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早读人物素材 季羡林1
- 格式:doc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2
季羡林事例素材素材名人——季羡林1.季羡林评价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
2.季羡林成就: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3.季羡林具体事迹:(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2)谢绝剑桥大学聘约:二战前,古斯塔夫•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
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人物阅读素材:回忆恩师季羡林先生(王岳川)【王岳川书季羡林《泰山颂》:巍巍岱宗,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回忆恩师季羡林先生王岳川季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六年了。
谈论季老的精神人格和学术风范,并非易事。
有不少文章在误读季老,我们应该从他的学术历程、人生沉浮、生平轶事以及价值信仰,甚至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角度阐述其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谱系承前启后如果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分成“七代”的话,那么首先是晚清一代: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是一代;五四一代: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季老应该算是第三代,就是30年代这一代学者,这一代中西打通走出国门;第四代应该是建国以后的这一代,比如汤一介教授等;第五代应该是文革一代,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同前人相比有一些差距,但是社会经验很丰富;还有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77级、78级高考入大学这一代,这一代因为经历了很多磨难,确实想继承前人的学术,但是有八个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中学西学都需要补课;我们后面一代就是90年代一代,新思很多,问题不少。
季羡林的故事有哪些季羡林读书的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为季羡林出生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很难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仅仅就能把他送到私人学校,然而却没有额外的钱买课外书,因此他只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
在叔叔准备将季羡林接走培养他的时候,季羡林读书的故事便有了转变,在叔叔这里他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因为小时候还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一时很难改掉贪玩的习惯,但即便如此,季羡林也可以取得中等向上的成绩,可见季羡林从小在学习上就有着天赋。
在叔叔这里上学,季羡林有机会看各种小说,他对那些有武力的人十分感兴趣,自己在没事干时还会尝试一下,结果让自己受伤。
因为他不认真读书,也没少挨老师的打,但他也不怕老师打,还让他觉得很有趣,有小男孩的一些顽皮本性。
虽然季羡林没考过班上的第一名,但班上的第一名却被季羡林小看,因为他的成绩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可见季羡林是一个头脑灵活,喜欢活学活用知识的学生,正因为他的这种本性,让他在日后的研究中有更多自己的思想。
在季羡林长大一些后,他便开始学习英语了,之后还去国外学习。
在季羡林性格形成中,也有很多地方,受到了山东文化的影响。
他为人坦荡,而且非常的谦虚严谨,并且在季羡林性格中有着非常豪爽的一面。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情,季羡林性格都起着重要作用。
季羡林性格中谦虚的一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学术成就上,季羡林可以不遗余力的提拔后一代,并且对同自己一样的学者也抱着学习的心态,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大学教师,只是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其实季羡林性格也是非常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作为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有些事情他始终坚持自己来做,就算是儿女为他请来保姆照顾他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季羡林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床单被罩什么的都自己洗,这并不是说季羡林如何的独特,而是他的心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任何人都不能打破。
季羡林性格中的执着更是让人们感动,他秉承着严谨的心态,对于自己的研究和论文,始终都坚持不懈,永远不会放弃,也正是他这样的努力,最终季羡林才可以取得如此成就。
人格大师季羡林远在万里之外,突闻噩耗:敬爱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面容。
不禁泪流满面。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
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
或读书或著述。
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
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
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
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
至1991年他为“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一天时间写成。
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
一时感动中国万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人提及。
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题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到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
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
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汤用彤等先生;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是如此,记者就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对晚生后学,甚至对普通人,他亦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一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
季羡林故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中考热点作家之季羡林【作家简介】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
他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在内容上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朴情醇的艺术特征,从而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
读其文,可见其人。
他写下了包括散文著作在内的各类作品上千万字,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被称为“学界泰斗”。
【链接中考】《忘》(2014年福建泉州卷阅读材料)《槐花》(2015年安徽合肥卷阅读材料)《不完满才是人生》(2015年广东汕尾卷阅读材料)【强化训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成功季羡林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成功“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
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史铁生】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
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3.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关于季羡林的高考作文素材精选关于季羡林的高考作文素材精选导语: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50句经典语录摘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1.他自己就像一个幽灵,踽踽独行于遮天盖地的辽阔的寂寞中。
2.她不会做荒唐的梦,极小的得失可以支配她的感情。
她有一颗简单的心。
3.我不哭,但是眼泪却流在肚子里去了,悲哀沉重地压在心头,我想到了故乡里的母亲。
4.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5.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6.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7.才到故乡的时候,树丛里还残留着一点浮翠,离开的时候,就只有淡远的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了。
8.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的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的彻底性名扬世界。
他们在短短的一两百年内所创造的文化业绩,彪炳寰中。
9.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10.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
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
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
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
13.腐败的东西终究会灭亡,这是人类和大自然不变的规律。
14.根据解放后一些代表团出国访问的,在团员与团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往往可以看出三个阶段。
初次聚在一起时,大家都和和睦睦,客客气气。
后来逐渐混熟了,渐渐露出真面目,放言无忌。
到了后期,临解散以前,往往又对某一些人心怀不满,胸有芥蒂。
人物(季羡林1)
一、人生缩影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二、懿行美德
1.朴实“提包者”
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的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
新生暗想: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分析:有人评价季羡林,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
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落入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
适用话题朴实、境界、爱心、平凡与伟大
2.礼貌待人
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在回忆拍摄《东方之子》一些铭刻在心的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季羡林。
周兵见过老人三次,第一次是和白岩松在1995年做《学者访谈录》时。
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
白岩松掏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后两次再采访他时,虽然他已经有些不记得记者们,但大家每次走的时候,他依然会站在家门口,很有礼貌地望着大家渐渐走远。
周兵感叹道:“做人做到这分上真让人敬佩。
”
分析: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在抱怨现代社会不讲礼貌。
但请扪心自问,你自己做到了吗?你能像季先生这样礼貌一生,和蔼一生吗?
适用话题礼貌、人格、魅力、尊重
3.尽赠收藏
迄今为止,北大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来自季羡林。
新中国成立后的季羡林是一级教授,工资、各项补贴加稿费,每月收入约有千元,他用来买了很多古字画。
后来,他把收藏全部捐赠给
了北大。
仅仅古字画就有462幅,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董其昌、仇英、祝枝山的画都在10幅以上,此外还包括大量古砚、寿山石、善本、自己所用家具,甚至连自己的图章也捐掉了。
这些古董,价值难以计数。
东西登记入册并公证之后,季羡林长舒一口气,说:“这屋子里的一张纸,都是北大的了。
”于是,又打“借条”借自己的书,常用的资料还留在屋里,每天仍是看与写,继续“煎首年年复月月”。
分析:他的一生心血,所思所为,尽献于轩辕,犹唯恐有片纸寸书的遗漏。
这点点滴滴的无私,令人感动。
适用话题无私、形象、理智、公与私
4.乐观面对“牛棚”生活
“文革”十年,季羡林被戴上“反革命”帽子关进“牛棚”。
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吃安眠药自杀。
正当他要吞药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他的思想却随之发生了变化:“还是活下去吧。
”为了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的办法:“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从“牛棚”出来后,季羡林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
他琢磨着找一件时间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
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语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
就此,译出了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
分析:若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遭遇,季羡林也许没有今天的巨大成就。
而真正决定他走出逆境的原因,在于他始终笑对人生,乐观面对一切人生际遇。
适用话题逆境、时间、乐观、机会
5.平淡人生见品格
季羡林无论地位高低,收入高低,生活始终保持一个模样——窄木床,棉絮上覆布单,一身蓝色中山装,唯一的嗜好就是看书写东西。
朋友笑称他是“都市里的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