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 格式:pptx
- 大小:105.05 KB
- 文档页数:36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30期“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9月29日在京举行,本刊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
1问:“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综合国力有何变化?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进程曲折艰难。
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混沌的情况,我国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重,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导向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投资消费促进政策的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
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看起来比以前有所放缓,但这是在很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而且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增长。
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仍然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
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上半年我国依然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
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而不是风险源。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4年消费率提高到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
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4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9%。
三是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
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
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
“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圆满收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转型期。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国家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转型期。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同时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等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便已经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不断催生着新的需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在经济转型期中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全面的调整。
经济转型:从“快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从“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
在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期中,大量的资源和投资被投入到了经济的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当中,这些投资的效益已经逐渐降低。
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在更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方面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民生活:从“基本保障”向“更高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人民生活的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人民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这些新的需求和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
技术创新:要引领经济转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波技术革命的前沿地带,这也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加速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由“技术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转型。
什么是十二五中国的“十二五”是指2011年至2015年期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定的重要指导纲要。
这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面对了国内外各种挑战和机遇,通过坚定的改革举措和科学的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济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在这个五年期间,致力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
根据规划目标,中国GDP年均增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7.6%左右。
“十二五”规划还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五年期间,中国不仅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还推动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水平和保障社会安全,中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还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通过加强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中国努力减少区域差距,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十二五”规划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中国在这个时期依然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同时,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十二五”规划中也包含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总体而言,“十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而制定的重要指导纲要。
通过规划中的各项措施和政策,中国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同时,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十二五总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达到了60.6万亿元。
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9%,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畜牧业生产也取得了显著增长,满足了人民对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
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高。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农艺措施不断改进。
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例如,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药、肥料的科学施用,机械化、智能化农业设备的广泛应用等,都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农村的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交通畅通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采取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措施,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高了灌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了农业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为农业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要进展。
然而,也要看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二五”时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作者:山西省统计局来源:《前进》 2016年第3期山西省统计局“十二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困难局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三大突破”推动“六大发展”,统筹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全省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全省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着力在稳增长方面下大气力,做大文章,全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9188.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802.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至2014年,分别增长12.9%、10.1%、8.9%和4.9%。
2015年受主导产业需求不足,特别是煤炭等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
尽管如此,“十二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依然达到7.9%。
2015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18元,比2010年的26249元增加8769元。
按201 5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624美元。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随着全省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全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96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42.2亿元,年均增长1 1.1%。
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全省经济健康发展、保障民生事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十二五”期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0年的193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43.4亿元,年均增长12.3%。
十二五计划是哪几年标题:十二五计划是哪几年引言:中国的十二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五年规划。
这个规划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
那么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是中国的十二五计划呢?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及其特点。
一、十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中国的十二五计划指的是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期间。
这一时间段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阶段进入到更为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的过渡期。
二、十二五计划的目标与主要内容1. 经济增长目标十二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为主的模式转向以消费和创新为驱动力的新模式。
计划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年均7%以上。
2. 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计划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计划期间,中国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高技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
3. 科技创新十二五计划将科技创新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计划期间,中国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加快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4. 务实开放十二五计划提出了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
中国将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5. 环境保护在十二五计划中,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6. 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还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十二五计划的特点及成就1. 转型升级的初步成果十二五计划期间,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服务业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猛。
