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体验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以及对景点的欣赏方式上。
这些差异丰富了旅游体验,让游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跨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尽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障碍,但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为旅游文化带来了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我们要珍视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让旅游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文化、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景点、欣赏方式、跨文化交流、独特魅力。
1. 引言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概述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而又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体系。
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
二、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思想影响,相对宽容包容。
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信仰上帝,弥撒礼拜等传统宗教活动常见。
三、礼仪习俗不同。
在中国,礼仪非常重要,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规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国家,礼貌和规矩也很重要,但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
四、美食文化差异。
中国菜以口味鲜明、烹饪方法多样著称,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味道的独特。
而西方菜则更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饪的精致。
五、观光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个人情感和情绪对景点的欣赏有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景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景点本身的美学价值。
1.2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促进国际友谊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展示各国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中西方旅游文化区别研究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汉时,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称“圣人之治天下,先文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由此可见,这里“文化”的文治教化之意十分明显。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人类创造文化,同时受到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根本性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是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阐述社会历史发展时,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地理环境,其中后两种分别是平原地区和海岸区域[2]。
在平原流域,居民依靠农业,被束缚于土地上,性情守旧、喜静、思想稳固,过着君主制的生活。
大海附近的居民却具有冒险精神、勇气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形成尽物之性、顺物之情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大陆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典型的思想稳固、含蓄内敛、群族意识强、喜静不喜动等特性。
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
从他们来看,人类的力量虽然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微弱和渺小,但是人类可以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智慧及伟大的斗争精神征服大海,因而人类的气魄比海洋更伟大,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热情豪放的性格[3]。
中西方不同国际旅游体验比较研究国际旅游是人们认识不同文化、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悬殊,因此不同国际旅游体验也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将从旅游观光目的地、旅游文化背景、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比较研究。
首先,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观光目的地的选择。
在西方国家,旅游者倾向于选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目的地,如欧洲的巴黎、罗马等;而中国的旅游者则更喜欢选择自然风光优美的目的地,如张家界、九寨沟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于旅游观光目的地不同的偏好。
其次,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文化背景的影响。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在旅游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旅游者更加注重个人需求和体验,更愿意自由行、个性化定制旅游行程。
而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使中国的旅游者更倾向于参加团队旅游活动,注重与家人或朋友的共同体验。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决定了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
第三,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服务质量的不同。
一方面,西方国家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服务细节和客户满意度。
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使得西方国家成为全球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
而中国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服务态度和语言沟通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是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在逐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游客。
最后,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的差异在于旅游态度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也有差别。
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他们更倾向于自由而放松的旅行方式,更喜欢在旅行中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而中国人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认同感,他们更喜欢参加团队旅游活动,愿意跟随导游的安排参观景点。
这种态度的差异可能会对旅游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西方国际旅游体验存在明显差异。
从旅游观光目的地的选择、旅游文化背景、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态度等多个方面来看,中西方在国际旅游体验上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一)在旅游观上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
不少人认为,旅行和度假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至于工作,那只不过是度假的准备阶段。
在中国,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
中国人旅游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和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
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
去的景点越多越是觉得你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看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他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和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和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和安排,他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看作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和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是以团体包价为主。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
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看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看重。
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
中西方的旅游文化对比,你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1,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史,美洲已经有160年的旅游发展进程,而中国的旅游发展史还是处于初级。
2,游客心理: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游客的旅游是有思想性的和有目的性,计划周密的旅游,而中国人的旅游游客的旅游心理是从众性的,计划盲目导的。
3,旅行社的工作能力,西方已经经过了100多年的锤炼,有着很丰富的接待、设计、组织经验,中国很多的旅行社还在根据中国的游客摸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旅行社管理、经营的方法首先你要知道中西方旅游的差异:从西方人的旅游心理、习惯、兴趣、安排方式去研究相应的对比中国人的的旅游需求特点。
比如中国人的旅游是从众性的缺乏目的性的,而发达国家的游客很理智的有计划的。
中国人的旅游(包括旅行社)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发的国家的旅游已经发展了近150年由于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的不同,中外旅游文化是受文化限制的,中国人和西方让你接受一个食物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中看法。
世界旅游发展史: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旅行和旅游方向。
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要因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规模日趋扩大,他们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城市。
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紧张节奏、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要和对回归自由、宁静的自然的追求;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村变化而忙现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代替,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旅游行业的影响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一〕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就是此文化区别于彼文化的特殊性。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主要集中地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道”,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趋势,这也导致了对个体人格伸张的一种天然的束缚。
