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吉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新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地方经济487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林航冰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吉林省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较复杂的环境,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本文主要针对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加以描述,然后根据问题进行详细的对策分析,关键词:吉林省;产业结构;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487-01引言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向,是当地政府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吉林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矛盾急需解决,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变得十分必要,加强吉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吉林省健康稳定发展。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协调目前,吉林省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其中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造成了第一产业结构单一,加上传统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阻碍,难以实现现代化水平。
从人员分配上来说,第一产业劳动人数达到50%左右,在人数分布上出现分布不均的现象。
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其中重工业比例明显要高于轻工业,其中第二产业的人数也最少。
吉林省第三产业最主要包括旅游、贸易、金融、保险等,主要特点表现在第三产业与其他发达省份差距悬殊。
2.产业创新不够吉林省在认识到自身产业结构发展上的问题后,在结合自身资源等方面优势后,也新增了一批信息科技、新能源、新环保等一系列的新兴产业,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吉林省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
首先整体规模化不够,加上缺乏带动力以及竞争优势,因此还不足以形成一个独具创新力的产业链系统。
在技术上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相应的创新意识,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能力。
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它就像是春天的微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压抑了近三十年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
榆林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榆林农村各个方面得到了深远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一、榆林农村改革开放历程三十年的改革的成就向世人显示着卓越的成就,从农村来看改革开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农村改革的突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的决定,改革在农村是从农民的基础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到1983年底,全国农民基本上实行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到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普遍推行,动摇和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实行了政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工作,标致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农户作为从事商品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主体,强化了农村基本生产单位的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大大加强。
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979年以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价格平均上调25%。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种植业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并为其后的农村改革和全棉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初步搞活了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调动了农民多种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1978-1985年七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从40276万元增长到71339万元,净增77%,其中农业总产值从34015万元增加到了55713万元,增加63.8%,农村非农产值从6261万元增加到15626万元,增加150%,非农行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15.5%增加到21.9%。
吉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吉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9.02.23【实施日期】2009.02.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吉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 2009年2月23日)2008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继续解放思想,奋力攻坚克难,推动全省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2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0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6.70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3064.6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442.73亿元,增长16.7%。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3514元,增长15.7%。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4.3:47.7:38.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1%、50.1%、41.8 %。
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6.96%。
图1:2004-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先高后低。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涨幅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农村上涨5.3%,城市上涨5.1%。
分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3%(粮食价格上涨3.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3.4%,衣着类价格上涨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4.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3%。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7.3%,涨幅提高21.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 %,涨幅提高2.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3%,涨幅提高6.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3%,涨幅提高3.4个百分点。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8年农业市场质量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3.12•【字号】吉农市字[2008]91号•【施行日期】2008.03.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8年农业市场质量工作要点》的通知(吉农市字〔2008〕91号)各市(州)、县(市、区)农委(农业局):根据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总体部署,围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落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具体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2008年农业市场质量工作要点》。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执行。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二〇〇八年三月十二日2008年农业市场质量工作要点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奥运盛会隆重举行的关键一年。
中央提出了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整体部署。
