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 格式:ppt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17
天气物候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天气物候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有关气象物候的诗句106字令102组1. 咏莲4季图莲,多少风雨若等闲?新春到,只把美名传。
莲,多少爱心洒人间?阳光下,无人可争艳。
(.)莲,为谁1生送缠绵?想起你,夜半犹凭栏。
莲,为谁流芳到永久?只有我,等你1万年。
2. 风风,吹动长袖舞长空。
多少年,吹得两袖清。
风,吹将温馨入梦中。
千万里,来去无影踪。
风,少年吹成白头翁。
人已老,宠辱皆不惊。
风,为我吹落天上星。
化春雨,落地皆无声。
3. 霜霜,寒冷带给小村庄,1夜间,天地换新妆。
霜,令人牵挂我家乡。
告知我:岁月已沧桑。
霜,知我苦读在寒窗。
冻结了:窗前明月光。
霜,劝我从今莫哀痛。
哀痛时,伊人在远方。
4. 雨雨,声声向我诉心曲。
曲未尽,随风轻轻舞。
雨,愁如青丝恨如缕。
抚慰我:温顺如父母。
雨,能否知我企盼苦?降甘霖,人间尽欢呼?雨,点点滴滴似祝愿。
为天下,孕育稻和谷。
5. 雪雪,1年1度喜相约。
轻声问:可曾记得我?雪,常使人间变天国。
在天国:何人不超脱?雪,多少恩怨已忘却?洁如玉,净化魂与魄。
雪,千言万语凭谁说?雪山下,奔腾血与火。
6.云云,日日为谁送温存?这份情,令人惜朱唇。
云,夜夜为谁叩闺门?门开处,不见绿罗裙。
云,梦中与谁做芳邻?醒来时,相伴唯星辰。
云,化作秋雨愁煞人,秋雨过,难过欲断魂。
7.乡村4季图春,花香鸟语飘满村。
细听来,句句是乡音。
夏,村前村后1幅画。
午饭后,纳凉大树下。
秋,有朋来自5大洲。
东海岸,相约看海鸥。
冬,佳节已在喜庆中。
大街上,传来爆竹声。
8. 大雁歌10首(10咏图)雁,可曾梦见你同伴?深夜中,遥闻你长叹。
雁,声似心灵在召唤。
乍闻时,肝肠为你断。
雁,从前雄姿皆不见。
人烟处,从今莫留恋。
雁,奈何带走我思念?留下了:柔情千百万。
雁,今朝又到小客栈。
寻故里,行人驻足看。
雁,带给诗人新祝福。
拘束飞,诗人共企盼。
雁,比翼照旧成1线。
诵读古代诗词,了解物候知识的开场白1. 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代诗词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物候知识的大门呢?就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诗,就告诉我们鸭子能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温度的变化。
咱们诵读古代诗词的时候呀,就像是踏上了一场探索物候秘密的奇妙之旅。
2. 嗨呀,大家!知道吗?古代诗词里藏着好多物候知识呢。
那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小宝藏等我们去挖掘。
比如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这么一写,就把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物候情况展现出来了。
咱们要是诵读这些诗词,不就像是跟着古人的脚步去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吗?多酷啊!3. 哟呵,伙伴们!古代诗词可不仅仅是些优美的句子哦。
它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长者,在给我们讲物候的故事呢。
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这句诗,让我们知道春雨是很应时节的。
要是咱们不读这些诗词,不就像错过了长者的谆谆教诲吗?4.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是否觉得大自然的规律很神秘呢?其实呀,古代诗词里都有答案呢。
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来说,杜牧告诉我们到了秋天枫叶会变红。
诵读这些诗词,就如同在跟大自然对话,这多有意思呀。
5. 嗨,朋友们!想不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了解物候知识呀?那诵读古代诗词就再合适不过啦。
你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描绘出了夏天荷花盛开的景象。
这就像一幅画一样,把物候展现在我们眼前。
6. 哇塞,各位!古代诗词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和古代的物候知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这诗里有鸟儿的活动,不正是物候的一种体现吗?咱们诵读诗词,就像走过这座桥去探索古代的大自然。
7. 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观察物候的吗?在诗词里就能找到答案呢。
就像“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诗里的大雁,它的活动也是物候的反映。
诵读诗词就像是跟着古人一起观察一样。
8. 哟,朋友们!古代诗词可有趣了,还能让我们了解物候。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菜园小记[教学目的]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总体构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
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导语设计一:(媒体显示:MTV歌曲《南泥湾》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场景。
) 由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唱的歌曲《南泥湾》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爱。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曲调悠扬、旋律动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菜园小记》也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表现了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
导语设计二: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
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解说: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运用音像教学手段或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侯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尤其是唐宋诗词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的描绘。
这些描绘自然的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气象、物候的重要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理解唐宋诗词中物候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3、培养学生从古典文学中挖掘科学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物候概念及影响因素: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植物、动物、气象等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这些变化现象与季节、气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唐宋诗词中,许多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影响物候的因素。
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不同地区的物候现象有所不同。
