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幸福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经济信息8国民幸福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邓 琳 重庆工商大学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2022-2049年,已经达到以全体人民小康为核心的中等幸福以后,开始追求的目标是达到以丰裕为核心的适度幸福。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让人民感到幸福,所以要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做到更好,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的独特气质。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之后,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与生态破坏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等内部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国民的幸福水平的提高,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将从中国达到全面小康以后将如何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展开论述,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健康。
关键词:国民幸福水平;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8-0008-01一、研究背景由于中国达到全面小康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充分地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变得逐渐富裕,所以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地精神满足。
这时候国民幸福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衡量人们幸福感的程度的指标进入了公众的视线,也可称为国民幸福指数。
这一指数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来,是不丹的国王提出来的。
不丹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他们国家认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应该把让人民更加幸福当做目标,非常重视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发展。
幸福感这个词被定义为“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或生活完满发展后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1]虽然中国经济地不断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最不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增加,GDP 不能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标,它只是属于生产值指标,而中国发展的根木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目标,即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国民的幸福感。
关于GDP的哲学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GDP在哲学上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解释了GDP的本质意义,即作为衡量国家经济活动的指标。
接着,文章探讨了GDP与国家发展、幸福感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文章指出GDP背后的价值观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可以看到GDP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更体现了社会对经济、幸福和环境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对GDP的哲学思考是我们更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GDP,哲学思考,本质意义,国家发展,幸福感,环境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总结。
1. 引言1.1 关于GDP的哲学思考GDP的本质意义在于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产出能力。
仅仅依靠GDP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是片面的。
GDP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
虽然GDP增长可以带来经济繁荣,但是若不考虑到人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等因素,仅仅盲目追求GDP增长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
GDP与幸福感的关系也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有研究表明,GDP与人们的幸福感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过高的经济增长可能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在追求GDP增长的我们也应该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GDP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高速的经济增长往往会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长期追求GDP增长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对于GDP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思考GDP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 正文2.1 GDP的本质意义GDP的本质意义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段内的生产总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心指标之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
通过对GDP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越低?一旦中美贸易战全面开打,两国老百姓谁将承受通胀之苦?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越低?申沛庆苏宁金融研究院我们每天辛勤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幸福一点。
然而,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了——前不久,联合国发布了《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对2015至2017年间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以及117个国家和地区移民的幸福感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
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排第86位,比2017年的第79位,下滑了7位(参见下图)。
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呢?幸福指数与人均GDP并不正相关著名的“幸福经济学”鼻祖伊斯特林在提出“伊斯特林悖论”时指出,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
然而,一个令人迷惑的重要问题是: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
迄今,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验数据都显示,上述悖论拥有顽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这一点,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已经提供了佐证。
在该报告中,芬兰高居幸福指数榜首,挪威、丹麦、冰岛、瑞士分别占据2-5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排名也没什么稀奇的,榜单的前5名每年都被这5个北欧国家承包了。
那么,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指数的关系如何呢?首先我们从人均GDP这一维度来看这五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
据上表,北欧五国中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挪威,该国的就业人口人均GDP达到了12.5万美元,近三年来远高于瑞士、丹麦、芬兰和冰岛四国。
然而,相同时间段对应的幸福指数排名却有所差异,五国中人均GDP排名第四的芬兰,幸福指数最高,但其人均GDP仅为挪威的70%。
由此可见,幸福指数与人均GDP并无正相关性。
下面问题来了:幸福感究竟取决于什么?《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也给出了答案。
该报告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健康预期寿命、生活水平、国民内心幸福感、人生抉择自由、社会清廉程度以及慷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果。
GDP指标是否能反映国民福利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保1012 1020406215 陈颖摘要: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社会的效用总量和福利展开的。
众所周知,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
那么,究竟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国民的福利呢?现在很多国家以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反映国民福利的指标。
在通常情况下,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富总量的集中反映,因而被称为国民福利的基石。
而事实上GDP是否能正确反映国民福利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GDP(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福利局限性一、GDP的定义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因此,首先有必要弄清什么是GDP。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最终产品(即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内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方面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使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即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以HDI替代GDP实现经济与幸福的同步提升作者:傅红春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4期“十二五”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和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幸福提升的同步。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但GDP增长与幸福提升,并不一定是同步的。
有人主张,应该以“幸福指数”替代GDP,来衡量各个地区发展水平,特别是各级官员的政绩。
理论上,这是有道理的。
但问题在于“幸福”的定性,非常主观,非常个性化;而“幸福”的定量,更是困难。
那么,有没有一个指标,可以替代GDP,以衡量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各级官员的政绩呢?我认为有,就是“HDI”。
何谓HDIHDI是人类发展指数的英文(Human Development Index)首字母缩写。
联合国1990年开始发布(联合国后来还回溯计算并发布了早些年的HDI),由预期寿命、教育状况和生活水平三个分指标构成。
联合国最初推出这个指标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弥补GDP指标的不足。
20年来,HDI的基本思想没有改变,但具体的计算方法在不断完善。
现在的指标值是“预期寿命”、“教育年限”和“生活水平”三个分指标的几何平均数。
以下根据联合国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对HDI作一些介绍。
分指标“预期寿命”是社会平均的个人预期寿命。
分指标“教育年限”再由两个分指标构成,一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指现有人口中25岁及以上人口在一生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二是“预期受教育年限”,指现有条件下,社会平均而言,一名学龄儿童预期将接受教育的年限。
分指标“生活水平”,是经货币购买力(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折算以美元表示的人均GNI(人均国民总收入)。
GNI原名是GNP(国民生产总值),联合国1993年、我国2003年改称GNI。
GNI和GDP的最重要差别在于,前者是国籍概念,不管收入的获得者是不是在本国国境之内(比如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后者是国境概念,不管价值的生产者是不是具有本国国籍(比如外商在本国的生产)。
GDP与幸福指数到的关联 Q: Even though happiness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happiness index can be used as a gauge for public satisfaction. Now, my colleague Wang Mangmang joins us in the studio. Hello, Mangmang. Can you start us off by sharing your definition for happiness?
