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道】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创业,年产值超600万
- 格式:docx
- 大小:17.30 KB
- 文档页数:4
泥鳅驯化的财富传奇2011.07.22《生财有道》央视网视频/20110722/118468.shtml 新浪博客视频/m/2175110024主持人肖薇:生财有道,致富从这里起步。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肖薇。
我现在在武汉市郊区的阳逻镇,看到我这身装扮了吗?我给你说,先抱怨一句,一到夏天的时候,导演就分派我穿上水裤,到水里去作业这样的工作,不过今天呢我也没有什么怨言因为我要到去水里捞值钱的宝贝:人参,你可能会说,你就吹吧!武汉没有海,哪来的海参呢!哦!我跟你说:不是海参就是人参,你不信是不是,走,我捞给你看,不过我跟你说,我可不能出洋相,我一定要迅速的再这个水里面把人参给捞出来,给你看哦!兄弟们,现在就把这人参帮我捞出来吧!让大家开开眼,来,一二、起网,快快快快快快,你看这活蹦乱跳的人参,看到了吗?看到了吗?这就是我说的人参,你可能又说我吹牛了,这不就是泥鳅吗?没错,是泥鳅,但是你知道吗?在南方的民间呢,因为泥鳅的营养非常的丰富,所以老百姓就把泥鳅叫做水人参。
画外:在我国南方泥鳅被叫水人参由来已久,因为泥鳅不只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在现代科学分析中因泥鳅体内含有一种类似氨基酸不饱和脂肪栓,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对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人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一带泥鳅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记者:这全部是野生的吗?商户甲:对,纯是野生的,你一天要收多少货?商户乙:一天多的时候。
上万斤的时候也有。
商户甲:一天能卖几吨,几十吨都卖的了。
画外:但是跟常见的淡水鱼不同的是泥鳅的人工养殖至今没有全称突破,目前在市场上的泥鳅大多是野生泥鳅。
记者:你这收过全是野生的吗?这是纯野生的。
商户甲:这是纯野生的,纯野生的,对。
记者:那你这每天的量可能不能保证是完全一样的,是吗?商户甲:是不一样的,别人捞的动,我们才卖得动。
肖薇:水人参你觉得不稀奇,在哪都可以看到,对不对,但是我跟你说想人工养殖泥鳅,所有的技术难关,到目前为止呢,还没能够完全攻克哦!那我今天到这里来呢,就是要找一个说大话的人,这个人跟我说:他说现在的他们的公司,已经把人工全程人工养殖泥鳅的所有难关都攻克了,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这位戴眼睛的大哥,老郑!老郑你好!你好!郑经斌湖北蓝海春鳅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养殖泥鳅七年)肖薇:能让泥鳅,好,你什么时候产卵,你就给我产卵,能做到这个吗?郑继斌:可以,没问题。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陈红农村泥鳅的生态养殖“陈老板,xx建的养殖池准备投放泥鳅苗,急需2万条鱼……”6月21日上午,四川省泸州市纳西曲坝镇莲河村的泥鳅养殖者陈红又接到了泥鳅苗的订单。
陈红说,目前泥鳅苗很受欢迎,顾客几乎每天都买。
只是太忙了。
2013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陈红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几次调查和思考,他瞄准了泥鳅养殖。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试种和培育,陈红泥鳅养殖已从单一的成品发展到泥鳅苗种养殖一体化养殖。
今年陈红预计销售泥鳅苗50万尾,成品泥鳅1.5万公斤,预计直接经济收入约20万元。
辞掉高薪工作,去农场工作,偷老师的技能。
陈红曾经跟随他的同胞到福建的一家化工企业工作。
几年之内,他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公司的骨干,月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近万元,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
“一个300平米的鳗鱼塘,一年能卖6吨成品鳗鱼,毛收入54万元,每亩养泥鳅2-3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去工厂附近的农场,看到农场里一箱箱活灵活现的鳗鱼和泥鳅,陈红被农场火爆的销售场面深深震撼和吸引。
动手吧。
尽管家人反对,陈红还是高收入、稳定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了福建省长乐市的一个水产养殖场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白天,陈红跟着农场师傅搞养殖,下班后,他向农场师傅学习泥鳅养殖、销售等技术。
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来泥鳅养殖的书籍学习。
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了泥鳅及相关养殖技术。
“目前市场上野生泥鳅很少,大部分依靠人工养殖。
泥鳅不仅受欢迎,而且还很贵,每公斤的价格在40元以上……”陈红回到家乡曲坝镇,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一个池塘养殖泥鳅和鳗鱼。