这种定型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习惯于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处世之道,人与自然容易到达一种和谐状态,千百年来一贯如此,进而形成了中国人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
而西方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就是基于“天人相分”认识上的,强调人与自然分裂、对立,强调人与自然的斗争,认为人必须依靠知识全面征服自然,这种自然取向促成了西方民族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挑战意识,从而塑造了人们讲求效率、勇于竞争、不怕冒险等外向的行为方式。
2、人与人的关系。
在强调伦理道德的中国文化体系中,比较注重人际关系,为淡化和缓解人际矛盾冲突,便有了“中庸”、“仁”、“礼”等伦理说教,强调服从与秩序,主张协调和宽容。
与传统中国相反,西方文化对人的个性非常崇尚,追求个体的优先地位,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明显的个性精神,受这种文化特点的影响,西方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喜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
3、生活方式。
中国人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悠闲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各种关系的和睦,陶醉于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这使得中国人对世俗生活呈现出温和、内倾的特点。
西方人同样追求享乐,但他们的功利意识非常浓厚,人们努力追逐物质财富,改造和征服自然,从而刺激了西方人工作、获取和创造的积极性。
〔二〕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引言旅游是跨越国界的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各地的文化背景和差异都会对旅游文化产生影响。
本文将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形成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中西方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差异显著。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倡导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
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角色。
这种差异在旅游文化中也会体现出来,西方游客更注重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而中国游客更注重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旅游,追求团体活动和亲情的体验。
2. 艺术与美学观念中西方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个体的表现和情感的宣泄,追求自由和创新。
而中国艺术注重集体的审美标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追求和谐和内涵。
在旅游文化中,这种差异会反映在游客对景点的选择和对旅游产品的评价上。
3. 信仰和宗教文化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注重个体的灵性追求。
而中国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伦理道德。
这种差异在旅游文化中体现为西方游客更注重参观教堂、宗教文化遗址等与宗教有关的景点,而中国游客更注重参观名山、古寺等富有宗教氛围的景点。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1. 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西方游客的旅游产品应注重个体需求,强调个性化和创新。
而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产品应注重社群需求,强调亲情和团队活动。
因此,在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游客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来调整产品的特色和风格。
2. 旅游服务与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服务和体验也产生重要影响。
西方游客更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喜欢有挑战性的旅游活动。
而中国游客更注重团队服务和传统文化的体验,喜欢与亲友一起旅游。
何为旅游文化而此于中国又何为?——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伸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
它既包括旅游者的文化品格、文化需求以及对旅游地文化的感受,包括旅游资源科学而正确的开发,也包括旅游业文化的构建,如为旅游者提供的旨在满足他们心里文化需求的各种旅游产品、专项旅游、各种富有民族和地方风味的服务设施等。
关于旅游文化的特点,理论界诸说并出,论述颇异。
大致说来,旅游文化从其自身的范畴、结构和规律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延续性,三是民族性,四是实用性,五是多样性,六是广泛性,七是思想性,八是时代性。
其中,地域性、延续性、民族性、实用性和多样性,是旅游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受中国文明和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影响,在中国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制约下,中国旅游文化形成了不同于异地他邦的类型和特点,如宗法性、封闭性、伦理性、尚近游黜远游、好群游慎独游的特点,它们贯穿于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始终,对今天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仍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
以下则以中西对比来看中国旅游文化特点:一、在差异的旅游主体文化中见。
不同的民族处在各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中,因此,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标准。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相当显著的。
西方旅游者都具有主动、热情、不畏艰险的外倾性特点,因而喜欢攀岩爬壁、驾船冲浪、跳伞蹦极、拳击赛车等,与保守稳健的中国人颇为不同。
即使同是中国人,处在同一社会环境中的不同社会层次,其旅游爱好、旅游性格和旅游观念等也会因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居住环境、出游工具和闲暇时间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异。
相对来说,上层社会的旅游个性较为矜持和稳健;中层社会比较自信和富有冒险精神;下层旅游者比较保守,通常会以较为狭隘与惶恐的眼光看待世界。
语言研究摘要:翻译不仅仅是汉语与其他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也是另外一种方式,展现西方人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主义,跨文化交际行为,在翻译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就是因为译文读者对原著涵盖创新意识很强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其分歧着手,向读者详细说明中西地理、宗教等原因差异导致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1.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要想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知名人士和学者都一直尝试从不同研究角度来说明文化的概念。
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给出一个大家认可的定义。
大体上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家读者脑海中长期形成积累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一个积累沉淀产物。
准确来说.文化是包含物质之中又行走在物质之外,能够被继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地理、宗教等因素是人类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传承的意识形态。
而文化是语言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中西方文化由于在人文地理、思维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给我们的翻译人员带来了翻译上的困难与挑战。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别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2.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产生影响的概述。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文本和英语导游员的口译翻译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涉及以下几方面。
2.1中式英语的形成。
“中式英语”(Chinglish)就是那种混合的、既不是英语又不是汉语的语言,也常常称为“具有汉语习惯的英语”。
常见的情况是语法不对或带有中文习惯等,它是中国的英语学习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既不符合英语语法和惯用法的一种语言方式,这种受汉语思维影响的“双边”英语,往往是中国人不明白,外国人也更不明白。
2.2文化的缺失造成的词汇的缺失。
词汇的短缺包括词语缺失和更深层次的词义空缺。
词汇空缺主要是由于原词语所担负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一)
摘要: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旅游文化。
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启示。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
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
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
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
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
”〔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
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
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
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
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
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
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
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
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
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和中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种种特征。
由于海洋是宽广的,又是多变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
而中国人则因耕种性而形成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
中西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上,则显出鲜明的特点。
如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
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
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
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
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
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
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
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
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
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
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
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