做好农业市场质量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全国和全省农业农村工作部署,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省农业市场信息质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指针,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农业标准化为主线,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实行“十项制度”、完善“六个体系”、建立“三支队伍”。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抓好基础建设突出标准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以加快标准制(修)定和实施示范步伐、推动品牌化农业发展为手段,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从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的嬗变看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摘要:农民收入不仅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特别是近10年间,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吉林省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突出抓好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在持币量明显增加的基础上收入结构亦发生变化。
本文在分析其嬗变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于建立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增收致富;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即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以每个农民平均年纯收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
它不仅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特别是近10年间,由于投入驱动、科技带动、政策推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快速增长。
初步摆脱了“粮食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的窘境。
以吉林省为例,近年来由于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
农民在持币量明显增加的基础上,其收入结构亦悄然发生变化。
尽管这些变化是渐行渐进的,但是分析其嬗变的特点。
与其它粮食主产区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建立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有着借鉴意义。
一、整体势头在向好:农民收入变化的运行轨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吉林省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呈现了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1978年到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上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其工资性、家庭经营、财产性和转移性等主要收入来源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得到了较快的增长。
1.工资性收入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渠道比较单一,工资性收入微乎其微。
198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23.4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5.6%,到1995年也不过是165.6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10.3%。
考点36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公元前1700年,古代西亚的苏美尔人创作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业历书《农人农历》,以农夫教子的口吻,讲述了一年的农事进程。
它可能讲述了农夫()A.种植大麦、小麦获得丰收B.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C.掌握了种植葡萄和橄榄的技术D.利用骆马耕种土地,可知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大麦和小麦的原产地,故A项正确;B 项指的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居民,C项指的是古希腊居民,D项指的是南美印第安人,故排除B、C、D三项。
2.“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农业耕作D.建立国家“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采集、渔猎”“磨制石器”和“建立国家”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故A、B、D三项均错误。
3.据《白虎通义·号》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分析合理的是()A.原始农业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神农氏是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古代,人们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生活的年代,人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们劳作。
题干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项;A、B 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欠妥,排除。
4.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地理试题解析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图1]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解析:根据1月平均气温为3℃(高于0℃),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气候,即该地位于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这样第1题可排除C、D。
该地1985年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可以联系油菜的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得出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B。
从饼状图中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可知,1985年到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油菜种植面积减少直至取消种植,蔬菜比重由少到多(1995年最大),花卉种植比重增加,到2005年比重最大。
蔬菜、花卉为商品农业。
该题也可以结合中国农业相关知识作答,“以出口蔬菜、花卉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基地”为我国的出口商品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
第2题正确答案为A。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解析: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上表中只给出了总人口数和人口年龄结构,因此第3题中A、B、C都是干扰项。
分析1982―2000年,总人口的变化:1982―1990年,约增长了3.77倍;1990―2000年,约增长了3.2倍,因此得出人口增长率很高。
再从人口年龄结构看,15~64岁的比例增长很快,因此可判定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故第3题正确答案为D。
结合我国1980年以后人口迁移的知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一大批开放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深圳就是典型,由表中1982年总人口仅为35万,可以排除南京、西安和沈阳,因为它们均为省会城市,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当时已均为特大城市。
2008年农业发展现状2008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一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了亿吨以上,连续五年实现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力度,加强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监管,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与此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产品价格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有效提高。
