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962.00 KB
- 文档页数:50
茶文化教案ppt08春旅游班本节内容为2课时《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人文文化”第三节“茶文化”1、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旅游文化第四章旅游人文文化的第三节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旅游实践工作,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2、学生分析:我校旅游专业大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旅游学概论》和《中国旅游地理》等相关旅游基础方面的知识,并且有在相关旅游酒店已有实际对客服务包括为客人提供茶水服务的工作经验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饮茶的经验,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本堂课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重点掌握茶行为文化中茶的制作工艺和心态文化中茶艺和茶道的精髓和内涵;培养学生辨析我国茶叶主要类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体验我国茶文化内涵的能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游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容讲解、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播放讲解相关知识,再结合课外任务布置,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热爱旅游行业的情感;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1、教学重点:掌握茶的种类和功能;茶的其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2、难点与关键: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教法:讲授法、举例法、影视图片展示法2、学法:讨论法、发现法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用具本堂课的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
联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饮茶实践活动和对客的茶水服务体验,由一个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导入本堂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饮茶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并在此过程中向同学们讲解我国种茶和饮茶的历史;用PPT课件辅助讲解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包括茶的种类、制作工艺、等。
茶艺师基础知识及技能知识点(总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职业道德一、基本知识长期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职业观念、职业良心、职业自豪感等职业道德品质。
1、必要性和作用: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形成茶艺行业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茶艺事业的发展。
2、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原则、热爱茶艺工作、不断改善服务态度。
二、职业守则热爱专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真诚守信,一丝不苟;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第二章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中国用茶源流1、药用:《神农本草》、《食论》—东汉华佗、《本草拾遗》、《本草纲目》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明代顾元庆《茶谱》《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陆羽《茶经》---世界最早的茶叶专着。
茶叶主要化学成分:目前已发现500多种,构成这些化学物质的基本元素已发现29种,有机化合物450种。
2、食用食用擂茶: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又名“三生汤”。
姜盐豆子茶:适量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开水沏泡而成。
3、饮用唐前饮茶、唐代饮茶、宋代饮茶、明代饮茶、清代饮茶等。
唐—饼茶、贡茶、吴兴紫笋茶,陆羽《茶经》,团茶、饼茶、蒸青散茶,江南为主产区。
明代以后,散茶替代团茶、饼茶,泡饮法;清代,与现代相似,六大茶类品类齐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二、饮茶方法的演变烹、点、泡、当代饮法1、唐代烹茶:煎茶、庵茶、煮茶。
唐中叶-煎茶(饼茶),炙、碾、罗,加工成茶末再煎茶。
2、宋代点茶:茶兴于唐盛于宋,分茶。
3、明清泡茶:瀹(yue)茶法逐渐取代煎点法的主导地位。
4、当代饮茶:清饮、调饮、袋泡茶、罐装茶、冷饮。
三、中国茶文化精神广义: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核心:茶道,中和、自然、清雅、明伦重点:茶艺四、中外茶俗中国茶俗1、擂茶:客家擂茶—古代文明的活化石2、镇巴烤茶:滋味浓厚、焦香浓郁,回味无穷。
