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2021年第1期第43卷总第221期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NO. 12021Vol. 43 General NO. 221基于游客感知的兰州市旅游演艺市场调查研究赵爱婷、王柯2,张晓玉1(1.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2.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甘肃兰州73_)[摘要]以“丝路花雨(旅游版)”演艺产品为例,从游客感知角度人手进行偏好、感知及期望调查。
对于调查数据,采用 相关性检验及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到了游客关于兰州市旅游演艺的指标数据及综合得分,从而对兰州市旅游演艺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兰州市旅游演艺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演艺产品;调查研究;因子分析;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2590(2021)01 -0054 -09 [收稿日期]2020 - 11 -17[基金项目]2019年度甘肃省教育厅高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甘肃省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及开发”(2019A - 150) ;2018年 度兰州文理学院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新时代甘肃省自助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2018JCQN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爱婷(1984 -),女,甘肃兰州人,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
近年来,兰州市的演艺市场发展较快,演艺范围也较为广泛,涉及到交响乐、芭蕾、舞台剧等演出形 式,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演艺产品,如大型舞剧《大梦敦煌》、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秦腔《曹操与杨 修》、豫剧《山月》、大型交响乐《经典•敦煌》《丝路花雨(旅游版)》、沉浸式演艺《乐动敦煌》等。
其中,《大梦敦煌》艺术成就较高,截止2019年12月,已在国内外连续演出千余场,成为兰州市演艺产品的成 功范例。
此外,以敦煌文化为背景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自1们9年首演至今,出访4〇多个国家和地 区,演出达2800余场,观众多达400多万人次。
兰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几点思考兰州作为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文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沟通东西方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兰州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兰州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兰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要深入理解兰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实现区域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兰州作为呼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城市,需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本地区和本市的繁荣和发展。
需要认清兰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
当前,兰州已经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的交通走廊,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基础。
兰州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旅游、文化、农业等产业的优势。
兰州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以提升兰州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接下来,需要明确兰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兰州需要着力开发旅游业。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兰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兰州水车博物馆、天水石窟等,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兰州应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兰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兰州还应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增进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和合作。
兰州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投资和补贴,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项目。
兰州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和交流。
建立更多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
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SWOT分析杨杰;王恒炜;梁志宏【摘要】阐述了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TWOS矩阵战略模式,并对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优势;劣势;机遇;SWOT分析;兰州市【作者】杨杰;王恒炜;梁志宏【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及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娱乐、家政等服务业加速发展,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规模会不断扩大,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将催生更多的服务业种类,从而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伴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农村土地流转会不断加速,土地规模经营条件更加充分,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由过去“散、小、弱”转变为“集中、规模、强大”的现代农业,从而实现转型发展[1-2]。
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小康目标的共同实现。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通过评价企业或一个地区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以寻找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3-4]。
我们利用SWOT分析法对兰州市城镇化进行了战略考量,为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提供参考。
2008年9月第28卷第5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Ti ans hu i N or m al U ni ver s i t ySep.,2008V01.28N o.5兰州市2004年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及其对生态影响的分析王莉霞1,李军芳2(1.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
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生态影响评估。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4年兰州市旅游生态足迹。
结果表明,2004年兰州市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97965hm2。
生态承载力为0.28677hm2,人均本底生态赤字为1.69288hm2。
叠加旅游生态足迹0.1062189hm2。
生态赤字达1.7991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的生态赤字“贡献”为5.904%,对兰州市生态赤字的“贡献”不大。
但是.旅游者的跨区域流动引起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与交换。
使兰州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中有一部分转移至区外。
关键词: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生态影响中图分类号:Q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08)05—0039_014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与此同时。
旅游流所引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
如何有效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如何有效地定量测度旅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是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态足迹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成为一种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自然界提供给人类供给的新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国外学者C ol i n H un t er2002年首次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对生态足迹分析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甘肃省红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廉志雄来源:《旅游纵览》2021年第11期摘要:紅色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产物,属于朝阳产业,兼具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备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条件。
