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73.77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十七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里重点谈谈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些认识。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内涵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当今世界农业已经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的概括。
在实践中,发达国家的农业通常被视为现代农业的代表。
农业现代化,就是推进农业从传统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方式和途径。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战略路径和具体措施。
具体说,就是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户经营规模狭小、要素基础薄弱、区域与产业差异显著、大国效应突出的特殊背景出发,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务农收入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战略目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战略路径,以加强土地质量基础、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科技支撑、农民经营能力和政府支持体系为战略措施,推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进入世界农业发展的先进行列。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既有共同特征,也有显著差异。
这些共同特征反映出现代农业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是手段,高产出是目标。
高投入不仅是指较多的物质和资本投入,更重要的是高技术含量和人力资源素质;高产出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效益高。
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发达国家的农业又各有特点,如美国、欧盟、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具体农业特点不同,其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也就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表1 部分发达国家营业情况与我国比较(2005)单位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色列中国总人口万人2995 6099 1633 12790 669 130756农业人口比重%全国人均耕地公顷/人农业人均耕地公顷/人农业人均产谷物吨农业人均产肉吨农业人均产奶吨小麦单产公斤/公顷 2902 6989 86564097 2795 4275玉米单产公斤/公顷 9286 82542500 - 5287水稻单产公斤/公顷 7437 57316648 - 6260奶牛单产公斤/公顷 8603 4181 70117236 5513 2000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表1所示的一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农业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充分发挥农村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有力提升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方式和实现路径。
本文通过对泰兴市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现代高效农业的现状、路径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各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一、现状及路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镇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
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泰兴市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黄桥、河失、张桥等镇的设施园艺,珊珊镇西芹,宣堡镇经济林果,虹桥镇特水养殖,黄桥镇生猪养殖,古溪镇家禽养殖等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以姚王镇桑木村苗木、黄桥镇果园村葡萄、元竹镇沿泰村芦笋、张桥镇西桥村银桑套种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该市新街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黄桥镇祁巷村、姚22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年第8期王镇桑木村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
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6.5%,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6个;实现农业增加值39.2yf L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7元,比上年增长18.3%。
通过调查、分析,泰兴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科学谋划,规划引领是前提。
立足全市实际,研究确定了农业“双五”发展规划(即全市l O O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发展优质稻麦,50万亩发展高效农业),制订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落实产业布局安排,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引导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村制定发展规划,着力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
对现今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可促进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且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所能确定的,也不是农民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加之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而是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大战”,如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导致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导致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3、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巨大差别,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
农业和工业产品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束缚了农业经济发展。
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水平很高,而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国内国际2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永仁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的现状思考及对策永仁县是云南省的一个县,位于滇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滇南明珠”之称。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永仁县农业发展日渐壮大,特色农业品牌也逐渐涌现。
然而,目前永仁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首先,永仁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的现状问题之一是品牌知名度不高。
虽然永仁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种植多种农产品,但是由于品牌宣传力度不够,许多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较低,无法获取更多的市场认可和消费者支持。
因此,对策之一是增加品牌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
同时,可以利用农业展会、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扩大品牌形象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其次,永仁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的现状问题之二是产品质量不稳定。
一些农产品在品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好有时差,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因此,对策之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可以通过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从根源上提升产品的质量。
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进行抽检和监控,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第三,永仁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的现状问题之三是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许多其他地区的农产品也开始涌入永仁县的市场,给本地特色农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对策之三是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可以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使得产品价格具备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产品包装和形象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得产品在市场中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永仁县发展特色农业品牌需要面对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和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增加品牌宣传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对策,以促进特色农业品牌的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应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品牌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共同推动永仁县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更多特色产业,靠创新实现更好发展”。
纵观“十三五”时期平凉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起航“十四五”,接续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助力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路径。
1 平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平凉市依托脱贫攻坚政策红利,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出了“平凉红牛”“平凉金果”两大品牌产业。
为群众增收拓宽了渠道、创新了方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1 产业发展提质创收平凉市致力于突出肉牛养殖、平凉金果两大产业品牌,依托科技支撑保质、提量、增效,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夯实饲草料保障基础,探索种养新技术。
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被人民熟知乐道,可谓是榜上有名,连续多年年出口创汇超过3 000万美元。
肉牛养殖领域相继培育了一系列肉食品、牛骨髓油茶、餐饮等知名企业品牌[1]。
牛饲养量达74万头,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
“平凉金果”领域积极促进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建立苹果示范基地,采取组织带头引领、农户广泛参与等形式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引入GAP认证体系规范苹果产业发展模式[2]。
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散”到“集群发展”的强力转变,产业形态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腾飞,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到“合作共赢”的历史变革。
组建苹果产业联盟,新植补植果园12.6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10万吨。
1.2 品牌响亮竞争优良坚持把肉牛养殖、金果培育作为主导产业强力推动是平凉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瞄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着力打造甘肃省肉牛强市。
经过长期培育,“平凉红牛”获得了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荣誉称号,开通了俄罗斯、沙特、伊朗、巴勒斯坦等国家牛肉直接或间接出口渠道 [3]。
探索出集红牛养殖、标准果园、有机肥制造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构建“平凉金果”良种繁育体系,打通了“建、育、产、销、控、管”培育销售渠道,申请了自主产权专利,先后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牌”“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等多项殊荣。
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技术手段、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化管理提供的科学方法所开展的社会化农业。
具有集约性、生态性、科技性、低耗高效性等特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决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平顶山作为工矿城市,工业经济发达,而农业经济相对薄弱,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其意义更加重要。
一、资源条件分析平顶山市位于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东西长140km,南北宽133km,土地总面积788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
西部为陡峻的中山,东部为坦荡的平原,中山与平原之间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倾斜平原,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递减,地貌组合关系明显,结构比例——山地∶岗丘∶平原=1∶5∶2。
气候南北过渡明显,年平均气温14.2℃~15℃,多年平均≥10℃,积温4550℃~4900℃,降水量以沙河为界,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1200mm~800mm,以北地区800mm~500mm。
