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逻辑态度
- 格式:pdf
- 大小:134.91 KB
- 文档页数:5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作者:张建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发展机制,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科学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普特南通过“内在实在论”,试图超越传统“真理符合论”,建构起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真理观。
关键词:实在论;内在实在论;真理观一、实在论西方哲学诞生于古希腊哲学先贤对自然界本原的追问,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奠定了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
对实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探究,构成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部分;对实在性质的分析派生出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焦点。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关于实在的内容和性质问题就始终是各派哲学家论战的重要内容。
在中世纪,对实在的不同理解构成了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在近代哲学中,实在概念主要被理解为本体论问题。
在当代哲学中,实在概念被赋予了不同的、更为丰富的含义。
西方哲学中,对世界实在性追问构成本体论的传统;对知识的合理性追问构成认识论传统;对实在性质的分析派生出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焦点。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后,首先成熟起来的是经典物理学,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对实在论的解答围绕强本体论的实在论展开,普特南称之为“形而上学实在论”。
这种观点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主体的外部客观世界,科学家能够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客观而真实的揭示出自然规律,对自然规律的正确描述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而正确性则由理论与世界的符合加以判断。
因此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世界严格遵循因果关系。
这种理解科学理论的实在论取向,把科学理论当做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揭示。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作为发现者,不会对客观的研究对象的性质造成影响,而且能够客观的挖掘出对象属性的内在本质,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此时的实在论关于认识的观点明显的是真理符合论。
这种强本体论特征的实在观,把科学活动的过程简单化处理,忽视了科学认识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體的对象的重大影响,而且忽视了科学理论的边界以及真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特征。
收稿日期:2005-04-07作者简介:涂纪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实用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涂纪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关键词:实用主义;实在论;反实在论摘 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存在于这一论争的思想氛围中,自然不能不受到这一氛围的强烈影响。
本文按历史顺序阐述了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的各种看法,并梳理这一论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B 0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6)02-0003-07 “实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把实在理解为物质之物,柏拉图等唯心主义者则把实在理解为精神之物。
在中世纪,唯名论者认为殊相是实在之物,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之物。
在近代,培根、洛克等经验论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实在之物,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观念是实在之物。
不论这些哲学家们对“实在”作怎样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各自的实在论。
可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西方哲学中逐渐掀起一股反实在论思潮,它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出现紧密相连。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是这股思潮的主要倡导者。
其后,反实在论思潮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着:一是沿着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以至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这条路线;另一是沿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以及当前的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这条路线。
在最近一百年内,反实在论不断向传统的实在论发起攻击,以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持续论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两股思潮的论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然受到这一论争的强烈影响。
