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的功效和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9.85 KB
- 文档页数:3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组成】黄芪10g 白术20g 防风10g【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证析】本方为体常自汗或易感风邪而设,属于表虚不固证候。
所谓表虚,实即卫气虚损。
卫气行于腠理,有外固皮肤,防御邪侵,内固阴津,不使外泄作用。
今因表卫气虚,阴失阳护则阴津外泄而呈自汗;卫气有亏,腠理不密,藩篱不固,风邪才得乘虚侵袭,故体常自汗与易感风邪都是表虚不固所致。
其机理是:表虚不固,外不能防御邪侵则易感风邪,内不能固护阴津,则体常自汗。
【病机】表虚不固。
【治法】益气固表法。
【方义】自汗当止汗,自汗由于表虚,当固表以止汗,表虚实由卫气虚损所致,需要益气扶正,才能达到实卫固表目的,也才符合治病求本精神。
本方专用益气固表药物而不使用止汗之品,意即在此。
卫气是由水谷化生,欲补卫气,当先健脾,故重用白术健脾益气,俾脾运健则营卫生化之源不乏,生化之源不乏则卫气充矣!白术不仅益气,又有祛湿作用,令水湿下行前阴,不从毛窍外泄,则自汗止矣!黄芪有益气固表之功,可固表卫之虚,可补卫气之损,与白术同用,有相辅相成之妙。
黄芪固表,是使汗不外泄,白术祛湿,是令水液下行,均为自汗而设。
黄芪、白术二药益气固表,本已对证,何必又配防风?盖自汗虽属表虚不固,风邪扰其卫阳亦能致此,配入防风祛风泄邪,使邪去而卫阳不受其扰,黄芪才能更好地起到实卫固表作用,有相反相成之妙。
三药同用,黄芪、白术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碍邪,防风得黄芪、白术则祛邪而不伤正,成为补中寓散之方。
至于虚人易感风邪,是因表虚不固,治此不愁无以驱邪,而愁无以御邪,不畏风邪不去,而畏风邪复来。
如果不用益气固表法则,而唯祛风解表是务,则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解日。
本方有防风解表祛邪,黄芪实卫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邪去表固,庶无反复感冒之忧。
故虚人易感风邪,理当倚之如屏,珍之如玉。
《医方类聚》所载玉屏风散,黄芪用量大于白术、防风二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恰与之相反,白术用量大于其他药量一倍,究竟谁是主药,很难作出定论。
玉屏风散主要是用来治疗表虚感冒的。
在临床上,当一些年老、体弱的人或患有营养不良、贫血,以及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因长期患病而使机体过度衰弱的人,患有感冒时应用的,这种感冒常属表虚感冒。
此时,若用一般治疗感冒的药物如葱豉汤、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治疗,常能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玉屏风散是由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等药物组成。
黄芪是补气固表的良药,具有补气健脾、益肺、止汗等功效,白术健脾补气,用于脾虚自汗等症。
防风能祛风解表,适用于外感风邪,浮小麦能收敛止汗,由以上这些中药组成的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幼儿、营养不良及慢性病人表虚的感冒。
亦可与其它治疗感冒药配伍合用,治疗表虚感冒所引起的身懒、气虚、自汗咳嗽、心悸、疲乏无力等症。
长时间吃玉屏风散行吗?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玉屏风散是中医名方,虽然仅仅只有简简单单地三味药,白术、防风、黄芪,治疗内容和效果却很丰富。
很多父母对于玉屏风散的名字如雷贯耳,很多孩子都有气虚爱出汗,抵抗力低容易感冒的问题,很多时候父母会咨询医生有什么方法,中医医师往往推荐给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服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从我的临床经验上看,大部分爱出虚汗,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在服用玉屏风散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是古代名方,但是在现代治疗疾病中,也有着相称的效果。
大家一看玉屏风散这个方剂的名字就很不简单,肯定有着背后深刻的渊源的故事。
玉屏风散最早来自《世医效得方》,由元代著名医家危亦林所著作。
清代医家柯韵伯对此评价道“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这就是古代对于玉屏风散这个方剂的名字的解释,风邪来去飘忽不定,此方能够疏散和阻隔致病之风邪,使人体免受疾病的危害,就像屏风一样,防御贼风;屏风就是古代会客厅或者宴席中的屏障,具有阻隔视线,阻挡外界风力的作用。
最后还表示玉屏风散如玉石一样珍贵;对于玉屏风散有着很高的评价,这种治未病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提倡的。
在我们中医中,外界有六种邪气,风、寒、署、湿、燥、火六种邪气,在这六种邪气中,其中以风邪最为要紧,正所谓“风邪为六邪之首”,风邪在六种邪气中,导致的人体的疾病最多,并且风邪还可以与其他五种邪气合作共同作用于人体,使人体阴阳平衡失常,从而导致疾病。
像大家熟知的风湿、风寒、风热、风火,都是风邪与其他邪气合作的典范,因此风邪在导致人体疾病,表现出现的症状,千变万化,十分复杂。
风邪有什么特点呢?1.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风邪致病,常常主要作用于人体头面部和肺部,因此常常表现为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大部分都是风邪所致。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治疗感冒时,常常需要疏风清热或者疏风解表。
『常用方剂』固涩剂固表止汗玉屏风散(古代名方)【组成】防风一两(6克),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各12克)【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古籍论】本方证为卫气虚弱,不能固表所致。
表虚腠理不密,容易被风防风邪所袭,卫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自汗恶风。
治疗适宜益气扶正,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作用,为臣药。
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汗不外泄,邪也不易内侵。
佐以防风走表祛风邪,合芪、术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少量祛风解表品,使补中寓散。
其中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两者相畏而相使。
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的患者,用本方能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方名玉屏风,就是根据其功用有似御风的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得名的。
