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抽薹的遗传规律及机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蔬菜 2011(8):7-11CHINA VEGETABLES芸薹属蔬菜抽薹性状遗传机理研究进展李 娜 李成琼*任雪松 宋洪元 司 军(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蔬菜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试验室,重庆400715)摘 要:植株在生长初期就通过低温春化,引起花芽分化及抽薹开花,以致植株不能形成叶球的现象称为先期抽薹,这给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选育耐先期抽薹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掌握抽薹性状的遗传机理有助于耐先期抽薹品种的选育。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芸薹属蔬菜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及抽薹分子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芸薹属;抽薹;遗传;分子标记中图分类号:Q3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46(2011)08-0007-05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Mechanism of Bolting Trait in Brassica VegetablesLI Na, LI Cheng-qiong*, REN Xue-song, SONG Hong-yuan, SI Jun(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Ole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Horticulture Science for Southern Mountainous Reg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Plants’ flowering and bolting were induced by vernalization in their early growth stage. This process resulted in the impossible forming of the leaf head. This phenomenon is known as premature bolting which has caused a great los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develop bolting-resistant varieties. Research on genetic mechanism of bolting trait helps to breed bolting-resistant varieties. The essa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mechanism, molecular marke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bolting trait in Brassica vegetables. It also discusses about the prospects of future research works, according to present research status.Key words:Brassica; Bolting; Genetic; Molecular marker芸薹属(Brassica)起源于地中海地区,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一个属,该属约有40个种,我国有其中的13个栽培种、11个变种、1个变型。
结球甘蓝抽薹开花性状的遗传、QTL定位及生理研究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是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在我国蔬菜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甘蓝生产中,未熟抽薹现象时有发生,是春季甘蓝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选育耐未熟抽薹品种和新种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对育种目标性状遗传体系的了解及相关基因的定位将有助于应用适当的育种方法对目标性状进行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育种进程。
本课题以耐未熟抽薹不同的甘蓝自交系及其配制的不同组合和分离群体为试材,对结球甘蓝抽薹时间和开花时间性状的遗传、生理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结球甘蓝抽薹时间性状的结果表明,结球甘蓝抽薹时间的遗传受2对主基因的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对主基因的修饰。
2对主基因解释了总遗传变异的86%以上,解释了分离世代总表型变异的68%~88%。
说明甘蓝抽薹时间性状主基因起决定作用。
结球甘蓝抽薹时间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存在效应大的主基因,在进行耐抽薹育种中可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
2.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结球甘蓝开花时间性状的结果表明,结球甘蓝开花时间的遗传受1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对主基因的修饰。
主基因解释总遗传变异的83%以上,解释分离世代总表型变异的44%~58%,说明甘蓝开花时间性状主基因起决定作用。
开花时间性状的遗传和抽薹时间性状的遗传基本一致,可以采用同样的育种方法进行品种选育。
