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胃癌从基础到临床
- 格式:ppt
- 大小:13.75 MB
- 文档页数:102
第十节胃癌【流行病学】.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5年存活率仅为20%;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
胃癌分布存在年龄、性别、地区及种族的差异。
30岁前发病者较罕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高,50〜70岁达高峰,70岁以后发病率下降。
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2倍;但在年轻患者中女性的发病率则高于男性。
地区分布差异性显著,高低发地区发病率差别近10倍。
常见的高发地区包括日本、中国、中南美及东亚的大部分地区。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及东北等地高;湖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及四川等地发病率较低。
【病因学与病理生理学】胃癌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多途径、多阶段过程。
正常人体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的维持有赖于癌基因、抑癌基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共同调控。
胃黏膜上皮的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如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被抑制、生长因子参与以及DNA-微卫星不稳定等;使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又不能启动凋亡信号,则可能使正常的胃黏膜上皮逐渐进展为胃癌。
(一)环境和饮食因素:迁居美国的日本移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发地区向低发地区移民的胃癌发生率介于原居住地与移居地之间。
第一代到美国的日本移民胃癌发病率下降约25%;,第二代下降约50%;至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与当地美国居民相当。
这些结果提示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某些环境因素,如火山岩地带、高泥碳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等可直接或间接经饮食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
饮食因素是否影响胃癌的发生目前尚存争议。
有部分学者认为,胃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无关。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烟熏食品、咸鱼肉、酱菜等易诱发胃癌,新鲜水果、蔬菜、富含抗氧化剂食品(如维生素A、维生素D)可减少胃癌发生。
长期食用含硝酸盐较高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胃内被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 再与胺结合生成致癌物亚硝胺,可导致胃癌的发生率增加。
胃癌PPT(完整版)•胃癌概述•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策略及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策略•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胃癌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
发病机制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过程,涉及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东亚、东欧和南美洲等地区发病率较高。
地区分布人群特征危险因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吸烟、饮酒、高盐饮食、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都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030201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早期胃癌多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上腹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症状。
分型根据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胃癌可分为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等类型。
其中,腺癌最为常见,占胃癌总数的90%以上。
诊断方法与标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等。
病史采集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检查腹部有无压痛、肿块等异常表现。
体格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等,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及营养状况。
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手段X线钡餐检查通过口服硫酸钡造影剂,观察胃的形态、黏膜及蠕动情况。
采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可显示胃癌累及胃壁向腔内和腔外生长的范围、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利用强磁场中放射波和氢核的相互作用而成像的技术。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多方位成像,对胃癌的术前分期及评估手术可切除性有一定价值。
CT检查MRI检查影像学检查技术将带有摄像头的内镜插入胃内,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胃镜检查在胃镜前端安装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可同时进行胃镜检查和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胃癌形成的几个阶段文章目录*一、胃癌形成的几个阶段1. 胃癌形成的几个阶段2. 胃癌是怎么引起的3. 老年人胃癌晚期症*二、胃癌病人恢复期吃什么好*三、胃癌的治疗方法胃癌形成的几个阶段1、胃癌形成的几个阶段胃癌是癌症的一种,主要病灶在胃部。
临床上,胃癌疾病与其他癌症一样,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中期和晚期。
不同阶段的胃癌治疗方法是不同的,大家需要全面系统的做好身体检查,用以及时治疗。
2、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2.1、幽门螺杆菌感染: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证明,幽门螺杆菌(HP)不仅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而且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
据了解,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
2.2、遗传因素:胃癌有家族聚集性已为一些研究所证明,其原因是由于共同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还是遗传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还有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2.3、胃部疾患:经常胃部出现疾病的人容易患胃癌,特别是常年酗酒、作息不规律或者饮食不当,造成胃出血、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病的患者,可能会由胃部病变,转变为胃癌。
3、老年人胃癌晚期症 3.1、上腹不适,常常觉得隐痛,钝痛。
隐痛,钝痛是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胃痛,疼痛部位以心窝部为主,有时仅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