(完整版选修课《中国茶文化》全套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课程选自《中国茶文化》教材的第一至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中国茶文化概述,包括茶的起源、发展历程、茶的种类及中国茶道的形成;2. 第二章:茶叶的种植与加工,涉及茶叶的生长环境、种植技术、采摘和加工工艺;3. 第三章:茶艺与茶道,包括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茶道的礼仪和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世界茶文化中的地位;2. 培养学生对茶叶种植、加工工艺的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通过学习茶艺和茶道,使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茶叶的加工工艺、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2. 教学重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叶种植与加工、茶道礼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茶叶样品、茶具、茶叶加工设备模型;2. 学具:笔记本、笔、茶叶样品、茶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茶叶样品,引导学生谈论对茶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a. 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及茶的种类;b. 讲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工艺;c. 解析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和茶道礼仪;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茶叶种植、加工的模拟操作;b. 学生代表进行茶艺表演,其他学生观摩并学习;4. 随堂练习:a. 识别茶叶种类;b. 模拟茶艺表演;六、板书设计1. 中国茶文化概述;2. 茶叶种植与加工;3. 茶艺与茶道;4. 重点知识点:茶叶种类、加工工艺、茶艺流程、茶道礼仪。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b. 请分析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c. 请描述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并谈谈你对茶道的理解;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对茶叶加工工艺的理解仍有待提高,后续课程需加强讲解;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过程;b. 邀请茶艺师进行茶艺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c. 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茶文化测试题第一章灵山秀水育芳华——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1.茶树性喜温暖、( )的环境,对纬度的要求南纬45°与北纬38°间都可以种植。
A、干燥B、潮湿C、水湿D、湿润2.小乔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是( )。
A、在树高和分枝部位上都介于乔木型和早生型茶树之间B、在树高和分枝部位上都介于乔木型和中生型茶树之间C、在树高和分枝部位上都介于乔木型和晚生型茶树之间D、在树高和分枝部位上都介于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之间3.灌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是( )。
A、叶小而密B、叶大而密,分枝粗壮C、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D、主干明显,分枝稀,树冠短小4.茶树扦插繁殖后代的意义是能充分保持母株的( )。
A、早生早采的特性B、晚生迟采的特性C、高产和优质的特性D、性状和特性5.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 )土壤中生长,以酸碱度PH值在4.5—5.5之间为最佳。
A、中性B、酸性C、偏酸性D、微酸性1. D2. D3. C4. D5. D第二章寻根溯源——中国茶文化发展史1.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是( )。
A、《品茶要录》B、《茶具图赞》C、《榷茶》D、《茶经》2.茶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 )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
A、王褒《茶谱》B、陆羽《茶经》C、陆羽《茶谱》D、王褒《僮约》3.在唐代( ) 已经形成系统。
A、饮茶B、喝酒C、说书D、斗茶4.( )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
A、汉代B、元代C、宋代D、唐代5.苏东坡诗中提到陆羽遗却的一道泉是指( )。
A、虎跑泉B、龙子泉C、安平泉D、天井泉6.社会鼎盛是唐代( )的主要原因。
A、饮茶盛行B、斗茶盛行C、习武盛行D、对弈盛行7.陆羽泉水清味甘,陆羽以自凿泉水,烹自种之茶,在唐代被誉为( )。
A、神水第一泉B、四海第一汤C、天下第四泉D、天下第六泉8.( )饮用茶叶主要是散茶。
A、明代B、宋代C、唐代D、汉代9.点茶法是( )的主要饮茶方法。
第一章测试1.公元前3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从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冲泡成()。
A:药物或滋补品B:汤C:茶水D:饮料答案:A2.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是()。
A:茶、咖啡、可乐B:茶、咖啡、可可C:茶、牛奶、咖啡D:咖啡、牛奶、可可答案:B3.明代在制茶上,改蒸青为()A:杀青B:炒青C:烘青D:嗮青答案:B4.199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召开成立大会,也将弘扬茶文化列为工作任务.A:杭州B:宁波C:北京D:上海答案:B5.宋代斗茶最关键的工序为点茶与击拂,最精彩部分集中于()的显现。