3.本研究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Ⅳ,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课题组育成的6个结球甘蓝优良自交系的抽薹时间和开花时间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结果表明,自交系05521-2和04M9-2均具有良好的一般配合力,具有作为耐抽薹开花亲本材料的潜力;抽薹时间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2.6%和50.04%;开花时间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2.09%和67.28%,它们主要受加性效应基因控制,在早世代着手对结球甘蓝的抽薹时间和开花时间性状的选择是有效的。
萝卜耐抽薹性研究进展萝卜耐抽薹性研究进展摘要:萝卜是十字花科萝卜属重要的蔬菜作物,先期抽薹严重制约着萝卜春季栽培,不但影响了萝卜的产量和品质,也影响了萝卜的周年供应。
对萝卜的抽薹开花特性、耐抽薹品种的选育、抽薹性状遗传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克服萝卜先期抽薹问题、提高耐抽薹萝卜育种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萝卜;春化;耐抽薹性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又名莱菔,属十字花科萝卜属,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
萝卜的先期抽薹,是指肉质根尚未达到商品成熟之前就已抽薹的现象。
萝卜以贮藏器官(肉质根)为产品,萝卜抽薹以后其肉质根由致密变为疏松,失去食用价值,在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萝卜具有生长快、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并且耐贮运等优点,其反季节生产发展迅速,但是受品种、气候及田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先期抽薹,严重影响了萝卜的品质,使其商品性下降,因此研究萝卜的先期抽薹问题及培育耐抽薹的萝卜品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萝卜的春化及抽薹开花特性萝卜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抽薹开花需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
萝卜种子发芽后先进入营养生长,在这个阶段对低温并没有要求,然后进入生殖生长,生殖生长包括花芽的分化、抽薹及开花3个阶段,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低温感应即春化,最适宜的春化温度是3~5℃,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都会影响抽薹率,通过春化后,遇高温长日照条件即可抽薹开花,一般在12 h以上光照条件均可以抽薹[1]。
萝卜春化方式包括种子春化和幼苗春化[2]。
通过春化的温度一般为0~15℃,因品种和植株的大小温度不同而异,低温持续20~30 d或更长的时间才会通过春化阶段。
十字花科其他作物如大白菜[3]通过春化的温度和时间与萝卜也几近相同,但不同冬性的品种通过春化对低温和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4]。
2 耐抽薹品种的选育十字花科蔬菜一般都存在先期抽薹现象,先期抽薹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和质量,为了解决此问题,前人也做了很多研究,但大多集中在栽培方面,在耐抽薹品种的选育方面研究则相对较少。
启动甘蓝抽薹的温光诱导机理及相关基因克隆与差异表达研究抽薹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遗传性状,普遍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例如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等多种科属植物中。
对于结球甘蓝而言,在生产上,如果播种时期不适或者品种选择不当,有时会出现“先期抽薹”从而降低其营养器官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往往要调节好播种期或选用适宜播种季节的品种,避免未熟抽薹;在育种上,为了加代繁殖、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往往需要提早抽薹、促进开花:在F1制种上,为了调节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避免或减少假杂种的产生,又要对双亲抽薹开花的一致性进行调控。
所以对结球甘蓝抽薹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抽薹是结球甘蓝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甘蓝成花的前期过程和必经阶段。
所以,对甘蓝成花的前期过程——抽薹的机理及其调控研究,无论从生产、育种、还是F1制种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与开花一样,抽薹是结球甘蓝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殖发育相关的性状。
抽薹性状一旦明显表现,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调控。
但是,如果对抽薹的萌动或启动(具备了抽薹的潜能但抽薹性状还未明显表现出来)即抽薹启动的机理进行研究,则可有望从抽薹的源头进行本质上的调控,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抽薹启动和花芽分化均是十字花科植物开花的必经阶段。
十字花科植物的开花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Ottoline Leyser,2003):在第一阶段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rical Meristem,SAM)从营养性生长状态转变为生殖性生长状态,即营养分生组织(Vegetative Meristem,VM)转变为花序分生组织(Inflorenscence Meristem,IM);在第二阶段IM转变为花分生组织(Floral Meristem,FM),然后每一个FM分化为一朵完整的花。
结球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抽薹启动是从VM向IM的转变,其花芽分化是从IM 向FM的转变。
