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53.50 KB
- 文档页数:12
训诂丛稿读书札记《训诂丛稿读书札记》《训诂丛稿》是中国古代学者贾鲁所著的一本关于训诂学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汉字的解释和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训诂丛稿》这本书进行一些读书札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
一、《训诂丛稿》的作者和背景简介《训诂丛稿》的作者贾鲁,字维鲁,是明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和训诂学家。
他在这本书中以精炼的文字和独特的观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字义、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
贾鲁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明朝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化交流和学术争议非常激烈,但贾鲁成功地以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深厚的学识脱颖而出,成为当时训诂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训诂丛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训诂丛稿》一共分为20卷,包括对汉字形体的考证、字义的解释以及对说文解字的批判与评述。
贾鲁在书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对于研究汉字和古代文化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贾鲁对于汉字形体的考证非常严谨,他通过仔细观察和对比,揭示了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字形的来源,对于解读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贾鲁对于字义的解释非常细致入微,他不仅考虑了字形的构造和用法,更注重从实际应用和文化背景来解读字义。
他认为,字义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只有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字义的深层含义。
再次,贾鲁对于说文解字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评述。
他认为说文解字存在一些局限和缺陷,对于一些古代文字和文化的理解并不准确。
贾鲁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说文解字进行了一些补充和修正,使得对于字义的解释更加准确和完备。
三、《训诂丛稿》的研究意义和影响《训诂丛稿》作为一本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对于汉字的研究和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贾鲁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为后来的学者指明了方向。
他注重从字形、字义和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以求对汉字的解释更加准确和完善。
这种综合研究方法和观点对于后来的训诂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训诂学的心得体会篇一:训诂学学习心得学习训诂学心得我认为训诂就是从多个层面研究古代汉语的,而古代汉语是我国的文化财产,如果不是历代有文人把它们保留并传承下来,或者在某个时期的人们不去学习的话,那么就不有现在的人们在喜庆的生日宴会或结婚庆典时,就不会有司仪或主持人说出那样动听,含有祝福的话语了。
假若这一切都已流失,那么中国的语言历史上将会空白。
通过学习本学科,我对中文专业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写本次论文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思考,,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想在课堂上学会了多少并不重要,学有所思所感,而后有所行动这才是可贵之处。
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鼓励我们要自信,我认为在中问专业的课堂上,自信源于知识的丰富积累。
但说实话,我在一开始并没有选这门课,我感觉,这课会很枯燥乏味,可能会研究拼音,我拼音学得不好,我认为会对我期末的考试不利,但是由于想和寝友一起上课,所以就选了,马上就要结课了,虽然这学期的课,训诂学相对而言是不好过的,对于不上课的同学让他们写感受心得体会很难,但上与不上是要有区别的才公平,但我并不后悔,起码训诂学让我觉得这学期有所收获,从最初,我是在用逃避困难的态度不想选这门课,这也表明我对学习的态度是知难而退,回避,没有对学习的专研务实精神,但经过这短短两个半月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不敢说,我会怎么样,但至少我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训诂学这一学科的。
在训诂学课堂上讲到了许多我以前学过的知识,虽有点印象,却也是只知大概,到现在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高中学过,大学在古代汉语课上也曾是重点讲解的,虽然拿出这篇课文我能读通,但依然不能字字都懂,在训诂学上又一次讲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中的‘恕’字,是原谅的意思,而为何这样解释呢,现在才知道恕在《孝经》中最早提出,是“博爱”的意思,在文中的意思由此演化而来。
而王逸注“以心揆心为恕”中的‘恕’又出自《论语》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
训诂学课堂总结2000字训诂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训练和修辞技巧的学科,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训诂学课堂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语言有关的理论和技巧,通过训练和练习,我们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训练能力和修辞技巧。
以下是我对训诂学课堂的总结。
首先,在训诂学课堂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们了解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
我们学习了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了解了词汇、句子、段落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次,训诂学课堂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修辞技巧相关的知识。
修辞技巧是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我们学习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我们能够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如何运用修辞技巧来进行说服和辩论,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和口才。
再次,在训诂学课堂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练习。
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作业,我们锻炼了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通过不断地练习,我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批评和评价他人的表达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方案。
