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电场风机排布距离和列阵方式及海上风电场的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777.80 KB
- 文档页数:33
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与布置设计近年来,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上风电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与布置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方面,需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根据项目的规模和预期发电量,选择合适的风机容量。
一般来说,海上风电场的风机容量较大,能够更好地适应海上风力资源的特点。
同时,还需考虑风机的可靠性和维护成本,选择具有良好口碑的风机供应商。
其次,需考虑风机的类型和技术特点。
常见的风机类型包括水平轴风机和垂直轴风机,每种类型都有其优缺点。
水平轴风机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适用于大规模海上风电场。
而垂直轴风机则更适合小型项目或特殊场景,如近海风机组。
此外,还需考虑风机的切入风速和额定风速。
切入风速是指风机开始转动的最低风速,额定风速是指风机达到最佳发电效率的风速。
根据海上风力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风速和额定风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能力。
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布置设计方面,需考虑以下因素:首先,需根据海上风电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风电机组的布置密度。
通常情况下,海上风电机组的布置较为密集,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空间资源。
但同时需考虑机组之间的安全距离,以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
其次,需考虑风电机组与电网的连接方式和布置。
海上风电机组一般通过海底电缆将电力输送至陆地,并接入电网。
因此,需合理规划电缆布置方案,保证电力输送的可靠性和效率。
此外,还需考虑海上风电场的海洋环境因素。
海上风电机组面临海浪、潮汐、风暴等自然环境的冲击。
因此,在风电机组的设计和布置中,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提高风机的抗风能力和加强基础的稳固性。
最后,需合理安排风电机组的运维通道和设施。
海上风电机组的维护和检修需通过船舶或直升机等交通工具进行,因此,在布置设计中,需考虑到运维通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建设相应的设施,如维修平台和物资储备区,为风电机组的日常维护提供便利条件。
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标题: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设计标准是确保风力发电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的重要指导文件。
本文将介绍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要点,包括设计原则、设备选型、布局规划、安全措施等方面。
在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设计原则。
首先,要确保风力发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应对恶劣的海上环境条件。
同时,还要考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便捷性,以降低运营成本。
其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虑风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提高发电效率。
在设备选型方面,需要根据海上气象条件和水深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风力涡轮机的型号和尺寸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确保其适应海上环境条件。
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变流器和电缆等设备,以确保风力发电系统的高效运行。
布局规划是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的重要一环。
合理的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风力发电系统的功率输出。
在布局过程中,需要考虑风向、风速和风力涡轮机之间的安全距离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海上航道的通航安全,避免对航运活动造成干扰。
为确保海上风力发电场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例如,设立警示标志和航标,提醒航行船只注意避让。
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还要制定紧急救援计划,以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人员安全。
总之,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设计标准是确保风力发电设施可靠、安全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依据。