蔬菜抽薹的遗传规律及机理研究作者:许俊强汤青林宋明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年第04期摘要:综述了蔬菜作物抽薹特性的遗传规律、鉴定方法、生化基础以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内容,并对蔬菜作物抽薹特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蔬菜;抽薹;遗传规律抽薹现象是某些蔬菜在繁衍过程中固有的生物学现象,主要指蔬菜具有在越冬前长成一定大小的营养体,再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于翌年气候转暖、日照变长之后,抽薹开花结实的习性。
在蔬菜中还存在“先期抽薹”现象,蔬菜抽薹后会失去食用价值,经济效益降低。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培育出耐抽薹的蔬菜新品种,而要培育耐抽薹的新品种,就必须了解它的抽薹特性及抽薹性的遗传规律,了解其鉴定方法和生化基础,并掌握抽薹的分子机理。
1 抽薹性的遗传规律Mexo等用对低温要求性高的芜青和白菜杂交,研究杂交后代的抽薹性遗传规律,结果发现,抽薹性早晚受2个主效加性基因控制。
后来在对白菜与甘蓝型油菜的种间杂种后代抽薹性遗传分析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并发现早抽薹性对晚抽薹为显性,但白菜抽薹期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表明该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小,晚抽薹表型与基因型相关程度大,亲本能够较稳定地将其晚抽薹性遗传给后代。
Deynze等在研究甘蓝型油菜春化需要型遗传规律时发现,春性类型对耐抽薹性类型为显性,春化需要性由一个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
又有学者在研究菠菜、萝卜、甘蓝、甜菜的抽薹遗传规律时发现,低温敏感类型对不敏感类型为显性。
程斐等[1]系统研究了大白菜抽薹性,认为大白菜抽薹期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该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其中加性基因效应比显性基因效应更重要,显性效应表现为部分显性;控制该性状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要多,早抽薹对晚抽薹为显性,晚抽薹性状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相关程度大,亲本能够较稳定地将其晚抽薹性遗传给后代。
张韬等[2]对春甘蓝特性研究时发现,抽薹期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是不完全显性;早抽薹对晚抽薹是显性,但遗传力较低,易受环境影响。
余阳俊等[3]研究表明,大白菜(YH)、小白菜(FMS和WS)、芜菁(MM)的晚抽薹性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早抽薹呈显性,其中小白菜WS的晚抽薹显性效应值不显著。
赵丽萍等[4]对萝卜的抽薹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抽薹受2个主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与Ajisaka 等[5]认为的抽薹是由几个主基因及多基因控制的结论相一致。
2 耐抽薹性的鉴定方法耐抽薹性是绿体春化植物甘蓝的重要特性。
耐抽薹甘蓝作为春甘蓝品种的主要育种材料已逐渐受到重视,如何获得和鉴定耐抽薹材料,更成为育种者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虽在晚抽薹育种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选育了一批耐抽薹性的优良品种,并对控制和减轻未熟抽薹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但对耐抽薹性的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研究较少。
目前主要靠田间自然鉴定抽薹早晚和春播中心柱长短来评价春甘蓝的耐先期抽薹能力。
由于抽薹受环境条件、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育种者往往凭借育种经验来判断,对春播环境选择以及统计结果没有统一标准。
甘蓝要通过春化进入生殖生长必须同时满足3 个条件,即一定大小的营养体、通过春化的温度、低温持续一定的时间;此外,还应该满足光照及其他因素对春化及抽薹的影响。
营养体大小因品种不同而异,如丹京3~4 片叶、黄苗10片叶、牛心7~8 片叶,且茎粗达到一定值(0.6~1.6 cm)才能接受春化;通过春化的温度一般为0~15℃;低温持续的时间(因品种和植株的大小温度不同而异)一般为20~30 d或更长[6]。
春化作用是先期抽薹的基础,一般通过了春化阶段的植株就可以发生先期抽薹。
王超等[7]以7份抽薹特性有差异的春甘蓝自交系为试材,在6,8,10叶龄分别进行低温处理30,45,60 d,研究甘蓝耐抽薹性的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幼苗8片真叶时,低温处理45 d为鉴定不同甘蓝育种材料抽薹特性的最佳时期。
目前,对于种子春化植物大白菜耐抽薹性的研究较甘蓝深入。
对于结球大白菜,一般结球率大于80%,抽薹率低于10%,短缩茎小于10 cm,被认为是耐抽薹性强材料。
余阳俊认为,大白菜的抽薹性与开花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叶片数可以作为判断大白菜耐抽薹性状的一项间接指标,花芽分化较晚、抽薹较晚,开花叶片数亦最多;相反抽薹早、开花早,开花叶片数则最少。
此外,花芽分化临界期(从开始进行春化到花芽分化起始的时间)与大白菜抽薹早晚密切相关。
程斐等[1]研究指出,大白菜抽薹期早晚与花芽分化临界期的相关系数为0.979 4,因此可以用花芽分化临界期这一早期指标替代抽薹期这一生育后期指标对育种原始材料、自交系和品种进行早期选择,但未指出具体分级标准。
程斐等[1]研究表明,在大白菜花芽分化临界点,不同抽薹性大白菜品种中CTK(细胞分裂素)和多胺含量均出现一个高峰,CTK高峰出现比多胺早2~4 d,其后精胺、亚精胺含量下降,结球性良好的晚抽薹品种比结球性差的早抽薹品种的CTK和多胺含量均低。
这一结果可作为品种和原始材料选择的一个参考性生理指标,但该指标不能很好地区分耐抽薹性强与耐抽薹性中等的品种。
3 抽薹的生化基础目前对抽薹生化机理还缺乏系统研究,抽薹性的生化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甜菜[8]、萝卜[9]、大白菜[10]等植物。
