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二课时优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3. 教材:选用合适的生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科普讲座: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保护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和区别;2. 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3. 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适应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介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特征教师向学生解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定义,并介绍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来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 爬行动物特征:冷血动物、有鳞片、四肢扩展为脚爪、通过肺呼吸;- 两栖动物特征:冷血动物、有湿滑的皮肤、四肢适应水生和陆地。
(可以让学生尝试说出一些常见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例子)第三步:分析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适应能力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爬行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条件?- 两栖动物如何适应水生和陆地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第四步:观察和识别动物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模型,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动物是爬行动物还是两栖动物。
学生可以描述动物的特征,从而加深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理解。
第五步: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爬行动物或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和研究。
每个小组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角色是什么?- 它们的适应策略是什么?比如身体形态、行为特征等。
第六步:总结和展示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向全班展示。
学生可以使用海报、展板或口头演讲的形式来分享所学。
第七步:扩展阅读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阅读材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活方式。
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听取学生的展示和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来测试学生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理解程度。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1.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态环境、生殖发育过程等。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
提问:你们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1.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1.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6.4 总结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特征。
2.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区别。
2.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的特征。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复习上一章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两栖动物有什么特征吗?2.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准确阐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呼吸方式、生殖发育等方面,能清晰对比二者异同,如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产羊膜卵。
熟练列举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种类,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知晓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青蛙捕食害虫、蛇控制鼠类数量。
深入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联,包括食用、药用、生态保护等有益用途,以及毒蛇咬伤、外来物种入侵等有害影响,如蟾蜍可入药,鳄龟等外来龟类破坏本土生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青蛙、蜥蜴等实物或标本、模型,以及观看高清图片、视频,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精准的比较分析能力,从复杂结构中提炼关键特征。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如“探究青蛙皮肤的呼吸功能”“观察蜥蜴的运动方式”,提升学生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保护本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栖息地”“应对宠物爬行动物弃养问题的策略”等话题,锻炼团队协作、语言表达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样与奇妙,领略生物进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浓厚的学习热情。
深刻认识到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培养关爱生命、珍惜自然资源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核心特征,以青蛙、蜥蜴为重点剖析对象,深入讲解关键结构与功能适配,如青蛙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的机制,蜥蜴角质鳞片防止水分散失、适应陆地干燥环境,使学生透彻掌握两类动物本质特性;典型代表动物的生态适应性,如蟾蜍在农田周边捕食昆虫、鳄鱼潜伏水中伏击猎物,让学生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塑造;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两类动物的态度,珍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价值,防范外来物种危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描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青蛙的发育过程,并归纳出青蛙的发育也需要经过变态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意识。
学情分析评论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的前概念基础上发生的。
八年级学生学习生物有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也学习过生物类群中的两栖动物。
但对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来说,很多孩子们没有观察过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亲身经历,对蝌蚪可以变成青蛙这个事实他们很熟悉,但仅停留在这个基础上,而需要他们认同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困难。
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
教学难点: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评论观看动画创设情境,以资料分析为背景提出问题———什么原因诱发青蛙的集群迁移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命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2【讲授】环节2、引领点拨新知探究评论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通过资料分析一,展示了环境会影响青蛙的繁殖行为,分析诱发蛙的行为变化的原因。
再引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录像,知道了青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引导学生讨论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的形态结构特点,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适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使其逐步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突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并归纳出青蛙的发育也经过变态发育,更进一步理解“两栖”的含义。
课题:《两栖类和爬行类》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两栖动物是一个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后在陆地生活。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其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青蛙的生殖发育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青蛙的变态发育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需要将知识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青蛙、蟾蜍以及蛇等动物比较熟悉,对于其他的两栖、爬行动物了解较少,但对他们有较大的兴趣,应该联系生活并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知这些动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 ) 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状况,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变态发育。
(4).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青蛙的变态发育五、教学策略1、教法:教授教学法为主,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2、学法:自主讨论、归纳总结六、课时安排:参考课时2课时。
八、板书设计第五节两栖类和爬行类一、两栖动物1、青蛙的发育过程2、青蛙的结构3、两栖动物的特征4、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二、爬行动物1、蜥蜴的发育过程2、其他的爬行动物3、爬行动物的特征4、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九、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案哎呀,老师今天要给我们讲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啦!一上课,老师就笑眯眯地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两栖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吗?”这可把大家给问住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老师看我们都不吭声,就接着说:“别着急,咱们慢慢来了解。