Wang Mangmang, said, "Well, health, time and money are at the core of happiness for many people. Many value these areas highly when assess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Q: But many wealthy people do not have the time to enjoy themselves. So is it really the case that people becoming richer are naturally happier, yes?
Wang Mangmang, said, "Of course, happiness is subjective and varies among individuals. Money is without doubt a key consid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white paper on the happiness index, these three provinces (Jiangsu, Sichuan and Fujian) as well as Chongqing municipality, rank among China's happiest regions. Turning elsewhere, people in developed metropolis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have the lowest sense of happiness. This tells us that happiness doesn't necessarily go hand-in-hand with economic prosperity. With increasing wealth comes increasing pressure, which affects the degree of happiness. The white paper also found 70 percent of respondents list income as a dominant factor in household happiness, because it decides the quality of material life. "
2005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 值为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 9%。在2005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 排名中,高居第六。但是,在经济 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 同时,我国国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却并没有同步快速增长。中国社 会科学院最新的调查显示,2005 年,只有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 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 大多数人感觉生活负担在不断加 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 的一项有7625人参与的调查显 示:一方面,78.8%的人认为和十年 前相比收入增加了,而另一方面, 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 十年前更重了。 “水电煤气,蔬菜大米,孩子上 学,看病吃药,哪一样不在涨?”41 岁的老张有一个孩子,正上初中
zz.7可能在一磐 里
分点。经济增长了,可我们的幸福 哪去了呢?
生活负担加重了 幸福是什么7可能在一些精 英群体的话语体系里,幸福来源 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但对于普 通老百姓而言,幸福更多的在柴 米油盐的普通日子里,在能够安 身立命的居所和良好的医疗条 件里。 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 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 二年级。这几年,随着孩子升学,老 张家的生活开支也不断增加。虽 然工资也涨了些,但老张还是感 觉生活的负担比以前更重了。 虽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显示,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 间,物价上涨幅度并不大,全国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远低 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甚至 在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中, 价格还出现了负增长。 但是,在人们花钱最多的医 疗、教育、住房三方面,近些年来却 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国内一家杂志在全国37个代 表性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城 市家庭购房平均要花掉其1 3.4年
露 靼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皿视界 的收入,温州、上海、杭州等地的居民 购房甚至需要花费超过2O年的家庭 收入。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 继业指出,20年前,大学每学年的学 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突破5000 元,增长了25倍。~名农民辛辛苦苦 1 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孩子上 大学。 而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字也显 示,上世纪8O年代初,全国一年的总 体医疗费用为143.2亿元,到2003年 上升到6623.3亿元,20多年增长了40 多倍。与此同时,在总体医疗费用中, 需要个人支付的比例,也由21.2名上升 到55.5%。 如此大幅度的上涨,使得住房、 教育和医疗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 的三座大山,重重负荷压得人们无法 得以喘息,更无法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在哪里。 中产也很脆弱 一直以来,我们关注较多的是低 收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艰辛,但是,当 我们放宽视线的时候,又捕捉到了社 会另一个阶层的愁与苦。 似乎在外人看来,中产有着豪宅、 私家车、时装和珠宝,有着丰富的物质 享受,有着体面的社会地位,有着高雅 的小资情调,他们是光鲜的,他们是成 功的,他们是幸福的。 但实际上,他们也是生活在极大 的压力之下,“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 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 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 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 享受背后是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 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 可能一场病、一个政策调整、一 次金融冲击波,他们随时就会重新 被打入赤贫的深渊,重新回到奋斗 的起点。 48岁的成都市民老李年收入曾 达近10万元,并拥有两套房产和被众 人羡慕的家庭。然而因妻子患病住院 花了40多万元,他不仅用光了所有积 蓄,还被迫卖了~套房产。