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效度观-湖南师范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6
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
厌恶作为情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长期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然而,心理学中关于厌恶的研究成果却远不如焦虑、愤怒和悲伤等负性情绪如此悦目。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令人厌恶的对象带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另一方面由于厌恶情绪给人们在心身上造成的伤害并不明显,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不大。
近年来,随着进化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回归,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对厌恶的起源、泛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进化心理学认为,厌恶起源于人类对疾病和毒素的原始排斥,是人类行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厌恶这种疾病避免的原始功能在适应性最大化原则下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由此得到不断泛化,从而致使当今人类厌恶心理的成分越发细化丰富。
在进化论指导下的厌恶研究逐渐扩展到道德领域,大量研究发现人类的道德心理与原始的厌恶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1.厌恶的起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 )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
目前,关于厌恶起源的理论主要包括寄生虫避免理论和群体排外理论,前者主要从人与“自然敌对”的相互关系、作者简介:张卓业,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07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进化的观点张卓业曾祥星孔令明摘要: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也是情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对厌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认为人类厌恶情绪源于抵御寄生物和保持种群规模的需要。
现代人类的多种复杂的道德厌恶感与生理厌恶感有着同样的进化根源,人类的道德心理系统有部分是建立在更为古老的进化适应基础之上。
关键词:进化论厌恶适应性最大化具身认知作者简介:曾祥星、孔令明,湖南师范大学07级心理系硕士研究生。
·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5卷总第109期2010年第3期总第264页后者则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对厌恶的起源进行解释。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苟勇摘要:厌恶是人类六种情绪之一,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情绪。
然而,厌恶和其他情绪相比又有些奇特,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强烈遗传特性。
本文通过对厌恶基本概念的认识,分析了厌恶心理研究的现状,并对厌恶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的最新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厌恶习得性脑岛厌恶是什么?厌恶是一种情绪,也是最神秘的一种情绪。
厌恶来自于习得性,并最终成为我们关于自身脆弱和有限的生命的独有认识。
任何触发厌恶的事物,从各种物质、人体结构,再到我们世界观被粉碎,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厌恶。
所有厌恶都会引起回避,但特定的、转瞬即逝的厌恶感是不能被制约的。
厌恶可以是明显的、内在的和简单的,或者是抽象的、哲学的和复杂的。
﹝1﹞1厌恶的定义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
也有学者认为,厌恶是一种内脏情绪,有特定的面部表情,生理体验和行为倾向。
厌恶是有同情心和文明的人的副产品,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鲜明的个体特征,厌恶也具有强烈的遗传性,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的厌恶对象可能代代相传。
2研究现状2.1厌恶的研究方法2.1.1观察法。
观察法为行为假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例如,通过观察2~3岁儿童群体对厌恶的人或物的反应,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区分儿童厌恶情绪表现方式。
观察被试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记录厌恶对象名称。
分析出厌恶的事物往往没有普遍性,但是每个事物可以划分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基本无素,每个元素都构成了厌恶情绪的一个层面。
2.1.2实验法。
厌恶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厌恶量表研究和厌恶认知干预的研究。
厌恶量表由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在读博士期间开发的,它被应用于实验及临床测验,量表中可以回答你的忍耐恶心事物程度。
同时也可以让你知道哪些具体的事物,对被试者有多大“杀伤力”。
厌恶的认知干预研究主要是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厌恶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该方法旨在确定影响厌恶各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论文从教学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相关因素等方面对2000年以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以后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3)3-0005-022013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40期Mar2013*基金项目:论文为西藏民族学院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myQ09)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近十年研究综述周丽(西藏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0世纪70年代,学者阿尔莫(Armor)和伯曼(Berman)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研究”课题中,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存在相关关系,教师教学效能感从此引起关注。
从20世纪90年代起,教师教学效能感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
论文主要介绍2000年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以及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近十年教学效能感研究概况论文从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与结构、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相关研究等方面对近十年国内研究进行概述。
(一)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与结构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是否能成功地帮助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一种信念。
2000年以后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吴国来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
赵福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
徐富明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2019年12期总第452期ENGLISH ON CAMPUS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文/尹 央【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诗歌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歌译者,基于各自的翻译主张,译出了大量的西方诗歌作品。
根据译诗的风格,可以分为三大译诗流派:白话自由体译诗派、白话新格律体译诗派、文言古诗体译诗派。
本文将介绍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以期当代翻译工作者通过回顾当时历史,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三大流派,吸取前人之经验,在之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不偏不倚,客观真实,引进西方文化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译诗流派;白话体;文言体;文化自信【作者简介】尹央,湖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改革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进程中,中国有识之士率先向西方学习,企图引进西方人的制度、思想改变本国落魄滞后的现状,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要的一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诗歌翻译不仅对中国近代诗歌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时间兴起西学之潮流,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学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在社会掀起全面彻底的思想变革,自由、民主、改革等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而言,文学界的“五四时期”由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止。
本文“五四时期”跨度为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30年代初(文珊,王东风,2015),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均很大程度上受到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由此本文将这段时期的三大译诗流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对于当代译者而言有益的一些建议。