创业初期,调整目标养泥鳅。
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将自己4亩稻田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他从市场上买了近1000斤本地鳗鱼和300斤本地泥鳅,投入养殖。
由于黄鳝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几个月之内,陈红的养殖池内出现了大量的xx黄鳝,当年损失了3万多元。
“第一,养殖池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佚名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在沿淮地区只要提起霍邱县宋店乡南四村泥鳅养殖大王朱术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不仅自己靠养殖泥鳅发了财,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且还带动周边乡镇和县区130多农户依靠泥鳅养殖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总页数】1页(P24-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6.4
【相关文献】
1.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J],
2.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J], 中国农业信息网
3.养殖泥鳅财富多识得真金有几何 [J], 盛世金农网
4.台湾泥鳅发展迅速,广东养殖面积已达万亩——“台湾泥鳅养殖技术交流会(广州站)”纪实 [J], 程纯明
5.“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硫化铜”——论证史可法不是民族英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武隆陈明亿稻田里养泥鳅获取另外的财富帅小伙田里藏宝贝。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看中了家乡的稻米,一时冲动回乡创业,却遭遇重重困难。
阴差阳错赚了点钱,让他以为自己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却没想到差点倾家荡产。
创新是一切进步的源泉,要想赚钱,就要和他人不一样。
只有做他人没做的,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丰厚收获。
看重庆市武隆区的陈明亿,如何从稻田里获取另外的财富。
(《致富经》20171114帅小伙田里藏宝)这里的山上有大片的梯田,而在这片梯田里,除了水稻,还有另外一种东西。
陈明亿:过来过来他就是陈明亿,这片水稻田就是他的,而在稻田里还有着他的另一种财富。
今天,这些游客来到这片已经收割过的稻田里,对陈明亿稻田里的另一种财富一探究竟,然而,即使是陈明亿自己,也不能确定今年的财富到底能有多少。
陈明亿:这个稻茬非常尖,因为是才割的,会割到我们的脚。
所以我们踩的时候尽量去踩稻子的中间,只要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明白了吧。
游客:明白了游客们手里拿着的工具叫做鱼笼,是专门为今天的活动准备的,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到陈明亿藏在稻田里的财富呢?游客:没有,没有很快,游客们接二连三有了发现。
游客:有了有了虽然游客们玩的开心,但是,陈明亿心里却很紧张,因为游客抓到的鱼,并不是他真正期待看到的东西。
终于,一名游客有了新发现。
见到泥鳅,陈明亿总算稍微放下心来。
在这片稻田里,泥鳅是陈明亿财富的重要组成,去年,依靠着泥鳅,他卖出了200多万元,但是,陈明亿的泥鳅多数依靠自然繁殖,他也不知道今年能收上来多少。
这些游客都是受到陈明亿邀请来玩的,陈明亿经常在周末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他宣传和销售泥鳅的重要手段。
活动结束后,有很多游客当场把泥鳅买了下来。
游客:这泥鳅是在他们这里买的,30元一斤呢记者:30块钱一斤游客:对为了保证泥鳅的品质,陈明亿每年都只投入20多斤泥鳅改良品种,其他的都依靠田里的泥鳅自行繁殖,所以,每年能逮上来多少斤泥鳅,陈明亿心里也没有底。
今日农村·新人谱·新农村2020.6沈良从小枕着水乡入梦。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离开收入稳定的通讯行业,回到湖州南浔投身水产养殖。
引进台湾泥鳅,探索“稻鳅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他带领双林镇向阳村村民抱团发展。
这几年,一条小泥鳅助力养殖户“掘金”千万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2009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跟大多数父母希望的一样,留在了城里,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按照既定轨迹,每天重复着单调的生活。
但内心想“折腾”的小火苗,却一直在燃烧。
农村娃出身,他对农业新闻节目蛮感兴趣。
2011年,一则报道中国泥鳅之乡——赣榆县墩尚镇养殖泥鳅致富的故事吸引了他。
看到小小的泥鳅,不仅“吹鼓”了当地养殖户的口袋,还走出了国门。
按捺不住兴奋,他背起行囊去了当地考察。
回来后,他毅然辞了工作。
他到村里了解了一下,乡邻们大多养黄颡鱼、白条鱼,怕缺氧死鱼,常常要夜间巡塘,但效益却不高。
