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汉代儒学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汉代儒学情景问题切入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
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
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学习目标引领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如下:【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执政者奴化臣民○21重学风气○22官僚队伍○23科学技术研究重难疑点探究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都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来解决。
显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另外,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第2课汉代儒学
一,高考要求。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二,课前预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2.董仲舒思想内容、目的、特点:
①内容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目的: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影响:(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
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三,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3.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5.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二),问答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於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列传》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材料四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
(2分)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
(2分)
【答案】
(1)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
(1分)
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
(1分)
(2)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2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分割诸侯领地;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
(2分)
(3)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分)
(4)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
(1分)
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众治”。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