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引流术的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23.62 KB
- 文档页数:3
VSD负压引流术护理VSD(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负压引流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
以下是关于VSD负压引流术的护理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
一、术前准备:1.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完成入院手续,查明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及过敏史。
3.安排患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等。
4.必要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定VSD的位置和大小。
5.提供充足的床位、医疗器械和药品。
二、术中护理:1.患者的麻醉: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和呼吸,并保持患者通气畅通。
2.手术准备:为医生提供所需的手术器械和物品,确保手术室的严格无菌。
3.手术观察: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脉搏、血压和呼吸频率,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
4.输血管理:根据医生的指示,准备血液制品,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输血。
5.防止感染:保持手术器械和手术场地的无菌,并监测患者的体温和血常规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6.术中交流:与医生和其他手术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传达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的进展情况。
三、术后护理: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2.监测术后异常:特别关注患者术后出血、感染、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恢复室护理:将患者送入恢复室,并与恢复室护士进行交接,提供手术记录和术后护理需要的信息。
4.疼痛控制:提供及时的镇痛药物并观察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
5.伤口护理:对手术切口进行处理和换药,并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或感染的迹象。
6.安慰和教育:及时提供患者和家属需要的信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配合康复训练。
以上就是VSD负压引流术的护理内容,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护士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
三瓶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护理常规【护理评估】要点1、术前评估:生命体征,气胸症状及体征。
2、术后评估:生命体征,引流情况,有效负压,出血及皮下气肿,心理状况。
【常见护理问题】1、有引流管效能减低可能与胸腔闭式引流管等受压、阻塞及负压消失等有关。
2、疼痛与手术切口、胸管刺激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皮下气肿。
【护理措施】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简要说明安置三瓶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负压吸引的目的,意义,简要过程及配合事项,以取得患者理解及配合。
2、指导患者练习行置管体位,告知患者置管时配合事项:不要随意活动,不要咳嗽及深呼吸等,以免术中损伤胸膜或肺组织。
3、配合医生准备好行胸腔引流术的物品,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完好、有无漏气及有效期。
长、短接管分别紧密连接于 A、B 瓶的瓶盖上,长接管上的二通接头紧密连接胸腔引流管。
4、三腔胸腔引流瓶用漏斗加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分别入 B 瓶(8cm)、C 瓶(12cm),并用帽盖旋紧 B 瓶加水口,备好负压吸引装置,检查吸引器压力表是否灵敏完好,调节好负压至 C 瓶长管末端微微冒泡,一般设置为-0.5^1kpa。
术后护理1、保持管道密闭性,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胸腔引流瓶每周更换 1 次。
2、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和性质,保持胸壁引流口敷料清洁干燥。
3、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胸闷、气促,检查气管是否居中,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等。
特别是负压吸引最初阶段,若病人气促等症状改善,紫绀减轻,呼吸音恢复,提示是负压吸引有效。
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悸、咳嗽等,提示可能发生复张性肺水肿,应暂停负压吸引,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4、鼓励患者行肺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气球等,促进肺复张。
5、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不能随意中断吸引,直至 B 瓶无气泡溢出及无水柱波动,且病人症状改善,多为肺组织已复张,可停止负压吸引,观察 24-48 小时未有胸闷不适,经 X 线检查证实肺复张,方可停止拔出引流管。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病医院负压封闭引流术后护理常规一、概念负压封闭引流(VSD, VAC)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
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
二、V SD VAC的作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彻底去除腔隙、创面的分泌物或坏死组织,促进愈合,粘贴上半透膜,可阻止外界细菌的入侵,使之处于封闭状态而进行的引流。
持续负压引流可改变细菌生长环境,减少毒素吸收,彻底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