最后,在训诂学课堂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与文化和社会有关的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风格。
我们学习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了解了古代文人的诗词和辞章,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知识,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训诂学课堂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学习训诂学,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训诂学学习心得]说来话长,上学期期末选课的时候,看到“训诂学”三字,心中甚是疑惑:这是干嘛的?于是百度之:“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
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话说上课几周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内容。
在我的观念中,我以为训诂学就是把古代那些常用的字列举出来,然后一条一条的讲它的意思。
这样多没意思呀!后来上过课才知道,训诂学是根据情境和语境,来推敲那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这样一来,就不是硬生生的讲字的意思,而是有情境有思考,同时也容易记住字的意思。
我感觉到,老师每节课讲一些历史故事,其中有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可能最后还能告诉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时,或而引经据典,或而信手涂鸦,将那些需要训诂的字意讲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这让我学起来更加轻松。
另外,老师会抽同学起来标点,这一点我也觉得很大的考验了同学们的文言文能力。
扪心自问,老师讲过的也没记住多少,主要是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也没有复习。
不过还是有认真记笔记,知道了训诂方式的一些术语:有一般形式的义训、义界,还有特殊形式的互训、形训、声训,推原。
而训诂的方法有观境为训、因声求义、据形索义、词素分析,以及其它几个不常用的方法。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很有必要来上训诂学这个课。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学习训诂学的心得体会.doc
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训诂学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够掌握其中的精髓。
首先,学习训诂学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因为训诂学是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一些经典的篇章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才能够掌握其中的要义。
对于我来说,我通过多次阅读才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每个字的意义和用法的了解非常重要。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每个字的解释,尤其是对于易错字和多义字的理解,在大量的阅读中,我逐渐提高了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学习训诂学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读经典内容并不仅仅是对于字面的理解,更需要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殊性。
在读经文时,需要我们对于内容进行分析,并将经典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将注意力放在逻辑思维的构建上,通过分析和总结,我逐渐提高了对经典内容的理解能力。
最后,学习训诂学需要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耐心。
经典篇章不但文字繁琐,而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看懂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坚信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学习,才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因此,我时常保持耐心和坚持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乐于享受其中的乐趣。
学习训诂学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的收益。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不仅仅学习到了古代文字和文化,还培养了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我相信这将对我的人生和未来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解读和书写规范的学科,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好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书写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训诂学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解读古代文献中的文字。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明确了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了正确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这使得我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能够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意思,避免了误解和曲解。
训诂学帮助我提高了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
其次,训诂学对于书写规范的要求也很重要。
学习训诂学使我明确了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和字形的变化规律,了解了字体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能够正确地书写古代文字,遵循规范的要求,保持文字的美感和准确性。
训诂学的学习让我对字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的书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训诂学还强调了文字的规范和规则。
学习训诂学要求我们遵循文字的规范和规则,正确使用文字,不随意改变和篡改文字的形式和含义。
在我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文字是一个有规律和有秩序的系统,不能随意改变和随意使用。
训诂学教会我尊重文字和尊重规则,不滥用文字和不歪曲文字的含义。
训诂学的学习让我树立了正确的用字观念和文字观念,提高了我的文字修养和文字素养。