粗略说来,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其后的实用主义者除刘易斯、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持实在论立场外,其他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米德、布里奇曼、蒯因、普特南等人虽然有时也自称为实在论者,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已逐渐背离传统实在论的立场,带有或多或少的反实在论色彩;罗蒂则更明确地以反实在论者自居。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综述摘要: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旷日持久且日久弥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双方在它们共享的且不可缺少的一些假定承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或者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本文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形成及其争论的焦点。
关键字:科学实在论反实在溯源争论科学理论真理性问题在哲学界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呈现出多元的特征,但是由于真理是客观世界、人与时间之间的一种关系,时间是对真理最严峻的考验,它造成了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出现众多绝然对立的流派和观点,甚至完全否定真理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去剖析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真正确立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从而挽救真理。
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实际上,在哲学上就有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
形而上学实在论认为事物的存在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与认识,主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世界,它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实在论是以形而上学实在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关于这个自在世界的客观描述只有一种,而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科学理论,而反实在论对此予以否认。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都有很多哲学家,他们都提出了精致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
要真正把握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观点,还得去追溯历史的源头.一、争论的历史溯源:回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从历史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19世纪,二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
回溯19世纪,争论应该是从科学实在论的历史先驱一——原子实在论开始。
“原子”在19世纪初就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概念,围绕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就产生实在论、非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演进思路。
原子实在论认为原子就像桌子、椅子一样是实在的,反实在论者却不以为然。
19世纪末,马赫、迪昂和彭加勒对原子等理论实体持现象主义、工具主义、约定主义.现象主义基于物理对象可以还原为感觉经验,认为物理对象的描述可以分析为描述感觉经验的现象陈述;工具主义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对不可观察对象的真实描述,而是使我们安顿和说明可观察世界的纯粹有用的工具;约定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原则上是无法直接证明是对或错的,深层次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在很多可能的理论中选出来,而这种选择依赖于我们的约定,因此,科学理论的选择是科学家共同约定的结果。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焦着【摘要】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焦着是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二者都是探讨科学理论与实在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
科学实在论肯定科学语言意义的客观性,认为其能够指称外部实在。
反实在论则否定科学语言意义的客观性,不认为其能够指称外部实在。
当然,双方的理论都在不断变化改进,发展到现在有的人甚至认为二者间的认识出现了开始融合的趋势。
对于哲学学习来说,审视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会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论与实在的本质和关系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科学理论;客观实在二十世纪的科学哲学,可以说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走过来的。
真理问题一直是科学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争论的焦点。
近年来,众多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更是使其成为了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内容之一。
概括说来,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科学目的、科学活动、科学理论的本质的元理论。
它以两种预设为前提:预设一是科学的目的是给实在一种为真的概括性描述;预设二是科学理论由它们的正确性和客观性作出评价。
简而言之,可以说科学实在论是科学哲学中探讨科学理论与实在之间关系的理论。
也就是探讨意识之外的“实在”是什么?科学理论与实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学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成熟的理论术语能够指称实体。
