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参 第l课 艺术源于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7.01 MB
- 文档页数:8
美术人美课标版七年级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扩展资料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px14.style11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捣练图捣练图(局部)《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所绘。
工笔重彩,亦系宋徵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於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编辑:许雨青)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
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style11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仕女图,绮罗画,开元间,起变化;体硕肥,服饰华,颜色美,构图佳。
有张萱,和周昉,别一格,周家祥;张萱作,品种强,捣练图,画卷长。
写妇女,最勤苦,忙缝纫,烫熨斗;赵佶摹,流美洲,国之宝,外人收。
游春图,写贵妇,杜甫诗,形象涂;丽人行,前后呼,行从图,神气足。
教参 第l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材分析 1、编辑的指导思想 (1)为什么编写此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业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欣赏·评述”就是美术批评。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为此,我们安排《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2)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映象。因此,一切意识观念的东西,都根源于客观世界。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它不是简单消极地反映存在,而是能动地反映,并作用于社会。 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我们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基础。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它是美术家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因此才能作用于社会,而使美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 -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被称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一前390年)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中国先秦的哲人也主张绘画的写实性,东汉文学家王延寿也是主张绘画是对客观世界的“写载其状,随色象类”。因此,写实再现的绘画受到推崇,对再现件绘画的欣赏成为古代人们的审美主流。西方至文艺复兴时期,更以科学性的技法——透视学、解剖学,将写实的绘画推向更加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地步。这种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是生活的一种反映。 自19世纪末,照相术发明之后,艺术家为了区别可以逼真存形的照相术,而强调表现性的艺术创造。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中国的绘画虽然在先秦、汉、晋就强调写实,重“形似”的“存形”功能,但中国也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创造。就在北宋时期,写实性绘画达到高峰的同时,苏轼就提出“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岂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强调绘画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促使文人写意画得到发展。但中国写意画的艺术形象,仍不失去源于生活的具象和“似与不似之间”的真实,只是在近代受西方再现性艺术的影响,按西方写实再现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的绘画才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解放后,再现性的写实绘画成为主流,更加强调艺术家深入生活,创造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再现性写实绘画创作,需要画家深入生活和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于生活中获得题材、情节内容的创作灵感。其表现技法也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得,如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画衣纹的十八描等。因此,西方强调写生素材和构图的反复推敲,中国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为了使画家对生活领略得更深刻,形象处理得更典型、更美。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我们从毕加索《牛的变形》、蒙德里安《树的变形》、吴冠中《松魂》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由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那抽象的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康定斯基不是被他自己所画的印象派绘画倒放着的效果所打动,就不会产生抽象绘画的灵感;如果客观世界没有星空、乱麻和斑驳的墙皮等,就不会有波洛克的滴彩抽象画及其它抽象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梦,也就不会出现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对象引发的情绪和移情,也就不会创造出绘画的意境;如果人没有对自身姿态的体验和情感体会,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所以无论何种绘画都是源于生活的,而经过艺术处理创造的优秀的艺术形象便是不同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 (3)为什么用齐白石《虾》和董希文《开国大典》展开课题 因为齐白石的《虾》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是强调笔墨形式美的表现性艺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齐白石主张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表达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巧妙的诠释。以他画虾为例论证课题,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都称赞《开国大典》画得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 处理是怎样高于生活的,只要以“生活原型”的照片与作品加以对照,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如果学生课前自己阅读已经对课题有所理解,课上教师再以其它资料辅以讲授,更可强化对课题的深刻理解。 (4)为什么本课教材未展现塞尚、凡高之外的其它现代派作品 一是因为版面有限,二是为给学生提出问题和教师的讲解留有空间。例如:学生很可能提出“抽象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之类的问题。如果课本教材面面俱到,将这类问题也已分析,教师讲授的吸引力就会削弱。正因为在学生理解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对此类课本上未涉及到的问题才会更感兴趣,会积极地投入、讨论和以强烈的求知欲听老师的讲授。因此课本内容就这样编排。 (5)版面内容是怎样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 过去的教材是以完整、标准化的结论性的文字呈现知识,师生以课本的结论为标准进行教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地学习的方法,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内化知识和自己建构知识,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吸取信息、运用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倡导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为体现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齐白石《虾》作为“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课题。 “分析”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述,旨在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理解课题。再以董希文 (开国大典》为例,提出对其进行多方面分析的问题,以提供相关图片及名家论述等资料,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去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分析“开国大典”这一“课题项目”。围绕课本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得以解决,又属“合作·探究”学习。整课的展现方式及内容安排的次序还旨在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以启示作用。 2、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显性内容、首先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虾)的创作,使学生初浅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字的第一段是对(虾)的总的欣赏评述。第二段旨在说明画家的生活经历与所画题材的关系——题材源于生活,熟悉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现生活。第三段说明绘画技法和艺术处理的手法,也是源于生活,是从对客观对象的表现需要而获得的感悟。第四段分析《虾》与真虾的区别,着重说明经过对生活原型的取舍、加工处理,所画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齐白石的《虾》与真虾照片对照可以看出,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的构成(如同立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又比立体主义更接近大众),其所创造出的不似之似的“虾”,由于集中和强化虾的典型特征,而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虾》所呈现的笔墨之美就是画家所追求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所画之虾给人以生命的活力,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赞歌。这便是《虾》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也是源于作者对生活感受的表达。 欣赏分析齐白石《虾》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使学生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干牛活的、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高余生活的。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未予阐述分析,而以问题呈现,并附有关可供分析之用的图像及简短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获得对课题的深入理解。第一问旨在说明没有现实生活的存在,艺术家不可能获得该内容的创作灵感,也就不可能创作出此画,旨在进一步深化对艺术源于生活的理解。第二问的结论在课本第6页下面两小图的对照比较中。经过画家大胆取舍的处理,是为了构图表现需要,已经不同于生活。第三问可通过油画《开国大典》与摄影(生活原型)对照,再以中间小图所示去理解画家的艺术处理的技巧:其一是将毛主席居中,人群撤后,以凸显毛主席形象;其二运用线条所具有的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将观众视线集中在毛主席身上使其突出,其中灯穗飘动的方向引向毛主席,最能显示画家艺术手法的高明巧妙。第四问及第三问旨在提高学生对艺术处理好在哪里的领会,以强化学生对艺术高于生活的理解。第五问旨在使学生理解油画《开国大典》是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能迁移理解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2)隐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的编写方法旨在使学生自行阅读时便被内容所吸引,再经教学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以案例分析传授知识,以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参与童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以及评述能力得到锻炼。课本安排的次序蕴含着学习方法,所提供的相关图片资料及名家论述资料,旨在培养学生吸取信息,运用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今日所见到的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源于生活吗?”这是学生在教学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当属教学难点。即使学生未提及这一问题,教师也可设问。对此问题可参照编者此前所写的“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予以解决。二、教学设计参考 设计一(吴学敏): 教学目标:通过安排讨论,使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从而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 教学重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学难点:抽象艺术也源于生活吗?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从“我喜爱的美术作品”、“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其它艺术作品”等问题谈起。 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从同学们熟悉的齐白石作品《虾》展开课题。 ①你喜欢齐白石的画《虾》吗?为什么? ②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 ③齐白石画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 (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④让你画虾,你会怎样去画?(可以试画几笔) (2)进一步引导深入讨论。 ①你对画家齐白石有哪些了解? ②你还知道齐白石的哪些作品?(例如:《荷花蝌蚪图》表现蝌蚪在水中追逐荷花的倒影,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画家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表现了情趣,是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又如: 《小鸡图》,齐白石曾题字:“小院无尘人迹静,一丛花傍碧泉井,鸡儿追逐却因何,只有斜阳蛱蝶影。”表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入观察。) ③怎样理解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期世。” (3)由同学谈“我喜欢的作品”或“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其他艺术作品”,学会运用搜集来的材料讨论、质疑。 (学生可以涉及美术、音乐、文学、影视等熟悉的方方面面。)通过讨论,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 (4)教师点评: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题材、内容、色彩、形式、技法、材料等)。②生活给艺术家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了美。③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可以是“再现性”的作品,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罗中立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