训诂学的学习还使我了解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和思想。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了解到古代文字的发展与演变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的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献背后的思想脉络和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学习使我对古代文化和古代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训诂学的学习也有一定的难点和挑战。
首先,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常常具有多重含义和多义性,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耐心钻研和深入理解。
2024年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模版在深入研究训诂学的过程中,我们得以从多个维度剖析古代汉语的丰富内涵。
古代汉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
若非历代文人墨客将其保留并代代相传,或是后人不再学习,今天我们在生日宴会和结婚庆典上所听到的那些充满祝福的言辞,也许将不复存在。
一旦这些文化遗产流失,我国语言历史将出现空白。
通过学习这一学科,我对中文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激发了我对中华古文化的深入思考,这无疑是我最大的收获。
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量并非唯一标准,真正的价值在于学有所思、有所感,并付诸行动。
在训诂学的课堂上,我们回顾了许多曾学过的知识,但此次学习使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我在高中时便有所涉猎,大学期间的古代汉语课程也曾重点讲解。
尽管我能通读全文,但并非每个字都能精确理解。
训诂学课上对“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中的“恕”字的解释,让我了解到其在《孝经》中最早提出的含义是“博爱”,而在文中的含义则是由此演化而来。
王逸在《论语》中注释“以心揆心为恕”,其中“恕”字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
学习古文,我们需要记住涉及的每个字的出处和书目,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对学术研究者的一种要求。
学习古文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处事,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习是成非”这一概念揭示了人们往往习惯将错误当作正确,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错误逐渐被接受并成为通用。
例如,课堂上提到的“望洋兴叹”被误用为“____兴叹”,“掎角”被误读为“犄角”。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走样的古文化令人忧虑。
幸运的是,总有人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其根本。
古文化是值得我们保留的,因为它承载着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学习古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文,更有利于保护并传承古文化。
《训诂学简论》读后作者:游世强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文章对张永言先生的《训诂学简论》一书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从文章的布局、音韵、训诂及训诂方法的实际运用等方面剖析了该书的特点,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这部训诂学著作的了解。
关键词:《训诂学简论》布局音韵训诂作者简介:游世强(1978-),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训诂学简论》作为《词汇学简论》的姊妹篇,是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精练,该书将训诂学的主要方面都介绍到了,读完这本书,再旁及其它训诂学著作,也就容易得多了。
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通读这部著作后的一些感想。
其一,全书的布局相当合理,层次感很强。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说,内容包括:什么是训诂?为什么需要训诂(作者从语言的原因和语言外的原因两方面入手分析)?什么是训诂学?为什么要学习训诂学?以及训诂学与语文学各学科的联系。
第二章:历代训诂述略。
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到宋元明清,作者指出了我国训诂学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训诂学著作举要。
主要列举了《毛传》和《郑笺》、《尔雅》和“群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玉篇》、《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经籍篡诂》、《说文通训定声》、《辞通》(附论《联绵字典》)、《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等,从中可以看出:一、古人的注是很好的训诂材料;二、各种训诂著作风格多样;三、专释虚词的训诂著作出现。
而张先生所列举的都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第四章:训诂方式和训诂用语综述。
一、训诂方式包括形训、声训、义训;二、训诂用语。
如某,某也;曰、为、谓之;谓;斥;貌;犹;言;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当为、当作,并且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是张永言先生的论文代表作,均为书评。
即《论郝懿行》;《论张相》,可以说这两篇论文代表了此类书评的较高成就。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标准训诂学是对古代文献的语音和语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对训诂学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非常认真地学习和探索这门学科。
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学习心得和标准,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对于训诂学的学习来说,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文献和古代文化,包括《尔雅》、《尚书》、《周礼》等等。
这些文献是训诂学的基础,我们需要对其内容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训诂问题。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语音和语法知识,例如声调、音变规律等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训诂学的学习来说,阅读大量的文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文献特点和语音变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训诂学的内容。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其中的训诂问题进行思考,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从而提高自己的训诂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国内外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以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内容。