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要求,以确保海上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设备选型、布局规划和安全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海上风力发电的优势,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贡献。
风力发电场布局方案
简介
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力发电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形式。
在布置风力发电场时,一个合理的布局方案对资源的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份风力发电场的布置方案。
风力发电场布置方案
布置要点
1. 布局应考虑风能资源的充分利用,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考虑到维护和运行的需要,风力机之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的靠近。
3. 在布置风力机时,需要考虑地形的因素,以避免地势不平造成的损失。
4. 为了减少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应该将风力机尽可能地远离居民区,同时保证维护便捷。
5. 确定一个合理的场地范围,充分考虑风能资源、土地价格、自然环境等因素。
布置模式
1. 直线型布置模式
- 固定风机型布置
- 经典型布置
2. 环状型布置模式
- 直接环状型布置
- 临时型环状布置
3. 呈等角型布置模式
- 转角度环型布置
- 呈环状等角布置
结论
以上是一份较为详细的风力发电场布置方案,仅供参考。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地理条件、土地价格、风能资源等实际环境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布置方案。
海上风电设备安装中的设备布置与布线优化研究海上风电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然而,海上环境条件复杂,对于设备的布置与布线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海上风电设备的布置与布线进行研究,以优化安装效果和提高设备的性能。
首先,海上风电设备的布置是安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布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海上空间,并确保设备的顺利放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确定安全距离:在风电设备间的布置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
合理安排设备间的距离可以防止相互干扰,减少故障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 考虑海洋环境:海上风电设备的布置受到复杂的海洋环境的影响,如海浪、海流和气象条件等。
在规划布置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择适合的位置来降低设备的风险。
3. 考虑设备间的互动:风电设备的布置还需要考虑设备之间的互动。
根据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相互之间的干扰情况,可以调整布置,以避免干扰和损失效率。
4. 降低维护成本:合理的设备布置还可以降低维护成本。
通过合理布置设备,可以减少设备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设备之间的磨损和故障率,从而节约维护成本。
其次,海上风电设备的布线也是安装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优化的布线方案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以下是一些优化布线的方式:1. 减少布线长度:通过减少布线长度,可以降低能源损耗和电磁干扰的风险。
合理规划布线路径,减少布线长度对于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2. 合理选择布线材料:合适的布线材料可以减少电线电缆的阻抗,降低能源损耗。
根据系统的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规格,以提高布线的效果。
3. 合理划分布线区域:根据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求,将布线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这样可以提高布线的可维护性和操作性,减少故障的扩散和影响。
4. 优化接地设计:合理的接地设计可以有效防止电气故障和电磁干扰。
通过优化接地设计,可以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和提高安全性。
风能发电场优化布局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非常规能源正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风能是一种环保、可再生、没有排放物的清洁能源,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
风能发电是目前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优化风能发电场的布局是提高风能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风能发电场的布局现状国内外研究表明,风能发电场的布局直接影响风能发电效率。
目前风电场的布局方式主要有三种:均匀布局、交错布局和膜拜式布局。
均匀布局是指将风电机组均匀分布在整个风电区域内,形成一个线性排列的风机组。
这种布局方式要求风能资源分布均匀,但实际上很难达到均匀。
同时,这种布局方式无法利用风能区域内的层流,风机之间会相互影响,降低效率。
因此,均匀布局方式的发电效率较低,被逐渐淘汰。
