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格式:docx
- 大小:11.27 KB
- 文档页数:2
Legal S y st e m A nd Soci et y ■隧圆麴I蒸。
竺竺!型!!f叁型鱼塾坌浅谈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几个问题姚子钦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虽然在我国还未全面推广实施,但其存在的意义重大,如何正确推行此项制度,使此项制度充分发挥其出应有的社会效果,对建设和推进和诣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社会效果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5002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在一些英美及欧洲国家被广泛适用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此项制度虽然在我国一些地区有所实行,但欠缺普遍性、规范性和长久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况,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否适用及如何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等问题,学界目前尚存争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涵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其具体涵义是指被害人与加害人在司法机关的主持下,通过加害人向被害人认罪悔过,请求被害人谅解,赔偿或弥补犯罪行为给被害人所带来的损失,经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再由司法机关作出撤案释放、相对不起诉、免以刑事处罚或在量刑时作出从轻减轻处理。
这样,既体现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理念,又体现宽严相济的司法制度,对于保护被害人和加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被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可以获得双重补偿,而加害人则可以赢得被害人谅解和改过自新的机会。
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意义和作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是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而言的,从适用的对象上看,是在现行刑法框架内对一些轻微伤害案件的折衷处理,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防止未成年人再犯罪,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改善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对被害人的心理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在和解的过程中,通过与加害人的深入接触,得到来自加害人真诚的道歉和安抚,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得到了补偿,被害人能够充分渲泻情感,积累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会明显减轻,有助于因受犯罪侵害受伤的心灵得到康复,过分压抑精神得到缓和。
论刑事和解中制度利益的缺失——以刑罚一般预防为视角摘要: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有个案利益与价值的“好用”制度,并不等于其制度层面经得住合理性考验。
刑事和解作为个人追诉主义的复归所导致的刑罚的不确定性将直接造成刑罚一般预防目的的式微,最终将导致整个刑法体系的崩溃和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本质精髓的衰退。
因此,仅仅根据其个案价值,刑事和解不能上升为制度上经得住正当性考验的合理体制。
关键词:刑事和解;制度利益;刑罚一般预防一、刑事和解的概念解读关于刑事和解制度,国外相关讨论方兴未艾,近年来,在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所谓刑事和解,根据学术界通说,一般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1]。
是通过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形成谅解、达成一致的私利合作方式来获得对加害人在定罪量刑上的轻缓化或去刑罚化的处理结果。
这里的和解的主体为加害人与被害人两个私权利主体,不探讨国家公诉机关与被告人就被告人刑事责任以协商交易的形式达成刑事和解的公力合作模式。
①二、刑事和解的利益基础刑事和解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产物,不是经由理论建构而走入实践的,而是在司法实践中自发生成的刑事案件解决模式。
②其产生和发展有着现实的利益基础,对于被害人而言,通过加害人的认真悔过、赔礼道歉可以减轻其受犯罪侵害的心理伤痛,与此同时,加害人对被害人物质损害的赔偿可以更现实地解决被害人的现实困境和需要。
基于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执行率低下的现状,对被害人的物质补偿能更有效地实现;对于加害人而言,和解意味着刑事追诉的终止或刑罚的减轻,通过民事赔偿减免刑事上的责任,免受牢狱之灾的痛苦,对其有如重获新生;对于公安司法机关而言,通过刑事和解结案可以分流案件、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成本和司法资源;对社会而言,以平和方式解决刑事纠纷有助于化解矛盾,恢复犯罪造成的社会关系的破坏,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论刑事和解制度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恢复性司法制度,2013年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刑事和解这一在实践中已具有一定基础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不可否认这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大创举,但在立法上加以可定也许只是解决了立法体系不完善的这一缺陷,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制度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刑事和解;不起诉;宽严相济一、刑事和解制度概念刑事诉讼的发展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刑事诉讼的改革也更加侧重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探索各种有助于体现司法和谐的法律制度模式,其中,一条以和解为核心的、协商为主题的协商性司法制度模式,开始由民事诉讼领域引入刑事诉讼领域,而刑事和解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协商性司法制度模式,刑事和解是刑事司法契约的典型形态,其通俗的称谓即“私了”。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当刑事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被害人和加害人进行协商,解决纠纷,自愿就赔礼道歉,损害赔偿等问题达成和解协议,受害人对被害人的行为表示谅解。
检察机关会将和解协议作为起诉与否的参考,对符合条件的刑事案件做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或者做出量刑意见。
二、刑事和解的实践摸索及其问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尚未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之前运用刑事和解制度来解决的刑事案件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已然大量存在。
2013年正式生效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刑事和解做了相关规定,单列在第五编第二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在立法确定该制度之前,北京、上海、湖北等地都相继做出了一些有关刑事和解制度的探索性实践。
1.刑事和解的典型模式刑事和解在实践中的典型模式主要有湖南模式以及北京模式。
湖南省尤其以岳麓区人民检察院为代表,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紧密联系区域特点和实际,形成了人民调解模式,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刑事和解与人民调解制度对接(检调对接)与量刑建议对接、与社区矫正对接、与内部监督对接、与人民监督员对接的“五对接工作机制”被誉为“刑事和解的岳麓模式。
