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1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66402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合对象:社会学本科考核方式:集中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
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个体、人际、群体和文化等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各种复杂社会行为,并学会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背景去理解民众的社会行为方式与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1. 基本知识掌握:引导学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 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 学科知识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920041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9/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5/0.5)学分:3 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1.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课程,为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乐国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参考书:崔丽娟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版)谢利·泰勒、利蒂希亚·安妮·佩普卢等著,崔丽娟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版)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思考讨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1.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3 重要概念和术语-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自我概念- 团体行为- 社会认同- 群体动力- 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认知2.1 感知和注意力- 知觉选择和过滤- 外貌与印象形成的关系- 面孔识别和情感表达2.2 认知结构- 知觉分类和知觉整合- 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认知模式和认知错觉2.3 社会记忆- 创新与遗忘的模式- 情景记忆与自传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重构和失真第三章:社会影响3.1 社会认知与信念- 个人信念形成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差异对信念形成的影响3.2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遵守和违背社会规范的动机3.3 权威与顺从- 驯化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权威对个体的影响机制- 权威与顺从的伦理问题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1 自我概念与认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比较与自尊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4.2 社会影响下的自我- 社会规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 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冲突- 社会隔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4.3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 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五章:群体与团体行为5.1 团队协作与领导- 小组动力学和决策过程- 领导风格与效果- 群体智慧的发挥和限制5.2 群体冲突与合作- 社会标签与群体划分-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5.3 群体心理与社会变革- 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 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 社会运动的影响与后果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6.1 广告与销售-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 - 广告设计与消费心理6.2 团队管理与人际关系- 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 冲突解决与团队合作- 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行为6.3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证人证言与法庭决策-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死刑与司法公正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幸福感7.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交关系与心理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的风险与防范- 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效果7.2 心理幸福感的要素- 满足需求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积极心态- 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心理机制7.3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积极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培养和维护- 幸福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总结- 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8.2 社会心理学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 技术进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3 实践应用与个人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体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以上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学分:48/2.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心理学》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
该门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懂得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需要与兴趣;使其掌握为现实生活所必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学会自觉应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与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并且如何通过微观社会结构对个体发生作用,从而使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对人们社会行为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社会心理学在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心理学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了解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
采用讨论、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4课时)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了解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发生发展。
案例导入:社会化与不良社会化的比较,从学生各方面社会化切入,激发兴趣和促进理解。
教学重点:社会化的含义、角色理论教学难点:社会化的理论、社会角色概述、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第三章社会动机与归因(4课时)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动机,动机的积极意义、社会认知的内涵;掌握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的训练、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学说、行为归因的理论;重点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社会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07(二)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四)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其前导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