交错布局是指在一个方向上依次布置风机组,然后在另一个方向上布置另一个方向的风机组,形成一个交错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层流,避免了风机之间的相互影响。
但是由于交错布局方式中机组沿方向移动距离较小,所以风能分布不均匀时,该布局方式的效果不如其他两种方式。
膜拜式布局是一种非常规布局方式,是在均匀布局和交错布局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
该布局方式将风机组布置在沿指定方向的行列数组上,相互垂直的两列机组之间交错布置。
这种布局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风能资源,大幅提高了风能发电效率。
因此,膜拜式布局是目前较为优越的布局方式。
二、风能发电场布局优化方案在风能发电场的优化布局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风场地形、气象条件、风能资源状况、投资成本等。
因此,对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的风电站,优化布局的方案也应当因地制宜。
在依据风资源分布状况选择布局方式的基础上,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间距优化风机之间的间距是影响风能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交错布局和膜拜式布局方式中,由于利用了层流和相互加速现象,机组之间的间距可以缩短。
风电场布局优化与发电效率分析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能源危机的逼迫,风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
然而,要真正发挥风电的优势,提高风电场的发电效率,就需要对风电场的布局进行优化,并进行相应的效率分析。
首先,风电场布局的优化至关重要。
风电场布局优化主要包括确定风电机组的布设位置以及风电机组之间的间距。
对于海上风电场来说,考虑海上波浪、风向等因素,合理规划风机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而对于陆上风电场,地理条件、地形、风速等因素都需要纳入考量。
通过科学的模型和算法,可以进行多种优化方案的仿真分析,以选择出最佳的布局方案。
其次,风电场发电效率的分析至关重要。
发电效率主要受风能利用率以及风电机组运行效率的影响。
风能利用率是指风能转化为电能的比例,影响因素主要有风速和风向。
风电机组运行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风机的质量、设计和维护的水平、电网接入等。
通过对风电场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发电效率,并对相应的因素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风电场的整体发电效率。
在风电场布局优化和发电效率分析中,需要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以及科学模型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
在实地调研中,可以通过安装风速风向仪等设备,采集大量的风能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风电场所处地区的风能资源情况,并结合地理条件进行布局优化。
同时,还需要对风电场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例如风机发电能力曲线等,以评估其发电效率。
除了以上的数据分析手段,科学模型也可以有效地支持风电场布局优化与发电效率分析。
例如,可以建立风电场布局模型,考虑多种因素并运用优化算法进行仿真。
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和约束条件,模型可以输出最佳的布局方案。
另外,还可以建立风机运行效率模型,通过分析运行数据和调整相应参数,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在风电场布局优化与发电效率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环境影响评价、电网接入和产业链配套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出更加全面和可行的风电场布局方案,并优化其发电效率。
一、风力发电模型1风速数学模型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中风速都是比较平稳的,风速在0~25m/s 之间发生的概率较高。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地区的年平均风速都可以采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来表示])exp[()(1k k cv c v c k v -=)(ϕ 其中v 是平均风速,c 是尺度系数,它反映的是该地区平均风速的大小;另一个形状系数k,它能够反映风速分布的特点,对应威布尔分布密度函数的形状,取值范围一般在1.8到2.3之间。
在有些研究中为了考察暂态过程中风速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风速分解,采用四分量模型,即:基本风、阵风、渐变风和随机风。
2单个风电场模型风力发电场输出功率的变化主要源于风速和风向的波动、风力发电机组的故障停运等,而坐落在同一风力发电场的不同风机具有几乎相同的风速、风向,因此可以假设同一风力发电场内所有风机的风速和风向相同,然后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特性曲线求出单个风机的输出功率,所有风机功率之和乘以一个表示尾流效应的系数即为该风力发电厂的输出功率。
其中,t SW 为风机轮毂高度处的风速,co r ci ,V V V ,以及r P 为别为风机启动风速、额定风速、切除风速以及风机额定功率。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风机停运模型来模拟风力发电机组的故障停运:风力发电机组具有一定的故障率。
当风机处于检修状态时,输出为零;当风机处于运行状态时,输出功率由风力发电场风速决定二、光伏发电模型1,光伏发电系统是由光伏电池板、控制器、电能存储和变换等环节构成的发电与电能变换系统。