【点评】1、本方是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
除自汗恶风外,以面色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
若外感自汗,阴虚盗汗,不宜应用。
2、若自汗较重,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功效。
3、对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因表阳不固而外感风邪的患者,以及肾小球肾炎容易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的病人,均可加减药物服用。
`总之,本方与桂枝汤都可用于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证中的自汗属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导致;桂枝汤证中的自汗,是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
的以本方功专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玉屏风散还有这样的作用
玉屏风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一书。
本方由黄芪、白术及防风三味中药组成,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体虚自汗、容易伤风等症。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还有不少疗效较好的新用途,现介绍如下:
治疗肾炎:用本药治疗各类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易患伤风感冒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者,效果满意。
用法:在原有的用药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慢性荨麻疹:玉屏风散(丸)每次9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1周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经临床治愈的患者随访一年以上,均未见复发。
治疗面神经麻痹:玉屏风散(丸)每次9克,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未愈者可进行第2个疗程。
一般用1-4个疗程。
治疗多发性疖肿:玉屏风散(丸)每次9克,每日3克,温开水送服,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治疗胃下垂:玉屏风散(丸)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至痊愈为止。
治疗梅尼埃综合征:玉屏风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7天为1个疗程。
一般服药3-5天即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服用1-3个疗程可望痊愈。
治愈的患者经随访1-2年均未见复发。
治疗习惯性便秘:玉屏风散(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用药2-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可达94.7%。
对治愈者追访半年以上,均未复发。
治疗口腔溃疡:玉屏风散(丸)每次9克,。
玉屏风散功效与作用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为中药名方,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
研究还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现代临床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组成
防风1两(30克),黄芪2两(60克,蜜炙),白术2两(60克)。
功效
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
用法
上(口父)咀。
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类别
补益类。
各家论述。
玉屏风散用于寒冷性荨麻疹、老年性瘙痒症新疆哈蜜市中医医院龙应丹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记载的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组成、主治表虚卫阳不固,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软者,是益气固表的专用方。
笔者在临床工作多年,将其应于寒冷性荨麻疹、老年性瘙痒症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寒冷性荨麻疹有一位年轻女患者,每遇寒冷后全身出现淡红色的斑丘疹,剧痒,得热则缓解,反复发作已2年余。
曾服多种抗过敏西药,未能痊愈。
见全身散在淡红色斑丘疹,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卫气虚弱,风寒外侵。
治宜益气固表,疏风散寒。
古人云“气主煦之”,卫气不足,气的温煦作用失常,气血运行不畅,如之卫气虚,肌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气血郁于肌肤而出现斑丘疹。
应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扶正,加桂枝、麻黄、白蒺藜、蝉蜕散寒祛风御邪,可使久病得愈。
药用黄芪30克、白术3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麻黄9克、蝉蜕10克、白芍l O克、白蒺藜30克,每日l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6剂后皮疹完全消退,仅遇冷后全身微有痒感,但未再出现新的皮疹,上方继用6剂,疾病痊愈。
再给患者用黄芪90克、白术90克、防风30克,研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以巩固疗效。
老年性瘙痒症有一位老年女患者,每年秋季至来年春季,全身皮肤瘙痒难忍,反复发作4年,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效均不佳。
见全身皮肤干燥,有多处抓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表疏,风邪外侵。
治宜益气固表,活血祛风。
老年患者,病程迁延,正气不足,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外邪易侵,营卫失和,肌肤失养,故瘙痒反复发作。
施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治本,加白蒺藜、乌梢蛇粉、白藓皮、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邪以治标,标本兼顾,顽症可愈。