(五)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从众行为、侵犯行为、群体心理、大众心理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54 学时分数: 3 学分(八)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上课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二、社会心理学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2、社会认知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大众社会心理2、应用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1、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3、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考核要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学科性质(了解)、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了解)。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1《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编码:09200410 0920041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4545((39/639/6))周学时:(理论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实践学时)33(2.5/0.52.5/0.5))学分:学分:3 3 3 学分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1.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 1 践行师德践行师德践行师德1.1 1.1 师德规范师德规范师德规范 目标目标1 1 1.2 1.2 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教育情怀目标目标2 22 2 学会教学学会教学学会教学2.1 2.1 知识整合知识整合知识整合目标目标1 1 2.2 2.2 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教学能力 目标目标3 3 2.3 2.3 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技术融合目标目标3 33 3 学会育人学会育人学会育人3.1 3.1 班级指导班级指导班级指导 目标目标1 1 3.2 3.2 综合育人综合育人综合育人目标目标3 34 4 学会发展学会发展学会发展4.1 4.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目标目标2 2 4.2 4.2 国际视野国际视野国际视野 目标目标4 4 4.3 4.3 反思研究反思研究反思研究 目标目标3 3 4.4 4.4 交流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合作目标目标4 4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 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码:1411011B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第二章社会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种类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三章自我意识[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二、自我意识的内容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的社会因素第三节、自我过程一、自我评价二、自我美化三、自我表现第四章社会认知[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认知的内涵与影响因素2、了解与掌握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3、了解与掌握行为归因的理论4、掌握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三、社会认知的过程四、社会认知的种类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社会认识的心理效应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定义二、对行为的归因解释三、几种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四、归因偏差第五章社会态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态度的内涵、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2、掌握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及测量方法3、了解社会态度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追求事业成功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定义及特性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三、态度的组织原理四、态度与行为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六章从众[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影响中从众、服从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第一节从众一、从众的内涵二、从众的实验研究三、影响从众的因素第二节服从一、服从的概述二、有关服从的实验研究三、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四、增强服从行为的方法第七章群体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群体概述一、定义二、群体的分类三、几种重要群体的心理特征第二节群体活动的内在机制一、群体的内聚力二、群体规范三、群体压力四、群体的竞争与合作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定义二、群体决策的优、缺点三、群体决策对个人的影响第八章社会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儿童的侵犯行为2、理解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3、理解利他行为、以及如何增进利他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二、侵犯行为性质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四、对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第二节人际吸引一、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二、小群体人际吸引的研究第三节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及其旁观者效应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三、对利他行为的促进四、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小组参与式讨论;课外阅读五、课程考核课后作业30%;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40%六、学时分配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考书:[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2000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1997年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2003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执笔教师孙改仙王莉萍教研室主任张玉琴教学系(部)主任郭红霞。
第六章社会认知(一)目标与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认知特征、范围、影响因素,特别是掌握认知偏差和印象形成模式,了解较有代表性的归因理论。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运用认知偏差解释基本现象,理解和应用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思政,体现社会认知在个体认识他人、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聚焦现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重点讲练: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和认知偏差;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内容与解释。
2.难点分析:认知偏差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归因理论的应用。
3.自学内容:归因理论与研究实例的整合。
(三)课程思政计划1.方法与内容本章围绕培养人才德育和智育的双重目标开展顶层课程设计,结合课程内容, 深入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坚持遵循基本教育规律,探寻多样化课程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秉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课程原则,采用案例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应用小组讨论、课外阅读、专业讲座、视频演示等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可选的自主学习资源,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应用、社会实践相融合,如联系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社会发展趋向,结合集体主义和“面子”等本土文化特征,让专业理论落地,全方位体现社会认知内容的专业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实践与拓展本章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重点设置自主学习和课程互动教学环节,鼓励学生阅读社会认知相关文献,丰富对经典理论研究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过程的认识,并组织进行学习报告的课程展示。
以社会热点事件和典型社会现象为背景,结合本土化理论,协调学生展开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剖析成因、提供干预的实践分析能力,激发学生联系专业理论观察和思考的社会现象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编码:622210290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第四学期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本科)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学建议教材: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一、课程的目的、任务社会心理学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基本性质,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的具体应用等知识和理论。
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认识方法和思考角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一些重要或热点社会现象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能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自觉进行专题讨论和思考。
本课程包括十二章内容,分为社会心理学概述、个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等四大方面。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社会社会心理学概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基本研究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传统、理论倾向、本土化情况等,理解社会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学习的意义。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2.个体社会心理(1) 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式。