2,光伏发点输出功率模型其中,P 为输出功率,mod η为该小时环境温度下的模块效率,A 为光照总面积,wr η为配线效率系数,pc η为功率调节系统的效率,tilt I 为倾斜面的光照,l horisconta I 为水平面的光照,R 为l horisconta I 到tilt I 的折算系数,sd η为模块的标准效率,m f 为匹配系数,β为效率改变的温度系数,cell T 为环境温度。
海上风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及深度规定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海上风电成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热门选项之一。
为了充分利用海域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海上风电工程的初步设计内容及深度规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该主题展开论述。
一、工程初步设计内容1. 风能资源评估:在海上风电工程的初步设计中,首要任务是对风能资源进行评估。
这包括风速、风向、风能分布等方面的测定与分析,以确定深度规定的最佳布局方案。
2. 海域环境调研:了解海域环境是海上风电工程初步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海流、波浪、潮汐、地形等,以评估风机基础结构、海缆敷设等工程环境要求。
3. 风机布局设计:根据风能资源评估和海域环境调研的结果,进行风机布局设计。
这包括确定风机的数量、间距、排列方式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海上空间和风能资源。
4. 线路及变电站规划:针对海上风电工程的电力输送问题,需要进行线路及变电站规划。
这涉及到电缆敷设路径、容量计算、变电站布置等内容,以确保电能的高效输送。
5. 基础结构设计:海上风电工程的基础结构设计对风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这包括平台类型选择、钢管桩或浮式基础设计、避雷系统规划等,以确保风机在复杂海域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6. 维护与运营规划:除了工程建设阶段的设计,初步设计还需要考虑风电厂的维护与运营。
包括船只和设备维护、人员安全、应急救援等内容,以确保风电厂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二、深度规定海上风电工程的初步设计只是一个起步,深度规定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提高工程可行性和效益。
1. 资源调查与评估:深度规定阶段需进行更为详尽的资源调查与评估,包括海上风能资源的时间序列分析、风能潮汐的长期变化预测等。
通过更准确的数据和模型,提高风电工程的可预测性和经济性。
2. 设备选型与改进: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深度规定需要进一步优化风机和相关设备的选型以及技术改进。
这包括风机型号的选择、叶片材料的改进等,以提高风能的转换效率和工程的可持续性。
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然而,传统的陆上风电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此,深远海海上风电成为了发展风电产业的新方向。
二、工作原理深远海海上风电是指将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远离海岸线的海上,通过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
与陆上风电相比,深远海海上风电具有风能资源丰富、风速稳定等优势,同时能够避免对陆地资源的占用和环境污染。
三、实施计划步骤1. 选址评估:根据海洋气象数据、水深、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场的区域。
2. 设计规划:根据选址评估结果,制定深远海海上风电场的布局和设计方案,包括风机的数量、容量、间距等。
3. 设备采购:根据设计方案,采购适合深远海环境的风机、转子、塔架等设备。
4. 施工建设:将风机组、转子等设备运输至选址区域,进行海上安装和调试。
5. 运营管理:建立深远海海上风电场的运营管理体系,包括设备维护、故障处理、数据监测等。
四、适用范围深远海海上风电适用于海域水深较大、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区域。
根据海洋气象数据,可以确定适合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场的区域,包括大洋、海峡等。
五、创新要点1. 海上风机设计:针对深远海环境,设计适应高风速、大浪涌等复杂气象条件的风机。
2. 海上安装技术:开发适用于深远海环境的安装技术,包括海上起重设备、安全护栏等。
3. 远程监控系统: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风机运行状态、风速、发电量等数据。
六、预期效果1. 提高风电发电效率:深远海海上风电利用风能资源丰富,风速稳定,可以提高风电发电效率。
2. 降低能源成本:相比传统的陆上风电,深远海海上风电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成本。
3. 推动产业升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的发展将推动风电产业的升级,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风电发电机装置的海上最佳布置及效率优化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风电发电机装置作为风能的主要转化设备,其布置和效率优化对于海上风电项目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风电发电机装置的海上最佳布置及效率优化策略。
首先,海上风电发电机装置的布置最佳位置可以通过风能资源评估和海洋环境特征分析来确定。
风能资源评估可以通过对不同区域的风速和风向的频率分析来实现。
根据风速和风向数据,可以确定某个海域的平均风能密度和风能潜力,从而确定最佳风电发电机装置的布置位置。