再次,学习训诂学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除了阅读文献和学习理论知识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实践和应用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训诂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训诂学的实践课程,例如进行古文字的解读和音韵的分析等等。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训诂学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实践和应用,例如使用训诂软件和工具来处理文献,从而提高自己的训诂技能。
另外,学习训诂学还需要注重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
训诂学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学科,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要善于质疑和思考,不仅要了解训诂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和独立思考。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我们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解决训诂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训诂水平。
最后,学习训诂学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
2023年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范文作为一名训诂学专业的学生,回顾我在这一学科的学习过程,我深感收获颇丰。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从训诂学的教材中汲取了知识的营养,掌握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能力,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训诂学的重要性。
训诂学作为研究圣经的一门学科,对于理解圣经的真实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圣经中的词句用法、上下文关系以及历史背景,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解释与理解。
同时,训诂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经文的方法论,使我们能够在面对圣经中的难题和争议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其次,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对于研究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训诂学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和比较,来确定准确的翻译和解释。
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历史文献和背景资料,来还原圣经中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分析和推理,以及寻找不同解释观点的依据和证据。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对于训诂学的学习有帮助,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有借鉴意义。
再次,通过学习训诂学,我对于圣经的理解也得到了提高。
圣经作为一本上下文和背景丰富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训诂学的学习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圣经中的词语、表达方式和结构体系,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信息传达。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开始逐渐意识到圣经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也开始逐渐明白圣经对于我们信仰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最后,学习训诂学也激发了我对于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训诂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学科,没有最终的答案和结论。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们可以参与到学术界的探讨和研究中来,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验证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这种积极参与和贡献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术能力,也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圣经中的智慧。
读《训诂简论》札记 一、陆宗达先生《训诂简论》云“现代汉语疑问句里的语气词'吗’,好象在古代汉语里从未出现过。但是我们由语音的变化线索去推寻,就不难发现唐人诗所常用的语气词'无’,其实就是现代汉语的'吗’。如唐朱庆余的诗句'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书眉深浅入时吗?’白居易诗'强能骑马出来无’就是' 能勉强骑马出来吗?’等等。'无’字古音为mā,汉人还念mā,翻译佛经时的'南无 ’就读nā mā,是'吗’、'无’本同音之证。”
案:以古文献验之“嗎”字始现于南北朝佛经之中,至明以前均为“鳴”字俗写。如南北朝所译之《十诵律》云“不鼓自吗”,《文选》李善注云“李陵诗曰'轩马顾悲吗’”,唐代《四分律行事钞》云“即吗稚集众”及《续高僧传》云“忽听马吗庆逢龙树”,宋代《佛祖统纪》云“马吗曰”,元代《佛祖通载》云“铃鸣邪?风吗邪?”等皆如是。
二、陆宗达先生《训诂简论》云“又如《後汉书·文苑传》所记黄祖杀祢衡一事:'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租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死公云等道’是隐语。'死公’是'鬼’, '云’是'话’,'等’是'什么’,即唐人的'底’,' 道’是'说’。' 死公云等道’ 即'你说什么鬼话’。”
案:李贤注云“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何物”即“何勿”。如敦煌本《启颜录》云“君是何勿人?在此妨贤路”,《世说新语》云“陆逊、陆抗是君何物?”而《新方言》又云“等,何也”,则“等道”即“何勿语”,不当训为“说”。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云“'死公云等道’谓'死公云何语’也。并无别解,重在'死公’二字”,然'云’非训为'话’,其意如《晋书·孔愉传》“人口云云,无所不至。”当训为“纷纭议论”,此处“云等道”即“多说什么话”的意思。 三、陆宗达先生《训诂简论》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这段裏'不替孟明’是左氏记事之语。秦穆公的话自“孤违蹇叔”至至'掩大德’是连续说的。但在说话当中,秦穆公表示了不废孟明为卿的行动。当时穆公用孝服执丧礼在郊次迎接孟明,则孟明必服罪衣自缚见穆公,'不替孟明’可能是指褫其衣、解其缚以表示恢复卿位的行动。”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1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课号:052C07B0 课程名称:训诂学改卷教师:学号:11302001 姓名:梁文骁得分:训诂学心得上了将近一个学期的训诂学,我倍受启迪。
初次接触训诂学时我并不觉得很难,这个对于有一定古代汉语水平的人都有感受。