尤其是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另外,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政府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在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下,农民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进行经营,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这些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问题仍然严重,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其次,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较大的担忧。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农村交通、农田水利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综上所述,2008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未来,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民劳动力流失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清朝,以捕捞野生资源为主的渔业生产空前发展,文献记载当时“有水之处,大半有鱼。
鱼之大小,视水之大小也”。
近年来,特色冷水渔业、休闲渔业、设施渔业、水库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等蓬勃发展,鲑鳟鱼类、河鲈、河蟹等名优品种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35%,“绿色、品质渔业”的品牌形象逐步确立。
读清代渔业地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能体现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A.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多B.产鱼地集中在湖泊C.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D.产鱼地东多西少2.与现代相比,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旺盛 B.冷藏保鲜技术先进C.渔业资源丰富 D.水网密布,水量充沛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A.水质好,品种优B.饵料充足,人工饲料投放少C.交通便利,市场广D.渔获量高,输出量大【解析】本题考查渔业资源开发。
1.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朝渔业生产分布特点的是产鱼地北疆较南疆少,产鱼地集中在河流,产鱼地多分布于盆地边缘,产鱼地西多东少,C正确。
2.从图文材料可知,河流众多,有水之处,大半有鱼,清朝渔业生产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网密布,水量充沛,现代更多的是人工渔业资源丰富,现代人口更多,市场需求旺盛,冷藏保鲜技术更先进。
D正确。
3.有利于渔业品牌形象确立的主要条件是位于偏远地区,受人类影响小,水质好,品种优,A。
相对东部地区来说饵料、交通、市场和渔获量及输出量都没有优势。
【答案】1.C2.D3.A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是东北地区新兴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核心区。
当前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和水稻等为主,2000-三江平原粮食产量由1197万吨增至3605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幅1409万吨,水稻产量增幅1276万吨。
下图示意2000-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三江平原的粮食生产A.农作物单一化特征明显 B.玉米单产较水稻高C.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D.地区专业化程度降低2.驱动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变化 B.农业政策 C.机械化水平D.市场需求3.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 B.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C.土壤肥力下降 D.导致气温和积温升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施的首要任务。
2024届新高考专题15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十四讲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一、单选题1.(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7-2016年人口和粮食10年变化图。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A.甲区域生态脆弱,不利于粮食生产B.乙区域粮食难以自给,需从外省调入C.丙区域地广人稀,粮食增产潜力大D.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粮食产量下降(2022·辽宁丹东·统考二模)马达加斯加适宜耕种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1.2%,实际耕种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9%。
水稻是该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但单产低,时常面临饥荒的风险。
2007年以来,中国专家在马达加斯加培育出了多个优良稻种,使其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下图为马达加斯加水稻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2-3小题。
2.中国专家在马达加斯加培育出多个优良稻种的原因是()A.中国农业技术水平高B.马达加斯加居民饮食习惯不同C.中国消费市场广阔D.马达加斯加自然环境差异较大3.马达加斯加目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应()A.立足国内,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B.加强储备,依赖国际市场进口粮食C.提高单产,全面推进机械化耕作D.开垦耕地,大面积增加西南部水稻种植(2022·浙江绍兴·统考模拟预测)地热能是一种来自地球内部熔岩,以热力形式存在的能量,其储量丰富、稳定可靠,属零碳、清洁能源。
目前,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最广泛方式是地热发电。
下图是2010~2025年(预计)世界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增长百分比变化图。
完成下面4-5小题。
4.下列国家中,地热发电利用最典型的是()A.阿根廷B.埃塞俄比亚C.俄罗斯D.印度尼西亚5.推测2025年(预计)地热发电增速快速回落的最有可能原因是()A.已实现碳达峰B.受其他新能源冲击C.技术仍未突破D.能源总量储备有限(2022·重庆·统考一模)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新教材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试题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一、选择题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下图为“精准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能够反映对农业生产影响程度增强的因素是()A.工业基础B.交通C.市场D.技术2.下列国家发展精准农业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基于发达的传统工业支撑B.以色列基于温室技术和节水灌溉系统支撑C.越南基于丰富的农产品支撑D.中国基于广大的土地资源支撑【答案】1.D 2.B【解析】1.读图结合材料可知,精准农业主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的各方面实现精准控制,主要体现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故选D。
2.精准农业的基础为发达的科技,而以色列的温室技术和喷灌、滴灌等都属于科技投入,故选B。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桑(蔗)基鱼塘”已经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草或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属于A.混合农业B.乳畜业C.水果园艺业D.商品谷物农业4.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桑(蔗)基鱼塘”变成了“杂基鱼塘”,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技术的改进B.劳动力的转移C.市场需求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改变【答案】3.A 4.C【解析】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在基上种植,塘中养殖,属于混合农业,A对。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兴起发展起来的,B错。
水果园艺业不种植花卉、蔬菜,C错。
商品谷物农业没有养殖业,D错。
故选A。
4.“桑(蔗)基鱼塘”变成了“杂基鱼塘”,是随着城市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为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改变的,C对。
与农业技术、劳动力、政策无关,A、B、D错。
故选C。
甜脆可口的库尔勒香梨是我国新疆著名的农产品,近年来畅销全国,虽售价较高,但仍供不应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新疆种植库尔勒香梨的优势自然条件是()①全年热量充足②夏季光照充足③昼夜温差较大④夏季降水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库尔勒香梨能在全国各地同期上市销售,其主导因素是()A.种植技术先进B.交通运输便利C.优惠政策支持D.香梨提前采摘7.库尔勒香梨在北京地区的售价较本地产的梨要高,其主要原因是()①品质优良②劳动力成本高③运输成本高④土地成本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5.C 6.B 7.C【解析】5.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C正确。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变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农村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一、城乡融合的加速在过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资源的向城市倾斜,而农村陷入了资源匮乏和经济困难的状况。
