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完必背知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1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遥感地学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包括遥感技术原理、遥感数据处理和解译、地物分类与识别、变化检测和监测、数字地图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一、遥感技术原理:1.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辐射传输和散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遥感数据获取原理:包括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遥感数据获取方式的原理和特点,了解遥感数据的获取分辨率、波段选择、时间频率和时态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二、遥感数据处理:1.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包括影像的投影变换、大地坐标系统的建立等内容。
2.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包括大气校正和表面反射率计算等内容。
3.遥感影像的增强与融合: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波段融合等内容。
三、地物分类与识别:1.监督分类算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等常见的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特点。
2.无监督分类算法:包括聚类、自组织神经网络等无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3.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与识别:了解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湿地、森林、农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
四、变化检测和监测:1.遥感影像的时间序列分析:了解遥感影像的拼接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掌握时序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2.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阈值的像元级变化检测、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地物级变化检测等方法。
3.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了解遥感监测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遥感监测。
五、数字地图制作:1.数据融合和地图综合:了解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2.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了解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模型和设计方法。
3.数字地图制作流程与软件技术:了解数字地图的制图流程和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以上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提高对地球表层和自然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遥感测量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概念遥感测量是利用航空、航天等手段获取地球自然资源资料的一种技术方法。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进行感测、记录和分析,可以获取地表地形、植被、水文、土壤、岩矿、城市等各种地貌信息。
遥感测量具有信息获取快速、范围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在地质勘探、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气象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遥感测量的基本原理1. 电磁辐射原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都会反射、辐射出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
这些电磁波会被各种遥感设备感测到,通过分析这些电磁波的特征,可以获取地表的各种信息。
2. 分辨率原理遥感设备的分辨率是指设备对地表特征的分辨能力,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指的是设备获取地表细节的能力,光谱分辨率指的是设备对不同波段的辨识能力,时间分辨率指的是设备获取地表信息的频率。
3. 遥感数据获取原理遥感数据获取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主动遥感,即人为设置遥感设备对地表进行感测。
另一种是被动遥感,即通过接收地面自然辐射的电磁波来获取地表信息。
三、遥感测量的主要技术1.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主要包括卫星、飞机和无人机。
卫星是最常用的遥感平台,它可以覆盖较大范围的地表信息,但分辨率较低;飞机通常用于对特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的遥感测量;无人机则可以在较低成本下对小范围地表进行遥感测量。
2. 遥感传感器遥感传感器是遥感平台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光学传感器、雷达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
光学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地表可见光和红外线信息,雷达传感器则可以在夜间和云层下进行地表信息感测,红外传感器则用于获取地表温度信息。
3. 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
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地表的各种地貌信息,并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四、遥感测量的应用1. 地质勘探遥感测量可以用于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质变化的监测,帮助人们找到潜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测器(如光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对地球表面或大气进行监测,收集返回的电磁辐射信号,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解译和提取目标地物的信息。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下将从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取、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遥感专业必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1. 电磁辐射与地球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等物体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各种波段的辐射。
遥感技术利用的核心是通过感测器捕获和记录这些辐射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地面或大气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供后续处理分析。
3. 遥感平台的选择及参数设置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对于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至关重要,需要考虑到分辨率、光谱范围、观测角度等参数,以保证获取到的图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4. 遥感图像的地理坐标系统遥感图像需要具有地理坐标系统以便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投影坐标系统等。
二、遥感图像的获取1. 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航拍和卫星遥感两种,航拍是通过飞机或者无人机等载具进行空中摄影,而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以及遥感平台对地面进行拍摄。
2. 遥感图像的光谱特性遥感图像的光谱范围可以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波段来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其中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物信息。
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图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物体大小,分辨率越高则图像的细节信息越丰富。
一般来说,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目录1.内容概述................................................3 1.1 遥感的定义与重要性.....................................3 1.2 遥感技术的历史发展.....................................41.3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42.遥感系统组成............................................6 2.1 传感器.................................................6 2.1.1 光学传感器...........................................8 2.1.2 红外传感器...........................................9 2.1.3 微波传感器..........................................11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12 2.2.1 数据获取............................................13 2.2.2 数据预处理..........................................14 2.2.3 影像解译............................................152.2.4 结果解释与应用......................................173.遥感图像分类...........................................18 3.1 图像分类基础..........................................19 3.1.1 图像特征提取........................................20 3.1.2 分类算法概述........................................213.2 多光谱与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22 3.2.1 多光谱分类方法......................................24 3.2.2 高光谱分类方法......................................253.3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64.遥感影像处理...........................................27 4.1 影像校正..............................................29 4.1.1 几何校正............................................30 4.1.2 辐射校正............................................32 4.2 影像增强..............................................33 4.2.1 对比度增强..........................................34 4.2.2 色彩增强............................................35 4.3 影像融合..............................................37 4.3.1 多源数据融合........................................384.3.2 多时相融合..........................................405.遥感应用实例...........................................41 5.1 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42 5.2 环境监测与评估........................................43 5.3 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455.4 城市规划与管理........................................466.结论与展望.............................................47 6.1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47 6.2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491. 内容概述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远距离探测目标物体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提取、判定和加工处理的技术手段。