从表面来看训诂学就是研究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工作,将现代人看不懂的古字用现代的意思表示出来。
很多人觉得训诂学其实跟古代汉语相差不多,何必还要再开设这门课程呢。
起初,在没学过训诂学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当真正学习过训诂学后发现,这之中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简单来说训诂学就是研究古代文字,其研究面相对独立,已字为对象。
而古代汉语则不同,其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整体,包括字词句等,古汉对于古代文献的历史及思想是很有作用的。
学习好训诂,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基础,学习古代汉语则是提升训诂水平的条件。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训诂的存在形式、训诂的表达、训诂的术语及训诂的方法。
课上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宋老师经常是已我们熟悉的文章入手,了解字的一般意义。
再推而广之用陌生的文献来推究其本意或是更深层的含义。
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适合我们,由浅及深的过程也是我们思维的过程。
宋老师推荐我们去看《聊斋志异》,我便也兴致匆匆的去买了一本来读,由于是原版,因此没有释文,起初阅读是还可以了解其大意,但是渐渐到后来,一些关键的字词不能理解,导致无法将前后文贯穿起来,读起来就吃力很多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学习训诂学是恨有必要的,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知道一词多义,明白词类的活用,至少在阅读古文时不会望文生义。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学习训诂学这门学科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训诂学方法和技巧。
下面,我将对我在学习训诂学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后来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首先,学习训诂学需要有深入的文字功底。
训诂学的基础是文字学,只有对古代文字的字义、词义、句义有较深的理解,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文献中的句子和文章。
因此,在学习训诂学之前,我对古代汉字的形体、音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了解,这为我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习训诂学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逻辑能力。
训诂学的核心是对古代文献中词句的理解和解释,而这种理解和解释需要依靠逻辑推理和语言分析的能力。
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注释,学习了许多词句的解释方法和技巧,掌握了一些常见的训诂学法则和原则。
第三,学习训诂学需要具备扎实的文献基础。
古代文献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对古代文献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文献中的内容。
因此,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代文献,了解了不同文献的特点和内容,提高了自己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四,学习训诂学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
古代文献是历史的产物,只有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因此,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学习历史学的知识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了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为我后来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五,学习训诂学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训诂学的目的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辨析事物的能力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通过练习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献中的内容。
第六,学习训诂学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
训诂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的学科,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训诂通论》读书札记关键词:训诂;吴孟复;《训诂通论》吴孟复先生的《训诂通论》著于1982年,次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七个部分,分别为绪论、训诂四讲、附录和后记。
关于此书的写作缘由,吴孟复先生在后记中作了说明,为学院中文系青年师生讲述训诂知识编辑而成。
作为先生曾任教过的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阅读《训诂通论》既是学习,也是沐先贤遗泽。
一在绪论中,吴孟复先生首先就“为什么要学训诂学”、“为什么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能墨守故训”,以及“用训诂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等三个读者们通常最感兴趣的问题作出了解答。
训诂,是指训诂现象,本义指解释古代典籍中的字词,其任务在于“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1]。
训诂学则是对训诂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学科,白兆麟先生认为,“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的科学”[2]。
由此可见,训诂学对研究古代文学、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宋代产生了很多的革新,至清朝训诂学发展到最盛。
众所周知,语言自产生以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献的语言是古人的书面语言,历经多个时代自然也是产生变化的,因此训诂研究者距离文献产生时间越近,越能准确地解释书中的语义,其注解的可信度也就越高。
既然训诂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在我国也很有研究历史,那么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说我们研究训诂学要“尊重故训”;但“尊重故训”并不等于“墨守故训”,更比意味着前人的注解就是绝对正确的。
清代以来的训诂学研究对前人学者的旧说就有很多更正,随着时代发展学者们更可以利用多种考据方式和方法对古书辨伪存真,释其真义。
吴孟复先生从三种情况说明了不能“墨守故训”,但又都必须以故训为主要依据,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而對于我们今天的学习,训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解释词义,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个别词的词义而产生阅读障碍,这种词往往是从字面或语句推断不出来的,这就需要通过训诂来进行解答。