浅谈新时期下刑事和解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预防对策作者:胡江贵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7期【摘要】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将生效施行。
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新的刑事诉讼法为刑事和解制度“正名”,专门增加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一章作为第五编第二章。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社会大背景下,各地司法实务部门已经普遍运用当事人和解的方法来处理一些公诉案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新时期下刑事和解制度将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分析刑事和解制度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提出相关预防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刑事和解;新刑事诉讼法;问题;预防对策2012年3月14号,随着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通过,刑事和解制度已经被法律正名,使得在现实实践过程中有法可依。
但是社会上对于这种情况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通过对于国外关于刑事和解成功模式的探析,针对在新时期下中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将会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预防对策,是一个值得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新时期下刑事和解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美国学者戈尔丁指出:“刑罚超过必要限度就是对犯罪人的犯酷”。
[1]我国学者刘凌梅在对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之后,将刑事和解的概念定义为“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通过使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交谈、协商的方法,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
”[2]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都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我国法制进程正在走着快速的发展道路,难免会有些由于发展太快而产生的问题。
(一)警察权的扩大,会造成社会上更多的争议。
以苏州市公安局开展的试点“刑事和解”为例2012年4月9日,发生在苏州市平江路派出所辖区的吴极与骑着电瓶车在此路过的张若碰擦。
在办案民警主持下,吴极和张若自愿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给予赔礼道歉,并给予一定的赔偿;吴极对自己的故意伤害行为表示认罪,并以当场给付现金的方式进行履行;张若对吴极表示谅解,并请求公安机关对吴极依法从宽处理。
浅议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相关问题作者:张天英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摘要:刑事和解作为一项刑事司法革新,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缘起的主要背景就是以保护被害人和"非刑罚化"为导向的刑事政策的勃兴。
我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是必要的。
然而,在当前刑事和解探索背后,同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缺乏现行法律的有力支撑,各地适用标准不统一,适用程序混乱。
为此,本文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关键词:刑事和解法律缺失理性构建Abstract: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which provenance was Canada in 1970s,had been a reform of criminal justice based on the rising recognition of the protecting victims and non-penalty oriented criminal policy.In our country,there is conducive to the restoration of victims and criminals harm.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many hidden problems behind the system ,such as disunity among applicable standards for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various areas,confusion of applicable procedure and different treatm ents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upport of current law .so , the author’s construct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is drawn.Key Words: Criminal settlement systemCurrent situation The material thoughts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及性质刑事和解,是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案件中在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进行的,由中间调停人主持的,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自由协商和沟通,最后达成受害人谅解,进而解决纠纷,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平复民怨的一种恢复性司法制度。
刑事和解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刑事和解程序进入《刑事诉讼法》并在实践中运行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暴露出了刑事和解程序适用率低,刑事和解制度价值被弱化,刑事和解方式单一,刑事和解程序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刑事审判流程,最大程度发挥现有刑事和解程序的功能,同时应完善刑事和解制度,以解决刑事和解制度设计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刑事审判;刑事和解;实践效果一、前言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其中以专章增设了一个特别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即理论与实务界通常说的刑事和解程序,这标志着刑事和解从无法可依进入有法可依的状态。
当然一个法律制度的落实并不是增设几个法律条文就可以轻松完成的,在从法律文本到现实的转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唯有如此,这个法律制度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命力,而不至于成为一个僵死的法条。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以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
刑事和解贯穿于侦查、审查起诉、审理等各个刑事诉讼阶段,本文以法院审理阶段的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为视角,即下文中所涉刑事和解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仅指法院审理阶段的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制度正式进入法律进行司法实践已一年有余,在司法实践中该制度的运行状态如何,是否能发挥出制度创设时所预期的制度功效等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二、一个案例所展现的刑事和解实践王某与陈某系多年的邻居,因琐事发生争吵并相互拉扯,拉扯过程中致使陈某受轻伤。