宋贤勇等[1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春萝卜抽薹过程中顶端生长点处嫩叶的赤霉素(GA4)、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iPA)和脱落酸(ABA)等含量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在萝卜抽薹过程中,GA4含量在现蕾点存在明显的峰值,表明GA4与现蕾抽薹密切相关,起着主导作用;内源ABA含量变化与GA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GA4和ABA相比,抽薹过程中叶片IAA含量相对较低;iPA含量在现蕾期逐步增加,至抽薹中后期出现一高峰值。
研究发现iPA/ABA值增大,GA4/iPA和GA4/IAA值变小有利于花芽分化后萝卜植株抽薹开花,表明内源激素之间的平衡对萝卜抽薹开花也起着重要作用。
李梅兰等[12]春化处理白菜植株,发现其茎尖组织DNA甲基化水平较对照下降,但GA含量明显上升,为对照的2~3倍,且低温诱导植株产生了一种分子量为58 kD的特异蛋白质,说明低温可能通过降低DNA甲基化水平或增加GA含量而诱导植物抽薹开花。
奥岩松等[13]研究指出,抽薹习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在同一时期的特异蛋白的种类相同,只是含量存在差异,而且无论是花芽分化开始或花芽完全形成,或花茎分化期,均表现为耐抽薹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
王玉波等[14]通过分析淀粉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甜菜当年抽薹和抽薹逆转的机理。
结果表明,甜菜在抽薹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脱落酸(ABA)和马来酰肼(MH)能够逆转甜菜抽薹,在逆转抽薹处理后7 d,淀粉酶活性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至处理后20 d淀粉酶活性又有升高趋势。
刘磊等[15]以红太阳(Red Creole)洋葱为试材研究抽薹植株与未抽薹植株的生化变化差异发现茎形成期,未抽薹植株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抽薹植株可溶性糖含量、C/N值及POD活性较高;而抽薹期,抽薹植株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未抽薹植株可溶性糖含量、C/N值及POD活性较高。
张波[16]进行了抽薹特性不同的不结球白菜品种在抽薹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趋势研究。
结果发现,在抽薹过程中,4种酶的活性在早抽薹品种和晚抽薹品种中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CAT的活性在抽薹前下降,抽薹后随着抽薹的加快而上升,但不同酶上升幅度不同,同一种酶在不同品系间的变化夜存在明显差异。
Attoli等[17]研究表明,VC含量的增加会延迟拟南芥的抽薹开花时间,说明VC含量与抽薹相关,它在启动抽薹中起着重要作用。
半胱氨酸是谷胱甘肽合成的前体物质之一,Yanagidaa M[18]研究发现,利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或其前体半胱氨酸,代替春化处理,会诱导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抽薹,但是其他硫醇类物质如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和 2-巯基乙醇却不能诱导抽薹。
这一研究表明,春化会刺激GSH的合成,从而激发洋桔梗植物抽薹,表明GSH是诱导抽薹的内在诱导因子。
Kolar J等[19]研究表明,降低矿质营养会加速拟南芥的抽薹开花进程。
Zhou F M等[20]研究发现,拟南芥叶绿体上脂肪氧化酶活性增加会促进抽薹开花。
4 抽薹的分子机理目前主要对萝卜、白菜等作物抽薹的分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大多采用分子标记和基因表达差异显示技术。
张慧蓉等[9]利用DDRT-PCR对不同品种萝卜抽薹、花芽分化过程中差异基因的表达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分离得到41条差异基因片段,然后对这些差异cDNA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它们与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DNA、拟南芥未知蛋白、拟南芥At3g23000基因、芜青叶绿体petA基因、拟南芥羧酯水解酶、银叶树(Heritieralittoralis) 18S核糖体RNA基因、莴苣(Lactuca sativa)NADH脱氢酶亚组2、拟南芥CIPK7、甘蓝型油菜线粒体DNA和人类3号染色体克隆等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另外,有4个差异片段找不到同源基因,认为是新基因片段;还有许多同源性很低的差异片段,可认为是未知基因。
张波[16]研究了与不结球白菜晚抽薹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发现了一个与晚抽薹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LB,其遗传距离为5.7 cM。
为了阐明低温要求型晚抽薹的分子机制,张伟峰等[21]利用易抽薹大白菜BY和晚抽薹芜菁M.M杂交获得的81个DH系群体为试材,从中选择了6个极早抽薹和6个极晚抽薹的株系分别组成早抽薹池和晚抽薹池。
以两池和双亲为样本,以无低温和3~5℃处理25 d后获得的mRNA为模板,反转录为cDNA,利用256对AFLP引物组合进行cDNA-AFLP分析,筛选与晚抽薹性相关的特异片段。
对其中3条差异表达且丰度较高的cDNA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
序列测定和Blast分析表明,p65m47 cDNA片段与C2结构域蛋白基因有80%的同源性,期望值为7e-17,C2结构域蛋白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p66m55 cDNAⅠ片段与拟南芥AT1G32530 cDNA有85%的同源性,期望值为5e-36,它编码蛋白结合位点/泛素连接酶/锌指结合蛋白;p66m55 cDNA II 片段与拟南芥AT1G65590 cDNA有87%的同源性,期望值为4e-37,它编码β-乙酰已糖胺水解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