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3.不懂就要问(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课文写的是私塾里上学的事,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都具有时代色彩,与现在学校上课的情景相差甚远。
课题序号旁的星号,表示本文是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需把从精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默读课文”提示阅读的方式,“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提示了阅读的指向。
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的两个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按要求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找到略读课文的特点,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3.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并和同学交流。
4.说一说你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学会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会默读课文,简述课本内容,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同学们,上课时候你们有困惑会举手提问。
但是孙中山小时候他们的私塾学习跟现在不太一样,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题:不懂就要问)二、解释略读课文提示1.课题序号旁的星号,表示本文是略读课文。
2.课题下方是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提示阅读的方式,“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提示了阅读的指向。
3.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的两个学习方法。
三、介绍故事主人公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不懂就要问》课文原文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不懂就要问》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不懂就要问》课堂实录《不懂就要问》课堂实录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不懂就问》(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对于这个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有了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地问,及时地解决。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不认识的字)2.这些不认识的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不认识哪个字,是怎样解决的)自由学习不认识的字,可通过猜字、问别人、查字典等方法。
3.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私、诵、思、例、段、糊、涂、晃、吓、呆、鸦、厉、良”这几个生字比较容易识记,学生可以用旧字加偏旁等方法自己进行识记。
(2)出示生字:“雀、既、养”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4.出示生字卡片指读:(巩固生字的掌握)私塾背诵意思照例一段糊里糊涂摇头晃脑吓呆鸦雀无声拿着既然养成良好5.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遇到读的不熟练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6.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要求其他的学生认真地听,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学生自评、互评)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你再来读一读课文。
看看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句话读懂的?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当学生答道“知道了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时,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谁能再来读一读?(指两三名学生读一读)②你能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吗?③让学生观察这段话用了几种标点符号,反复地读一读,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一样。
④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2)你还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讨论: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1)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全班讨论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解决。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5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不懂就要问》教案篇1教学要求: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
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实录过渡:以前有个人叫孙中山,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冒着可能被先生责打的危险,勇敢地提出了他心中的疑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一起读课题——《不懂就要问》。
板块一:了解课型,明确要求1、这篇课文与我们之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略读课文)2、阅读提示,明确要求3、阅读泡泡中的提示板块二:聚焦新鲜感的词句和内容1、默读课文,圈画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圈画情况,认识生词(1)出示:背诵、照例、厉声、挨打、清楚(2)读完这些词,哪些你已经不陌生了?联系上下文理解“照例”的意思,借助这样的方法理解“厉声”。
师:单独拎出来我们理解不了这个词,但是有一个办法,把这个词放到原文中去理解,找到含有“照例”的句子,读一读。
生: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呢?生:像以前那样。
师:他以前每天都是?生: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书。
师:以前也是那样,今天也是那样,这就是——照例。
你看,把这个词放到句子当中,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了。
(3)出示四字词语: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①你有“糊里糊涂”的时候吗?②做一做“摇头晃脑”的动作,③“鸦”是——乌鸦,“雀”是——麻雀,都不出声了,说明——很安静④齐读词语小结:看来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同学们能借助一定的方法去理解。
(4)出示:私塾、戒尺①“私塾”是什么地方?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理解②图片理解“戒尺”3、在古代的私塾里读书和在现代的学校读书有什么不一样?4、交流有新鲜感的内容板块三:聚焦事件,体会道理1、自由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孙中山读书的样子,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生:为什么先生不讲意思呢?师:对啊,你和孙中山有同样的疑问。
他不懂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真好。
2、自由读文,想一想孙中山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圈画。
师:所有学生都是背背背,但是孙中山跟他们不一样,你找到了孙中山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吗?生: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他有这样的想法,其他同学没有。
3*不懂就要问【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连线。