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同时,由于该术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降低医疗费用,而且可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简单易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三、术前护理1. 心理护理:由于创伤和手术可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积极的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手术的成功案例,让患者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
2. 皮肤准备:术前认真清除术区皮肤上的毛发,污垢,以利于术后半透明膜的黏贴,防止受毛发影响黏贴不严漏气,还可防止细菌滋生,引起切口感染。
3. 消化道准备:术前8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
4 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完成术前导尿、术前用药等工作。
四、术后护理(一)管道的护理.3 VSD 引流负压值为0.04-0.06MPa ;VAC 引流负压值为75-150mmH(g 具体压力值由医生依据病情而定),负压值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创面的愈合。
2引流瓶放于安全位置,保持引流瓶低于伤口60〜100cm,保持局部负压封闭状态。
观察引流量的量、性质、颜色,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密切观察中心负压源是否异常,各接头处半透膜粘贴是否漏气,引流管内液体柱是否流动。
告知患者及家属,翻身时不能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
避免按压敷料,否则,吸附的液体会被挤压到周围皮肤上,导致半透膜粘贴不牢。
(二)饮食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应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
负压封闭引流护理常规一、VSD的适应症:创伤:大面积皮肤缺损,斯脱伤,脱套伤骨科: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肌腱外露或骨外露,慢性骨髓炎合并创面经久不愈合骨筋膜综合征烧伤:陈旧性烧伤创面,新鲜的烧伤创面,如果一期无法植皮其他:糖尿病性溃疡褥疮植皮后对植皮区保护等VSD的禁忌症:癌性溃疡伤口活动性出血伤口二.VSD术后系列护理●常规护理:1.易压迫的部位,如背部,骶尾部等处,应经常更换患者体位,防止压疮,防止维斯第(VSD)材料的引流管被压迫或折叠,因而阻断负压源。
2.应选用透明的吸引瓶,并经常更换,在更换吸引瓶时,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到维斯第材料内,先用钳子夹住引流管,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瓶。
3.在使用VSD方法期间,医护人员需要观察:A负压源的负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125mmH g~-450mmHg(-0.017Mpa~-0.06Mpa).B.维斯第材料是否坍陷。
C.引流管管形是否存在。
D.有无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如以上四点都正常,则无需再做特殊处理。
负压维持时间:1.一次负压密封引流可维持有效引流5~7天,一般在七天后拔除或更换。
2.对于组织床血供较差,面积较大的创口,如手部,足部应行VSD法1~2次,时间应在7~15天。
3.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创面,如碾挫伤,散弹枪击伤等,一般行VSD术2~3次,时间可能长达15~20天。
4.植皮后用WSD法加压打包,负压状态需要维持12~15天。
●特殊情况处理:1.维斯第材料干结变硬:可能是因为密封不严,漏气所造成的维斯第材料脱醇变硬,也可能是因为创面液性被引流被吸引干净。
如前48小时变硬,可以从引流管中缓慢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浸泡维斯第材料使其重新变软,然后再次接通负压,仔细检查密封不确实处,有时可通过贴近材料时,吸到的漏气声来查找漏气的位置,这时需要重新用S﹠N半透明膜密封漏气处。
2.引流管堵塞:有时可见引流管中有一段变干的引流物堵塞管腔,并因此截断了维斯第材料的负压源,致使材料鼓起,不见管形:这时可逆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浸泡10~15分钟,待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重新接通负压源,如有必要需多此操作,甚至更换VSD材料。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后护理_常规一、术后监护1.术后监护室。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后,患者需要转入术后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护。
护士应检查患者的 vitals(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伤口出血、导管位置等情况。
2.心脏监护。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心脏监测,包括监测心电图、心率、心律等指标。
护士应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二、饮食与营养1.饮食。
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饮食,饮食应均衡、易消化、易吸收。
初始阶段,可以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确定饮食种类和进食方式。
2.营养。
三、感染预防1.切口护理。
术后患者的切口应进行定期换药和消毒,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护士应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护理,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并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2.感染控制。
术后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护士应加强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并注意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四、活动与体位1.活动。
术后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逐渐恢复性活动。
开始时应以床上活动为主,如抬腿、活动手指等。
逐渐过渡到辅助着地站立、坐立以及行走训练。
2.体位。
术后患者常常需要保持特定的体位,以减轻心脏负荷或减少创伤。
根据医生的嘱咐,护士应协助患者坐位、卧位及翻身等,并注意避免压迫切口部位。