此外,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物候产生影响。
2、唐宋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在唐宋诗词中,物候现象的描绘非常普遍。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就反映了植物的周期性生长和枯萎现象。
而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则描绘了风雨对植物的影响。
此外,唐宋诗词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动物迁徙、气象变化等物候现象的描绘。
这些描绘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气象、物候的重要资料。
3、物候现象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唐宋诗词中物候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古代文化、探索自然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责任。
有关物候的谚语和诗句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泥鳅疯癫,大风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鸟鸣,天空会转晴。
腊梅花向下开,大风卷雪登门来。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蚂蝗不安,预兆有雨,泥鳅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诗人元稹从京师长安贬到湖北,于玉泉(今湖北省当阳县)时,写了《玉泉道中》一诗: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农丰华实,夕水含风凉。
在这首诗中第一次出现"物候"二字。
在没有科学观测仪器之前,人们要掌握农时,自然规律,主要靠物候。
物候是古代做为指示农时以确定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依据。
物候学亦称"生物气候学"。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草木荣枯、候乌来去、降霜下雨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如果说把植物看成季节变换的显示器,那么它的复杂和显示问题的可靠性,是任何仪器都比不上的。
因此,根据物候观测来确定季节变化,是古代最好的科学方法,就是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一、诗人与物候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如《豳风o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物倏现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关庙中心学校(初中部)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董事 授课人: 时间: 课题
学习 目标
1. 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重点 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法 学法 朗诵法 小组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集体智慧 个人设计 教学反思
预习 导学
1.反复诵读诗词,初步了解四首诗词内容。(采取默读
与朗读相结合的法) 2.组内交流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相结合)
找学生背诵几首古诗,检查预习情况 教学生如何分析古诗: 1 诗题 2诗人 3诗句 4注释 对于古诗,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熟读成诵,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教学几首古诗时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 研讨
1.品析诗中精确语言,理解诗中情(先自主思考,再组内交流、组际交流)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4)卢纶《塞下曲》一诗后两句好在何处?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6)自主质疑内容: 2.领悟诗中物候现象,揣摩诗中景 (先自主思考,再组内交流、组际展示) (1) 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你觉得有道理吗?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一句华罗庚认为 “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谈谈你的理解。
(4)“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句作者是从哪些物候现象中联想到的?
《古代诗词中的季节与气候:意象与联想的艺术》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是一扇窥探古人生活与情感的窗口。
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季节与气候的意象,通过联想与借喻来表达世间万物的变化、人情世故以及自然界的美丽与恢弘。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诗词中季节与气候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探索其中的意蕴与艺术。
春天:希望与生机的季节映山红满城,飞絮舞回廊(杨万里《春日》)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古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杨万里在《春日》中用“映山红满城”描绘了盛开的李花,表达了春天的繁华景象。
而“飞絮舞回廊”则生动地表现了春天微风拂动时飞舞的树絮,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年年雪里千家鸟,最是梅花树底春(陆游《示儿》)陆游的《示儿》中又以雪与梅花来描绘春天,展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
他写道“年年雪里千家鸟”,表达了春天即将来临时,雪中的鸟儿开始活动的场景。
最后一句“最是梅花树底春”则将春天与梅花相联系,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独自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坚韧不拔。
夏天:炎热与忧愁的季节夏天来了,昆虫在树上欢快地鸣叫,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香气,女孩们穿着轻盈的裙子在林荫小道上闲逛。
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古人们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景象表达夏天的特点。
仲夏时节,昆虫在树上欢快地鸣叫,正如古人所说的“虫鸣涧底树,花暗深深坞”。
他们用“虫鸣”来形容夏天的声音,给人一种炎热和喧闹的感觉。
而“花暗深深坞”则表达了夏日林荫小道上花朵繁盛的景象,使人联想到炎热的夏天和女孩们轻盈的裙子。
高山流水遇知音(王之涣《登鹳雀楼》)夏天也是思乡之情最高涨的季节。
古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夏天的忧愁与离散的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高山流水遇知音”,表达了他在他乡遇到了知音的喜悦。
这里的“高山流水”象征着孤独与隔离的状态,而“遇知音”则给人希望与温暖的感觉。
秋天:丰收与离别的季节秋天到了,稻谷金黄,果实累累,树叶纷纷落下,落叶如红云飘荡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