科学实在论的核心信条是:科学理论中的专有名词有所指称,并且科学理论中的定律近似真理。
科学实在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哲学理念来源于古希腊的朴素实在论,坚持严格的因果决定论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产生的必然性;科学实在论的科学观来源于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之中兴起的科学原子实在论。
而反实在论的基本立场则植根于洛克、休谟等实证论者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感觉经验的唯一实在性,认定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不存在。
近代早期的科学实在论者对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实在性做了假设,他们认为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就在于其真理性,而其真理性就是理论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浅析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摘要: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贯穿二十世纪始终,也渐渐成为了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
在这场争论中双方都及时的纠正和完善己方的观点并找出对方观点的缺陷,无论是科学实在论还是精致的反实在论,都没有哪一方能有更明显的优势。
那是否存在一种折中的方式能把握争论双方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而走出争论的困境,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实在论;反实在论;结构实在论一、争论的焦点实在论认为,科学不光可以描述可以观察的世界,并且也能够描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世界。
即用理论描述世界。
但反实在论认为,对于那些不可观察的现象,实在论的理论描述都具有假设性和猜想性。
并且认为理论描述是非决定性的,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认知世界的手段。
实在论则反驳到:在不可观察领域的科学理论如果不是近似正确,怎么能够长久来取得成功的预见?由此双方展开了争论。
二、反实在论反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仅仅是可被观察和实验证实的主张,是有用的工具,有助于我们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联系在一起。
讨论理论的真假显得可笑,因为工具只有有用和无用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实在论不过是假借科学名义的经验主义,是没有真正科学依据的形而上学的理论。
因此,反实在论所要求的科学理论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普遍的;(二)简单的;(三)与观察和实验相一致。
如此看来,反实在论其实是相对保守的,他们希望把科学限制在可以被科学方法证明的主张里,从而避免不合理的推测。
这样的诉求是可以能够理解的,因为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比如牛顿的光的微粒学说令人满意的为科学服务了100多年,到后来不仅被认为是假的,而且根本就不存在诸如微粒这样的物质。
也正是如此,反实在论认为错误的理论在帮助发现可观察现象方面也能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所以理论无真假之分,只存在一个有用期。
当超过这个有用期这个理论就可能被抛弃,但取得的科学结果则可以留存下来。
就像建设科学大厦,观察和实验是大厦的根基,理论不过是建设时用的脚手架,一旦使命完成,就会被丢弃。
对科学中反实在论的理解与看法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极具活力,许多分支学科都开辟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其中反实在论的观点也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
反实在论指的是认为实在的事物可能并不是实在的,即实在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物质性事物。
简单来说,即“实在并不存在”。
反实在论最早于古希腊时期出现,当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有提出反实在论的观点。
他们认为实在的事物都是虚幻的,只是因为不断的运动而形成一种静止的实体。
他们的观点备受近代科学家的关注,此后科学家们也开始普遍接受反实在论的观点。
在近代物理学中,反实在论被广泛采纳,如牛顿力学中的“局部守恒定律”。
它认为物质可以在空间中任意传输、变化、存在,而在运动中物质都是可以变形且不可分离的。
因此,在这种看法中,物质实在只是一种变形的虚幻性质,而不存在一种静止的实体。
反实在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以外的各种学科中,如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比如,在生物学领域,反实在论指的是人体有诸多不同的因素可能对其状态造成影响,所以人的状态可能会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
另外,在社会学领域,反实在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变革的理论,它认为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是一种持久的社会状态。
在心理学领域,反实在论也被广泛遵循,它暗示人们可能会从一种精神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精神状态,而这可能是由外界刺激和内在心理因素共同引起的。
反实在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认为,实在的事物有其实体性,而不是一种无永恒之物,它具有固有的性质和无法改变的属性,只是变成了一种更加明确和复杂的状态而已。
总之,反实在论是近代科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它被广泛采纳于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被认为是一种深入大自然现象的对话,并指出实在可能根本不存在。