遥感重点知识点总结初中一、遥感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人工或自然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地物进行探测、记录、存储、处理和解译的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类型。
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向地面发射能量,并接收反射或散射回来的能量信号,如雷达遥感;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目标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如光学遥感。
二、遥感技术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辐射和吸收是遥感技术的基础。
2. 光学遥感:通过接收太阳光照射地表后反射、散射的电磁波,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成像可获取地表物体的信息。
3. 热红外遥感:地表物体受太阳辐射后,有自身温度辐射,通过接收地面物体的红外辐射信息,可以获取地表物体的温度等信息。
4. 雷达遥感: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等探测手段获取地表地形、地貌等信息。
三、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获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这些载具可以携带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摄影机、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等,获取不同波段的地表信息。
四、遥感数据处理1. 资料编目和建库:将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整理、编目及存储,形成遥感数据库。
2. 影像地图生成:将遥感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生成数字影像地图。
3. 遥感数据融合:将多种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多源数据,以获取更为全面的地表信息。
4. 遥感数据解译: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地表对象的信息。
五、遥感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气象、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六、遥感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未来,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包括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超分光遥感技术、高性能遥感卫星技术、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等。
遥感领域知识点总结一、遥感技术简介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感知设备(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直接接触被观测对象,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地域的地表信息获取。
在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电磁辐射进行地表信息获取的一种遥感手段。
光学遥感技术可以分为近景遥感和遥驾遥感两种,近景遥感通常使用相机、摄像机等设备,适用于地面观测;遥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远距离地表信息的一种手段。
微波遥感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进行地表信息获取,主要适用于云雾天气下的地表观测。
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冰雪覆盖等信息,对于农业、水资源、气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遥感是利用红外线波段进行地表信息获取的一种遥感手段。
红外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温度、火灾监测、环境变化等信息,对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雷达遥感利用激光雷达进行地表信息获取,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势,主要适用于地形测量、建筑测绘、城市规划等领域。
二、遥感数据解译遥感数据解译是指利用遥感图像对地表信息进行识别、提取、分析的过程。
遥感数据解译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准备、预处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等。
数据准备包括获取遥感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配准等工作。
预处理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处理,以保证图像质量。
信息提取是指根据遥感图像特征,对地表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工作。
信息分析是指对提取的地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工作,从而获取有用的地表信息。
遥感数据解译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像元分类、遥感图像分析、遥感信息系统等。
像元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像元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
遥感图像分析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工作,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纹理分析、形状分析、光谱分析等。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遥感可以利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来进行观测和测量,通过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对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农业、水资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各种遥感数据。
传感器可以利用电磁波、红外线、微波等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到不同波段的数据,从而获取到地球表面的不同信息。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种类型,其中光学遥感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可见光、红外线等光谱的捕捉,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而雷达遥感数据则是通过微波的回波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土壤等。
三、遥感的分类遥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主要是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光学波段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等。
光学遥感主要利用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获取数据,可以在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应用。
雷达遥感则是利用雷达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度、形状、液体含量等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
航空摄影是利用航空器进行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信息,适用于小范围的地面观测。
而卫星摄影则是利用卫星平台进行大范围、中低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宽幅图像信息,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面观测。
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在地质勘探、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是通过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2.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感知地面目标发射的辐射能量,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或电信号,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和信息提取。
二、遥感的分类1.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辐射波段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2. 根据传感器所在的平台不同,遥感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3. 根据获取的数据类型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等。
三、遥感数据的特点1. 遥感数据具有多波段、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连续性等特点。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地貌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3.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解译和数据应用。
四、遥感数据的应用1.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农业资源管理,包括农田监测、农作物遥感调查、粮食产量预测等。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地形测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城市扩张分析等。
3.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保护,包括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
4.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自然资源勘查,包括矿产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等。
五、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 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2. 遥感数据解译可以采用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方法;3. 遥感数据处理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遥感数据库管理、遥感模型构建、遥感影像融合等。
六、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波段、3D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遥感在精准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将使得遥感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加成熟。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