同时,海洋环境特征分析可以考虑海浪、潮流、水深等因素,以及海底地质条件,以确保风电发电机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风电发电机装置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海上空间利用率和功率密度来优化。
海上风电场的布局方式主要有直线型、扇形和环形等多种形式。
直线型布局适用于海岸线较长且风向较为一致的海域;扇形布局适用于风向不太一致的海域;环形布局适用于海域较深或者是在海上岛屿周围等独特环境下。
通过合理选择布局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发电机装置的功率密度,增加整个风电场的发电量。
此外,风电发电机装置的维护保养和降低动态干扰也是海上风电项目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由于海上环境的特殊性和装置长时间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风电发电机装置容易受到氧化、腐蚀和疲劳等问题的影响。
因此,定期维护和保养是确保风电发电机装置性能稳定和寿命延长的关键。
另外,为了降低动态干扰,可以采用适当的遥测传感技术和振动抑制措施,以减少风电发电机装置在风力变化和振动干扰下的运行不稳定性。
此外,风电发电机装置的效率优化可以通过提高转速控制和叶片设计来实现。
传统的风电发电机装置通常采用变桨控制和变转速控制来控制转速和功率输出。
然而,这种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和系统响应较慢的问题。
因此,可以使用先进的无齿轮直驱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算法,提高转速控制的精度和响应速度,从而提高风电发电机装置的效率。
海上低风速区域风电机组布置方法研究摘要:利用我国黄海北部区域3座测风塔实测数据分析,该区域平均风速较低,近海平均风速基本在7.0m/s以下;风向、风能频率集中,主要集中在N方向;最大、极大风速较小,属于IECIII类海域。
根据该区域的风资源特征,提出了适应于该区域的三步优化布置方法,即不同行间距、不同列间距均匀布置-减小前后排行间距、加大中间区域行间距布置-前后排风电机组错开梅花状布置,通过该布置方法,风电场平均尾流从12.31%下降至10.94%,能够有效提升风电场安全性及效益。
关键词:海上风电低风速资源特征布置方法近年来,海上风电因其资源丰富、靠近能源负荷中心、不存在土地占用等优势发展迅速,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了能源结构调整、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海岸线从南至北长达1.8万公里,不同海域的资源禀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南部海域平均风速大,但是受台风等极端破坏性天气影响大,北部海域平均风速小,但是受台风的影响小。
北部海域风资源禀赋一般,平均风速较小,在海上属于风速相对较低的区域,因此也通常把该区域称作为海上低风速区域,目前对于海上低风速区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对于平均风速相对较低海域的一个通常说法。
由于海上低风速区域平均风速较小,发电量水平相对较低,在目前海上风电场造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海上低风速区域风电场发电量是实现项目经济性、可行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一个特定海上低风速区域风电场,选择适宜的风电机组以及充分优化的风电机组布置是实现发电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海上低风速区域风电场选择风电机组更关注单位千瓦扫风面积,选择更大叶轮直径的风电机组,以便能够更多更充分地吸收风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兼顾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性价比等因素,在风电机组选定的情况下,优化布置风电机组是进一步挖掘风电场发电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黄海北部海域为典型的海上低风速区域,该区域近海年平均风速不到7.0m/s,本文以该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风资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适应该区域海上风电场的风电机组布置方法,为海上低风速区域风电场发电量的提升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海上风电场的发展_构成和基础形式一、构成1.风力发电机组:这是海上风电场的核心设备,它主要由风力涡轮机和发电机组成。
风力涡轮机通过捕捉和转化风能来产生动力,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
目前,海上风电场主要采用千瓦级或兆瓦级的风力发电机组。
2.海上基础设施:海上风电场通常需要建设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来安置风力发电机组。
这包括风力塔、风力涡轮机基座、电力输送设备、控制系统等。
海上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克服海上环境复杂性带来的挑战,如海浪、海洋生物和海底地质等。
3.电力传输系统:海上风电场发电后,需要将产生的电能传输到陆地,并与电网相连接。
为此,海上风电场需要建设一套完善的电力传输系统,包括海底电缆、海上变电站以及陆上接入点等。
二、基础形式1.浅水风电场:这种形式的海上风电场通常建设在近岸浅水区域,水深一般在30米以下。
浅水风电场的建设成本较低,施工和运维相对容易,因此被认为是海上风电场的入门形式。
然而,由于水深限制,浅水风电场的容量相对较小。
2.远海风电场:这种形式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在远离陆地的深海区域,水深一般超过50米。
远海风电场的主要挑战包括施工、维护和电力传输等方面的难题,但它的优势是可以利用远离岸线的强风资源,从而获得更高的发电效率和容量。
