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qcc品管圈
- 格式:docx
- 大小:238.20 KB
- 文档页数:2
品管圈活动在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分析作者:李晓静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通过对近几年的有关品管圈活动在透析患者护理中的文献查阅,发现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的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统筹管理能力的提高。
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品管圈;透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59—02透析疗法是利用半渗透膜来去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并维持酸碱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的作用是尽量以人工肾来取代已失去功能的肾脏从而维系生命。
透析可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但透析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腹膜炎、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和营养不良等等。
对透析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有助于其生命质量的提高,而与之相反低劣的护理服务质量会造成患者生命质量的损害。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引入到医院管理领域,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地医院中开展广泛,效果肯定。
近几年,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一种具有护理特色的、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护理队伍中萌生,这种内生性的意识激发起广大护士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促进了护理人员理论水平的提高并结合所在科室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本文将从血液透析方面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综述。
1 什么是品管圈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也称为品质圈)由日本石川馨博士在1962年首创,后来在英国、法国及韩国等地得到广泛应用,是指同一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通常为3~10人),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2]。
2 如何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2.1 培训对全体护理人员由专项推行员进行品管圈活动开展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等相关内容培训,重点在于强化观念和达成共设,达到想做、要做和会做的目的。
应用品管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吕春晓;黄春燕;于少杰【摘要】目的: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率高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预防感染的措施并实施。
结果使血液透析患者管路的感染率由6.6%降低到2.99%,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增强了圈员运用QCC手法、个人素质修养、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性等。
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3【总页数】2页(P78-78,79)【关键词】血液透析;导管;感染;护理;品管圈【作者】吕春晓;黄春燕;于少杰【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河南漯河462300;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河南漯河462300;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河南漯河46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5随着每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不断增加,置管术因其快捷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保证导管的安全成为护理的重点。
在留置导管的并发症中,感染最为常见,同时也是透析患者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的第二位死因,病死率为15%~38%,而血管通路相关的感染占透析患者所有菌血症的48%~73%[1]。
据国内文献报道,血透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率高可达5%~26%[2]。
因此,有效地护理血液透析患者的深静脉置管,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是应该重视的临床护理问题。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动自发地组成数人一圈团体(一般6~10人)。
围绕品质管理战略和现存的问题,全体合作。
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组织改进质量,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的小组[3]。
品管圈在提高血透室抗凝剂使用规范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血透室抗凝剂使用规范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由血透室 10名护士自愿组成“护肾圈”,确立以“提高血透室抗凝剂使用规范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血透室抗凝剂使用规范率进行统计并进行要因分析,确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透室抗凝剂使用规范率(93%)较活动前(78%)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提高血透室抗凝剂使用规范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强化了护士规范使用抗凝剂意识,降低了护理风险。
【关键词】品管圈;抗凝剂;使用规范率【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372-02抗凝剂是指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血液透析(HD)时使用抗凝剂的目的是要达到防止透析器和血液管道中凝血,又不引起体内出血[1]。
患者在血液透析时的抗凝需要是医生根据患者特点、护理便利、容易监测和药理学来决定的[2],因此护士正确规范的使用抗凝剂,才能确保患者在血液透析时取得满意的抗凝效果,提高生存质量[3]。
但目前血透室在抗凝剂使用规范中存在一定问题,为此开展品管圈活动,品管圈(QCC)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4]。