2024年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____年,我有幸在大学里学习了训诂学这门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学科。
在这些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不仅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深刻体会到了训诂学对于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和体验。
首先,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目标。
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词汇、语法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释,从而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训诂学的核心任务是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尽可能地恢复文献创作时的语境和意图。
其次,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训诂学主要依靠对文献的考证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古代文献工具书,例如字典、注释等,对文献中的难字、生僻词进行研究和解读。
同时,我也开始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比对、文字考证等,来验证文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我还发现了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古代文献往往经过多次抄写和传抄,容易出现错误和变异。
只有通过训诂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我们才能辨别出文献中的错误、补充遗漏的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意义。
训诂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文献,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还培养了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首先,耐心和细致是学习训诂学的重要品质。
由于古代文献的特殊性,其中可能存在很多疑问和不确定的地方,需要我们仔细推敲和考量。
其次,扎实的学科知识是我们进行训诂学研究的基础。
只有熟悉古代文献的语境、背景和相关知识,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
最后,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是我们进行训诂学研究的关键。
通过合理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解读古代文献。
在训诂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具备丰富的文献基础和相关背景知识。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一、字词的形音义关系那可是重中之重啊!你想想看,就像盖房子,字词就是那一块一块的砖头,形音义就是砖头的形状、质地和用处。
比如说“解”这个字,它在古文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解(jiě)”可以表示分解、解开,像“庖丁解牛”,这是我们常见的用法。
而“解(xiè)”在古文中还能表示姓氏或者官名呢。
要是搞不清楚这个,就像盖房子用错了砖头,整个理解都会垮掉的呀!二、训诂的方法可得好好掌握。
有互训、递训、同训这些。
这就好比是解密的钥匙啊。
互训就像两个人互相指着说,“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
比如“老,考也”“考,老也”。
递训呢,就像是接力赛,一个传一个。
像“崩,薨也;薨,卒也;卒,死也”。
同训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有共同的名字,像“初、哉、首、基”都有开始的意思。
要是没掌握这些方法,就像在迷宫里乱转,找不到出口的。
三、古代的注释书也是考点满满呢。
像,那可是训诂学的宝藏啊。
你要是把它当成一座宝山,里面的每一条注释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比如说郑玄对的注释,那详细得就像给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把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首诗的背景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要是忽视了这些注释书,哎呀,那简直就像守着金山却去讨饭一样傻啊!四、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这几个概念可不能混淆啊。
古今字就像是祖孙关系,新的字是从旧的字发展出来的。
像“莫”和“暮”,以前用“莫”表示日暮,后来为了区分,就有了专门的“暮”字。
异体字呢,就像是双胞胎,虽然长得有点不一样,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像“泪”和“涙”。
通假字就像是借东西,本来该用这个字,却临时借了另外一个字来用。
比如“蚤”通“早”。
要是把它们弄混了,就像把自己的亲戚都认错了,多尴尬呀!五、词义的引申和演变也很关键哦。
这就像一颗种子长成大树,不断地发展变化。
比如说“兵”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兵器,像“弃甲曳兵而走”里的“兵”就是兵器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拿着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的意思。
再后来又有了战争、军事等意思。
2024年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范文____年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范文尊敬的教授、助教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____年学习训诂学的心得体会。
训诂学作为经院学派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以对经典文献进行解读、注释和研究为主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学习经历,我对于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和研究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体会到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首先,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审定古文,弄通训诂”的重要性。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古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解读,还原出最初的含义和意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任何一项学术研究,都需要充分的细读和理解。
只有当我真正能够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才能真正理解整个文句的意义。
我时常反思自己,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里,我是否过于依赖快速阅读和简单理解了。
通过学习训诂学,我意识到培养一种慢读的习惯,细致品味每个字词的含义和背后的哲学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解读文献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我之前的学习中,我常常认为一句话有一种正确的解释,而其他解释都是错误的。