但反实在论仍然存在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实在的事物有自己的实体性,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只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因此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促进有关实在性的理解。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例子《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一场有趣的“辩论赛”》嘿,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这两个家伙就像是在科学的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
先来说说科学实在论,它就像是那个坚信世界就是如我们所看到和研究到的那样真实的“老实人”。
就拿原子来说吧,科学实在论会说:“嘿,那原子可不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嘛,科学家都研究得那么清楚啦,它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呗。
”它觉得我们通过科学手段所了解到的东西,那都是真真切切的事实,没啥好怀疑的。
再瞧瞧反实在论呢,它就像个调皮的“捣蛋鬼”,总喜欢提出些让人头疼的问题。
比如说,它可能会说:“哼,你们说原子存在,那你们真正看到原子长啥样了吗?说不定那只是科学家们想象出来的东西呢!”反实在论觉得我们不能盲目相信科学所告诉我们的一切,也许有些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因为我们的理论需要而编造出来的。
就好像有一阵子,科学家们说以太这种东西充满了整个宇宙,是光传播的介质呢。
后来呢,发现根本不存在这玩意儿!这时候反实在论就会跳出来笑话科学实在论啦:“看看看,你们之前那么信誓旦旦地说以太存在,现在打脸了吧!”科学实在论就会有点尴尬地挠挠头,但还是会强调:“那也不能说明所有科学发现都是错的呀!”不过呢,我觉得这两者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
科学实在论让我们对科学保持信任和探索的热情,毕竟如果啥都怀疑,那我们岂不是啥都干不了啦。
但反实在论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别太盲目自大,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思考。
比如说,我们现在相信电磁波的存在,虽然咱肉眼也看不到它,但通过各种实验和技术手段,我们确切地知道它的影响和作用。
科学实在论会说:“这就是事实呀,没跑啦。
”但反实在论也会小声说:“嗯嗯,但也得随时准备接受新的证据和观点哦。
”这场辩论赛估计还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我觉得这反而是好事。
它们的争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学的本质和局限,也让我们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更加谨慎而有趣。
总之呢,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它们互相争。
论哲人科学家哲学思想的多元张力特点〔摘要〕本文以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和爱因斯坦为典型案例,剖析了哲人科学家哲学思想的多元张力特点,进而探讨了形成这种鲜明的、一起的特点的缘由,同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关键词〕多元张力哲学; 哲人科学家;批判学派; 爱因斯坦作者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撰文 ,论证了擅长在对立的两极维持必要的张力,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熟悉论和方式论准那么。
尔后在对哲人科学家(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或科学思想家) 现象的研究中,作者注意到他们哲学思想的鲜明的张力特点。
九十年代,随着作者对哲人科学家个案研究功效———《理性的光华:奥斯特瓦尔德》、《彭加勒》、《马赫》、《迪昂》、《爱因斯坦》、《皮尔逊》———的接踵面世,作者对该论题的熟悉又有必然的拓展和深化。
本文拟结合案例分析,展开自己的观点。
一、判学派的代表人物:不拘泥于一种熟悉论体系批判学派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活跃于科学和科学哲学领域的闻名学派,因其对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持批判态度而得名。
批判学派是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物理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维也纳学派及其逻辑体会论)的前驱,其代表人物是科学和哲学大师马赫、彭加勒、迪昂、皮尔逊和奥斯特瓦尔德。
他们那时都站在时期哲学思想的峰巅 ,不仅是“前”现代科学哲学的制造者和集大成者,也是“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引线和酵素。
恩斯特•马赫 (Ernst Mach,1838~1916)是奥地利闻名的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
他的《力学史评》(1883)是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 ,爱因斯坦如实地尊奉他为“相对论的前驱”。
他关于“科学中的普遍原理是观看到的事实的简要的经济的描述”和彭加勒关于“普遍原理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制造”的观点,被维也纳学派尝试“结合成一个融贯的体系”,从而成为“逻辑体会论的起源”。
马赫哲学的目标很明确,这确实是把熟悉论从思辩的、空泛的哲学议论进展到科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层次加以研究。
第18卷,第4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18 No.4 2001年8月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Aug.,2001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论战述评张今杰(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作者认为,当代科学哲学正陷入困境之中。
其表现之一即科学实在论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不断受到反科学实在论的挑战;二者经过了长期的论战,但都无法臣服对手,科学实在论的正统地位将不复存在,这对科学哲学的存在及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传统科学实在论;反科学实在论;建构经验论;内在实在论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1)04-0037-04 在科学哲学史上,科学实在论总体来说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流派。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科学哲学界,出现了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大论战的局面。