而泥鳅非常耐低氧,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不会出现一般鱼类的缺氧泛塘现象。
他暗下决心——学养泥鳅,学会后带着乡亲们一起养!做农业,光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
他了解到,池塘内的水深、温度、环境等都是影响泥鳅幼苗成活率及抵抗力的关键,而泥鳅幼苗抵抗力的高低决定后期养殖能否成功。
他报了湖州电大的养殖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泥鳅的养殖知识。
然后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水塘,他的养殖事业起步了。
泥鳅养殖并不顺利。
2012年,他最先养殖的是省内消费者青睐的青鳅,但尝试一年后,发现这个品种产量和效益都偏低。
村里的养殖户都在观望,没人愿意跟他一起干。
那时,广东省刚刚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他便打起了这个新品种的主意。
他把想法告诉养殖户,却遭到了一片反对声:“本省人都爱吃青鳅,这种台湾泥鳅以前都没见过,肯定没人买!”有没有人买,市场说了算。
他先后跑遍了杭州、苏州、合肥、武汉等地的水产交易市场,打听台湾泥鳅的市场行情。
情况让他振奋:台湾泥鳅口感鲜美,很受欢迎,而且养殖效益比青鳅高出一大截。
张家敏:小泥鳅养成富民大产业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13期祝新华在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之乡”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只要提到养殖专业户张家敏,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这位泥鳅养殖大王,感谢他带领村民养殖泥鳅走上富裕路。
目前,银河村超过80%的农户养泥鳅,家家人均年纯收入过万元。
一、打工偷艺养泥鳅提到张家敏养泥鳅,那还要从他到养殖场打工说起。
1989年,张家敏从部队退伍回到农村老家,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发现城里人喜欢吃泥鳅,恰恰他们村里不冷不热的气候条件盛产野生泥鳅。
可是野生泥鳅的产量很低,于是他投资1万元在自家的池塘里尝试着把野生泥鳅通过驯化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
可泥鳅养了3个月快要卖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泥鳅纷纷生病——烂鳃,缺乏经验的张家敏束手无策。
那一年,张家敏泥鳅的死亡率高达80%,亏损6000多元,这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从那以后,张家敏再也没有养泥鳅,种过水稻、打过工、也办过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勉强维持生计。
事情在13年后发生了转机。
2002年,一个韩国老板看中了银河村适合泥鳅生长的自然条件,投资建了一个泥鳅养殖场。
张家敏主动要求,到养殖场里替韩国老板打工。
说是打工,其实是“卧底”。
通过一年的摸索,张家敏不但掌握了养泥鳅的整套技术,而且还从韩国老板那里得知,在国内才卖10多元钱/kg的泥鳅,在韩国却卖到160元/kg。
2003年,张家敏又主动辞去了养殖场的工作,筹资10多万元在村里养起了6亩泥鳅。
他首先把泥鳅吃饲料的习惯从夜间驯化到白天,为了给泥鳅增加点美味佳肴,他在池子周围装上电灯,以便泥鳅捕食虫子。
可不知道一亩泥鳅塘到底喂多少饲料合适?饲料喂多了泥鳅吃不完,浪费不说,沉在塘底还容易污染水质,导致泥鳅生病;喂少了泥鳅吃不饱,长不快。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位做饲料生意的老乡跟他谈起一种能浮起来的膨化饲料,才把这个难题解决。
这种膨化饲料,泥鳅的吸收率达到95%以上,成本还低。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和很多地方一样,云南省原阳县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有人却回来重新拿起了锄头,别人眼中没有效益的梯田,在他看来却是一片待开发的金矿。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
在江苏学习了二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李敏(云南元阳县人)回到家乡,看到从小到大玩耍的梯田变成荒地,里很不是滋味,决定租下一片地创业,虽然正值春耕,但是荒废的梯田并不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亩田,带动农户一起养殖泥鳅,春耕期间放到水稻田里养殖,可以实现生态循环种养。
一盆泥鳅的财富密码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1年第4期张珠容江西省抚州市有个名叫张斌华的小伙子,多年前在家乡承包下一块位于水库边上的鱼塘养泥鳅卖泥鳅,还发展大批农户共同养殖泥鳅。
泥鳅产量稳定之后,张斌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自己的泥鳅卖到全国去。
为此,他开始和各地的经销商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令他感到十分纳闷。
有一回,张斌华端着一盆泥鳅去拜访一个经销商,问对方能出多少价格。
这个经销商两眼放光,说:“这个泥鳅好哇,我能出20元一斤!”可张斌华端着同一盆泥鳅问第二个经销商同样的问题时,对方却不屑一顾:“一斤最多给8元吧,我很少进这种货。