然而,在训诂学的学习中,我明白了一句话往往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每种解释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内在逻辑。
而训诂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方法和角度来解释同一文献,以期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这种多元性和复杂性使我对于文献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开始尝试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以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献并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最后,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代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通过阅读一些古代文献和注释,我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是多么宝贵和传世。
训诂学家在进行文献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和传播。
在我看来,学习训诂学就意味着接触和学习古代哲学思想,让我对于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训诂方法之声训摘要:训诂学是以训诂为基础,在长期的训诂过程中积累而得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词义。
在解释词义的工作中,声训(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训诂学中可以解决明通假,考方言,求语源的问题。
对训诂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训诂方法声训关于声训的解释对于声训的解释也有不同说法,通常解释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声义同源”理论)寻求或证明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诗经·周南·关雎》疏)。
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训诂的两个法则:1、用词释词(解释词的概括意思,相当于哪个词,用今语解释古语、用当时的标准语言(雅言)解释方言),2、疏通文意(解释词的具体含义、具体色彩,句子的含义,解释句、段、篇)。
近代学者黄侃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推求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体说就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
它同因形求义的方法一样,通过语言的形式去研究容。
但是在释训词义的方法中,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不能说明语源。
黄侃先生说的“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研究言语文字之根本”①就指出了形训的不足。
训诂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语音在词义的训释上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他们不断地探索,也常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
声训一直被认为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该方法在探求语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对于声训,各家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声训的定义和性质加以界定,我们这里转引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中所述的有关声训的各家的不同定义。
②王力《同源字典》: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求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
陆润庠《<诗韵释要>序》中说:“夫识字必由于训诂,而训诂学不外乎音韵。
”这就说明了训诂与语音的关系。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声训,古人也叫“谐声训诂”。
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这种探求语源的方式导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声训又称“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声训的方法就是采用同音或音近的字解释词义,并从声音上寻求词义间的联系。
白兆《简明训诂学》:因声求义,旧称声训或音训,就是寻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黄建中《训诂学教程》:音训,是因音以释义的训诂,即是通过音(字音,词音)的联系而训释字义词义的一种方法。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
这是从有训诂以来就有的一种训诂方法。
郭在贻《训诂学》: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吴孟复《训诂通论》: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推究事务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
因为语音中有音同义通关系的词是用同一音素来表示同一意念的,因而可用音同或音近之字为训,这种训释词义的方法,叫做声训。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从词语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法也称音训。
综上述对于声训,各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不一而足。
声训是一种释义与溯源的方法。
它的运用,首先表现在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解释这种方式上。
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到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出现,就有了从语言学的观点,通过声音去探求词义的专著。
作为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必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
首先结合《释名》来探讨一下声训的价值。
一.由《释名》看声训的价值1.《释名》的价值关于《释名》的作者,史书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是刘珍撰《释名》三十篇(《后汉书·文苑传》)另一说认为是汉末训诂学家刘熙所作,我们这里不是要讨论《释名》的作者问题,所以我们只采用后一说法,认为《释名》系刘熙所撰③。
《释名》全书二十七篇,全部采用了以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解释词义的声训法。
声训法的大量运用,是为了以此来探求字义的语源。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过对语源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先秦时已经可以见到声训的例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孟子·滕文公上)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庄子·齐物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礼记·中庸) ④两汉则是声训发展的极盛时。