A:色泽B:汤花C:香味D:味道答案:B6.世界上最先发现、利用和饮用茶的国家是哪个国家?A:中国B:日本C:印度D:英国答案:A7.谁告诉我们,“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A:陆羽B:李白C:皎然D:苏东坡答案:A8.中华民族的国饮是什么A:茶B:酒C:中药D:饮料答案:A9.什么时期出现了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风尚”?A:中唐后B:唐前期C:唐中期D:唐后期答案:A10.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A:瓷器B:茶叶C:棉布D:丝绸答案:B第二章测试1.“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饮茶歌・诮(qiao)崔石使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A:白居易B:陆羽C:卢仝D:皎然答案:D2.中国茶道的四大功能()A:感恩、宽容、结缘、平等B:感恩、包容、分享、结缘C:感恩、美德、友爱、团结D:感恩、包容、分享、平等答案:B3.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汉代。
A:错B:对答案:A4.作为“茶禅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A:对B:错答案:A5.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A:错B:对答案:A6.中国茶艺表演的最高法则是什么?A:道法自然B:天人合一C:禅茶合一D:崇尚简净答案:A7.中国茶艺之美表现为什么?A:怡志悦神B:文质并重C:怡心悦意D:怡口悦目答案:B8.“茶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是谁说的?A:郑板桥B:陆羽C:苏东坡D:李白答案:B9.在我国的哪个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
茶与茶文化概论的简介茶与茶文化概论里面拥有着很丰富的茶文化内容,适合茶友学习观看。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茶与茶文化概论的简介,一起来看看。
茶与茶文化概论的简介本书着重于基础知识,讲究实用性,突出湖湘文化特色。
分上篇《茶叶基础知识》和下篇《茶与文化》两大部分,上篇针对茶业工作者、茶叶爱好者的需求,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生态栽培、分类、品质识别、贮藏、全国名茶、湖南名茶等基础专业知识及茶叶销售、选购等技巧,目的是使消费者买好茶、茶叶经营者销好茶;下篇针对茶艺工作者与爱好者的需求,介绍茶文化的基本理念、茶与传统文化儒佛道的渊源,阐述茶艺的要素、茶馆尤其是茶艺馆的设计、经营、管理和服务礼仪等,并对独具湖南文化特色的湖南怡清源茶文化进行了简介。
内容简介简伯华,男,汉族,1964年出生于湖南桃源,198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
现为湖南省科协委员、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主持的“怡清源‘野针王’优良茶树品种资源利用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
开发了潇湘八茶艺、夹山寺禅茶茶艺。
在海内外茶叶学述会议发表论文多篇。
茶与茶文化概论的目录序言绪论第一节茶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一、茶文化定义二、茶文化内涵第二节茶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一、茶文化的性质二、茶文化的特点第三节茶文化研究目的、方法和任务一、茶文化研究目的二、茶文化研究方法和任务第四节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一、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二、茶文化对发展经济的作用第一编中国茶文化概况第一章茶文化溯源第一节茶的起源与发现第二节茶树的进化与演变一、茶树的演化二、丰富多彩的茶树资源三、广阔的茶区第三节众多的茶类一、历代茶类二、茶类的划分第二章饮茶的发生与发展第一节茶之为饮第二节饮茶方式的变更一、唐代以前的饮茶法二、唐代的煮茶法三、宋代的点茶法四、明代及明代以后的泡茶法第三节茶具的发生与发展一、茶具的发生二、茶具的发展三、现代茶具第四节对水的认知与选择一、试茶鉴水二、品茗择水第三章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茶文化的孕育与成长第二节“茶”字的出现与确立一、“荼”字的由来二、“茶”字的确立三、茶的异名第三节陆羽及其《茶经》一、陆羽生平二、《茶经》内容略说三、《茶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第四节茶文化的形成第四章茶文化的发展第一节宋、元茶文化一、茶馆文化兴起二、茶类开始变革三、茶政更趋完臻第二节明、清茶文化一、茶类纷呈二、饮茶方法创新三、茶叶外贸升级四、紫砂茶具勃兴第三节近代茶文化第四节现代茶文化一、茶为“国饮”的提倡二、茶文化组织的建立三、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四、茶文化学术活动的开展五、茶文物古迹的保护六、茶文化活动的举办七、茶文化著作的出版第二编茶与哲理第五章茶与儒教第一节茶与儒学一、孔子与儒学二、儒家与茶缘第二节茶道与儒学第三节茶德与儒教第六章茶与佛教第一节茶与僧人生活第二节茶与“和尚家风”第三节茶与佛家悟性第四节佛教对茶文化事业的贡献第七章茶与道教第一节仙道思想与对茶的认识第二节茶与道家的“有生于无”第三节茶与道人的“自然无为”第八章茶与文人第一节文人与饮茶寄情一、尚茶激情饮茶舒怀二、品茶之乐重在意境三、茶酒共乐诗情墨缘第二节文人好茶还及竹一、竹里品茗“双美”同占二、竹炉煎茶情趣横生三、竹符提水洁身自好第三节文人饮茶自狂颠一、以茶入名示品行二、亦仙亦颠自作神第三编茶与社会第九章茶与政法第一节茶政、茶法的形成第二节茶税法的兴起一、茶税法的出现二、茶税法的延伸第三节茶政、茶法的内容一、榷茶二、贡茶三、茶马互市第十章茶与生活第一节饮茶与生活一、客来敬茶二、沏茶技艺和礼节三、饮茶、送茶与敬客第二节斗茶一、斗茶的兴起二、斗茶的原由三、斗茶的方式四、斗茶的作用第三节点茶与分茶一、点茶及其要领二、分茶及其影响第四节茶宴和茶话会一、茶宴二、茶话会第五节茶馆与施茶会一、茶馆二、施茶会第十一章茶与风俗第一节茶与婚姻一、茶与婚姻的关系二、以茶为聘的原由三、兄弟民族的以茶为聘四、当今茶聘第二节茶与祭祀一、用茶祭祀二、岁时茶祭第十二章茶与旅游第一节茶与旅游的关系一、茶文化旅游的发生与发展二、现代茶文化旅游的特点第二节现存茶文化旅游资源一、名山、名水、名寺和名茶二、茶文化遗迹三、茶文化基地第三节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历史必然性第十三章茶事文学艺术第一节茶事诗词一、数量多题材广二、匠心别具形式多样三、影响深远佳作连篇第二节茶事小说第三节茶事书画一、源远流长的茶事书画二、茶事书画的丰富内涵第四节茶事戏剧第五节茶事歌舞第六节茶事楹联第七节茶与其他文学艺术一、茶事传说二、茶事谚语三、茶事谜语第四编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第十四章茶文化走向世界第一节世界茶文化概况第二节饮茶习俗向国外扩展一、清饮法二、调饮法第三节茶文化向国外传播一、茶文化的陆路传播二、茶文化的海路传播三、“茶”语音的向外传播后记茶与茶文化概论的简介。