本文从甘肃省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探究相应发展策略,发挥产业融合优势,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业;旅游产品;甘肃省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红色文化旅游业可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其既可强化文化实力,也可推动经济发展。
在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工作者需综合考虑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状况、旅游资源状况、地域文化等要素,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发挥其各项作用。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围绕红色文化旅游业展开研究。
在红军到达陕北前,在甘肃省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革命活动,形成了“南梁精神”“治沙精神”等特色红色文化,为甘肃省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当地开展红色文化旅游业。
为推动甘肃省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甘肃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甘肃省2016—2020年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产业发展目标和硬性指标,要在甘肃省内建设30个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点,且4A级景区至少10个,旅游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
在《方案》的指导下,甘肃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取得如下发展成效。
(一)景区建设旅游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革命旧址为核心开展景区建设,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品牌。
例如,会宁县依托于红军会师旧址,对大墩梁国家级红军烈士陵园等景区实施扩建,建造4A级景区;迭部县以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俄界会议旧址等革命遗迹为基础,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华池县对南梁红色景区进行修复改造,打造红色景区集群;高台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指示,以西路军纪念馆为基础,开发主题公园、旅游小镇等景区[1]。
兰州政府报告2023年一、引言兰州市政府在2023年的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制定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本文将对兰州政府报告2023年进行简要概述。
二、经济发展在2023年,兰州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这一成绩得益于兰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其中包括优化投资环境、强化企业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改善民生兰州市政府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并在2023年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
在教育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在医疗方面,政府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城市建设2023年,兰州市政府继续加大城市建设的力度,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改善了交通、供水、供电和绿化等方面的设施。
政府还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五、环境保护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2023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政府加大了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检测工作。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投入,并加强了环境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处罚。
六、产业升级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兰州市政府在2023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农业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
七、国际合作兰州市政府在2023年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政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与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政府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来兰州投资。
介绍兰州的素材11. 地理位置: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2. 历史背景:兰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曾经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3. 自然景观:兰州位于黄河流域,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
黄河从市区穿流而过,形成了独特的黄河风景线。
此外,兰州还有诸如白塔山、五泉山等著名的自然景观。
4. 人文景观:兰州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大学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景点。
此外,兰州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美食也极具特色。
5. 经济状况:兰州的经济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同时也有着发达的农业和旅游业。
近年来,兰州的经济增长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6. 教育资源:兰州大学是兰州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
此外,兰州还有多所大专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7. 交通状况:兰州的交通网络发达,有多个火车站和机场,方便旅客出行。
此外,兰州还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8. 美食特色:兰州以其著名的牛肉面而闻名于世。
这道美食具有浓郁的牛肉香味和独特的面条口感,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
9. 社会活动:兰州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丰富了当地居民的业余生活。
10. 发展前景:近年来,兰州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同时,兰州市政府也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介绍兰州的素材2兰州是中国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位于黄河上游,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
以下是关于兰州的一些素材:1. 兰州的历史文化:兰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曾经是中国的商贸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兰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遗迹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甘肃省会兰州“座中四联”,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现在是
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蜚声中外的“黄河之都”。近年来,兰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本文从兰
州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发展愿景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综合性描述。
一、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概述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
一。在我国大陆版图处于“陆都心脏”位置,占据“坐中四联”的区域优势。
兰州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和区域条件。首先,兰州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且
类型多样、品味较高。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了这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就有了“本”。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这对于旅游市场的开发是很大
的优势。再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兰州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区域性扶持性政
