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一、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二、品性1、凸显人性的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2、自学为救国成就大家:沈从文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后来只身来到北京,谋生、自学,“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家。
3、坚韧不拔写作:在北京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
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中仍独立埋头写作。
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倾诉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力,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4、作有独立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他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看虹录作者:薛启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摘要:“水”是沈从文早期创作的主要意象,是其在著名的乡土写作中反复出现的生命意识和作品风格,而到四十年代之后寓居昆明的时期,沈从文开始思考更加抽象的问题,创作心境大变,在《看虹录》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跳动的“火”一般的生命意识。
但是两种意象的转变是具有延续性的,也是对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的概括和表现。
关键词:沈从文;《看虹录》;生命意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一、早期创作:“水”的清澈与流淌如果要找一个意向来概括沈从文的早期创作,最妥帖的无疑是“水”。
他的作品是从湘西湿润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柔软、清澈而饱含着生命的灵性。
沈从文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水对于自己的“教育”:“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1]可以说,湘西的水赋予了沈从文看待自然与人事的世界观——“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2]二、《看虹录》:“火”的热烈与毁灭到四十年代之后寓居昆明的时期,沈从文整个散文表现形式的特点相较于早期散文的清新活泼、诗意情怀,显得完全不同。
首先受到索居向下生活的孤寂、冷漠的影响,二来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已经从三十年代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客观叙写转入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对人生带普遍性的哲理思考在作品中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即便那些对人生现实的具象描绘部分,也往往只是通向抽象思考的引子或象征”[3]。
我们看见不善于逻辑思考的沈从文开始被“应该”的抽象问题所困扰,在精神上受到了“小我”与“巨大世界”的碰撞。
在1943年发表的《看虹录》中,“鹿”、“百合”[4]等带有宗教意味的意象值得分析和讨论,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文本中提到的“火”。
而且这里所说的“火”,并不是在故事中多次客观出现的“炉火”,而是诗人或者疯子说的和诗一样“使生命会燃烧起来的”的“火”,“燃烧后,便将只剩下一个蓝焰的影子,一堆灰。
沈从⽂与《边城》沈从⽂与《边城》沈从⽂湖南凤凰县,现代著名的作家、历史⽂物研究家,苗族⼈,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家族,⽗亲是汉族。
正是⽣活在湘西和⾝体中有着湘西⼟家族⼈的那种⾎统才让他具备了那种少数民族特有的⽓质,并且在⽂章中也才能深刻的体现出⼀种特有的地域特⾊。
他的很多⽂学作品如,《边城》《三三》等有名的代表作,这些不仅是先⽣⼀个时期创作的内容,在⼀定的意义上也是他对于⽣活中现实⼈物的塑造和凝结。
沈从⽂于1988年去世,否则在那个时期他的作品是最接近于诺贝尔⽂学奖的,他的作品不但在中国乃⾄于在世界都有⼴泛的影响。
说起沈从⽂与济南的关系,1931年徐志摩去世,他作为朋友来到济南与徐志摩的家⼈共同料理后事;1956年沈从⽂跟随⽂化考察团再次来到济南,对于济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叙述济南时讲到,“济南给从北京来⼈印象极深的是清净。
街道⼜⼲净,⼜清净。
⼈极少,公共汽车从不满座,在街中⼼散步似的慢慢⾛着,⼗分从容。
”他还特别注意到济南的“住家”:“济南住家才真像住家,和苏州差不多,静得很。
如这么作事,⼤致⼀天可敌两天。
有些⼈家门⾥边花⽊青青的,⼲净得⽆⼀点尘⼟,墙边都长了霉苔,可以从这⾥知道许多⼈⽣活⼀定相当静寂,不⼤受社会变化的风暴摇撼。
但是⼀个能思索的⼈,极显然这种环境是有助于思索的。
它是能帮助⼈消化⼀切有益的精神营养,⽽使⼀个⼈⽣命更有光辉的。
”因为他⽣于江南凤凰县,这样的湘西地域特⾊注定了他的⽣活与⽔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常在⽔上渡船的⽅式写下了很多⽔的⽂字。
“檐溜,⼩⼩的河流,汪洋万顷的⼤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的帮助,我学会⽤⼩⼩脑⼦去思索⼀切,全⽅位的是⽔,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点也亏的是⽔”他对于⽣命的意义对于过去⽣活、未来⽣活追求⼒量的热情洋溢,正是因为有了⽔其作品也如⽔⼀样,⽔是柔软的⼒量,看起来柔弱,但是上德、上善均⽤⽔来⽐喻(上善若⽔、上德若⽔)。
⽐如,沈从⽂讲沉默如⽔,⽽不是⽤沉默是⾦来⽐喻。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田塍.( ) ②手谕.( ) ③猛鸷.( ) ④竹篁.( ) ⑤琅.琅( ) ⑥鳜.鱼( ) ⑦赌骰.( ) ⑧水碓.( ) ⑨竹篠.( ) ⑩信笺.( ) ⑪棒杵.( ) ⑫强悍.( ) ⑬薪饷.( ) ⑭攫.住( ) ⑮缝罅.( ) ⑯狼嗥.( ) ⑰幡.旗( ) ⑱缮.写( ) ⑲臃.肿( ) ⑳雉.媒( ) ○21晒谷簟.( ) ○22傀儡..( ) (2)多音字①帖⎩⎪⎨⎪⎧ 临帖.( )请帖.( )服帖.( ) ②数⎩⎪⎨⎪⎧ 数.学( )数.落( )频数.( ) ③薄⎩⎪⎨⎪⎧ 厚薄.( )薄.板( )薄.荷(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鳜( )獗( )蹶( ) (2)⎩⎪⎨⎪⎧ 腾( )滕( )塍( )(3)⎩⎪⎨⎪⎧ 砺( )粝( ) (4)⎩⎪⎨⎪⎧槽( )糟( )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千篇一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鱼得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举步维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模大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惠而不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孙俊峰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所谓的“成功者”,认为社会不应该千篇一律....,没有人说北大毕业就一定要去当公务员或者去大企业工作。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忘川悠悠。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
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
《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
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
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
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
”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
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看虹录薛启铭 山东省新泰一中高三(13)班摘 要:“水”是沈从文早期创作的主要意象,是其在著名的乡土写作中反复出现的生命意识和作品风格,而到四十年代之后寓居昆明的时期,沈从文开始思考更加抽象的问题,创作心境大变,在《看虹录》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其跳动的“火”一般的生命意识。
但是两种意象的转变是具有延续性的,也是对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的概括和表现。