遥感考前必背知识第一章.绪论1. 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应运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的几个部分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任何目标物都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②信息的获取。
我们通常采用传感器或遥感器来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而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③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传感器接收到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
④信息的处理。
我们接收到的遥感数字信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投影变换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数据格式。
⑤信息的应用。
对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3. 简述遥感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 ~ 0.38μ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 – 0.76 μ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 000 μ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 mm ~ 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1外层空间遥感2大气层遥感3陆地遥感4海洋遥感等;4. 简述遥感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察。
遥感平台不受地形的限制,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观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大。
☐时效性(重复观测时间短)。
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事物的动态变化。
提高了观测的实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利用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数据可以反映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可以全天时全天候探测,我们可以有选择的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数据具有可比性。
☐经济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局限性现在我们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故在电磁波谱中,有许多波段的范围有待开发。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常见可见光波段范围。
1. 黑体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2.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吸收。
大气主要成分为分子和其他微粒。
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
其他微粒也有吸收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
大气散射。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使得原来传播方向的辐射强度减弱,而增强了其它各个方向的辐射,二次影响并增加了信号中的噪声成分,降低了RS的质量。
3.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4.大气窗口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大气窗口波段为: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0.3-1.3 μm近、中红外波段。
1.5-1.8 μm 和2.0-3.5 μm ,是白天日照条件好时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中红外波段3.5-5.5 μm ,该波段除了反射外,地面物体也可以自身发射热辐射能量。
远红外波段8-14 μm 。
主要通透来自地物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微波波段0.8-2.5 cm ,全天候观测,而且是主动遥感方式,如侧视雷达。
5.什么是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几类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地物反射波谱曲线: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表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横坐标代表波长,纵坐标代表反射率。
1.植物:a.在可见光的0.55μm (绿)附近有一个小反射峰,在0.45μm(蓝)和0.67μm (红)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带。
b.在0.7~0.8μ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在近红外波段0.8~1.3μm 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形成反射峰。
c.以1.45μm 、1.95μm 和2.7μm 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
2.土壤: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3. 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近红外吸收更强。
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
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
4. 岩石: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
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受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影响。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1.极地轨道高度800~1600km 南北向绕地球运转,依次对东西宽约2800km 的带状地域进行观测。
地球同步轨道高度为36000Km ,绕地球一周24h ,卫星公转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为静止卫星。
观测到地球1/4的面积,由4颗卫星形成空间检测网对某一地区实施20~30分钟获取一次资料2. 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①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度以内,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
②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度,取得的像片称倾斜像片.③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A. 中心投影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形成透视影像。
B. 像片的比例尺C. 像点位移地形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3.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是从传感器的角度来说,体现了空间分辨率的大小。
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
扫描带对应的地面宽度。
4.微波遥感的特点①全天候、全天时工作②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可用来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等。
③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许多地物间,微波辐射能力差别较大,可以较容易地分辨⏹在微波波段中,水的比辐射率为0.4,而冰的比辐射率为0.99。
④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微波对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很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海面风、海浪等)的观测。
⑤提高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5.遥感图像的特征①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②遥感图像的波普分辨率。
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③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
是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④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
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1.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
2.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3.为什么要进行辐射校正?进入传感器的辐射强度反映在图像上就是亮度值(灰度值)。
辐射强度越大,亮度值(灰度值)越大。
☐影响像元亮度值(Digital Number,DN)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的辐射强度②地物的光谱反射率③辐射畸变☐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在数据生产过程中,由生产单位根据传感器参数进行校正☐大气对辐射的影响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大气影响造成的变形。
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散射和透射,其中对传感器接收影响较大的是吸收和散射,在没有大气存在时,传感器接收的辐照度,只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辐照度和地物反射率有关。
由于大气的存在,辐射经过大气吸收和散射,透过率小于1,从而减弱了原信号的强度。
减少了图像的对比度,使原始信号和背景信号都增加了因子,使得图像质量下降。
☐对大气影响的纠正是通过纠正辐射亮度的办法实现的,称作辐射校正。
☐校正方法①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Dark pixel extraction)在于一幅图像中总可以找到某种或某几种地物,其辐射亮度或反射率接近0实际上这些位置的像元亮度不为零。
这个值就应该是大气散射导致的程辐射度值。
②回归分析法(linear regression)4.为什么要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变形,为什么会变形?引起遥感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
②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③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④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⑤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
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图像则有在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
有时根据遥感平台的各种参数已做过一次校正,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作遥感影响相对于地面坐标、地图投影坐标系统的配准校正,以及不同类型或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响之间的几何配准复合分析,以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
5.控制点选取原则A.控制点应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如道路交叉点、河流弯曲或分叉处、海岸线弯曲处、湖泊边缘、飞机场、城廓边缘等。
B.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控制点。
C.图像边缘部分一定要选取控制点,以避免外推。
D.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6.遥感图像增强的主要内容: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I.对比度变换含义: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