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闺音》[张金尧王璞琇]
- 格式:docx
- 大小:19.20 KB
- 文档页数:2
春夏秋冬的古诗有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15首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有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15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山亭夏日》高骈(唐)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3、《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冬日归旧山》李白(唐)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5、初夏三绝呈游子明、王仲显其(宋代-范成大) 送春迎夏未闻雷,日日斜风细雨来。
不是故人能裹饭,柴门虽设为谁开?6、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宋代-秦观)邢侯秋卧痾,挥毫见深衷。
赓者二三子,翕然笙磬同。
不为儿女姿,颇形四方风。
属有山水念,因之丝与桐。
7、春秋战国门。
再吟(唐代-周昙)定获英奇不在多,然须设网遍山河。
禽虽一目罗中得,岂可空张一目罗。
8、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唐代-崔日用)乘时迎气正璿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9、地肺山春日(唐代-温庭筠)冉冉花明岸,涓涓水绕山。
几时抛俗事,来共白云闲。
10、秋怀十首以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为韵(宋代-陆游)世事本何常,贺吊更在门。
弃为沟中断,亦何羡牺樽?祸福要其终,愚智始可言。
君看骊山墓,何若杨王孙?11、秋兴(宋代-陆游)囷储赤米枝梧饭,箧有青毡准拟寒。
政使堆金无处用,不须常贮一钱看。
清朝乾隆的诗词100首钱陈群故诗以志惜——【清】乾隆沈去钱存势已孤,陡观遗奏故人无。
江南忽尔失二老,天子原非友匹夫。
蒙邑应成蝶醒梦,香山那复鹿重扶。
诗邮罢趁北风寄,郢垩怜亡为质吾。
阅马——【清】乾隆平原草色著霜初,试阅天闲万乘余。
凤耳临风多?騄,龙鬐耀日有驔鱼。
漫夸唐牧张千锦,何用周王历八虚。
燕市骊黄抡选遍,遗材犹恐伏盐车。
阅古楼——【清】乾隆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
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
不杂嬴刘夸博广,略存魏晋要精真。
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
寄题千山——【清】乾隆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
本异唐宗曾驻辇,空传丁令有遗台。
底须石洞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
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
望长城作——【清】乾隆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
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千秋形胜因循览,万古兴亡取次觇。
自是天心无定向,从来违顺卜黧黔。
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元韵——【清】乾隆枚枚青琐与银铺,一例都京制度符。
体从帝王御宫殿,心惟黎庶奠寰区。
酌斟奢俭临中国,环卫旗民壮远图。
敬仰戎衣未解际,依然有暇视规模。
谒明太祖陵——【清】乾隆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雪——【清】乾隆夜报塞天同起云,凌晨玉叶遂翩纷。
无林不作银花影,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僧房钟响远犹闻。
入关廿里原秋雨,南北寒暄一岭分。
御午门受俘馘——【清】乾隆函首霍占来月竁,倾心素坦款天阊。
理官淑问宁须试,骠骑穷追实可臧。
西海永清武大定,午门三御典昭详。
从今更愿天斯事,休养吾民共乐康。
御园耕种——【清】乾隆弄田播种近臣从,不比亲耕典秩宗。
布谷有声春已暮,看花无兴草全茸。
劳躬漫谓勤民亟,愁意多缘望雨浓。
丰泽籍田将御苑,年年端是重三农。
普陀宗乘庙落成拈香得句——【清】乾隆递肖何妨屡普陀,金刚四句括无多。
层楼金瓦辉香象,偏袒黄衣演法螺。
解读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作者:刘晓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内容摘要:“男子作闺音”是中国诗词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在词中尤甚。
柳永作为北宋初期词人中与众不同的一位,有着大量的“闺音”之作。
因其个人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既表现出自由开放的市民阶层之习气,又传达出鲜明的文人情怀和浪漫气质,雅俗兼具,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婉约之风。
关键词:男子作闺音市民阶层婉约之风一,“男子作闺音”概说“男子作闺音”一说,出自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话?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田同之认为,词之写作乃在于“情生于文”,即假托“闺音”抒发“离别之悲”和“弃捐之恨”。
闺音,顾名思义,乃是指闺阁之音、“妇人之语”。