我院血透室于2016年7月成立“护肾圈”,确立以“提高抗凝剂使用规范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16年7月成立“护肾圈”,圈名寓意关爱肾脏,呵护健康。
圈员10人,平均年龄37.2岁,其中主管护师 6人,护师4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5人。
护士长任辅导员,圈员投票选出圈长,强调人人参与,遵循“计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开展小组活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钟智华;王明星;王碧华;曾伟;刘琼【摘要】目的:分析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血透用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QCC手法展开活动,分析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查检实施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从22.58%降低为4.76%,超出预期目标.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血液净化临床护理工作,可规范操作规程,增强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5(024)024【总页数】2页(P130-131)【关键词】品管圈;留置导管;感染发生率【作者】钟智华;王明星;王碧华;曾伟;刘琼【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西兴国 342400;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西兴国 342400;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西兴国 342400;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西兴国 342400;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西兴国 34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6.3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为品质管理圈,是由同一场所的人员组圈,针对所选定部门内部的问题,以自动自发的精神,结合群众智慧,通过团队力量,运用品管手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1-2]。
QCC运用到医疗护理服务行业是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质量管理的关键[3]。
我科于2014年7月成立了品管圈,开展了以“降低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7月在本中心使用临时和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62例为对照组(活动前), 其中糖尿病肾病3例,肾本身病变引起的肾衰竭59例。
品管圈在降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感染率中的应用苏金;陈广玉;高晓静;冯素芝;余海燕【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率的作用.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收集2014年3月-2015年2月的数据设定目标值,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并实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血管通路的感染率;圈成员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责任心、运用品管圈的能力由大幅度提高.结论:运用QCC能降低血液透析的感染率.【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5【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感染率【作者】苏金;陈广玉;高晓静;冯素芝;余海燕【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5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临时性血管通路,人造血管内瘘.临时性血管通路指建立迅速,能立即使用,包括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半永久导管.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种安全并且能长期使用的永久血管通路.有效的血管通路即患者的生命线,降低感染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为了减少透析感染率,进一步提高护理技术质量,我中心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降低感染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轻病房的住院压力及加快周转率,并提高透析质量[1].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透析资料,共20246台次.衡量指标:感染率%=监测期间各通路的感染台次/监测期间血液透析的总台X100%.局部感染的表现:各通路穿刺点及周围见红肿、疼痛、渗液等.全身感染的表现:寒颤、发热、低血压等毒血症、败血症,血培养阳性,与渗液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1.2 实施方法1.2.1 成立QCC小组小组成员共9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3名.圈名定义为"守护神"圈,寓意:医护人员是患者的守护神;"神"与"肾"同音,即守护"肾"血液透析即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疗.圈徽意义:与圈名相呼应:"手"护"肾"绿色:代表健康与生命.双手托举着肾脏与透析器,保护残余的肾功能,代谢废物从透析器中排出体外.1.2.2 主题选定根据我中心透析期间经常出现的问题,列举出四项主题:降低透析期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降低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水分摄入的依从性;降低透析期间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全体全员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全能力依照最5、3、1评分,最后选定主题"降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感染率".根据2014年3月-2015年2月透析资料的感染台次绘制柏拉图见表1,根据80/20原则得出结论:需重点改善的问题为:钝针穿刺及股静脉、颈静脉置管的感染率高.本期QCC改善重点问题为:降低钝针穿刺及股、颈静脉置管的感染率.1.2.3 原因分析全体成员运用头脑风暴多方面讨论.从医务人员、患者、物品、环境进行分析特性要因图,通过投票方式得出五个真因分别是:无钝针操作标准,患者知识缺乏,医护人员健康宣教不足,无菌物品易污染,无菌观念不强,机器外部消毒不严格.1.2.4 目标值设定[2]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X改善重点X圈能力)=(198/20246=0.977%)-(0.977%X81.8%X68.8%)=0.977%-0.549%=0.428% 1.3 对策拟定及实施1.3.1 培训钝针相关知识制定操作标准及考核流程;考核结果纳入工作系数.