”老师打开大屏幕,上面出现了一只青蛙。
“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两栖动物。
”老师说道,“那你们想想,青蛙为什么叫两栖动物呢?”小明一下子举起手来,大声说:“老师,我知道,因为青蛙小时候是蝌蚪,在水里生活,长大了能在陆地上蹦跶,也能在水里游泳。
”老师笑着点点头:“对呀,小明真聪明!那你们再想想,还有哪些动物和青蛙一样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还有蟾蜍!”“还有娃娃鱼!”“对啦,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那你们知道两栖动物都有啥特点不?”老师又问。
小红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两栖动物的皮肤一般都是湿湿的。
”老师夸道:“小红观察得很仔细哟!”这时候,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有蛇、乌龟、蜥蜴。
“那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有啥不一样呢?”老师好奇地看着我们。
我忍不住说:“老师,爬行动物好像身上都有鳞片。
”老师赞许地说:“没错,那这鳞片有啥用呢?”大家都摇摇头。
老师解释道:“这鳞片就像它们的铠甲,可以保护它们呀!你们想想,要是没有这鳞片,它们在外面跑,多容易受伤啊!这就好比你们出去玩耍,不穿厚衣服,是不是很容易着凉生病呀?”“老师,那爬行动物是不是都不怎么需要水呀?”小刚问道。
老师回答:“也不能这么说,只是它们对水的依赖没有两栖动物那么大。
比如乌龟,虽然能在水里游,但也能在陆地上生活很久。
”老师还告诉我们,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繁殖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两栖动物很多是体外受精,而爬行动物大多是体内受精。
这可把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堂课真的太有趣啦!让我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了好多新的认识。
我觉得大自然真的好神奇,能创造出这么多不同的生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型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特征。
温故知新,引导对动物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的思考。
那么,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可引导进一步讨论,或进行追问蛇属于什么类群, 讲解:所谓特征,意思就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并看看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思考问题,进行回答:通常,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表示迷惑,并认为蛇也是两栖动物。
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知识。
引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引导对“特征”的关注,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教学一爬行动物提问:我们了解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那么龟、蛇这些也能在水中游动的动物为什么属于爬行动物呢, 演示:海龟、蛇产卵和孵化的照片。
对比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
提问:更多的爬行动物在陆地环境中生存,有的甚至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蜥蜴的特征。
1蜥蜴的特征1自主学习2小组讨论1蜥蜴与青蛙的区别。
提示:外部形态,呼吸方式、生殖发育方式、生活环境2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为什么它们属于爬行动物。
(海龟和鳄都把卵产在陆地上,并且在陆地上孵化。
刚孵化出来的幼体很小但与成体很相似。
)1自主学习,尝试自己找出蜥蜴与青蛙的差异。
(2)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青蛙: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卵无卵壳,蝌蚪游泳,用鳃呼吸;成体皮肤裸露,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 / 5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的特点。 2.掌握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其他的爬行动物及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过程 方法 通过对爬行动物的知识的学习及爬行与两栖动物的比较,继续培养
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对蜥蜴等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
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已绝灭的古代爬行动物的了解,特别是兽齿类动物的了
解,继续培养学生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 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特点是学生掌
握本纲主要特征的基础
2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
必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
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必
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
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课前准备 1.编制学案。
2.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环节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下面以学生较熟悉的蜥蜴为例了解爬行
2 / 5
动物的主要特点。
自主 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案中的【预习热身】部分 通过学案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 带问题阅读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
课本中勾画,疑难问
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
反馈给老师。
合作 交流 一、蜥蜴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生理 1.用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蜥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见到过蜥蜴?(2)你知道蜥蜴吃什么吗?当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蜥蜴生活在田野和山坡的草地上,白天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夜间住在洞穴里,有冬眠的习性,它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从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由于蜥蜴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它的呼吸是通过肺来完成的,但教师要指出,它的肺泡数目很多,学生经过观察后思考:蜥蜴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为什么?在思考此问题时,要注意与两栖动物比较。可
以强调观察的重点为
颈部、四肢、尾及皮
肤的情况。学生经过
观察思考、讨论后能
答出:蜥蜴有颈,青
蛙无颈,因此它的头
能灵活转动,以便在
陆地上更好地寻找食
物、发现敌害。它的
四肢比较短小,适于
在陆地上爬行。它的
尾圆长、末端尖锐、
遇到敌害,尾自动断
落,(蜥蜴的断尾学生
亲眼看到的可能很
少,可以让学生通过
3 / 5
精讲 悟疑 因此能比较好地完成气体交换,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不像青蛙那样,由于肺的结构简单,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所以,蜥蜴能生活在比较干燥的环境里。 3.最后教师从蜥蜴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各个方面小结它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并列一个总的表格,对蜥蜴和青蛙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填写。 通过以上的比较,学生对蜥蜴比青蛙高等而复杂,更适应陆上生活,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更清楚了。 看录像了解,也可以联系壁虎自动断尾的情况。)还能作屈曲运
动,吸引敌害注意,
蜥蜴可乘机逃跑,断
尾后还能重新长尾。
关于蜥蜴的皮肤特点
在与青蛙皮肤对比
后,学生能比较容易
答出:青蛙的皮肤裸
露有粘液,而蜥蜴的
皮肤干燥、粗糙,皮
肤表面覆盖鳞片(这
是角质细鳞),这样的
皮肤能减少水分蒸
发,利于在陆地上生
活。
二、其他爬行动物及爬行动物的特征 主要了解龟、扬子鳄、蛇(有毒和无毒)等,通过录像, 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有坚韧的卵学生介绍生活环境及主要的形态特点。学生了解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
4 / 5
壳。 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
保护动物,并建立了
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
和人工养殖场。
三、了解古代爬行动物的灭绝 1.播放中生代古代爬行动物的有关视频,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恐龙”。 (2)到中生代末期,地球上出现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了气候和植物的变化,这对古代爬行动物是不利的,于是很多爬行动物不适应这种变化而绝灭了。 了解古代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时期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占绝对优势,所以中生代被人们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我国发掘了很多爬行动物的化石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拓展 运用 迁移 升华 小资料:1.蛇毒是一种什么物质?怎样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被毒蛇咬伤后怎样急救? 2. 蜥蜴和壁虎有毒吗?在蜥蜴王国中,共有蜥蜴和壁虎等5000多种,其中毒蜥只有希拉巨蜥和串珠蜥两种。毒蜥的毒腺在下颌附近。这两种毒蜥产于美国和墨西哥,我国没有分布。
课时 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将本节的重点内容总结归纳出来,不完善之处由教师做补充,
这样长期训练,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可将重点内容做精彩回放,
学生观察后,再归纳总结。
板书 设计 第五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第二课时) 一、蜥蜴 1.生活习性:
2.外部形态:
5 / 5
3.内部结构
二、其他爬行动物:
三、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