.但当时的声训有这很强的政治色彩,而董仲舒则把声训上升到名实关系,天人关系的理论高度。
又由于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都进行声训,所以当时的声训较为普遍。
经过几百年的创造和积累,到了东汉末年,声训材料已相当齐备,已经具备了产生一部总结性声训著作的条件,所以《释名》便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
然而,这部著作不只是声训资料的汇编,它既有总结,又有所开创,完全可以说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性质的专著.正如申小龙所说,《释名》毕竟开启了汉语语源学之源头。
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与保留了古音古训,更在于通过它以严密的条例贯彻声训,丰富和发展声训,人们对声训之于语源探求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对于以音义关系会通词语有了深刻的启发。
⑤2.声训的影响声训在《释名》中得到了系统的贯彻,对深入探讨语源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刘熙在《释名》中大量的运用声训目的就是探求词的语源,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音义关系。
虽然先秦以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释义的声训的方法已被采用,但是在数量上却无法与《释名》中的数量相比.过去只是偶尔使用声训的方法,散见于各家著述中,而《释名》则完全采用声训,系统地推求词的语源。
另外,《释名》是完全从声音上探寻语源,有着朴素的语言学思想,而在它之前的声训的使用,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
因此,当声训被大量而系统地运用于探求词的语源的时候,便在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产生了一个相当地影响。
正是由于这一影响才有了后世的“右文说”,对“因声求义”也有很大的启发。
宋人王子韶在王安石《字说》的基础上,改王安石以意会字形的方法为以同源之意会字形之声符的“右文”说。
较之以往的以声符系源的“个案”分析,“右文”说提出了一种通例。
它将王安石的“会意”区分为“类”与“义”,认为:“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意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⑥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对探求语源,“右文”说以及“因声求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王念孙就古音求古义,不拘泥于形体的治学方法,同样受到声训的影响。
所以声训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在训诂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此外,在同源词研究中,声训又有着重要的价值。
3.对声训的理论思考声训在汉语训诂学体系当中,是作为一种训诂方法而存在的,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说明被解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语之间的语源关系。
⑦显然,声训,特别是《释名》完全是通过词的声音形式来探讨语源,探讨音义关系的。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语言中的词是有理据的,只是由于大多数的理据已经被历史所湮没,无从考证,所以研究起来十分困难。
而声训特别是《释名》则主要从声音角度对词的语源加以探寻。
然而,词的理据是十分复杂的,声训本身有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只是片面的从声音上来探寻词的语源势必会导致牵强附会和穿凿之处较多的毛病。
这一点在关于《释名》的研究和评介中已多有述及,至于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和对待《释名》,这里不打算详细讨论。
语言中,除了少数摹声词以外,似乎看不出其他的词语有何理据可言,但语源学认为词都是有理据的,只是由于多被历史所湮没才无从研究,但已有相当数量的单纯词的理据被探究出来,其中有的就来自于训诂学中对声训的研究。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声训在语源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当然,声训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因为用声训的方法来解释词义,探求词的语源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样的例子是很容易举出来的。
例如:“霸”就有五种声训:⑧《白虎通义·号》:“霸者,伯也。
”《白虎通义·号》:“霸犹迫也。
”《风俗通义·皇霸》:“霸者,把也,駮(驳)也,言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
伯者,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
”另外,词的音义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不能完全从声音上来探求词的音义关系。
当然,声训的运用和影响,无疑对语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声训一.声训性质及发展源流关于声训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
各家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几种:一种是推源说。
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 进而求语词音义的来源,阐明其命名之所以然者。
如《说文》:“天,颠也。
”’《释名》:“天,显也。
”“天,坦也。
”另一种是解释词义说。
即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字义或词义。
如《说文》“衣,依也。
”“侨,高也。
”“恺,康也。
”我国的训诂学向来重视这种训诂方法。
还有一种是兼有上述两种的观点,可谓释义兼推源说。
不管学者们对声训的意见如何分歧,从以上的观点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声训必须以语音为本,探讨的是语言中的音义关系问题。
离开了语音,就无所谓声训。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声训一法起源甚早,先秦时期就已萌芽。
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时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之中。
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
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著,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声训得到全面的推广。
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
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一组同声符的形声字皆受义于共同的声符,又因为声符多数位于字的右边,因此称这种学说为“右文说”,“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
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清代是我国小学的大兴时期,这一时期的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提倡以音求义的训话方法。
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