如今,妻子 病逝,心灰意冷的老李无力也无心再 像当年那样拼命赚钱,他回到20年前 干活的工厂当小工赚点小钱,为补贴 家用,还不得不将另一套房屋出租,而 借宿于姐姐家中。 这些现实的风险使得中产者在本 身就也很高的职场压力下更加的不 安,为了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保证 自己的楼、自己的车能够继续供下去, 孩子的学费甚至将来能出国留学,负 担起家中老人患病、住院等的高昂医 疗费,他们不得不将自己变成工作狂, 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取向。 尽管这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 略,使得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以 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片面地追 求经济增长也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 最突出的有:国民教育、就业保障、社 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与人民 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领域当 作所谓“经济增长的代价”被牺牲掉, 人民的生活并没有从经济的增长中获 得多少好处。 是的,尽管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 但还有将近1亿的农村贫困人口和 2000多万的城市贫困人口,他们还在 贫困线下艰苦地挣扎。 是的,尽管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 但住房、教育、医疗费用也在迅速增 长,二十年间增长了许多倍,而居民的 收入增长却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
GDP与幸福
12投理3班张润东
观点:GDP仅仅反映了幸福感的一部分。
在过去,GDP被用来判断一个国家与人民的富裕程度。
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仅仅用GDP反映国民水平是不科学的。
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现在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国民幸福指数普遍采用GDP。
但我认为用GDP来衡量幸福,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GDP其实就是一串数字,是十分客观的概念。
而幸福是主观的,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完善,受经济、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影响。
从数学角度上来说,就是无法在同一个坐标轴上。
那么,可以说,GDP与幸福没有直接关系。
中国的发展曾经“唯GDP论”在上风,所以,政府大力发展房地产、重复的公共建设。
明明同一条路却在两三年中修了几次。
GDP是上去了,但我们百姓的幸福指数可大大下降。
既然GDP是数值,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幸福感附加一个分值。
政府在第一天修路由于大部分市民认为是便民工程而使幸福分值为正,是上升的一个数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延长,市民期望下降,修路工程所引起的噪音问题,交通阻塞等问题等会使该工程所造成的幸福分值将会下降,但该工程所投入产生的GDP依旧增加,即GDP上升,幸福感下降。
由此可见,GDP不能真实反映幸福指数。
而且,我们并不能完全将GDP与幸福划等号。
因为,GDP并不能100%转化成幸福感,也许GDP会带来负的影响。
计算GDP的其中一种方法是支出法。
也就是说,算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花费的多少。
但我们知道我国收入分配失衡。
首先,体现在政府积累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个人收入占比越来越小。
这会使得政府花钱方面更加大手笔,而百姓过日子需要更加精打细算。
加上现在,医疗及社会保障不到位,百姓的储蓄也不敢轻易花掉,从而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受到严重抑制。
百姓没有保障,谈何幸福呢?如果政府花钱办实事,那么,百姓交税是充满幸福的。
但偏偏经常遇到曝光公费乱开销的现象,那么,百姓纳税自然心里不舒服。
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现在的“仇富”心态。
产生这种原因肯定是不幸福了。
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而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而且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
这是十分严重的信号。
虽然GDP还是不断上升,但社会分配不均依旧成为我国居民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句话说,经济是基础。
钱不一定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可见,GDP这个以金钱为计量的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幸福。
但GDP反映的只是幸福的物质指数。
俗话说,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钱有没钱的活法。
有钱并不一定过得快乐,没钱也可以穷开心。
所以,幸福还需要一个精神上的衡量指数。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是可以测量的,幸福包括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
可见,GDP只能充其量占据“投入”的一部分而已。
而衡量幸福的指数,需要测量人的情绪如何、投入多少、人际关系
怎样、意义轻重、成就多大。
30多年前,不丹国王最早提出“幸福感指数”,并付诸实践去测量。
20多年来,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
可见,GDP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幸福感。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幸福感的标准。
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
它可以反映群众对生活、社会的满意程度。
幸福指数的高低体现政府受群众欢迎程度,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为此,我向政府提出一下建议:
第一,完善分配领域的税收体系,缩小贫富差距。
在分配领域上向广大普通民众倾斜。
第二,大幅提高职工收入和投资者收入,提高消费和投资占GDP的比重。
让内需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要把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
大力扶持民营、小微企业,鼓励创业、就业。
第四,加快强化社会保障和医保改革进程,解除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让民众花钱有所保障,花钱更有信心。
第五,加大建立现代慈善组织机构,救助弱势群体。
在国外,就有企业以慈善抵税的制度。
国内可以效仿,促进企业对公共慈善的支持。
第六,大幅降低政府开支。
落实惠民工程。
要采取措施约束政府的行政开支,减少公共财力的滥用,改变官场的奢靡之风。
增加政府财政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七,完善国家规则及干部考核评价指标。
不要把GDP作为考核的硬指标。
要有长远的目标。
记得有位官员说过,功臣不在任期内。
不能追求短期的GDP 增长,而放弃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