论战双方都不断纠偏补弊,科学哲学界似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实际上科学实在论在论战中不断丧失其既有地盘,其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将成昨日黄花,科学哲学陷入了困境之中。
一 传统实在论及其发展一般说来,实在论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而上学实在论或称本体论实在论;一是科学实在论或称认识论实在论。
形而上学实在论主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世界,它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与人的主观意愿无关。
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相信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1]科学实在论是以形而上学实在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它主张,人们关于这个自在世界的真实客观的描述只有一种,而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科学理论。
或者说,科学实在论断言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休谟就把认识主体的观念视为对象的摹本,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conformity)就是一种真理”。
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看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看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热门话题。
科学实在论者认为自然界存在客观的本质规律和客观的本体实体,科学探索的目的就是揭示这些客观规律和实体;反实在论者则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和实体是由人类主观构造出来的,不存在客观的本质。
在这个问题上,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提供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思路。
夏佩尔认为,理性实在是存在的,它不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观念和经验,而是属于自然界的本质。
夏佩尔说:“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不是自然界的边缘,而是核心。
”换句话说,夏佩尔认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实体是存在于理性实在之中的。
我们可以将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和科学实在论对比一下。
夏佩尔认为,自然界存在客观的本质规律和实体,这些规律和实体是通过我们理性的思维和观念所能够认识和描述的。
而科学实在论者则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方法是揭示自然界本质规律和实体的最好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实在论与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是非常相似的。
反实在论则主张,自然界的规律和实体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类主观构造出来的。
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对反实在论提出了一个有力的批判。
夏佩尔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和存在不是我们主观构造的,而是存在于自然界本身。
我们的理性思维和观念只是来自自然界本身的道德和法则,即我们所追寻的理性实在。
这些规律和实体不是由我们主观构造的,而是通过我们理性的思维和观念所能够认识和描述的。
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还提供了一个与反实在论相互支持的思路。
夏佩尔认为,主观的构造与客观的本体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认识和理性实在,这就意味着,我们作为感性的意识体与自然界的本质实体是紧密关联的。
因此,反实在论者的主观构造也是基于客观的本质实体。
在夏佩尔看来,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的症结并不是关于自然界是否存在客观的本质规律和实体,而是科学与哲学概念的关系。
第一部分:引子在探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对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和哲学原理进行研究的学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识世界是全面的、系统的、历史地过程的。
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以自然辩证法为基础,对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进行全面的探讨,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第二部分:实在论实在论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实在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外,而不是存在于观念之中。
实在论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并认为这是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客观规定。
在实在论的观点中,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它们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的。
实在论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认识,认为这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基础。
第三部分:反实在论反实在论是与实在论相对立的一个哲学观点,它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只是思维的产物。