3.浮式风电场:浮式风电场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海上风电场形式,其特点是风力涡轮机安装在浮式结构上,可以在深海区域进行布局。
浮式风电场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深海区域的风能资源,避免了固定式基础设施的施工和运输成本,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技术和经济挑战。
总体而言,海上风电场的发展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海上风能资源、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环境影响评估等。
未来,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经济可行性的提高,海上风电场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进行海上风电场的测绘和布设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上风电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海上风电场的测绘和布设是该项目的重要步骤,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海上风电场的测绘和布设。
1. 海上风电场测绘为了确保风力发电机的位置准确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测绘工作至关重要。
海上测绘通常采用卫星测绘和激光雷达技术。
首先,通过卫星测绘确定整个海域的地形和水深情况。
这为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其次,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对海底进行详细测量,获取海底地形和地貌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确定风能发电机的位置非常关键。
此外,还需要针对风场内部和周边海域进行潮汐、洋流、气温、风速等气象和海洋环境的测量,以确保风电机的运行安全和效益。
2. 海上风电场布设海上风电场布设是将风力发电机安装在海面上的过程。
首先,根据测绘数据确定合适的安装位置。
位置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水深、风能资源、海洋环境条件、通航安全等。
另外,还要根据风力发电机的类型和规格,确定合适的布设方式,包括浮式、固定式和高大连浸式等。
对于水深较浅的海域,通常采用固定式布设;而对于水深较深的海域,则需要采用浮式布设。
此外,考虑到工程施工、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布设还需要考虑通航要求和设备间的合理布局。
3. 测绘和布设中的技术挑战海上风电场的测绘和布设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首先,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给测绘和布设带来了困难。
海浪、洋流、气象条件等都会对测绘和布设的精度和效果产生影响。
其次,海底地形的多变性也是一个挑战。
海底地形与陆地不同,呈现出丘陵、山脉,甚至峡谷等复杂形态,这对于风电机的安装和维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海水的腐蚀性以及海洋生物的侵蚀也会影响风力发电机的寿命和效率,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海上风电场的发展前景尽管面临一些挑战,海上风电场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相比陆地风电场,海上风电场具有更好的风能资源。
海上风速较大、稳定性高,能够更好地满足能源需求。
关于风电场风机排布距离和列阵方式 及海上风电场的模型
摘要:随着能源需求增长与化石燃料资源日趋枯竭的矛盾日益
突出,洁净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风力发电是新能源中最具有经济发展前景的一种发电形式。目前,在进行风电场风机优化布置模拟计算时,均忽略了风轮的湍流影响,而采用简化风机尾流线性扩张模型,即尾流影响边界随距离线性增大模型。此外,多数风机尾流模型未考虑风经过风机后的尾流影响区域直径的突然扩大,而一些考虑了该因素的尾流风速预测解析计算公式,则不能满足上游风机后风速与尾流影响区域边界的连续性。为此,本文推导了一种新的简化风机尾流模型。研究风电机组尾流效应对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影响,建立比较全面的风电场输出功率和风速的关系模型,为研究风电场运行优化排布和规划方面的有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针对问题1,本文考虑尾流效应对风电场组的影响,同时考虑了尾流边界效应模型,确定了速度与功率关系式,从到而确定风电场之间的最佳距离,提出一个完整的模型。 针对问题2,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风向、风速、迎风角等因素对风电场组效率的影响,经过对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得知有关速度的概率分布f(V),建立速度分布函数;逐渐增加了模型的复杂性,对风电场的模拟更接近现实情况,因此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与问题1相比,结论更灵活易行。 针对问题3,从海上风能资源的分析到建风电场的优势分析,结合海上风电机组的结构形式,分析了不同构建方式的特点并作了相应的比较,最终提出了适合我国东南沿海建立海上风电场的风机布置方式。
关键词: 尾流效应、风电、功率特性、水平轴风电场组、