五、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患者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不良影响。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选用镇痛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六、心理支持手术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护士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给予患者身体和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七、教育与康复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以促进康复。
护士应向患者介绍术后护理事项和预防措施,如如何变换体位,护理切口,注意饮食和休息等。
封闭式负压引流(VSD)
一、术前护理
1. 执行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二、术后护理
1. 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2. 体位根据麻醉方式,安置不同的术后体位,抬高患肢,消除肿胀,以利于
静脉回流与患肢末梢血运的观察。
3. 病情观察
(1)观察全身情况,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
(2)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新鲜。
(3)观察患肢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色泽和温度,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4)观察负压状况,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中心负压为0.02-0.04MPa。
4. 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并做好护理记录。
5. 负压吸引的护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避免管道扭曲、脱落,保持负
压吸引通畅有效。
6. 创面护理保持创面的清洁与干燥,加强基础护理,冬季注意患肢保暖。
7. 功能锻炼抬高患肢指导病人行患肢以外各关节的主动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
收缩:每次30下,3-4次/天,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参考文献:《骨科护理工作指南》2017年1月第1版
拟定:吴**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病医院
负压封闭引流术后护理常规
一、概念
负压封闭引流(VSD,VAC)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
部引流的全新方法。
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
和坏死组织,是外科引流技术的革新。
二、VSD,VAC的作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彻底去除腔隙、创面的分泌物或坏死组织,促进愈合,粘贴上半透膜,可阻止外界细菌的入侵,使之处于封闭状态而进行的引流。
持续负压引流可改变细菌生长环境,减少毒素吸收,彻底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
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同时,由于该术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降低医疗费用,而且可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简单易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三、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创伤和手术可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积极的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手术的成功案例,让患者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
2.皮肤准备:术前认真清除术区皮肤上的毛发,污垢,以利
于术后半透明膜的黏贴,防止受毛发影响黏贴不严漏气,还可防止细菌滋生,引起切口感染。
3.消化道准备:术前8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
4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完成术前导尿、术前用药等工作。
四、术后护理
(一)管道的护理.
1 VSD引流负压值为0.04-0.06MPa;VAC引流负压值为75-150mmHg(具体压力值由医生依据病情而定),负压值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创面的愈合。
2引流瓶放于安全位置,保持引流瓶低于伤口60~100cm,保持局部负压封闭状态。
3观察引流量的量、性质、颜色,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4密切观察中心负压源是否异常,各接头处半透膜粘贴是否漏气,引流管内液体柱是否流动。
5告知患者及家属,翻身时不能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
避免按压敷料,否则,吸附的液体会被挤压到周围皮肤上,导致半透膜粘贴不牢。
(二)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应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
少食多餐,多饮水,以促进感染
性毒素排泄及有效预防便秘。
忌烟酒、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三)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关节主、被动运动。
指导患者进行
远端关节的屈伸、旋转练习及肌肉等张收缩运动等,可促进
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并发
症的发生。
(四)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宣教,
耐心向患者介绍VSD,VAC相关知识,消除其恐惧感,增强治
疗信心。
缓解其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五)注意事项
1 VAC负压引流装置设有报警功能,若装置报警,可能存在压
力不足或粘贴膜漏气,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解决报警状态。
2 VAC负压引流装置应保持良好充电状态,以备停电时使用。
3 每日消毒更换负压引流瓶,引流量占引流瓶(积液罐)2/3
时应更换引流瓶(积液罐)。
手足显微二病房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