糊里糊涂一个字都不会漏掉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摇头晃脑大着胆子鸦雀无声没弄明白一字不漏头摇来摇去2.比一比,再组词。
堂()戒()厉()既()常()械()历()即()详()塾()涂()提()祥()熟()途()题()3.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
()(2)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
()4.选字填空。
厉历(1)墙上的挂()又翻过了一页。
(2)没想到,他会这么()害。
提题(3)他()出的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
(4)这篇课文的()目是《不懂就要问》。
参考答案1.糊里糊涂——没弄明白壮着胆子——大着胆子摇头晃脑——头摇来摇去鸦雀无声——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一字不漏——一个字都不会漏掉2.课堂戒尺严厉既然详细私塾糊涂提出经常机械经历立即慈祥成熟前途问题3.(1)细致(2)刹那(3)照旧4.(1)历(2)厉(3)提(4)题【板书设计】背诵——很快不懂就要问心想——不懂好习惯提问——壮胆【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
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三年级?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答复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
读完课文还可跟同桌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根底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简介孙中山,让学生对孙中山有初步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投影: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先生,学生。
孙中山背得。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
2、指明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中说明孙中山学习怎样?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生反复练读孙中山想的和说的话,读出当时孙中山的心理。
3、“壮着胆子〞说明什么?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有什么反映?学生边读课文边体会勾画相关词句。
4、观察图画,比照孙中山与同学们的表情差异。
然后学生反复练读课文,体会同学们害怕的心情。
、投影:孙中山给教师提了意见以后,别的同学,孙中山却。
学生把这句话说完整。
然后思考讨论:孙中山敢提意见,难道就不怕挨打吗?6、讨论练说:为了,孙中山宁可,也要站起来提问。
7、先生听了孙中山的话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指名读课文。
指导学生注意读出先生前后语气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先生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8、出示投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小组合作,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笔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学习的场所叫什么吗?生:学校、教室师:那么古人学习的场所叫什么?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可以引导,出示“私sī塾shú”二字。
师:这个词语在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主要说出平翘舌音的区分,请两三个学生来读一读,范读,再来齐读。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伟人,他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他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私塾”里。
师:孙中山就读的私塾,学习模式可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指名读,课件出示: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师:你能用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他们的学习方式吗?生:跟着念、读熟、背诵、咿咿呀呀(可模仿一下样子)……强调关键词语:跟着念、读熟、背诵、从来不说师:如果我们这样学习,你对知识能了解吗?生:不懂、不理解……师:既然不懂,那么我们应该?生:提问。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不懂就要问“(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读了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善于提问是一种可贵的学习能力。
生:谁不懂就问?问什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教案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自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提问,适当做记录,给予一定反馈)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放声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多读几遍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说主要内容)3、用波浪线划出课文里的问句。
学生自由朗读期间,教师补充完整黑板上的课题1、师:自学了生字词,下面呀,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男女生轮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看填空,同桌间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填空,在请两三个同学读一读,注意“挨打”的读音,强调“挨”是个多音字(āi挨家挨户ái挨打、挨饿)师:请同学来告诉我,你找到了的问句是?问句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师:请你再自己读读第二段,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学生是糊里糊涂地学习?如:摇头晃脑、照例……(板书:重视“读、背”)问句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师:你读懂了什么?(孙中山不理解知识)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理解呢?(只读不理解)师:比一比孙中山和同学们在学习态度上有什么不一样?{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板书:提问);同学们死记硬背,(板书:不懂装懂)}问句3: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指导“厉声”的语气。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轻松的方式走进教室,向学生问好。
2.教师拿起一本书,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呢?”3.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有过不懂的问题。
4.教师点头表示理解,并说:“那么,当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呢?是选择放弃,还是勇敢地提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做的。
”5.教师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遇到不懂问题时的经历。
2.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语,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心。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而引出课题,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期待。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分发课文《不懂就要问》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3.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教师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主人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的心理活动和做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主人公会选择提问?提问给他带来了什么?”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主人公做法的看法和感受。