反实在论强调世界的主体性和相对性,它认为事物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而不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在反实在论的观点中,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它们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并且是由我们的意识来决定和构成的。
反实在论强调对主体的重视和关注,认为这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关键。
第四部分:综合和个人观点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实在论和反实在论都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实在论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规律,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反实在论则强调主观意识的作用和影响,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文章因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展示,请见谅)理解人类的主观认知和感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观点,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们可以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全面、系统和历史地发展的,它包括了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相互作用。
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逻辑观Ξ陈 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在逻辑或逻辑真理本身是否需要辩护等问题上存在着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观。
逻辑的实在论观点能说明逻辑真理的客观性、普适性和认识论价值,但需要精致化。
关键词:逻辑真理;实在论;反实在论中图分类号:B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87(1999)05-0005-05 在逻辑或逻辑真理本身是否需要辨护(justifica2 tion)、它们是否具有某种本体论或认识论基础等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由此还派生出逻辑究竟是发现还是发明,究竟是一门关于真理的科学还是一门关于推理的科学的争论。
本文将评述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观,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 实在论的逻辑观实在论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有关它的任何知识或经验的特征,世界中事物的存在状况使得述说世界的任意语句必定为真或者为假(二值原则),这一点不以我们是否知道或能够知道每一语句的真假为转移。
这也就是说,一给定语句类中语句的真值条件,可以超越于我们对这些真值条件的识别能力而存在。
将这种实在论观点应用于逻辑,所得出的结论是:逻辑真理的必然性源自于它描述了事物的存在状态或事实的总汇,或者说它描述了与独立自存的实在相关的一类特殊的非经验的事实。
在这个意义上说,逻辑真理是客观的。
由此出发,它还得出以下两个观点:(1)逻辑是一种发现而不是发明;(2)逻辑是一门关于真理的科学。
弗雷格、早期维特根斯坦、蒯因、戴维森等人是这种逻辑观的代表。
在《算术基础》(1884)一书的序言中,弗雷格明确表述了指导其研究工作的三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是:“始终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区别开来。
”(弗雷格:《算术基础》,1953年德英对照版,第7页)他认为,逻辑具有客观性,心理过程具有主观性,逻辑与任何心理过程和心理对象如心象、观念等等无关。
弗雷格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实在论者,相信概念、关系、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他指出,认识是“一种不创造被认识的事物而只是把握存在着的事物的活动。
”(弗雷格:《算术基本规律》,1950年英文版第1卷,第XXⅣ页)这种存在着的事物既包括各种物质性对象,也包括像概念、关系这样的抽象实体。
人们通过语言而与世界发生关系。
名称都有涵义和所指,人们凭借涵义去识别所指,即该名称所适用的现实世界中的对象。
专名指称世界中的个体,概念词指称概念,而对象则隶属于概念;关系词只不过是有多个空位的概念词,它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
语句作为一种复合名称,其涵义是该语句所表达的客观的、公共的、主体间一致的思想即命题,其所指则是该语句所可能具有的真值:真或假。
(弗雷格:《算术基本规律》, 1950年英文版第1卷,第XⅦ页)“我们决不要把语句是可以被思考的和语句可能是真实的这两者混为一谈。
我们必须记住,当我们不再思考某个语句的时候,这个语句并不因此而不再是真实的。
这正如当我闭上眼睛时,太阳不会不再存在一样。
”(弗雷格:《算术基础》,1953年德英对照版,第Ⅵ页)在弗雷格看来,给出一语句的涵义,就是给出它的真值条件;一语句及复合语句的意义是由其中各构成成份的意义加上起连接作用的逻辑常项所决定的。
这叫做“组合性原则”。
弗雷格由此提出了下述观点:“逻5第20卷第5期1999年10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Vol.20No.5Oct.1999Ξ收稿日期:1995-05-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名称:现代逻辑中的哲学问题。
作者简介:陈波(1957—),男,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
辑以特殊的方式研究‘真’这一谓词,‘真’一词表明逻辑。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9页)也就是说,逻辑是一门关于真理的科学。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著名的“图象论”,这是关于语言和逻辑的一种实在论观点:命题是实在图象。
命题是我们设想的实在的模型。
图象的真假在于其意义与实在的符合与否。
为要发现图象的真假,必须拿它与实在比较。
命题的意义就是与事态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符合或不符合。
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自己的意义理论和真值函项理论。
他区分了两类命题:基本命题和命题,基本命题的真值条件在于它与事态的存在一致或不一致,命题则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有三种类型的真值函项:重言式、矛盾式和命题。