二、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1.白话自由体译诗派。
五四运动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白话文浪潮,激进分子更是大肆宣扬全盘废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主张破旧立新。
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对某个体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
A.产品分析B.谈话法C.个案法D.调查法2、当个体在弱光条件下直接观察物体时,往往看不清楚,但稍微移动一下物体,使其成像在视网膜边缘,则会看得清楚些。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视网膜边缘棒体细胞更多 B.视网膜边缘椎体细胞更多C.视网膜中央窝对弱光最敏感D.视网膜边缘对强光最敏感3、人在过度疲劳时会打瞌睡属于()。
A.消退抑制B.分化抑制C.超限抑制D.外抑制4、当我们看到一个客观对象(如飞机),并对这个对象进行可识别加工,这个认知过程至少到达了()层面。
A.感觉 B.注意 C.知觉 D.记忆5、判断“谢谢了”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A.热情程度B.声调C.场合D.表情6、人在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主要是()。
A.α波B.θ波C.β波D.δ波7、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的记忆理论是()。
A.反响回路说B.定位说C.SPI理论D.突触结构说8、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的病人()。
A.说话发生困难B.不能写字、画画C.理解字词的含义发生困难D.听不懂别人说的话9、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是()。
A.任务难度 B.努力程度 C.运气好坏 D.能力高低10、认为“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的心理学家是()。
A.坎农B.兰格C.巴德D.沙赫特11、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属于()。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创造能力12、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最典型的、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一个人各方面行为的是()。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13、关于学习的含义,错误的表述是()。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读书报告青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梁琳20110413017寒假假期,我读了《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书的作者是陈向明,女,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等。
已出版《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等专著多部、学术论文70多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曾任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导师、本科课程改革小组成员、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课程研究》等刊物编委。
主持了教育部和国际组织委托的研究和教育发展项目20余项。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8月初稿于北京大学燕北园,1999年4月修订于英国牛津大学。
作者意识到中国社会科学界目前对质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尚不够了解,便在此书中,把目前关于质的研究的大部分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都加进来。
从全书论述的内容范围来看,主要讲述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全书介绍了质的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说明了质的研究过程、程序和具体操作,描绘了质的研究的理论发展前景。
由前言和六个部分共27章组成。
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结合量的研究给出了质的研究的定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研究课题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所产生的作用、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等;第三部分介绍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第四部分讲的是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第五部分说明了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与量的研究做了比较;第六部分描述了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人格的中国本土化研究述评-----大七真的毋庸置疑吗?张苹平(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文章阐述人格本土化的开端与发展进程,回顾了从照搬西方到自主编制中国人人格问卷的历程。
CPAI因为其正常人群、病态人群二元化较少得到重视。
大七虽然好评如潮但是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在结构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忽略了神经质这一重要的人格维度。
人格中国化不应沉醉于大七的成果,应该重新进行建构。
关键词本土化大七神经质1 前言人格问题是心理学的主要领域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由于现代的心理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人格研究在中国最初也是照搬的西方的原有量表,这对于独特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人格可能不一定适合。
于是,早年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呼吁要结合中国国情来研究人格【1】。
不过时值战乱,心理学的发展受阻,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足够的重视。
开人格研究中国化先河的是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他从60年代开始关注中国人性格的研究,并于1971年与台湾学者李亦园教授共同发起了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讨论会,邀请了12位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医学、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现象。
从那时起,本土化研究成为一种学术势力或运动在全国扩展开来。
1980年台湾召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科学研讨会”,杨国枢在会上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四个层次和研究方向。
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了“现代化与中国化科际研讨会”。
1992年湖北召开了首届“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研讨会。
由此,人格研究中国化运动就逐步在全国形成了一股研究的热潮【2】。
最初人格的中国化研究是引进西方的量表进行修订,类似于酒没有换,酒瓶子换了。
这些修订都是一些枝节问题而已,并没有撼动西方人格体系的根基。
这些引进的量表有EPQ、16PF、MMPI、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等。
修订者们还在全国大规模测试,编制常模,在很多地方有着广泛的运用。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以现代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为指导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的基本理论,影响人群健康的化学、物理、生物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以及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社会医学的实践。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现场调查的方法、个体与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和评价技术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二、考核方式考勤:10%,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70%三、学时分配表课堂讲授部分共45学时学时课堂讨论与实习部分共9学时学时绪论、医学模式与健康观、预防策略和措施 2.5 三级预防策略0.5 人类与环境 6 一日膳食编制 2.5 化学因素与健康 6 研究方法 3物理因素与健康 1.5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3生物因素与健康 1.5食物营养与健康 4.5食品卫生与健康 2社会因素与健康 3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1.5行为与健康 1.5调查研究 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3健康状况评价 3生命质量评价 3社区卫生服务 3合计45 9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任务。
2、熟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发展。
2、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目的。
【授课学时】 0.5学时第一章医学模式【目的要求】1、掌握模式和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演变的规律。
2、熟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内容。
【教学内容】1、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内容。
2、我国社会卫生状况三种类型。
【授课学时】 1学时第二章健康观【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健康观的定义;整体健康的特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