茶文化与茶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第一章测试1.公元前3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从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冲泡成()。
参考答案:药物或滋补品2.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是()。
参考答案:茶、咖啡、可可3.明代在制茶上,改蒸青为()参考答案:炒青4.199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召开成立大会,也将弘扬茶文化列为工作任务.参考答案:宁波5.宋代斗茶最关键的工序为点茶与击拂,最精彩部分集中于()的显现。
参考答案:汤花6.世界上最先发现、利用和饮用茶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参考答案:中国7.谁告诉我们,“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参考答案:陆羽8.中华民族的国饮是什么参考答案:茶9.什么时期出现了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风尚”?参考答案:中唐后10.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参考答案:茶叶第二章测试1.“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饮茶歌・诮(qiao)崔石使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参考答案:皎然2.中国茶道的四大功能()参考答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3.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汉代。
参考答案:错4.作为“茶禅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参考答案:对5.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参考答案:错6.中国茶艺表演的最高法则是什么?参考答案:道法自然7.中国茶艺之美表现为什么?参考答案:文质并重8.“茶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参考答案:陆羽9.在我国的哪个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
参考答案:唐宋10.“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这句话是谁说的?参考答案:吴觉农第三章测试1.英国维多利亚下午茶的创始人是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
参考答案:对2.英式下午茶茶点的食用顺序应该遵从味道由淡而重,由甜而咸的法则。
参考答案:错3.至今流传的一种茶礼,即主人敬茶或给茶杯中续水时,客人以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轻轻点几下,以示谢意,相传这也源于朱元璋的故事。
一、茶艺文化是中国一种国粹1、茶源自于中国(1)中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2)世界茶字的读音来自中国:“CHA”、“TE”。
茶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2、茶艺最早产生和发展于中国:曾有传言说中国有艺无道,茶道源自于日本的“千利休”3、茶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儒家以德起论,崇尚礼乐、仁义;道家的养生、出世;佛家的内省、禅修无不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二、茶叶是一种最健康的饮料(一)生理因素1、春喝花茶--中医上说:调气理经,发表生气.特别适合女性2、夏喝绿茶--中医认为绿茶的药性偏凉,故有清火、止渴、去火降暑和利尿消炎等疗效。
适合阳盛热体和阴虚有火之人饮用3、秋喝乌龙--性和而不寒,性温而不助火,故老少皆宜,是适合各种体质的大众饮料,腻降脂、减肥效果甚佳。
故被誉为“美貌与健康的妙药”4、冬喝红茶--红茶性温热,且有温胃健脾,升温降浊之功效,适合脾胃虚寒之人饮用。
亦有止泻、治痢、消食等功效,非常适合冬季及老弱体虚者饮用.5、保健要常喝普洱--普洱茶的药性平和、味醇和,性温,对脾胃寒凉及老弱体虚者更为适合,实践证明普洱茶有消滞、开胃、去腻、减肥等作用。
并且在降脂、降胆固醇、抗癌等方面似乎优于其他茶。
故在东南亚、港澳地区有“减肥茶”、“窈窕茶”、“美容茶”、“益寿茶”等称号.(二)心理因素举止有度,心生美感礼节周到,心涌敬意陶冶性情,心起愉悦由内到外,形成一种和谐之美三、茶艺是一种美感的培育方式茶艺美的形式(一)茶艺表演的形式美—茶与形体、动作、音乐、舞台结合的综合艺术。
(二)茶艺的文学—茶的语言艺术美。
(三)茶艺的音乐—茶韵与旋律、节奏结合的听觉艺术。
(四)茶艺的书画—茶的意境与线条、色彩结合的视觉艺术。
四、茶艺是一种谋生技艺1、茶叶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全国茶园面积从1950年的21.15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近120万公顷;茶叶产量从1950年7.19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近90万吨;茶叶出口从1950年的2.6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近3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