关键词:沈从文;《看虹录》;生命意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62-01一、早期创作:“水”的清澈与流淌如果要找一个意向来概括沈从文的早期创作,最妥帖的无疑是“水”。
他的作品是从湘西湿润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柔软、清澈而饱含着生命的灵性。
沈从文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水对于自己的“教育”:“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1]可以说,湘西的水赋予了沈从文看待自然与人事的世界观——“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2]二、《看虹录》:“火”的热烈与毁灭到四十年代之后寓居昆明的时期,沈从文整个散文表现形式的特点相较于早期散文的清新活泼、诗意情怀,显得完全不同。
首先受到索居向下生活的孤寂、冷漠的影响,二来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已经从三十年代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客观叙写转入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对人生带普遍性的哲理思考在作品中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即便那些对人生现实的具象描绘部分,也往往只是通向抽象思考的引子或象征”[3]。
我们看见不善于逻辑思考的沈从文开始被“应该”的抽象问题所困扰,在精神上受到了“小我”与“巨大世界”的碰撞。
在1943年发表的《看虹录》中,“鹿”、“百合”[4]等带有宗教意味的意象值得分析和讨论,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文本中提到的“火”。
而且这里所说的“火”,并不是在故事中多次客观出现的“炉火”,而是诗人或者疯子说的和诗一样“使生命会燃烧起来的”的“火”,“燃烧后,便将只剩下一个蓝焰的影子,一堆灰。
《沈从文全集》总目第1卷小说本卷收《鸭子》、《蜜柑》、《入伍后》、《公寓中》。
《鸭子》1926年11月由北新书局初版,为无须社丛书之一。
原目:戏剧,《盲人》、《野店》、《赌徒》、《卖糖复卖蔗》、《霄神》、《羊羔》、《鸭子》、《蟋蟀》、《三兽窣堵波》(附文《关于〈三兽窣堵波〉》);小说,《雨》、《往事》、《玫瑰与九妹》、《夜渔》、《代狗》、《腊八粥》、《船上》、《占领》、《槐化镇》;散文,《月下》、《小草与浮萍》、《到北海去》、《遥夜(一及二)》、《水车》、《一天》、《生之记录》;诗,《残冬》、《春月》、《薄暮》、《萤火》、《我喜欢你》。
《蜜柑》1927年9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
1928年5月再版。
现采用再版本。
原目:《序》、《初八那日》、《晨》、《早餐》、《蜜柑》、《乾生的爱》、《看爱人去》、《草绳》、《猎野猪的故事》。
原书中序无标题。
《入伍后》1928年2月由北新书局初版。
原目:《入伍后》、《我的小学教育》、《岚生同岚生太太》、《松子君》、《屠桌边》、《炉边》、《记陆弢》、《传事兵》、《过年》(戏剧)、《蒙恩的孩子》(戏剧)。
《公寓中》新编集。
集名为编者所拟。
编入1925年至1926年间发表的小说9篇:《公寓中》、《绝食以后》、《莲蓬》、《第二个狒狒》、《用A字记录下来的事》、《白丁》、《棉鞋》、《重君》、《一个晚会》。
戏剧一出:《母亲》。
第2卷小说本卷收《老实人》、《好管闲事的人》、《篁君日记》、《梓里集》。
《老实人》1928年7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
1932年11月由新中国书局再次出版时,书名改为《一个妇人的日记》。
现用初版本。
原目:《自序》、《船上岸上》、《雪》、《连长》、《我的邻》、《在私塾》、《老实人》、《一件心的罪孽》、《一个妇人的日记》。
《好管闲事的人》1928年7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
原目:《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啰》、《怯汉》、《卒伍》、《爹爹》。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沈从文
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
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这是一句真话。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
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
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
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
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用草标各做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
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舌,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伶便的小生物。
到后看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方到河滩边去洗濯,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
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
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
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
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
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叮固在大腿上的蚂蝗,碾坊里的母黄狗,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的起花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起来了。
也是同样的逃学,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若所爬的是竹子,必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便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
雨落大了,再不能做这种游戏时,就坐在楠木树下或庙门前石阶上看雨。
既还不是回家的时候,一面看雨一面自然就需要温习那些过去的经验,这个日子方能发遣开去。
雨落得越长,人也就越寂寞。
在这时节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坏处。
那么大的雨,回家去说不定还得全身弄湿,不由得有点害怕起来,不敢再想了。
我于是走到庙廊下去为做丝线的人牵丝,为制棕绳的人摇绳车。
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这种工人做工,而且这种工人照例又还是我很熟悉的人。
也就因为这种雨,无从掩饰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时,我便更容易被罚跪在仓屋中。
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像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
我得用回想与幻
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
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
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
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
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
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像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
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
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攫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
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
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一点庆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再过五年后,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朗华剩的海边。
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
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
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选自《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