药用黄芪30克、白术30、防风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藓皮10克、白蒺藜30克,乌梢蛇粉6克、甘草6克,每日l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6剂,病情减轻,继用6剂,病情基本控制,肤微有痒感,上方去乌梢蛇粉,继用6剂,使疗效得以巩固。
玉屏风散有新用!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
功能益气固表,祛邪止汗,为玄府御风关键方,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似桂枝汤而不燥。
主治气虚自汗,体虚感冒。
中医学认为,反复感冒的病人是因为肺气虚。
肺主腠理,腠理在表,肺气虚的病人也是表虚,故应当先补肺气以实表。
方中黄芪能益气固表,为君药,抵御风邪乘虚而入;白术补气健脾,以资水谷之源,助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臣药;防风走表祛风邪,为佐使,引药达腠理,使药在腠理发挥作用以实表,从而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就像用屏风将人围起来,使人免遭风邪之袭,避免感冒发生,故命名该方为玉屏风散。
古人告诫虚人易感风邪者,对玉屏风散当“珍如玉,倚如屏”。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屏风散能提高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不仅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还有较强的保护作用;玉屏风散既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临床以玉屏风散或散剂、或汤剂加味应用,可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之疗效。
一、治胃下垂中医认为,胃下垂是肺胃气虚所致,既往多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但是临床以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胃下垂较补中益气汤效果更佳。
玉屏风散加味方药及治疗方法: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木香10克,生白芍20克,枳实10克,砂仁10克。
每日1剂,水煎成300毫升,空腹服用,每日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服药后平卧半小时。
二、治慢性肠炎慢性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多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日久而成泄泻。
其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反复发作,长期迁延。
临床以玉屏风散加党参10克,炒扁豆10克,茯苓10克,以补脾健中止泻。
如久泻气虚脱肛者,加柴胡、升麻各10克;滑泄不止加诃子肉、赤石脂各10克。
三、治慢性荨麻疹用于肺脾气血皆虚、正气不固所致的慢性荨麻疹,治宜补肺、固正、健脾、益气、养血。
临床用玉屏风散加味,药用生黄芪100克,怀山药、白术各20克,防风8克,云茯苓、当归各15克,白芷12克,甘草5克。
玉屏风散作者:常俊来源:《祝您健康》2003年第07期老年人或儿童气虚者常易出汗,而且一吹风就患感冒。
一年四季感冒迁延不愈,许多抗感冒药或抗生素都起不到作用,使人束手无策。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可以从传统的中医药中找到防治对策。
口服玉屏风散1~3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其效果是其他方法难以达到的。
玉屏风散,是著名的方剂和中成药。
最早收载于元代名医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是危氏五世家传之验方。
后又被载入元代名医朱震亨所著述的《丹溪心法》一书。
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玉屏风散方,出自明代名医家张景岳所撰的《景岳全书》。
由于玉屏风散验、便、简、廉和独具疗效,700多年以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乐用,仍经久不衰,受到了历史的考验和千万医家及亿万患者的验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被收入《中医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并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中成药目录》。
目前市售的玉屏风散中成药有:玉屏风口服液(10ml/支)、玉屏风颗粒(3g/袋)、玉屏风散丸(30g/瓶)、玉屏风散剂(12g/袋)包装。
《世医得效方》云:“气虚之人常易感冒,或迁延不愈,治宜益气祛风,以防复感,玉屏风散主之。
”玉屏风散补气固表,好像屏风能挡住风邪不使。
其侵袭人体一样,故而得名“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组方十分简单,是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中药组成。
功能为益气和卫、固表止汗。
主治营卫不和引起的表虚自汗及虚人反复感冒。
服用方法:散剂6~12g/次,每日2-3次;丸剂6-9g/次,每日2~3次;颗粒剂3~6g/次,每日3次;口服液10-20ml/次,每日3次。
有的人服用玉屏风散防治感冒效果十分好,而有的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问题在于是否对症和服用是否得法,是否用引(使)药汤送服。
玉屏风散主要针对气虚自汗易患风邪、寒邪感冒之人,对风热感冒、时行感冒(流感)、风湿感冒是无效的。
应用散剂时,必须加生姜3片煎服。
就是在布袋包煎玉屏风散时,应在沸后5分钟加入生姜3片,再沸后3分钟去渣热服,方能奏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玉屏风散的功效篇一: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摘要:玉屏风散来源于元·朱震亨的《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里有“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之说,意思就是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只有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组成,常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的病症,是中医用于扶正的经典名方之一。
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方中以黄芪为君,益气固表;白术为臣,健脾扶正,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汗不外泄,邪不易侵;更佐防风走表以御风邪。