案件公诉至法院后,陈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法官在审理该案时组织了当地司法所、派出所、村委、双方的律师及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达成和解协议。
法官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加害方当众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并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被害人据此出具谅解书,对加害方表示谅解,请求法院对其从轻处罚并且撤回附带民事诉讼;当地司法所同时出具了具备对被告人进行社区矫正的条件,建议法院对其适用非监禁刑的函。
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作者:亓淑云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7期【摘要】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案件的方式,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且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适用,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专门增加了一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为我国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该程序的规定也有一定的不足。
因此,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对于更好地构建和解制度进行阐释,以期对于完善刑事和解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刑事和解;监督机制;配套制度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悔罪表现,通过与被害人达成赔偿协议的方式获得其谅解,司法机关从而对加害人刑事责任不再追究、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公诉案件的和解改变了国家公诉机关垄断犯罪追诉权的局面,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认可和解协议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起诉等非刑罚化的处理决定,和解协议也会对作为量刑情节对于法院刑事审判权产生一定的限制。
《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各地的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在公诉案件中鼓励当事人和解的宽缓处理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刑诉法修正案中的专章规定对于统一我国的刑事和解程序有重要意义。
一、刑事和解的现实意义现有的司法实践表明,只要适用规则合理,程序运用正当,刑事和解制度有着刑罚所不可比拟的积极社会效应,它既能节约司法资源,又能弥合人际裂缝,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1]从法理上研究分析,刑事和解是为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最大限度对被害人予以补偿,加入了人文关怀,是刑事司法的有益探索,无论对于司法机关,还是案件当事人,都有一定意义:第一,针对办案机关:(1)缓解近年来愈发严重的上访申诉问题。
被害人的上访,使得检察机关和法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我国的司法公信力。
刑事和解可以使被告人在可能获得量刑优惠承诺、甚至避免被贴上罪犯“标签”的“鼓舞”下,主动履行赔偿义务,从而有效遏制上访申诉的泛滥化趋势。
论侦查监督阶段的刑事和解制度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符合法律教育与挽救的目的,体现着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宗旨,对于缓和当事人双方的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公诉阶段贯彻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较为充分,但是侦查监督阶段的规定不多。
本文以某基层院侦查监督科为例,从刑事和解制度的沿革及意义、该院贯彻刑事和解制度的情况、实行该制度时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加强和改进的措施这四个方面对侦查监督阶段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论述。
关键词刑事诉讼侦查监督刑事和解作者简介:贺泺榕,湖南省醴陵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43-02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沿革及意义刑事和解制度诞生于加拿大,后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风行,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将这一制度引入到刑事案件的处理中来。
2011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发了《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对轻微刑事案件当事人和解制度作了详细规定。
刑事和解制度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认为,该项制度的施行具有四大意义:第一,符合党中央“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
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民”二字被提到150多次,足以证实党对于人权的重视。
刑事和解政策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犯罪嫌疑人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平等的保护犯罪嫌疑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第二,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第三,体现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第四,有利于更好的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侦查监督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笔者以某基层院侦查监督科为例,总结出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三大特点:(一)适用刑事和解政策的案件数增加2011、2012年两年,该院侦监科积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和解政策办理刑案件38件43人,特别是2012年,一年办理了25件28人,达到历年之最。
轻伤害案件中的刑事和解问题作者:豆丽丽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1期【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检察机关在办理轻伤害案件中的重要依据,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了轻伤害案件在批捕阶段如何更好地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关键词】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刑事和解制度是2013年实施的刑诉法中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羁押、节约司法资源,更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
刑事和解制度是检察机关在办理轻伤害案件中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困扰检察机关的问题,而本文所要重点探讨就是轻伤害案件在批捕阶段如何更好地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一、刑事和解制度设计初衷和现实应用存在的差距刑事和解制度分别在《刑事诉讼法》277条、279条有明确规定,该两个法律条款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对于条文所列出的几种情况的从宽处理权,其中包括故意伤害案件,而《刑事诉讼规则》第519条则是赋予检察机关在批捕阶段对于刑事和解案件的不批捕的决定权。
刑事和解制度体现的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一制度较传统刑事案件处理方式,更有矫正犯罪、抚慰被害人心灵、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保障了部分刑事案件能有效、顺利的办理。