“男子而作闺音”,指的正是男性词人通过极富女性化风格的语言来寄托某种情思,它既包括男性作者假托女性口吻抒情写意之作,也包括虽直接以男性身份抒写却透露着女性化情思之作品,与修齐治平豪情满怀的“雄音原唱”迥然相异。
“男子作闺音”在诗歌创作中虽亦有之,如传统的闺怨诗、官怨诗,但在词之创作中尤为普遍。
由于词在产生之初,乃是酒筵歌席上供乐工歌伎合乐演唱的歌辞,侑酒佐欢的环境和女性歌手的身份决定了词的纤柔艳冶之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词以美女爱情为主要题材的女性化创作倾向。
与诗相比,词在当时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小道”而少有“言志”“载道”的负重,也因此词人在消遣娱乐的心态下反而流露出最真挚、最自然的情感。
在北宋初期的词人中,柳永是与众不同的一位。
《全宋词》共录213首柳词,其中约有130~140首涉及美女爱情题材,更有20余首直接托以女子口吻。
他的“闺音”之作,以对美女和爱情大胆而直露的描写为特色,使词偏离了以晏殊、欧阳修词为代表的“雅化”“诗化”道路,而走上了“真正以歌曲性质为主的、与当时俗乐更密切结合着的、一种更为通俗更为真切也更为写实的途径”。
男儿闺音:“春闺泪”与“黎民情”——评储兰兰电影《我住长江头》的剧作法张金尧王璞琇1摘要:本文以清代学者田同之总结的“男子作闺音”为理论原点,从文词本体、创作动机和心理机制等维度分析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对李之仪词《卜算子》的改编策略,在浅层表意和深层意蕴中,总结了这部影片表现形式的创新特征,并认为这部电影既忠实了原词中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也进一步表现了士人忧国情怀和“美政”理想。
关键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男子作闺音”历经数载,几易其稿,由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做《卜算子》一词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
李之仪曾官居朝请大夫,是苏轼门人之一,也是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
他擅长作词,其词“自有一种风格”,《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其主要代表作。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全词以长江水为线索,描绘了女主人公对心中男子的无尽思念和对爱情坚定执着的优美画面。
而据此改编的电影《我住长江头》演绎了李之仪在任当涂通判期间,除暴安良却遭陷害的悲壮故事,既是一曲不离不弃的爱情赞歌,也是一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华章。
与小说改编不同,将诗词改编为电影具有更大的难度。
这与诗词本身具有的意象特点分不开,因为语言和意境需要在电影作品中得以兼顾。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最为突出的意象特征,便是清代学者田同之在《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中所谓的“男子作闺音”。
这种“叙述体”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常见,却不易直接被“代言体”的影视作品拿来吸收和借鉴。
而这部影片最为成功之处便在于通1张金尧,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王璞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过对音画的巧妙利用将“男子作闺音”的浅层表意与深层意蕴恰当地展现出来。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行宫》元稹〔唐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相思》王维〔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哥舒歌》西鄙人〔唐代〕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登乐游原》李商隐〔唐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送方外上人》刘长卿〔唐代〕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裴迪〔唐代〕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祖咏〔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怨》金昌绪〔唐代〕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八阵图》杜甫〔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送别》王维〔唐代〕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听筝》李端〔唐代〕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玉台体》权德舆〔唐代〕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宫词二首·其一》张祜〔唐代〕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江雪》柳宗元〔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新嫁娘词》王建〔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问刘十九》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柳亚子最经典的十首诗《孤愤》 - 诗题:《孤愤》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 诗文: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