根据本中心护士的工作资历,患者的满意度,理论及操作考核的成绩将护士分N1~N4四个层次,由总指导老师制定培训方案,对不同层次护士分层次带教及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工作系数.1.3.2 制定钝针穿刺内瘘日常护理告知书采取分区宣教,每人固定区工作4周,安排透析患者相对固定.根据不同患者的内瘘使用情况予以侧重宣教.对于内瘘穿刺困难的患者,由护士长及N4护士制定穿刺方案,并拍摄图片,上传至工作系统,供值班护士参考学习.1.3.3 由医院后勤招标,与厂家协商生产我中心需要的血液透析内瘘护理包及导管上下机使用包.制定导管带管注意事项,认真宣教.1.3.4 感控护士查找相关资料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考核手卫生执行及无菌技术;感染办定期培训引进一次性使用表面消毒巾;检测使用后物体表面的清洁及细菌达标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针对血管通路感染制定的对策,各层次护士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良方法,逐渐降低了感染率.虽然目标达标率为65.2%,但各圈成员的沟通能力、自信心、品管圈的使用方法等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今后工作中持续控制感染率,及其他课题总结了经验.2.1 实施QCC前、后的数据对比根据收集实施QCC前后的临床数据对比,改善前、改善中、改善后的感染率逐渐下降.见表2.2.2 改善后的柏拉图在实施对应措施后,半永久导管、人造血管及锐针穿刺的内瘘感染率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见表3.2.3 实施QCC前后感染率的比较①成果比较:感染率由QCC实施前0.977%降低为实施后0.619%(P<0.05).②改善后的无形成果: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圈手法、幸福感方面均有提高.见表4.我国目前有1.2亿CKD患者,成年人CKD总患病率为10.8%[3],安徽省患病率为10.4%[4].目前国内有超过150万,每年新增10万~15万.预测我国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患者应在100万人以上.目前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约29万人,腹膜透析约4万人.我国约有80%的ESRD患者无法接受透析,主要原因是设备的短缺,治疗费用高.临时性血管通路指建立迅速,能立即使用,包括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半永久导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种安全并能长期使用的永久血管通路.由于穿刺及护理不当,容易形成假性动脉瘤、渗血、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护理人员穿刺难度增加,内瘘使用时间缩短,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及费用.我中心自2012年引进钝针穿刺技术,改善其并发症,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治疗费用.钝针穿刺的缺点是穿刺点感染.局部感染的表现:非变应性的红斑、疼痛、穿刺点附近发红、坏死的痂或穿刺点渗液.全身感染:炎症蔓延、累及其它器官,常见感染性心内膜炎[5~7].导管相关并发症有:出血、感染、血管狭窄、导管血栓、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脱落.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包括:①出口部位感染: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它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血行感染.②隧道感染: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血行感染.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指留置血管内装置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它明确的血行感染源[8].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由28张治疗机位增至48张机位,一台CRRT机位,由每日两班治疗增加至三班治疗,每日完成百余台次治疗.但仍不能满足治疗需要,现筹建南区150台机位,滨湖分院200台机位.自2012年引进钝针、扣眼穿刺技术,2014年应用于全体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不断的摸索,经验总结,制定了一套的预防感染及早期感染的干预措施.2014年3月-2015年2月总的感染台次为0.977%,运用QCC,血管通路的感染率改善至0.619%.通过开展QCC活动,降低了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圈手法、幸福感方面均有提高.(编审:任春霞施仲赋)【相关文献】[1] Chenoweth CE,Hines SC.Hall KK,et al.Variation in infection prevention practices in dialysis facilitie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opportunity to improve infection control in ESRD(endstage renal disease) project[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5,36(7):802~806.[2]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Zhang L,Wang F,Wang L,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 [J].Lancet,2012,379(9818):815~822.[4] 王德光,郝丽,戴宏,等.安徽省成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3,28(2):101~105.[5] 王文娟,应迎娟,吴春燕,等.钝针对内瘘扣眼法穿刺并发症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9(1):26~27.[6] 张丽娜.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脉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5386~5387.[7] 王芳,徐琴娟,马芳琴,等.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穿刺扣眼穿刺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6,14(36):3809~3811.[8] 周翠琴.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5,15(1):68~71.。
血液净化中心
QCC主题确定: 降低透析器的凝血率
圈长: 李石岩 辅导员:陈勤(护士长)
圈员: 丁澄、陶婷婷、葛舒霞、周慧、邰惠君、付存华
圈名: 肾青春圈
圈名的意义: 帮助血液透析患者留住肾脏的青春活力,提高患者的
生存质量。
圈徽:
圈徽的组成: 双层红色圈边 代表在血液净化过程中畅通的血液
循环状态
正下方弯曲的红色圈边 代表在血液净化中遇到
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
圈内八个卡通人物 代表血液净化中心的八名护
理人员全心全意呵护着患者的生命线。
圈徽的意义: 在进行血液净化的四个小时治疗中,病人把自己的
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用专科知识和技能处理各种
护理问题,全心全意呵护着患者的生命线,提高患
者的生存质量。
圈名口号: 肾青春 剩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