然而,在实践中符合刑事和解的故意伤害案件占大多数,但最终能达成刑事和解的轻伤害案件却有点不如人意。
以S院侦监科为例:2013年提请批捕的故意伤害案件31件,其中造成轻伤和轻微伤的案件27件,轻伤害案件占故意伤害案的87%,在移送起诉前达成刑事和解的仅有7件,占故意伤害案总数的22.6%。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故意伤害进入批捕阶段及批捕后的侦查阶段,能够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极少,这违背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初衷,即使后期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由于当事人未能达成和解协议,检察机关也只能“爱莫能助”了。
二、刑事和解制度针对故意伤害案件在实践中的困境刑事和解制度所要彰显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它所维护的是轻微刑事犯罪的权益,是以修复社会关系为目的,然而有时司法部门在执行该项制度时,却陷入尴尬无力的困境。
浅谈刑事和解制度摘要: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加害者的和解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交谈、协商、解决纠纷冲突。
其目的是恢复加害人和被害人的和睦关系,并使罪犯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刑事和解制度是贯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健全我国刑事制度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刑事和解;轻微刑事案件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刑事和解制度关注被害人利益以及社会关系的修复。
通过达成和解,被害人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获得赔偿和抚慰,加害人获得谅解和从轻处理,国家因此而节省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在刑事和解中,公权力机关的主要职责在于监督和审查和解过程、和解协议是否合法,纠纷当事人是否和解完全处于自主意愿,强调的是对个人自由和自主权的充分尊重,强调当事人的自愿性,目的在于通过和解修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各种社会关系。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体现在对被害人利益的最大化保护。
刑事和解制度的创设发端于刑事保护政策思潮的勃兴,其核心价值就是在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利益保护。
刑事和解的概念一般表述为”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加害者的和解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交谈、协商、解决纠纷冲突。
其目的是恢复加害人和被害人的和睦关系,并使罪犯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实践中,刑事和解制度一半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加害方自愿认罪、悔罪、赔礼道歉并向被害方作出经济赔偿;二是被害方对加害方的认罪、悔罪、道歉以及经济赔偿数额表示满意,对其侵害行为给予谅解,并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法院明确提交放弃加害人刑事责任的要求或者载有类似内容的协议;三是通过参与主持和解或者认真审查,公检法机关确认加害人的行为不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并且加害人通过真诚悔过显示其再犯的可能性不大,具有重新回归社会的可能性与条件,因此对其做出终止刑事诉讼或者减轻刑事责任的决定。
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正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成熟的机制和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层面都不尽完善,在司法实践层面各地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二、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特征刑事和解只存在有具体被害人的案件中,没有被害人的案件不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刑事和解案件的适用范围应当严格限制在可能判处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刑事案件、过失犯罪案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等是那种案件类型中。
浅议刑事和解制度摘要:刑事和解是目前刑事司法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受到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刑事和解所反映的复合正义观念与传统的报应正义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更重视宽容性,更注重被害人参加到刑事争端的解决机制中。
可见,刑事和解制度对于传统的刑事司法带有某种程度的颠覆性的变化,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制度?本文拟就刑事和解制度产生、在我国的现状、特征、价值等基础性问题进行阐释。
关键词:刑事和解现状价值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目前一般的通说认为,刑事和解的理论和实践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
刑事和解是美英等西方国家一种早已有之、正当盛行的刑事司法改革措施之一,对被害人而言是一种恢复性的刑事保护政策,对犯罪者而言则主要作为刑罚替代手段存在。
作为现代国家司法体系当中的正式制度的刑事和解的先驱性存在,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秦拿县 1974年所开始实施的“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和解”。
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由教会捐助、政府补助和社会捐助的“被害人—加害人”和解方案基金会。
自此,该和解方案迅速在北美乃至欧洲传播开来。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拥有1200多个“被害人—加害人”和解项目。
近些年来,我国也开始以不同形式引入刑事和解制度。
2002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开始对轻微伤害案件和未成年人、大学生犯罪案件试行刑事和解。
2003年7月,北京市委政法委出台《关于北京市政法机关办理轻微伤害案件工作研讨纪要》,以纪要的形式对司法办理轻微伤害案件适用刑事和解进行规范。
2004年5月,浙江省公检法机关共同制定《关于当前办理轻伤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5年安徽省公检法机关共同出台的《办理故意伤害案(轻伤)若干问题的意见》,均做出来类似规定。
自此,刑事和解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
我国在 2006年 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刑事和解的概念,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体系化的刑事和解制度下的程序,只是在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山东等地的司法实践中对部分轻微刑事案件引入了刑事和解,同时也有法院在二审中运用刑事和解,四川成都的孙伟铭案件就是一例。
浅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作者:张菁珂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1期摘要:作为基层司法改革的尝试制度,刑事和解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成为了国内近来司法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刑事和解是在刑事诉讼的环节当中被告人或者是犯罪嫌疑人通过道歉、认罪以及赔偿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进而使得国家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不再追求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或者是减轻相应的处罚过程。