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题《太平天国战史》》 - 诗题:《题《太平天国战史》》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 诗文:帝子雄图浑梦幻,小原文献已无征。
我来重读太平史,十丈银釭焰影沈。
《吊鉴湖秋女士》 - 诗题:《吊鉴湖秋女士》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 诗文:黄金意气铁肝肠,革命运中最擅场。
天壤因缘悲道韫,中原旗鼓走平阳。
飘零锦瑟无家别,慷慨欧刀有国殇。
一笑人间痴女子,如君端不愧娲皇。
《怀人诗十章 高吹万》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高吹万》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西台痛哭谢唏发,眢井沉书郑忆翁。
更向竹林携小阮,应无俗物恼王戎。
《怀人诗十章 蔡元培》 - 诗题:《怀人诗十章 蔡元培》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元祐党人推司马,襄阳耆旧数庞公。
天门詄荡无崖岸,坐我光风霁月中。
《怀人诗十章 陈巢南》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陈巢南》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乡邦坛坫慎交社,桑海遗闻补史亭。
一自莘庐耆旧死,松陵文献尽推卿。
《怀人诗十章 俞剑华》 - 诗题:《怀人诗十章 俞剑华》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相逢曾记海东头,一曲骊歌唱不休。
赠汝朝鞭还洒泪,寸心未死为恩仇!《怀人诗十章 朱少屏》 - 诗题:《怀人诗十章 朱少屏》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解衣推食寻常事,各有千秋志愿赊。
莫道沪江轻薄地,市中还有鲁朱家。
《怀人诗十章 高天梅》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高天梅》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文采风流我愧卿,未堪沦落怨三生。
青丘词笔渐离筑,同向人间诉不平。
《怀人诗十章 陈陶公》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陈陶公》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半载春申江上住,与君肝胆最相知。
写与被写:古代诗歌中“男子作闺音”的文化诗学透析张晓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古代诗歌作品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绝大多数出自男性作家之手,这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现象。
本文以男性创作的“怨妇诗”为例,分析阐述了“男子作闺音”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对这种独特现象进行了诗学的和文化的解读。
关键词:怨妇诗 ;男子作闺音 ;比兴寄托 ; 文化传统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作品,自三百篇以来屡见不鲜。
其中绝大部分是“怨妇诗”,描写的大都是:美人被弃,征夫思妇,倩女怀愁,妾身薄命的悲叹,色衰爱弛的抱憾……,哀怨感伤色调极为明显。
翻开诗经乐府,检索唐诗宋词,无论是描绘贫家女子,商人、征人妻子,还是抒写闺中名媛、青楼歌妓,传达的皆是女子对于爱情的执着与期待,乏人怜爱的寂寞苦闷和失望失宠的哀怨自怜。
按说作者应是闺中女子,才显得自然真切,但发人深省的是这些诗歌绝大部分却是出自男性之手。
几乎都是文人士子们代怨妇,借怨妇立言立心,而且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站在女子的立场上为她们书写内心的离愁别怨;一是“托志帷房”,“写怨妇思妇之怀,寄孽子孤臣之感”。
那么,为什么会有又如何解释“男子作闺音”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男性作者又是怎样处理自己与抒情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呢?本文试图以“怨妇诗”为切入点,对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进行诗学的和文化的考察。
一、代替与摹拟:男子作闺音的无“我”之境鲁迅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诗歌创作中的“男子作闺音”就是一个明证。
有学者将这种男子代替和摹拟女主人公的创作体式叫做“代言体”。
这种体式的特征是:多是用第一人称,完全站在女子的立场上,代她们发言、代她们喜怒哀乐,笔触细腻,含蓄委婉。
单就怨妇诗来看,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由民间向朱门与青楼的转变。
早期闺怨诗大量涉及的是民间女子。
《诗经》里写弃妇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都是经典之作。
1《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2《念奴娇·一场春梦》宋·梁栋一场春梦,待从头,说与旁人听著。
罨画溪山红锦障,舞燕歌莺台阁。
碧海倾春,黄金买夜,犹道看承薄。
雕香剪玉,今生今世盟约。
3《铅华梦》明·唐寅十载铅华梦一场,都将心事付沧浪。
内园歌舞黄金画,南国飘雪白发长。
满榻乱书尘漠漠,数声?笛月苍苍。
不才赢得腰堪扎,痛对绯桃检药方。
4《五言首》宋·刘克庄驴多为令仆,蚁亦拜侯王。
恰则封万户,俄然梦一场。
5《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唐·花蕊夫人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