重言式和矛盾式对于这个世界无所叙说,没有任何经验内容,前者对于基本命题的一切可能的真值组合都真,后者对于基本命题的一切可能的真值组合皆假。
重言式和矛盾式不是实在的图象。
它们没有描述任何可能的情况。
因为前者容许任何可能的情况,而后者则任何情况也不容许。
命题则含有经验内容,在某些真值组合下为真,在另一些真值组合下为假。
据此,维特根斯坦把逻辑(数学)命题与经验命题区别开来,认为前者是空无经验内容,因而是先天必然性的分析命题,而后者则是可错的综合命题。
蒯因在《逻辑哲学》(1970)一书中指出,逻辑是通过语言对世界或实在的研究,真谓词维持了逻辑学家与世界的联系,世界乃是他的注意力所在。
因此,“一旦我们确定了关于一语言的两样东西,即它的语法和它的真谓词,则它之中哪些句子算是逻辑真理也就被确定了,用机械学的术语来说则是,逻辑是两大部件的合成物:语法和真。
”(W.V.Quine,,Phi2 los ophy of Logic,Prentice-Hall,Inc,1970,P.60.)从蒯因的全部讨论中,可以概括出他所理解的逻辑的八大特征:(1)逻辑真理是在行为意义上清楚米的,或潜在清楚明白的;(2)逻辑是题材中立的,它并不偏向于任何特殊的课题和领域;(3)逻辑是普遍适用的,它是包括教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工具;(4)逻辑只能是外延的,它允许指称同一对象的单称词项相互替代,允许对于同样对象为真的普遍词项相互替代,允许有同样真值的语句替换一复合句中的成分句,在所有这些情形下,主句的真值必须不受影响;(5)逻辑是本体论中立的,它并不作出任何特殊的本体论承诺;(6)逻辑是可完全的,即能把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真语句全部推导出来;(7)逻辑是一元的,即能够用某种方式为全部逻辑真语句划界,划界方式的不同并不是逻辑的不同;(8)逻辑真理根源于实在的某些特征,与经验保持十分间接的联系,因而是可修正的,但让逻辑不受伤害始终是一个合理的策略。
蒯因认为,具有上述特征的只有一阶逻辑,因此其他一切都在逻辑的范围之外,更明确地说,只是一阶逻辑是逻辑,除此之外的都不是逻辑。
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主义也是一种实在论观点,西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所主张的实在论中,常含有许多柏拉图主义成份。
因此,实在论并不等于唯物主义。
二 反实在论的逻辑观坦南特(N.T ennant)在《反实在论和逻辑》(1987)一书中指出:“反实在论是一种关于语言、意义和逻辑的学说。
它以四个强有力的观念为基础:Ⅰ.当我们学习精通语言时,当我们把这种学习成果付诸实践时,我们可资利用的搜集或传达意义的媒介只能是说同种语言的谈话者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Ⅱ.我们语言中的任何良构表达式之意义都以遵从规则(rule-g overned)方式,依赖于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简单表达式的意义;Ⅲ.当我们已经精通一种语言时,它的句子对于我们就具有确定的意义;Ⅳ.我们关于那些意义的知识,有能力谈话者适当地运用他也有的认识能力,就能够表示出来。
”(N. T ennant,Anti-realism and Logic,Clarendon Press,Ox2 ford,1987,p.1)达米特(M.Dummett)分辨了反实在论的三种类型:(1)形而上学的反实在论:我们的陈述并不是根据独立于我们的证实(verification)能力的实在为真,实在是相对于我们关于实在的知识而言的。
(2)语义反实在论:语句的意义是由其证实和使用条件确定的。
(3)逻辑反实在论:拒绝接受二值原则和排中律,并且试图修改经典逻辑的规律,特别赞成直觉主义逻辑。
达米特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逻辑反实在论者,他坚决反对意义理论中的“戴维森纲领”,即根据塔斯基型的真理概念去解释意义概念,认为这种实在论的真理概念把一语言中语句的真假置于我们对其真假的识别能力之外,把二值原则应用到不可判6 湘 潭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999年定的命题上面,是行不通的。
达米特主张对上述真理概念进行修正,应把真理仅仅看做是证实的结果,作为我们对世界进行探索过程的结果,以这种方式解释真理便是否定实在论,抛弃二值原则和排中律,赞成直觉主义逻辑,因为后者主张“存在就是被构造”,这与达米特本人所主张的“语句的真假不能超出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相合拍。
约定论是反实在论的一种形式。
根据约定论,逻辑真理的必然性并不是由独立自存的实在外加给我们的,而是来自于我们使用我们自己的语言的方式:一个命题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已经决定了将不再把它视为假的,并且把此种意义赋予给它。
更明确地说,逻辑真理的必然性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语义约定和我们所遵守的规则,并且最终可以化归于这些约定和规则。
卡尔纳普、后期维特根斯坦等人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卡尔纳普是维也纳学派的核心成员。
对于他来说,如何既坚持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又说明逻辑和数学命题的认识价值,并把逻辑数学命题与形而上学命题区别开来,始终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他利用了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二元区分。
在他看来,分析陈述就是仅仅根据其中所含词项的意义而真的陈述,而综合陈述则是依据语言之外的经验事实而真的陈述。
并且,分析陈述有两种类型:狭义的逻辑真理,如:(1)斐多或者是黑的或者不是黑的。
以及非逻辑的分析真理,如:(2)每一个单身汉都是未婚的。
前者根据其中所含逻辑常项“或者”、“并非”的意义而真,后者则依据其中所含描述词项“单身汉”、“未婚的”的意义为真。
于是问题产生了:我们如何把狭义的逻辑真理与广义的分析真理区别开来呢?卡尔纳普说,(1)是根据逻辑常项“或者”、“并非”在其中出现的那个语言的语义规则为真,在这种意义上(1)是逻辑真,即“在所有可能世界或状态描述下真”。
(2)是根据支配着描述词项“单身汉”理解为“与妻子分居的男人”,则(2)不再为真,因而不是分析真理。
因此,这里一切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取决于我们所接受的语义规则或者约定。
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他的语言规则,从而也可以按他所愿意的方式选择他的逻辑,他把这一点称为“宽容原则”。
卡尔纳普关于逻辑真理的约定论或语言学观点,遭到了蒯因、塔斯基、普赖尔(A.N.Prior)等人的坚决反对。
例如,蒯因在《依据约定的真》(1935)、《卡尔纳普和逻辑真理》(1954)、《经验论的两个教条》(1951)、《逻辑哲学》(1970)等论著中,对约定论进行系统批判,从而说明约定论并没有任何解释力,其要点如下:第一,约定论并不能真正将逻辑真理和经验真理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