采用该制度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的实施能够修复由于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行为所造成的对被害人带来的伤害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进而给加害人提供一个改正的机会,使其能够重新回到社会当中。
作为一种当前广泛认可的处罚手段,目前在刑法当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司法领域也没有相关的解释说明。
而在一些地方所做的试点工作当中,大都是基于当地刑事政策、地方政策规定等执行,因此需要对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当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刑事和解制度;完善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2-0179-02作者简介:张菁珂(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刑法。
一、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完善的意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只要是能够采用合理合法的刑事和解制度,就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和效应。
这种制度不只是能够带来司法资源的有效节约,同时还能够很好的弥补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从法治理念分析,事实上采用刑事和解制度是实现了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诠释和表达,这在当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当中无疑拥有着积极影响。
刑法不只是要对国家、公共以及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保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采用刑事和解制度将会很好的能够体现出刑法的这种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
因此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解我们必须全方位的看到,既要能够看到司法制度和传统法律之间的矛盾,又要看到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存在;既要能够对公共利益进行保护,又要能够考虑到对诉讼主体利益的平衡,既要能够有效弥补程序功能或裁判功能的缺陷,又要能够有效防止犯罪再次发生。
论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合理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过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
2012年刑诉法修正案第二百七十七条明确规定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限于轻微刑事案件、过失犯罪案件。
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法院在重死刑案件中已经采取“以被告人真诚悔罪,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为理由对被告人酌情从轻处罚,实质体现了刑事和解因素,以致产生了不少的争议。
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究竟能否适用于死刑案件,其中存在哪些价值理念的冲突以及在裁判中如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必须加以深度剖析。
一、死刑案件引入刑事和解的正当性当前我国尚未有将刑事和解运用在故意伤害致人重视或死亡、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的制度性规定。
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认定重罪案件乃至死刑案件中就完全没有刑事和解的实践与因素。
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运用,在实践中对于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充分保障被害人的利益,确保刑事案件处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对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均产生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死刑案件引入刑事和解,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死刑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属遭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容易在被告人与被害人亲属之间造成敌视与对立。
通过刑事和解达成谅解,让加害人进行赔礼道歉、经济补偿等,既能慰藉了被害人及其亲属的受伤心理,又能帮助他们及时的恢复生活秩序,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如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或者被害方的过错行为所引发的可能判处死刑案件,案发后被害人真诚悔罪并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得到被害人谅解的,还有利于恢复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因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以及一定区域的社会秩序,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弘利教育)(二)死刑案件引入刑事和解,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政策的贯彻实施“保留死刑,少杀慎杀”是我国一贯的死刑政策。
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犯罪事实成立后,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通过自愿协
商等方式达成协议,达成和解并达成谅解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
刑事和解制度实现了一
定程度的司法效率和社会和谐,但是,由于制度自身的问题,刑事和解制度也存在着一些
问题和缺陷,需要进行完善。
一、问题及缺陷
1.权利保护不足。
在刑事和解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因为长时间的审讯过程,面对的重重证据,而妥协达成和解,其个人的权利保障不足。
2.矛盾处理不彻底。
刑事和解只涉及到犯罪行为发生的双方,不能达到全局的有效解决,从而留下了未解
决的矛盾。
3.刑事责任化解违背司法逻辑。
刑事和解制度是在已经确立了罪名和刑罚基础之上进行的,而和解后,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可以减轻或免除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使得刑事责任的化解和司法逻辑不相符合。
1.对合同内容的监管与规定。
加强对刑事和解协议的规范,建立完善的合同内容审核制度,并对于协议内容进行监管,确保合同内容符合规定,合同方核心条款明确。
2.保障当事人权益。
确保当事人的自愿性和协商地位,明确协议的前后关系,维护当事人权益,减轻当事
人的压力,保障合法权益。
3.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犯罪行为预防,加强社会教育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提高犯罪行
为的成本,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4.加强司法监督。
对于拟合约的客观前提进行监督,避免未获得基本信息的行为,以及强迫刑事和解的
行为,保障刑事审判程序的公平合理。
5.制度的完善。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针对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上的完善和规范化,使制度本身形成完全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刑事和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司法效率,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存在各种问题和缺陷,需要加以完善。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刑事和解制度具有正确的司法功能和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