“十二五”中国医药工业发展成就综述(一)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3%提高至3.0%。
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8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6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7.4%和14.5%,始终居工业各行业前列。
在规模效益快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量大幅提高,在保供应、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约450亿元,较2010年翻两番。
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下,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210个创新药获批开展临床研究,埃克替尼、阿帕替尼、西达本胺、康柏西普等15个1类创新药获批生产,110多个新化学仿制药上市,中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技术水平提升,PET-CT、128排CT等一批大型医疗设备和脑起搏器、人工耳蜗等高端植入介入产品获批上市。
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代表,我国医药创新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
(三)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国家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中国药典》(2015版)发布执行,药品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全产业链各环节质量管理规范不断健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药品GMP)全面实施。
一批优势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累计600多个原料药品种和60多家制剂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GMP要求。
(四)技术装备大幅升级“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万亿元,规模较“十一五”大幅增长,增速居工业各行业前列,促进了医药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整体跃升。
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生物催化、手性合成、调释给药等先进技术得到产业化应用,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生物药大规模高效培养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新常态下砥砺奋进新发展上书写辉煌——“十二五”时期宁
夏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季翔;焦霙
【期刊名称】《统计与经济》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攻坚期,这一时期即充满挑战、任务艰巨,又砥砺前行、成就辉煌。
五年来,面对严峻多变的区内外发展环境和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季翔;焦霙
【作者单位】宁夏统计局综合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
【相关文献】
1.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十二五”时期重庆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成就综述 [J], 陈阳;
2.创新引领,专业强基——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砥砺奋进、创新发展综述[J], 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3.砥砺奋进促转型铸就辉煌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张掖市社会经济发展综述[J], 何莉;朱垄
4.七十载戮力同心铸辉煌看今朝砥砺奋进谱新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 [J], 李甜
5.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书写新时代美丽河北新篇章——“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械工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情况回顾与总结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脊梁。
机械工业
在我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体现国家产业竞争力以
等方面具有战略性支撑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
场需求低迷,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机械工业由连续多年
的高速增长转入以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为主基调的中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
机械工业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两化融合继续推进,创新
能力日益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转型升级进展明显。
行业基础领域得到
强化,一批高端装备研制成功,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绿色发展理念日渐
深入。
1、行业经济规模保持增长
十二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平稳增长。
机械工业资产总额由2010 年的10.97 万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19.27 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91%。
年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 年的13.96 万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22.98 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48%。
2、重点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十二五时期,我国汽车产量由2010 年的1826 万辆增至2015 年的2450 万辆,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大型拖拉机的产量由2010 年的15569 台增至2015 年的7.7 万台;数控机床产量由2010 年的22.4 万台增至2015 年的23.5 万台;发电设备产量连续10 年产量超过1 亿千瓦。
3、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十二五时期,我国机械产品外贸总额从2010 年的5138 亿美元提高到。
陕西日报:“十二五”陕西经济取得五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陕西历史上经济增长较快、发展质量最好、民生改善最多、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综合来看,“十二五”时期,陕西在经济领域取得五大成就。
量速齐增,经济发展奠定新基础。
“十二五”时期,“陕西速度”、“陕西效率”影响力世人瞩目,全省年均实现GDP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是“十五”时期的5.7倍,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十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2010年,陕西经济总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4年达到1769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创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陕西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达到1871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74亿美元,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突破50%,2014年达到52.6%,标志着陕西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化社会。
质效双提,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
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009年,陕西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2014年达到7640美元,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全省百元GDP财政含量达到17.8元,较“十一五”时期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达到3506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非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126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2.8%,同比增速快于能源工业13.4个百分点。
全省经济增长沿着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轨道稳步前进。
新老结合,多元产业引领新优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突飞猛进,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千万吨以上,苹果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工业产业结构由能源化工主导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多元化支撑转变,非能源工业增长连续三年高于能源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7%,文化产业占比达到5%,服务业占比达到42%。
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全省科技进步指数居全国第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8%,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热点35 十八届五中全会材料一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1.请你列举“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经济: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6 708~;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2 143万吨,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二连增”等。
(2)政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查处违法犯罪的高级干部;贯彻实施“八项规定”,“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
(3)科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讯获得新进展等。
(4)民生:2011年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9 550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等。
(5)国际:成功进行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和上合组织联合军事演习,支援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阔步迈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请你列举国家在建设中采取的积极措施?(1)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等。
(2)文化:中央对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等。
(3)科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等。
(4)教育:教育结构优化调整;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立法。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回眸作者:来源:《农家科技》2016年第01期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总结“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很有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国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开创了“三农”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成就:一、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高点爬坡,来之不易。
不仅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
2014年,我国生产了616万吨棉花、3517万吨油料、1332万吨食糖、7.6亿吨蔬菜、1.5亿吨水果、8707万吨肉类、2894万吨禽蛋、3725万吨牛奶和6450万吨水产品,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是农民。
中央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多种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取得了新的成效。
有三大标志: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1%。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长了近3000元。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
相应的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第三个标志,农村扶贫事业加快发展。
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17万人,5000多万人在“十二五”期间摘掉了“穷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