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
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
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
6《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五代·李煜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7《念奴娇(春梦)》宋·梁栋一场春梦,待从头、说与傍人听著。
罨画溪山红锦障,舞燕歌莺台阁。
碧海倾春,黄金买夜,犹道看承薄。
雕香剪玉,今生今世盟约。
8《念奴娇(春梦)》宋·梁栋一场春梦,待从头、说与傍人听著。
罨画溪山红锦障,舞燕歌莺台阁。
碧海倾春,黄金买夜,犹道看承薄。
雕香剪玉,今生今世盟约。
9《清平乐又和元春梦》元·华幼武晓莺声里。
睡思酣犹美。
旖旎红娘冰雪体。
洛女巫娥浮靡。
紫骝踏月嘶风。
华裾织翠青葱。
归去一场春梦,空吟旧绿新红。
10《清明前梦得花字》宋·戴复古白头那办老生涯,幸有痴儿可主家。
百岁光阴一场梦,三春消息几番花。
扫松预造清明酒,入峡先租谷雨茶。
随分支吾度时节,那求不死炼丹砂。
11《次韵单君范行李中诸诗前数章自道后二章为单》宋·陈著纷纷万变自鸿荒,人事都归梦一场。
描写龚自珍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龚自珍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龚自珍《咏史》田横五百人安在,莫非归来尽列侯?——龚自珍《咏史》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龚自珍《浪淘沙·写梦》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紫黯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春更不回头,撇下一天浓絮。
——龚自珍《如梦令·紫黯红愁无绪》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寻思依样到心头。
——龚自珍《浪淘沙·写梦》笑今年、鸾飘凤泊,情怀何似。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
——龚自珍《忆北方狮子猫》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春住!春住!黦了人家庭宇。
——龚自珍《如梦令·紫黯红愁无绪》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
——龚自珍《浪淘沙·写梦》似春水、干卿何事。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催客去,去如水。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龚自珍《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
》木叶怨,罢论起。
——龚自珍《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更结尽、燕邯侠子。
男儿闺音:“春闺泪”与“黎民情”
——评储兰兰电影《我住长江头》的剧作法
张金尧王璞琇
摘要:本文以清代学者田同之总结的“男子作闺音”为理论原点,从文词本体、创作动机和心理机制等维度分析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对李之仪词《卜算子》的改编策略,在浅层表意和深层意蕴中,总结了这部影片表现形式的创新特征,并认为这部电影既忠实了原词中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也进一步表现了士人忧国情怀和“美政”理想。
关键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男子作闺音”
历经数载,几易其稿,由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做《卜算子》一词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
李之仪曾官居朝请大夫,是苏轼门人之一,也是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
他擅长作词,其词“自有一种风格”,《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其主要代表作。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全词以长江水为线索,描绘了女主人公对心中男子的无尽思念和对爱情坚定执着的优美画面。
而据此改编的电影《我住长江头》演绎了李之仪在任当涂通判期间,除暴安良却遭陷害的悲壮故事,既是一曲不离不弃的爱情赞歌,也是一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华章。
与小说改编不同,将诗词改编为电影具有更大的难度。
这与诗词本身具有的意象特点分不开,因为语言和意境需要在电影作品中得以兼顾。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最为突出的意象特征,便是清代学者田同之在《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中所谓的“男子作闺音”。
这种“叙述体”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常见,却不易直接被“代言体”的影视作品拿来吸收和借鉴。
而这部影片最为成功之处便在于通过对音画的巧妙利用将“男子作闺音”的浅层表意与深层意蕴恰当地展现出来。
本文从文词本体、创作动机和心理机制等角度展开分析,对“男子作闺音”在李之仪《卜算子》中的表现,以及电影《我住长江头》的传承演绎进行评述。
文词本体:“似水柔情”的爱情传奇“男子作闺音”最为常见的描述“场景”便是叙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与喜爱,如金昌绪在《春怨》中的描写“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等。