区内自然资源结构特征突出,自然要素差异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生态环境随地而异,适生动植物品种多。
郏县的“山儿西烟”、舞钢的“三山烟”香溢四方;鲁山的山核桃、生漆、猴头、丹参、山茱萸、拳菜等应有尽有,适宜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确定根据平顶山市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和现代农业的特点,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为核心,用现代的工业理念来谋划、先进的物质条件来装备、先进的管理技术来指导、先进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围绕着高效畜牧业、优质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等主要部门,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农业先进、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
XXXX年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可编辑)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壮大特色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带形成粮食、生猪、果蔬、花卉等优势产业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有利条件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世纪**年代末**年代初。
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通常表述为“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
**年艾伦·厄斯在《日本的农业模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一词。
都市农业就是利用都市中间或周边的农地利用农民的生产经验为都市生活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为市民繁忙的生活提供休闲观光的景观、场所、体验环境为喧嚣的都市增添几分清新、自然的田园色彩。
一、目前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特色农业。
、德国的都市农业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代表。
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公顷。
大约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平方米。
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为期-**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
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该片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分析外环路外片区发展都市农业具有以下优势:、道路畅l 三、外环路外发展都市农业的建议(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勇于破解“三农”难题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近郊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夯实基础。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F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分布的改变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紧张的问题,如热岛效应、酸雨、空气污染以及人类远离自然产生的心理失衡等。
与此同时,城市扩张的“极化”效应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农业的衰退、农村的贫困及城市农业用地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使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试图寻找出一条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樊笼的途径,既能使城市稀缺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植物和动物养分资源能可持续利用,又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于是,人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现代都市农业。
F市市是浙江省重要农业城市。
所以必须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农业的新局面。
加快F市市的城市化进程,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推进“深度城市化”。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加快“逆向城市化”,二者双向互动,互为补充“十五”以来,F市市的都市农业有了一定发展,观光农业、花卉农业、设施农业、庄园农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都初具规模。
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因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理念落后、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重点不突出,导致土地利用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优势无法发挥、区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以上问题必将对F市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制约F市市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选题意义现代都市农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率先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并且己经初见成效。
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创新很多是萌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城市代表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活进步的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思考徐州市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区,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优越,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同时,徐州地处交通枢纽,物流快捷,又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陇海线东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对开拓欧亚、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市场,搞活流通条件十分便利。
这为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有利条件。
一、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植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把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基地化、规模化”作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奶牛奶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和食用菌等四大产业。
同时该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拥有百万人口大市场作依托,这是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
围绕服务徐州市场、占有徐州市场、打进大中城市和扩大出口等,扩大蔬菜、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特种养殖等,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还大力推进农业“三新”工程,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装备农业,广泛应用新型成果。
(二)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徐州市丰县瞄准国际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战略,产品主要外销,发展了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县制订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核三副四带”规划,即以县城为核心,促进华山、欢口、大沙河三个副中心和以丰县境内的主要干道徐丰路、丰砀路、丰金路、丰单路等为框架的四大经济带建设,因地制宜地推经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三)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网络销售开拓市场徐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发挥了“桥梁”作用。
沛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500个、铜山区390多个。
邳州市银杏、大蒜、板材三大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对现阶段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摘要介绍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特色农业产生的原因,提出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特色农业;特点;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8-0254-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是农民增收。
在科技、资源等条件相对稳定时期,发展特色农业就成为必要和必然采取的手段。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1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现阶段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产品由供不应求转向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与其他产业关系日趋紧密,二元经济结构界限开始模糊,有些地方呈现了一元经济结构特征;三是农业增长方式从以传统投入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投入为主;四是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重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营正在改变;五是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六是农民增收途径从过去主要依靠增产和提价转向了主要依靠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七是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八是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
2发展特色农业的原因2.1特色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在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特色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
科技还使特色农产品规模扩大,升级换代,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而且新阶段的特色农业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和产前服务业使产业链条延长,增加了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种类,促进了垂直分工。
专门化生产区域的形成不仅使影响扩大,数量提高,规模增加,质量优化成为可能,还促进了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进了特色农业的水平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了既有垂直分工、又有水平分工的混合分工。
2.2特色农业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通过选择培育,展现出独特的农业景观。
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趋同的弊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稳定生存和发展。
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王春生摘要:本文在客观分析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战略的角度对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定位,从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对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邵阳市现代农业现状定位思路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邵阳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挺进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根据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结合本地的实际,现就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定位、思路和措施做些粗浅探讨。
一、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邵阳市位于东径109o49´--120o05´,北纬25o28´--27o40´,辖八县一市三区,总面积20829.63平方公里,人口749.6万,其中农业人口532.07万。
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栽培。
自古人民就把农业作为谋取生计的基业和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大了对农业的物资、科技、人才投入。
全市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和探索,为发展现代农业积淀了经验和知识,为全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市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功能趋向多元化。
农村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农业以种植水稻、红薯、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和饲养牲猪为主,只能简单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市农业不仅能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而且能为工业不断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还拓展到了医药保健、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培训教育、文明传承等现代农业功能。
到2007年底止,全市粮食总产312.28万吨,柑桔总产30万吨,时鲜水果总产15万吨,蔬菜总产307万吨,牲猪年末存栏909.2万头,水产品8.48万吨,奶牛1.73万头、中药材6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617万立方米、立竹2.7亿株、退耕还林142万亩、休闲农庄102个,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6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