策和导向。这些问题在本人的论文《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中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在此再不累述。总之,如果兰州能利用好政策利好,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
自身区位相对优势得以发挥,就能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兰州市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
展。2012年推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标志语,开展了全方位、
多层次的宣传攻势。
(一)接待人次与接待设施
(1)接待人次逐年提高
①“十一五”期间整体状况。“十一五”期间,兰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
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②近五年整体状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兰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日益提高;同时,
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也逐步攀升。
(2)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①景点景区
到2010年,兰州市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
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
兰州市在上述景点、景观的基础上,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无二条件,以及独特的历史人
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多年的打造、锤炼,逐步成型了六条旅游线路(如下表所示)。
②旅游住宿业
目前兰州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全省共4家,此项指标占全省份额的25%)、四星级
酒店10家(全省共55家,占全省份额的18%),三星级酒店31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
份额的18%),二星级酒店8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7%);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
12月31日,根据甘肃旅游政务网资料计算。
③旅行社
目前兰州市拥有旅行社企业207家,占全省45.7%(截至2013年3月,甘肃省共有旅
行社452家);以上数据来源为甘肃旅游政务网。
(二)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类型,其效益和价值不但包括景区景点以及旅行
社的收益,还包括由旅游活动关联纽带形成的有关投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市场
发育完善等作用。
(1)旅游业发展强于其他省内城市
2012年1月-9月,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592.6万人次、
天水870万人次、酒泉695.7万人次、平凉563.3万人次、张掖419.6万人次。甘肃全省旅
游收入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24.2亿元、酒泉61.2亿元、天水48.5亿元、平凉29.1
亿元、张掖22.5亿元。
根据甘肃省旅游局公布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在甘肃省省内在“接待人次”以及“旅
游产业收入”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内城市。
(2)旅游业发展弱于其他省会城市
虽然兰州旅游业发展在省内城市中遥遥领先,但与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还是较弱,
如下表所示。这是由于缺乏精品景区、思想观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基于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基础、以及对兰州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兰州旅游市场
环境及承载能力、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里从兰州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
发展愿景(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两点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有两个最基本要素,即需求与供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旅游市场也概
莫能外。
(1)旅游需求变化
旅游需求,即旅游者有购买力支持的旅游需要,因此旅游需求的变化应当体现在旅游者
方面。自改革开放,我国旅游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目前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
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如旅游者有丰富的旅游体验,讲究效率;普遍接受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旅途中希望减少
“旅多游少”的情况;借助电子商务体验“未出行、先体验”的旅游消费模式等。
(2)旅游供给市场变化
根据兰州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将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丝路
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三者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主要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
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兰州城市形象,兰州在旅游供给方面有以下动作:
①观游览业方面。第一、有形产品层面。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并提升五泉
山、兰山、白塔山、金城关、兰州碑林,形成黄河风情线骨干景区。第二、无形产品层面。
做大做强《丝路花雨》及《大梦敦煌》等代表性文化精品,精心创作《黄河魂》等文化旅游
演出剧目,积极挖掘民俗等文化遗产内涵。第三、旅游商品(纪念品)方面。加大彩陶复制、
黄河水车、黄河奇石、微雕葫芦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强化与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与内涵。
②旅行社方面。在旅行社方面,兰州针对旅游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拟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
吸引社会投资;创新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上市;并且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
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
(二)发展愿景剖析―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
按照甘肃旅游区域发展战略,兰州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整合开发“四
大旅游业态集聚区”,培育“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打造“九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进旅
游产业全面发展。
(1)“一个中心”――围绕把兰州建成西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一个重
点”――突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3)“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打造以以兴隆山、官滩
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以森林公园和两山绿化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以
吐鲁沟、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景区的山野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以八盘峡、柴家峡、小峡、
达川、什川等黄河“三峡两川”为核心的水上运动、黄河风情旅游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4)
“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把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苦水、达川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
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5)“九条精品
旅游线路”――打造兰州经河西连接新疆的丝绸之路游等九大精品旅游产品。
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兰州市委、市政府重新定位兰州旅游业发展方向,按照全省、
全市旅游业总体发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兰州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0%,旅
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2%。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总量的
8%以上(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16%)。
总之,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兰州旅游要充分发挥“中心”优势,注重特色
资源,把握大好机遇,提升产业品质。如果兰州能利用好政策利好,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
源的吸引力,把握旅游市场需求趋势,使自身区位相对优势得以发挥,就能创造可观的旅游
经济价值,助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