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格式:pptx
- 大小:7.71 MB
- 文档页数:22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课前案课标要求运用图标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目标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实践力)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由、、水文、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概念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
(1)生产功能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中案要点精析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