一、问题重述: 目前我国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我国风电发展的成熟度仍未达到世界前列水平。按照人均计算的风电装机容量,我国的世界排名为34,为46W/人,而同为总装机容量世界前列的美国、德国和西班牙,这一数据分别为149.8W/人、356.9W/人和463.5W/人;根据陆地面积计算,中国排名为第25位(6.5kW/平方千米)。 问题一:如今风电场的经济损失主要集中在下游风力机在上游风力机尾流中受到干扰,损失接收功率。下游风力机的发电功率(P2)与上游风力机的发电功率(P1)的比值随两台风力机之间距离D的变化。请查找区域典型数据,求得风力机最佳间距(附 表1 江苏省13个气象站点80m高风速测定 单位m/s)。 问题二:请以根据风向、风速、迎风角、间距、转向等信息,调整风力机以减少风机涡动能所带来的能量损失,并设计一种最新的陆地风机列阵方式。 问题三:相较陆地,海洋上拥有更多的风能资源,但其建造风机场难度更大。请结合海洋风能数据,探讨海上风机场的构建方式。 二、问题分析: 在风电场的模型结构中,有一下两个主要的难点:1、处理数据,准确描述风电场系统;2、在多个目标中选择合适的判断依据。因此,如何处理大量数据建立风电场系统,以及如何在多目标条件下确定最优化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优化风机的排布阵列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故应该找到速度与功率的关系,从而建立合理的排布,充分利用风力资源以获得最大的功率。而且风机之间存在尾流效应的影响和尾流遮挡等因素,难点是如何找到影响功率和风速的最大或最主要的因素,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进行建模求解。 对于海上建立风电场,要针对不同的海域有不同的方式,如何提出一个基本适用于大众化的模式是比较难的。这要选定某一区域进行分析才可能推广,实现特殊到一般的转化也是个难点。 三、基本假设 本文研究水平轴的风力发电机。 (对于问题1、2、3,其条件不同,故分别在针对问题建模求解前提出) 四、文中常用符号说明 (,)pC——风能利用系数, Tc——为风轮的推力系数 ——为叶尖速比; ——为空气密度;
v——为风速; v——为无穷远处风速; A——为风轮扫掠面积; R——为风轮半径; ω——为风轮转速; β——为桨距角; P——为风机的吸收功率; E——系统中单位质量的总能量; I——单位质量的内能; Ω——风轮转速; η——传动链和发电机的总效率; netQ——外界环境传递给控制体内流体的热量;
netW——是外界环境对控制体内流体做的功。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1对于问题1的模型与求解: 5.1.1基本假设 ①将风力机风轮简化为一个无厚度可穿透的圆盘,该圆盘从空气中提取能量使气流速度、压力等降低。 ②认为风力机风轮周围的流场是一维的、稳态的、不可压流场。如图5.1.1所示将流经风轮的、上游截至未受风轮影响的无穷远处来流、下游到尾流气流恢复至周围环境气流状态的流管作为控制体。 图5.1.1 致动盘理论模型 ③不考虑风机成本-效益和风电场增量装机效益。 ④本文选取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进行研究的。 5.1.2问题求解 为了推导出风力机风轮周围流场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沿着流线可以将该流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自由来流的风轮上游区域;第二个部分是风轮平面;第三个部分是风轮下游区域,从风轮平面开始直至气流状态恢复至周围环境气流状态的位置。在空间位置固定的、无变形的控制体内,由质量守恒的关系,可得以下方程: V0cvcsdVndAt
(1.1)
基于稳态假设,式(1.1)左边的第一项等于0。所分析的控制体为流管,其边界为流线,因此没有流体能够进入或者离开控制体内,因此式(1.1)可以简化为: 112233uAuAuA (1.2)
其中u和A是每个截面流线方向的速度和面积。 类似的,在空间位置固定的、无变形的控制体内,一维动量方程的通用形式如下: VcvcvcsVdVVndAFt
(1.3)
同样的,由于稳态假设以及流管边界的无穿透,式(1.3)可以简化为: 223311AuAuAF
(1.4)
其中AF是风轮对气流的作用力。能量守恒的通用形式如下: 2V2netnetcvcspVedigzVndAQWt
(1.5)
不考虑边界上热量的传递,并且认为控制体是从无穷远处自由来流位置到风轮平面前方和风轮平面后到不受风轮影响的无穷远处,那么在该控制体内流体没有被做功,则式(1.5)的右边项为0。进一步,由于流场是稳态的,并且忽略内能的变化,式(1.5)可以简化为: 21tan2iiPuconst (1.6)
式(1.6)是能量守恒方程的简化形式,也就是伯努利方程。根据以上所有假设,式(1.6)可以用于一条流线上的两点之间。在从出口(位置1)到致动盘前一点(位置2-)的区域内和致动盘后一点(位置2+)与出口(位置3)之间的区域内,应用式(1.6),可得: 2211221122PuPu
(1.7)
2233221122PuPu
(1.8)
式(1.7)减去式(1.8),然后在两边同时乘以A2,得到: 223212221112AuAuAppFu
(1.9)
将式(1.9)与式(1.2)、式(1.4)相比较可得:
2131()2uuu (1.10)
上式表明风轮平面的气流速度是无穷远上游速度与无穷远下游速度和的一半。而且风轮平面的气流速度要小于无穷远上游速度,这是因为风轮从气流中提取了能量,也造成了风轮前方与后方的压力差值。将风轮平面气流速度相对于自由来流速度减少的比例定义为轴向诱导因子: 121
uuau
(1.11)
由式(1.10)与式(1.11)可得: 211uau
(1.12)
3112uau
(1.13)
风轮的推力系数定义如下: 2211
411/21/2ATFTCaauAuA
(1.14)
5.1.3风力机尾流模型 图5.1.2 尾流模型概化流场示意图 如图1所示,采用控制体积法进行风轮流场分析。0D为风轮直径:aD、D分别为风轮后、距离风轮x处的尾流直径。现选取风轮后至距
离风轮处之间的尾流影响流场作为控制体,并设其流体动量为p,则根据欧拉运输公式可列出:
syscscsDpdVpdVpundSDtt
(1.15)
式(1.15)左端为控制体内流体动量的总变化率,等于受到的推力T:右端第一项为控制体内总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第二项为单位时间内控制体表面流进、流出量引起的净流出量。因有:
00()Acs
pdVuuudAt
(1.16)
220()Acs
pundsuudA
(1.17)
将式(1.16)、式(1.17)代入式(1.15)可得: 0()ATuuudA (1.18)
在实际风机尾流计算中,可忽略尾流沿纵向尺寸上的分布差异,上式可简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