然而与《春怨》明确表达时政背景不同,李之仪的《卜算子》少了些喻体白描,多了些情感宣泄与皴染。
正如李廷焯在《词则·别调集》中所言,《卜算子》“清雅得古乐府遗意”。
相应地,电影《我住长江头》画面简单清丽,内容也与李之仪的词境匹配,没有太多的道学气和说教气,有助于为纯洁爱情的彰显奠定气氛基础。
而这首词创作之时,恰是李之仪被贬太平州(现安徽当涂)接受管制之时。
丧子亡妻之痛与失去良师益友之憾更给李之仪的那段不幸时光雪上加霜。
而红颜知己杨姝的到来却为他的生活带来一抹阳光。
诗词最直接的表象便是对爱情的描写,李之仪的诗词中以女性口吻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假如运用影片既往的创作手法,实难表现诗词中这种性别的“反转”。
于是,影片创造性地让储兰兰扮演的杨姝和马力扮演的李之仪同时呈现在荧屏上,使“杨”言“李”之难言。
《卜算子》中“长江”成为有情男女的阻隔和纽带,即凭借它可遥寄相思。
与《卜算子》旖旎动情的风格一致,电影《我住长江头》中杨姝的艺术形象也温柔婀娜。
作为琴棋书画皆备的大家闺秀、名臣的遗女,她只愿陪伴在李的身边而别无他求。
杨姝在李之仪含冤入狱时不离不弃,在李之仪生病卧床时也侍奉汤药等,可谓汇聚中华民族女性如“水”般的传统美德于一身。
这段“佳人恋才子”的爱情传奇,无论是吟哦在诗词中,还是树立在电影银屏上,无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作动机:“文以载道”的理想寄托爱情故事并不是文人骚客“男子作闺音”的唯一旨趣,《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也不例外。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便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的
审美意象开创了以男女喻君臣的抒情模式。
如王逸在《离骚经序》中所指“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诗言志”,诸多文人常常借女性口吻来隐喻自己的政治理想,如张籍的《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诗句便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感激和对旧主的忠诚。
李之仪所做《卜算子》看似抒写爱情,实际别有寄托,也似乎是通过“闺怨”传达政治意图。
当时,奸臣蔡京当道,官场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
李之仪作为有责任感的一方父母官,挽救黎民于水火,怀着“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敢于与权贵做斗争,虽九死而未悔。
“此水几时休,此恨几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样的心理描写,是否可以视作是对心上人又爱又恨的纠结情绪,更可以深刻地看到李之仪既有对于朝廷污秽的郁郁愤恨,又有对于报效国家的不屈信心呢?影片《我住长江头》便准确地抓住该阙词的核心。
片中李之仪敢于仗义执言为参知政事吕墨方辩驳,却因得罪蔡京等奸臣而遭贬。
这位不得志的宋朝官员并未对政治绝望,反而不忘初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正义信念。
官场的不公正让他无比怨恨,但“只愿君心似我心”一句,是否也体现了他对于给予自己不公正待遇的哲宗和徽宗依然有所期待?这是否也是屈原“香草美人”的“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如新相知”的现实翻版呢?在影片中,“不负相思意”是否既可以视作李之仪对杨姝的感恩,又可以理解为他上不负皇恩、下无愧黎民的为官原则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许是李之仪诗词所包含的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吧!
心理机制:“非我之我”双重人格士大夫往往在仕途中既身不由己又知音难觅,这使得他们极易对弱女子直抒心曲,也极易以弱女子自况。
李之仪的《卜算子》本身既有文人的儒雅傲骨,又有女儿的柔情万种,富有双重人格色彩。
这符合现代心理学一些理论观点,如弗洛伊德“潜意识双性化”和荣格“男性的女性倾向”与“女性的男性倾向”这类观点。
李之仪站在女性的角度构筑词的意象世界,词中女子既是自己又非自己,是另一种“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巧妙结合。
在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诗词艺术中,两性意境合一是较容易完成和易被接受的。
而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则有不小的难度。
电影《我住长江头》巧妙地采取了两个主角、两条主线并重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李之仪的胸怀国恨和惩恶锄奸,另一方面是杨姝的身负家仇与默默奉献。
两条线索相对独立前行又有所交叉,最终也以双线交融的方式实现了大团圆的故事结局。
观众不必细究两位主人公究竟谁轻谁重,不必深探哪条线索更为突出,二者本就是同属一体的两面。
它们相互依靠而共存,互相促进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
总之,影片《我住长江头》的主创人员在对李之仪《卜算子》“男子作闺音”的叙事处理上颇具创新之处。
诗词《卜算子》哀而不怨、怨而不怒,影片《我住长江头》也不悲伤不偏激,于平淡中故事娓娓道来,清丽隽永毫无藻饰。
储兰兰扮演的杨姝形象展现出女子柔美纤弱与顽强坚毅共存的品格,李之仪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所秉承的“兼济天下”的慈悲心肠。
电影《我住长江头》不拘于男女的小情愫而放眼于博爱的大情怀,既是对佳人的情感抒怀,也是对黎民苍生的慈悲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