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的理论模式。
掌握人际冲突的实质、过程和管理风格。
掌握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理论假说及应对模式。
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际合作的具体问题。
(2) 理解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
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
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
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
了解社会知觉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3) 掌握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理解对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的相关研究。
(4) 掌握社会感情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社会感情的几种主要理论,了解社会感情的毕生发展,了解社会文化和情绪的关系,掌握中国文化和情绪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的特殊情感,掌握社会群体的情绪。
理解社会感情的调适方法和情商概念,理解感情表达和人际沟通中的原则和相关方法。
(5) 掌握社会态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态度形成和态度变化的理论。
了解态度测量的方法。
3.群体社会心理(1) 掌握群体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群体的内聚力的基本原理和内聚力分析,掌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掌握从众行为和集群行为的基本原理,了解民族心理的研究成果。
(2) 掌握传播过程的社会心理基础,理解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形成、传播和影响。
理解时尚和流行的心理机制和特点。
4.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人格的概念和人格特性,理解人格的认知差异、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格培养因素。
三、课程教学内容(分章节)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明确社会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区别,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社会心里究竟是怎样的“现象”、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主要内容:早期琴童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的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早起民族心理研究提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作用问题;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主要内容: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两种研究传统;两种研究倾向;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第三节社会心理与公共文明主要内容:社会心里究竟是怎样的“现象”;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
第二章研究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和特色,理解撰写研究论文的具体步骤,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和适用情况,了解研究的原理和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和方法。
教学难点: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主要内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主要内容: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实验研究;调查研究。
第三节定性研究的设计主要内容: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参与观察法。
第四节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主要内容: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测量工具的使用。
第三章人际关系教学要求: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说,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尤其是爱情)的分类及相关理论模式。
掌握人际冲突的实质、过程和管理风格。
掌握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理论假说及应对模式。
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际合作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吸引的因素,密切关系的相关理论,冲突管理。
教学难点: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原因,中国人的关系取向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主要内容:人际关系研究概况;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主要内容:人际吸引;关系的发展;密切关系与爱情。
第三节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主要内容:人际冲突与合作;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第四节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内容: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认知教学要求:理解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
理解自我知觉的概念及其两个基本成分的建构与作用。
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
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
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归因偏差、归因个体差异。
了解社会知觉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教学重点:印象形成的线索,刻板印象的作用,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教学难点:印象形成的加工整合理论、自尊的建构与作用。
第一节社会知觉主要内容:社会知觉的含义;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尊及其测量;自我认同。
第二节对人知觉主要内容: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情感与认知。
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主要内容:刻板印象的形成;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刻板印象辨析;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主要内容: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主要内容:何时归因;归因理论;归因偏差;归因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社会动机教学要求:掌握动机的概念、性质、类型,理解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利弊,理解主要的几种的社会动机的产生、影响因素、表现和作用。
教学重点:成就动机、权力动机。
教学难点:动机的概念。
第一节社会动机的概念主要内容:动机的概念及特点;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第二节主要的动机理论主要内容:本能理论;需要理论;劳伦兹的习性论第三节有关中国人社会动机的研究主要内容:文化对动机的影响;中国人的成就动机;中国人的亲和动机;中国人的权力动机第六章社会感情教学要求:掌握社会感情的概念、功能、维度和分类,理解社会感情的几种主要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利弊,掌握社会情绪的概念及社会情绪管理,了解中国文化和情绪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人的特殊情感,情绪管理。
教学难点:社会群体的情绪,社会感情理论。
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主要内容:社会感情的概念;社会感情的特点;社会感情的作用;社会感情的形态;社会感情理论第二节社会情绪主要内容:社会情绪;社会激情;集体情绪;社会情绪的管理。
第三节社会情感主要内容:社会情感;中国人的羞愧感;中国人的幸福感。
第七章社会态度教学要求:掌握态度的概念、构成,功能,理解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的成果,理解态度变化的几种理论的主要原理,了解态度的应用研究。
教学重点:态度变化理论。
教学难点:态度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主要内容:社会态度;态度构成;态度功能;态度形成第二节态度变化理论主要内容:平衡理论;和谐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信息理论。
第三节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主要内容:工作态度及其种类;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心理契约;组织承诺。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第八章群体心理教学要求:掌握群体的概念、特征、分类,理解群体的心理效应,理解群体的内聚力原理与分析,掌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掌握从众、服从行为和集群行为的原理,理解其研究成果,了解民族心理研究的成果。
教学重点:从众、服从和集群行为。
教学难点:群体内聚力原理与分析。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主要内容: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分类;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几种群体现象主要内容:社会促进;社会赋闲;从众;破窗效应;服从。
第三节集群行为主要内容: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过程;集群行为的理论;去个性化。
第四节民族心理研究主要内容:早期民族心理研究;集体无意识理论;社会无意识理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教学要求:掌握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心理意义,社会心理的体现和作用。
理解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理解时尚和流行的产生传播特点和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