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2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李白及诗歌的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将进酒》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诗歌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白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理解诗歌的大意,感知诗歌的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字词、句式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白的人生态度和诗歌的主题。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将进酒》。
2. 写一篇关于李白人生态度和诗歌艺术特色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李白的生平和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情感体验方面,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感受到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将进酒》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将《将进酒》与其他李白的诗作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识。
李白《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提高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知识的介绍。
2.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分析和解读。
3. 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言文的解释。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理解诗歌的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艺术特色,解析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分享彼此的感悟。
5. 课堂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和解读,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诗歌朗诵与解读:评估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的诗歌朗诵和解读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把握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2.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知识。
八、教学资源1. 李白的生平介绍资料。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3)能够欣赏并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4)能够背诵并默写《将进酒》。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2)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了解李白的其他代表作;(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独特的诗歌风格;(2)理解“及时行乐”、“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观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将进酒》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2)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影响;(3)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2)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被誉为‘诗仙’?”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字词;(3)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3)介绍李白的其他代表作,进行对比分析。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翻译,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中“及时行乐”、“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观念的感悟;(3)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李白的风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将进酒》;2. 完成一篇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的短文;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李白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将进酒》教案授课题目《将进酒》课时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诗人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1.点拨法: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精髓。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手抄报作业,培养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安排:1.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导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
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酒中有他涌动的生命,奔腾的激情,还有那无尽的愁绪。
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
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
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
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三、释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一、导入:学生齐读《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某某著名诗人余光中说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的《将进酒》,一起去感受他X扬豪放的诗酒人生!二、背景简介:我们在学习长恨歌的时候就说过,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所以我们先来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幻灯片〕三、品读诗歌1、读其文。
这个环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把全诗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看看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共同交流〔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哪位同学能试着读一遍全诗?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吐字发音、感情把握等方面来考虑。
听X读2、体其情。
师:这个环节老师提一个问题:读《将进酒》,你读出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提示:内容、手法、情感〕〔小组讨论环节〕师生交流,探讨诗歌中的情感总结情感脉络:悲〔悲伤无奈〕: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夸X,比兴,〕欢:酒逢知己自信旷达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用典、借代〕[明确]1.李白的愁无边无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李白的“愁〞是“古来圣贤〞〔一切清醒者〕积淀下来的万古之“愁〞——怀才不遇,岁月蹉跎,是千千万万个圣贤之士的共同感情。
师: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在貌似消沉的表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颗积极入世的火热的心,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3、评其人以“我心中的李白〞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学生课前完成此任务〕课堂上师生交流彼此的作品。
四、总结: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纵情傲物的权利。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将进酒》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世界。
理解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李白的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营造出浓厚的诗歌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李白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进酒》。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和成就。
讲述《将进酒》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解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大意,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诗歌的起承转合。
逐句解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5、诗歌赏析分析诗歌中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豪放、奔放、富有感染力等,让学生感受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如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等。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穷愁郁愤失意人,痛饮狂歌酒中仙——可以读诗就是世界上最酷的事【课标分析】1.诗歌鉴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特点。
2.关联了多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3.综合了学业质量水平4的内容:积累、梳理、理解、表达、鉴赏、发现、探究【考点分析】福建使用的是全国一卷,古诗词赏析考点有如下几方面:1.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
2.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4.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5.赏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6.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7.把握诗词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8.掌握相关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以上考点,大致比较固定。
【教材分析】《将进酒》作为李白作品中的经典,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
《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设计环节,而且重视“以考促教",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先赏析,再补充背景及其他知识以便更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诗歌,推敲字句,把握《将进酒》的基本内容。
公开课教案《将进酒》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将进酒》全文。
(2)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2 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3.2 诗歌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将进酒》。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4.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表现出的李白的人生态度。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5 诗歌背诵(1)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2)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将进酒》。
5.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李白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
5.3 推荐阅读其他李白的诗作,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将进酒》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对《将进酒》的背诵情况。
6.2 学生对李白及其诗歌背景的掌握程度。
6.3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与应用。
6.4 学生对李白人生态度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7.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李白的风格。
7.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7.3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授课 时间 2010年3 月 31日 第五周 星期三 上午 第三节
课题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鼓励学生背诵全诗
教学 重点 1、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2、背诵全诗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教学 设想
1、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通过诵读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注意把握本诗的朗诵情感和节奏,从而更进一步的品味诗歌感情。 教学 工具 幻灯片、录音播放设备、《将进酒》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 (见 下) 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1解题 2酒与诗人 (李白好酒)
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李白为何好酒:原因之一)
三、 三、诵读训练,整体感知
【板书课题】 《将进酒》 【点拨】 “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
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多为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为“愁”而喝,怀才不遇,喝!仕途失意,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那么诗人李白与酒是不是有着不解之缘呢? 答案当然不言而喻,天才诗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等等【PPT】 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1、学生放声朗读,纠正字音
2、自习五分钟,理解诗歌大意
3、通过问题,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四、解析诗意,把握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内容,提炼信息,从而把握诗句中体现出的不同情感,并且根据分析出的不同情感,指出朗读的注意事项,教会学生对这首诗的朗读)
【诵读提示一】 这两句诗朗读时要注意先“高亢”后“悲伤”的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个朋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等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ppt放映李白人生经历曲线)
【问题一】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 形象:大醉,酣睡不起
理由: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 ②“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
【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明确) 【明确】 ①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情感把握,重读“悲”字。 【诵读提示二】 这几句诗朗读时,要节奏稍许明快一些,展现出“乐”情,不过,仍不能过于明快,还要注意“愁”情的贯穿。 【问题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明确】(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 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引言】 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
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如下分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
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诵读提示三】 这几句诗,李白的愤慨之情尽情宣泄,故而,朗诵之时,要加强语气,注意重读。
【诵读提示四】 自然而然,这部分朗读时,要注重配合作者的“狂放”之情,要将这种情感通过节奏的加快展现出来。
【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
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2、总结把握全诗主旨 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五、拓展阅读 (通过对诗歌句意的解释,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怀才不遇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作品中那豪迈奔放的特点。)
六、作业布置
【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
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
【小结】 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
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3)“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 【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
的主题,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
【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 【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
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 尽显。 【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
【解析】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
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
【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
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4)“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
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