较典型的疼痛是痛而无规律,进食也不缓解,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逐渐加重,可以为。
部分可以有节律性疼痛,尤其胃窦胃癌更明显,甚至进食或服药可缓解。
3.2、食欲减退,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原因不明的厌食和消瘦,很可能就是早期胃癌的初步症状,多见伴体重减轻,逐渐消瘦,或食后饱胀嗳气,厌恶肉食等,是胃癌比较常见的症状。
将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显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的症状,部分患者是因进食过多会引起腹胀或腹痛而自行限制进食的。
3.3、恶心呕吐,食后膨胀感,轻度恶心、反胃等,典型的机械性幽门梗阻则引起胃扩张呕吐。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县医院2013年版)一、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癌根治术后(ICD-10:43.6;43.99;63.7)行辅助化疗(ICD-10:251.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理诊断为胃癌。
2.胃癌根治手术(D1、D2、D3)术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癌诊疗规范》(2012年),《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2年)。
1.术后无化疗禁忌早开始(第三周前后)。
2.I期原则上不辅助化疗,凡Ib期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辅助化疗:病理类型恶性度高、脉管癌栓、有淋巴结转移、癌面积>5cm、多发癌及50岁以下青年患者。
选用药物可单药或二药联合。
3.II期酌情辅助化疗,可单药或二药联合。
4.III期是辅助化疗重点,可二药或三药联合,不用更多药物联合。
5.体力状况差、高龄、不耐受两药联合方案者,考虑采用口服单药化疗。
6.化疗医嘱(以下方案选一)1)DDP+XELODA 3周顺铂60mg/m2+NS 500ml ivdrip 3h D1卡培他滨1000mg/m2 bid po D1-142)CAPOX 3周奥沙利铂130mg/m2+5%GS500ml ivdrip 3-6h D1卡培他滨1000mg/m2 bid po D1-143)SOX 3周奥沙利铂130mg/m2+5%GS-500ml ivdrip 3-6h D1替吉奥40-60mg bid po D1-144)替吉奥(S-1)3周S-1 40-60mg bid po D1-14 ×1年5)卡培他滨3周卡培他滨1000mg/m2 bid po D1-14 ×24周(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屣门口【夷门】胃癌一权威肿瘤专家解析一、什么是胃癌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胃窦幽门 区最多、胃底贲门区次之、胃体部略少),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
胃的外形与挂着的弯辣椒相似(弯向右侧),上端是胃的入口称为贲门,下 右端为胃的岀口称为幽门,上部称胃底、中部称胃体、下部称胃窦,右侧较短 称为胃小弯,左侧较长称为胃大弯,向腹壁的一面称为胃前壁,向后背的一面 称为胃后壁。
胃壁从内到外(或称从浅到深)山胃粘膜层(主要为粘膜上皮细 胞)、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下层和浆膜层组成。
胃的主要功能:(1)储存. 研磨、搅拌、并向小肠内排入食物;(2)分泌胃酸、各种消化酶等部分消化食 物;(3)产生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内因子(缺乏后易出现贫血)。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每年 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儿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且每年还有2万 以上新的胃癌病人产生出来,胃癌确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旦以40〜60岁多见,男多于女'约为2: lo 其发病原 因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精神 因素等有关,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 胃,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HP )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 位/旦多见于£ «R +二措&空 ? & 乙ft 8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
根据癌组织浸润深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适、隐痛、暧气、泛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部分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症状。
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药、抗溃疡药或饮食调节后疼痛减轻或缓解,因而往往被忽视而未做进一步检查。
随着病情的进展,胃部症状渐转明显,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和贫血等。
史上最全胃癌课件从基础到临床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
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胃癌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治疗进展,本课件将从胃癌的发生机制、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胃癌的发生机制胃癌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细菌感染等均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本节将从这些因素的角度,详细讨论胃癌的发生机制。
1.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胃癌- 胃癌相关基因的突变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 家族遗传胃癌的发生机制及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2. 环境因素:致癌物质与胃癌风险- 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环境因素对胃癌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 常见的致癌物质及其作用机制。
3. 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角色-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的机制及预防策略。
二、胃癌的病理学特征胃癌的病理学特征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详细介绍胃癌的病理学特征,包括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
1. 组织学类型:常见的胃癌亚型- 腺癌、黏液癌、浆液癌等不同组织学类型的特点及其临床表现。
- 基于组织学类型的胃癌分期和预后评估。
2. 浸润深度:T分期与胃癌扩散- T分期在胃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 胃癌的浸润深度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性。
3. 淋巴结转移:N分期与胃癌预后-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机制。
- N分期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三、胃癌的临床表现胃癌的临床表现是指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及早识别胃癌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本节将详细介绍胃癌的临床表现,便于读者对胃癌的早期症状有所了解。
1. 早期症状:消化不良、胃痛等- 早期胃癌常见的症状及其与其他胃部疾病的鉴别。
- 如何通过早期症状进行胃癌的初步筛查。
2. 进展期症状:厌食、恶心等- 胃癌进展期常见的症状及其与全身症状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