然而,近年来,城乡融合的政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
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
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所替代。
农村地区开始大规模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村地区也逐步发展起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渔业等多种农业产业,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这种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村旅游的兴起农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一些传统的农村村庄和民居也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并开发成为旅游景点。
农村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
四、乡村振兴的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政府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活条件。
同时,政府还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农村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倡农村经济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更加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
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六、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2008年全省水稻良种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正文:----------------------------------------------------------------------------------------------------------------------------------------------------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2008年全省水稻良种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吉农农字〔2008〕252号)各市(州)、县(市、区及开发区)农委(农业局)、财政局:今年国家对水稻良种补贴工作没有出台新的政策和规定,因此, 2008年我省水稻良种补贴工作仍然按照《吉林省2007年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工作方案》进行操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各地在实施水稻良种补贴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农户如实申报、乡(镇)政府组织核查公示、县(市、区)政府进行核查、省、市(州)联合抽查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
每一步都要作到严肃认真,不走过场,坚决杜绝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现象发生。
二、补贴范围根据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文件精神,2008年水稻良种补贴仍然按照以计税耕地面积为基础的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
全省在2003年计税耕地面积范围外新开的水田种植面积,不列入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范畴。
水田改为旱田及任何改变原水田用途的地块,均不得继续申报水稻良种补贴。
三、时间要求为确保水稻良种补贴资金按规定时间发放到种稻农民手中,各地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
(一)农户申报农户按国家政策确定的范围,将今年水稻实际插秧面积向村委会申报,农户申报截止时间为6月15日。
(二)乡(镇)政府核查公示村委会对农户申报面积汇总成册后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组织力量对农户申报面积进行核查,核查后按自然屯张榜公布七天以上,公示时间为6月16日至6月22日。
(三)县(市、区)政府进行核查县(市、区)良种推广补贴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逐乡(镇)进行核查。
2008年吉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新变化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8.02.29 10:49:21
为及时了解今年吉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情况,安排好春耕生产,我们于近日对19个县、1980个农户开展了2008年农民种植意向专题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全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基本稳定,大豆面积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一、今年吉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趋向
据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吉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预计为7685.04万亩,比上年增加109.09万亩,增长1.44%。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522.36万亩,比上年增加19.15万亩,增长0.3%;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84.87%。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内部呈现“两增两减”的变化。
“两增”是:大豆播种面积预计为781.52万亩,比上年增长17.1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11.98%;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为4289.55万亩,比上年增长0.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77%。
“两减”是:水稻播种面积预计为994.79万亩,比上年下降1%,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5.25%;薯类面积预计为149.11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29%。
2、在经济作物中,油料、蔬菜面积增加,瓜果类面积减少。
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继续稳步上升。
花生的面积增长43.4%;瓜果类面积下降0.69%,其中:西瓜面积下降3.39%、甜瓜面积增长63.75%。
蔬菜面积比去年增长13.92%。
二、农作物面积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农民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价格变动来调整种植结构,也就是哪种农产品价格高、出手快,农民就种什么。
1、种植玉米依然是老百姓选择的主要品种。
玉米面积的持续增加,主要是种植玉米相对其它农作物比较好管理,玉米抗灾能力又相对较强。
而且玉米价格一直看好,到现在为止以达到每公斤1.21元左右,种玉米比较好卖,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
所以比较容易调动广大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2、稻谷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水稻价格今年低于去年。
二是缺水灌溉的现象越来越重,从而使成本增加,导致稻谷播种面积下降。
3、油料作物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大豆价格上涨,直接影响植物油价格连续上升,使油料作物价格也接连上升。
4、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由于去年蔬菜价格上涨较快,如吉林省洮南市的金塔辣椒,每公斤鲜椒达2.4元,比去年同期高了一倍多,所以,今年有些农民增加了蔬菜播种面积。
5、甜香瓜面积呈现增加态势。
主要是移栽地膜覆盖技术普遍推广,促进了作物早熟。
去年每公斤价格7.00元左右,经济效益看好。
三、2008年玉米种植前景值得关注
2007年农资价格的上涨,使玉米种植的净利润增幅受限。
对于农民来说,粮食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07年玉米种植收益的趋弱,使08年玉米种植前景不容乐观,对于未来吉林省玉米市场行情走势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吉林省作为中国玉米种植第一大省,由于06年玉米价格高涨,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继续提高,但因为耕地面积已基本利用,因此播种面积增幅有限。
二是玉米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众所周知,玉米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
07年玉米成本的上升主要是受生产资料与服务费用及人工成本增加而影响的,土地成本上升主要是受国家种粮补贴的增加和粮食价格上涨及提高流转地租金的影响。
据调查了解,今年吉林地区每亩玉米生产资料与服务费用为234.21元,比上年增长5.81%。
人工成本为117.9元/亩,比上年增长7.7%。
玉米总成本为544.07元/亩,比上年增长4.29%。
三是部分农户有转种大豆意愿。
大豆市场行情的高开高走,使得部分农民转种大豆的意愿有所增强。
随着新的生产及销售周期重新开始,未来玉米市场行情能否止跌回升,对08年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至关重要。
(来源: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