位的波纹管其燃烧特性应符合GB 8410-2006的4.6规定的B级的要求; d) 橡胶制品材料应符合HG/T 2196的规定,其燃烧特性应符合GB 8410-2006的4.6规定的B级的要求; e)聚氯乙烯压敏胶粘带应符合QB/T 2423的规定,发动机舱及其他热源附近的胶带耐热温度不低于125℃;其燃烧特性应符合GB 8410-2006的4.6规定的B级的要求; f) 对于线束上的其他防护层(如绒布胶带、工业塑料布等)以及线束上固定用卡扣及扎带等,其燃烧特性均应符合GB 8410-2006的4.6规定的B级的要求。 3.4 端子与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冷铆的方式,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端子与导线的连接部分应分别压紧在导线线芯和绝缘层上,线芯应不受损伤,绝缘层不应压入导体压接部位,在图1所示的a区中可见电线导体,但不能妨碍插接; b) 绝缘层压接部位经不少于3个循环的弯折试验后,在图1所示的b区中仍可见绝缘层; c) 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QC/T 29106-2004中第4.4.3条的要求; d)端子在铆压过程中及铆压至导线上以后(也即半成品),应对它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避免有害物质的腐蚀、污染;
图 1 e)铆接处的电性能应小于或等于表1的规定; 压接压降是指在连接件与电线上距压接端10mm处之间测得的电压降。 表 1 电压降 导线的公称截面积(mm2) 额定试验电流(A) 电压降(mV/A) 0.50 5 3 0.75 10 5 1.0 15 8 1.5 20 11 2.5 30 16 4.0 35 18 6.0 40 20 10.0 50 25 25.0 70 18 35.0 80 20
f)抗拉强度应大于或等于表2的规定。表2中未提及的导线公称截面积对应的抗拉强度按QC/T 29106的规定执行。 Standard Q/18N2160 页码 3/8 日期 2012.12.28 表 2 拉脱力 导线公称截面积(mm2) 拉脱力(N) 0.50 50 0.75 80 1.00 100 1.50 150 2.50 200 4.00 270 6.00 450 10.00 500 注:一个端子同时连接两根或两根以上电线时,选择截面较大的电线测量拉力。
3.5 导线与导线的连接应优先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超声波焊接时要求焊接表面不允许出现氧化、断丝、缺损和绝缘层融化现象,在未焊接的部位要看到对面焊接导线的导体端部; b) 采用U型件冷铆加工方式时,不应损伤线芯,接点横断面应符合QC/T 29106-2004中第4.5.1条的要求; c) 连接处的电性能应小于或等于表1的规定; d) 连接点应牢固,超声波焊接的撕裂力应不小于表3的规定,U型件压接的拉脱力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 表 3 撕裂力 线径(mm2) 0.35 0.50 0.75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6.00 10.00
撕裂力(N) 12 16 25 38 49 65 77 89 110 143 224
e) 连接处做好绝缘处理。导线走向应大于90º,也即布线要顺畅,如图2所示。
图 2 焊后包扎 3.6 密封塞在压接时不应损伤。电线与密封塞之间、密封塞与护套之间不应有目视可见的间隙。电线和密封塞与端子压接后,在图3所示的a区内应可见密封塞和电线绝缘层的端部。 Standard Q/18N2160 页码 4/8 日期 2012.12.28
图 3 3.7 端子在护套中的保持力 鉴于插入力和拔出力的需要,在设计和选材时应考虑更大的力,端子在护套中的保持力至少为50N。 3.8 插入和拔出 插片和插座的插入力和拔出力应符合QC/T 417.3-2001中表2的相关要求。 3.9 线束包扎时,应紧密、均匀,不应松散,并满足以下要求: a)在组合线束时(排线),应将导线放齐、拉直,不允许出现缠绕现象; b) 采用聚氯乙烯压敏胶粘带或塑料扎带箍紧时,固定距离应不大于250mm,粘性带箍圈的层数,应不少于2.5层,且始圈与后面的绕带应搭齐; c)采用合成线编包时,编织应紧密、均匀、整洁;表面不应有粗大线头及暴露的导线;包扎物末端必须粘紧,不应散开。棉线应符合GB/T 398-1993,采用图4所示的半叠包扎法。线束总成外观应光滑、圆整,粗细过渡处应均匀,不应出现由于多余导线而引起的鼓包及绕带松散现象。如有少量多余导线可将其消化在线束分叉节点处;
图 4 半叠包扎 d) 采用保护套管时,无位移和影响线束弯曲现象; e) 采用波纹管包裹时,不应产生移动、开裂、挤压导线和影响线束弯曲的现象; f) 接插件根部裸露导线的长度,如无特殊要求,五线插盒以下应不大于30mm,五线及其以上的插盒应不大于50mm。 3.10 线束中导线及零部件应正确装配,不应有错位现象,端子在护套中不应脱出。 3.11 线束应保证与设计文件规定的连接线路的正确导通率为100%,不应有错路、短路现象。 3.12 线束应能承受33Hz、70m/s2的振动试验和17~200Hz、50m/s2的扫频振动试验。产品经试验后,零部件应无损伤,铆压、焊接处应无松脱现象,线束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的规定。 3.13 线束的耐温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线束应分别按表4安装位置经耐低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的规定; b) 线束应分别按表4安装位置经耐高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的规定; c) 线束应分别按表4安装位置经QC/T 413-2002中3.10.3规定的耐温度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的规定。 Standard Q/18N2160 页码 5/8 日期 2012.12.28
表 4 工作温度及贮存温度(℃) 项 目 安 装 位 置 装在发动机上的线束 装在发动机罩下的线束 装在其他部位的线束 下限工作温度 -41 下限贮存温度 -41 上限工作温度 125 85 65 上限贮存温度 135 95 75
3.14 线束经QC/T 413-2002中3.11规定的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的规定。 3.15 线束经QC/T 413-2002中3.13规定的持续时间为48h的耐盐雾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的规定。 3.16 线束应进行耐工业溶剂性能试验,其溶剂种类采用玻璃清洗剂、车用无铅汽油、汽油机油。试验后应符合本技术条件中3.9、3.10、3.11的规定。
4 试验方法 4.1 产品的试验条件(特殊情况除外): a) 环境温度23±5℃; b) 空气相对湿度45%~80%; c) 大气压力86—106kpa; d) 试验用的电压表不应低于0.5极,其它电气测量仪表应不低于1.0级。 4.2 线束尺寸用钢卷尺检测,应符合3.2条的规定。 4.3 线束外观用目测检查,应符合3.4.1、3.4.4、3.5.1、3.5.5、3.6、3.9、3.10的规定。 4.4 绝缘层压接部位弯折试验按图1所示进行。以轴线为基准弯折30°,再向相反方向弯折60°,然后回到轴线这一过程为一个循环。 4.5 端子与导体压接和压接接点横断面检验应按QC/T 29106-2004第5.6条规定进行,试验后,应符合3.4.3、3.5.2条的要求。 4.6 线束电性能的测量 4.6.1 用能保证质量的、专用的检测装置来检查线束电路的连续性。 4.6.2 用图5所示线路测量接头对插时的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