黄芪与防风相得益彰,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该方补中有散,散中寓收,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祛风,有表里同治功临证除治疗常见的表虚感邪所致感冒、咳喘之外,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染、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感冒、咳嗽、疮疡、汗症、瘾疹等疾病,还可根据该方配伍特点扩展应用于多种病证,获得满意的疗效。
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归纳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对玉屏风散新剂型的研究概况及进展,以及临床应用实例,以期待玉屏风散在当代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成分:1.1 黄芪的化学成分含有2种葡聚糖、2种杂多糖和4种三萜黄芪皂苷,另还含有氨基酸,胡萝h 素.胆碱,甜菜碱等。
黄芪中含的微量元素,包括Sc、Cr、Mn、Fe,Co、Cu、Zn、Se等。
1.2 白术的化学成分白术主含挥发油,含苍术醇,苍术醚,苍术内酯等。
含有多种氨基酸:亮氨酸、苯内氯酸,络氨酸等,另含果糖,菊糖等。
1.3 防风的化学成分根主要含挥发油,从中分离鉴定出多种成分:辛醛、十七烷,己醛、多糖类、香豆素类、防风醇类等。
另含有无机元素和有机酸类等,化学成分因产地而有差异。
1.4 玉屏风散中总微量元素研究药材合煎后各元素溶出量并不是单煎后各元素溶出量的简单之和,合煎后铁、铜的溶出率增大,而锰、铅的溶出率则显著减小玉屏风散中各元素溶出率也并不都是随着煎煮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铁、铜的溶出率和煎煮时|’日J就表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玉屏风散的功效和作用
玉屏风散的功效和作用
玉屏风散是一剂中药名方,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防
风1两(15克), 黄芪2两(30克,蜜炙), 白术2两(30克),可
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研究
还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
“丙种球蛋白”美称,现代临床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
得到广泛的应用。
玉屏风散入选了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成为
基层医院必备中药。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表虚自
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
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
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
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补脾实卫,益气固表
止汗。
玉屏风散是一剂中药名方,有典籍可考。中医名著《世医得
效方》、朱丹溪《丹溪心法》、《医方考》、《古今名医方论》、《古方
选注》、《成方便读》等均有记载。中药方剂讲究君臣佐使,方中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
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
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玉屏风散临床普遍用于预防感冒,呼吸道反复感染、哮喘、
气虚感冒、虚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多发性疖肿、原发
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周围性面瘫、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肾炎、
胃下垂 、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等,诸多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患恶性肿瘤、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服用黄芪可使其免
疫功能增强。
玉屏风散创始人:危亦林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今江西南
丰县)(属江西)。医学家。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龚廷贤、
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
医。在行医和任州医官时,继承和发展危氏本家四代医学经验,
积五世医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成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
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
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历时10年,于至元三年(1337)
著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
全书编次有法,科目无遗,论治精详,是上承唐宋,下启明
清的一部重要方书,依当时医学13科分类,多选载前代医学文献
及家传验方,在骨伤科证治方面载述尤详、书中翔实和突出地记
述了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载。
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整复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对今天的临床仍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的骨伤科成就,代表了金元时
期中国骨伤科的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总结了他家五代行医的经验,“所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载良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其中正骨的医术尤为独创。书中对
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详细的记述。其整复脊
椎骨折“悬吊复位”法,比英国达维斯1927年提出的悬吊法早 600
多年。有关用麻醉药物──草乌散(用蔓陀罗花配制),进行全身
麻醉的记录,比日本人华冈青州早450年。该书被清朝收入《四
库全书》子部,称其“载古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数百年来,
一直被医家推崇,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