7.教师邀请几组学生上台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
8.教师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强调提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敢于提问。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的点评,思考提问的意义和价值。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分段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不懂就要问》的课题,并在下方列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如“主人公的做法”、“提问的重要性”等,并在每个重点下方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3*不懂就要问名师教学片段实录◆巧用问句设疑,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教学重点)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在文中找到了哪个问句?生: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学生是糊里糊涂地学习的?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我通过这句中的“咿咿呀呀”知道了学生就是跟着先生念,根本不理解书中的内容。
师:你真会学习,抓住了重点词语。
生:我也找到了问句,“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师:你读懂了什么?生:孙中山不理解这段书的意思。
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理解呢?生:因为先生只让学生们读熟和背诵,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师:比一比孙中山和同学们在学习方面有什么不一样。
生: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同学们死记硬背。
生:老师,我还找到了不同的问句,“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师:你能读出“厉声”的语气吗?(生再读,读出“厉声”的语气。
)师: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呢?你有什么体会?生1:我找到了“收起戒尺”,说明先生不会打孙中山。
生2:我找到了“摆摆手”,感受到先生也被孙中山的好学精神所感动。
生3:我通过先生说话的内容和语气,体会到先生很喜欢学生敢于提问。
生4: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从中我体会到孙中山有追求新的学习方式的勇气。
师:同学们因为怕挨打,所以(出示)“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而孙中山(出示)“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在从来没人提问的私塾里,孙中山有追求新的学习方式的勇气和决心。
师:刚才,我们关注文中的问句,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个方法真不错。
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文章,请大家略读文章,找找这里面的问句,看看爱迪生是怎样对待自己提出的问题的。
师:提示大家,略读文章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文章大意就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不懂就要问》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学习的场所叫什么吗?
生:学校、教室
师:那么古人学习的场所叫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可以引导,出示“私sī塾shú”二字。
师:这个词语在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主要说出平翘舌音的区分,请两三个学生来读一读,范读,再来齐读。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伟人,他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他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私塾”里。
师:孙中山就读的私塾,学习模式可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指名读,课件出示: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
师:你能用文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他们的学习方式吗?
生:跟着念、读熟、背诵、咿咿呀呀(可模仿一下样子)……
强调关键词语:跟着念、读熟、背诵、从来不说
师:如果我们这样学习,你对知识能了解吗?
生:不懂、不理解……
师:既然不懂,那么我们应该?
生:提问。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不懂就要问“(课件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善于提问是一种可贵的学习能力。
生:谁不懂就问?问什么?
1/ 3
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自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提问,适当做记录,给予一定反馈)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放声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说主要内容)
3、用波浪线划出课文里的问句。
学生自由朗读期间,教师补充完整黑板上的课题
1、师:自学了生字词,下面呀,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男女生轮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看填空,同桌间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填空,在请两三个同学读一读,注意“挨打”的读音,强调“挨”是个多音字(āi挨家挨户ái挨打、挨饿)
师:请同学来告诉我,你找到了的问句是?
问句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师:请你再自己读读第二段,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学生是糊里糊涂地学习?如:摇头晃脑、照例……
(板书:重视“读、背”)
问句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师:你读懂了什么?(孙中山不理解知识)
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理解呢?(只读不理解)
师:比一比孙中山和同学们在学习态度上有什么不一样?
{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板书:提问);同学们死记硬背,(板书:不懂装懂)}
问句3: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指导“厉声”的语气。
比较先生前后态度的不一样,找动作“收起戒尺,摆摆手”,先生也被孙中山的好学精神所感化。
2/ 3
先生说话的内容和语气,其实说明先生也是喜欢学生能提问。
问句4: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再次比较孙中山和同学们。
同学们因为怕挨打,所以(出示):“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ī)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照例把书放到先生的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又圈一段,跟着念,再回座位背诵”。
孙中山:“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值得”。
在从来没人提问的私塾里,有追求新的学习方式的勇气和决心。
)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让我们走近了孙中山,学习了他不懂就要问的优秀品质;了解了私塾里,需要不懂就要问的学生;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做一个不懂就要问的好少年!
师: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弄懂了很多问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师:老师看到我们的同学,已经再慢慢学习孙中山不懂就要问,不懂敢于问的优秀品质——做到了“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要问”是不懂马上问吗?
生:不是不懂马上问,而是自己动脑筋后还弄不懂的一定要多问。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明白“不懂就要问”的含义,那我们再来读读孙中山可贵的品质,让它们烙印在我们心里——齐读“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