”第三个经销商更离谱,一看到这盆泥鳅连连摆手:“这泥鳅不好卖不好卖,就算白送我也不要!”张斌华感到很不解:同一盆泥鳅,为什么有的经销商见了频频点头,有的却连连摇头?他几次想问经销商这是为什么,可对方从不正面回答,只是支支吾吾搪塞着。
张斌华向来敏感,他想:在同一盆泥鳅的不同评价里,一定暗藏玄机。
于是,他有事没事就往各地的大型水产市场跑。
而随着接触的经销商越来越多,他渐渐获知了隐藏在泥鳅行业里的关键信息。
原来,经销商不同出价的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
因为做法不同,所以每个地区对泥鳅大小的需求也不一样。
比如在江西,香煎小泥鳅是最传统的做法。
在刚刚烧热的油里,倒入一寸长的小个泥鳅,用热油煎熟、翻炒,再加入辣椒炒出香味。
在呲呲啦啦声中,这道独具风味的香煎小泥鳅就做好了。
因为要煎透,所以泥鳅个头不能太大。
在上海、杭州等地,人们喜欢用泥鳅来炖汤,因此偏爱中等个头的泥鳅。
东北人则喜欢大锅炖泥鳅,所以大个的泥鳅在那里更受欢迎。
这让张斌华意识到:只有符合当地市场需求,泥鳅才能卖出好价钱。
于是他开始认真了解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个经销商的偏好,并把这些偏好记录下来。
掌握好这个门道之后,张斌华接着给自己的泥鳅认真分级,按大小卖给不同的经销商。
他将泥鳅倒进一种有着狭长缝隙的筛子,比缝隙窄的泥鳅就会从镂空的地方掉下去,比缝隙宽的则会留在筛子上。
张斌华白手起家养泥鳅,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本期视频节目主要内容:江西抚州市东乡区祝家源村的张斌华,他做的傻事接二连三,可他却浑然不知,乐在其中。
看似没心没肺,却是赚钱的一把好手,他识破了一个行业内隐形的财富密码。
泥鳅、鲤鱼、黑鱼、鲶鱼,大的、小的、中不溜儿的,卖啥啥都赚。
这个34岁的小伙子,到底有啥真本事?(《致富经》20180817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叫张斌华,今年34岁。
他白手起家,曾经用了两年时间就身家千万,但却因为性格中的一个缺点在一个月之内事业就惨遭失败。
第二次他卷土重来,改掉这个缺点之后,事业迅速成功,五年中,年销售额以600万、4000万、将近破亿级别的速度增长,这一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曾经做事冲动、急功近利,让张斌华遭受人生重创。
二次创业,他改掉了自己的问题,财富迅速爆发。
我么说想要创业成功,要在外部环境中胜出,更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因为创业也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较量。
47农家之友 2018. 04致富经NONGJIAZHIYOU 红泥鳅,与众不同的商机 2012年7月的一天,潘磊在父亲的泥鳅养殖池里发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红泥鳅。
这个发现,让他很兴奋! 潘磊赶紧跟父亲商量,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泥鳅养殖户,养了10多年泥鳅,养殖经验十分丰富。
但当潘磊说出想养红泥鳅的想法时,父亲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见父亲强烈反对,潘磊就没再坚持,而是提出帮着父亲一起养普通泥鳅,这让父亲很开心。
都说知子莫如父,可这回,他偏偏没看懂儿子的心思。
从2012年8月开始,潘磊跟着父亲学习泥鳅养殖技术。
短短半年时间,就把普通泥鳅的繁育、池塘管理、病害防治等技术全都摸透了。
2013年3月的一天,潘磊跟父亲摊牌,要自立门户养殖红泥鳅。
父亲一听就急了,儿子犯傻,当父亲的必须劝他回头。
可不管怎么劝,潘磊就是不听。
更让他生气的还在后面,儿子潘磊背着他又搞了一个大动作。
2013年5月,潘磊花了30多万元,在父亲的泥鳅养殖池对面流转了200亩地,建成了自己的养殖池。
随后的半年,潘磊从全国各地买来了3000条红泥鳅,算下来又花了50万元。
半年花掉了80万,潘磊背上了败家子的骂名。
那他这80万是哪来的呢? 2008年9月,18岁的潘磊考上了大学。
刚入学两周,无意中的一个发现让他彻夜难眠。
原来,潘磊发现学校外面有那种比较大的休闲食品店,生意都挺好的,但是他们学校没有。
发现商机后,潘磊做了一个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创业。
2008年11月,潘磊开起了自己的休闲食品店。
这时的父亲根本不曾料到,大学期间,潘磊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纯赚了80多万元。
大学毕业后,潘磊为了养殖红泥鳅,把自己的休闲食品店转让给了别人。
但他没想到,养泥鳅可比开店刺激多了。
养殖红泥鳅短短三天时间,买回的3000条就只剩下了2000条!有1000条红泥鳅,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从3000锐减到20,养殖路上的致命打击 这天上午,潘磊和往常一样到养殖场喂泥鳅。
回乡创业余彪养泥鳅大学生带富村民-养殖
技术
泥鳅是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桂阳自然村大学毕业生余彪回乡创业养泥鳅,在他创业有成之时,他让吸纳更多的村民加入养殖队伍,让一方村民养泥鳅致富。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芜太公路边的桠溪镇花义村小史家自然村泥鳅养殖基地,这里是用围养殖的重点泥鳅孵化育苗基地,今年29岁的余彪是基地养殖的负责人,毕业于江苏农林技术学院,毕业后很想回乡创业,当他看到市场泥鳅养殖前景看好,从2010开始小规模养殖泥鳅,目前产业面积巳达500余亩,涉及花义.韩桥和镇南三个行政村。
在泥鳅养殖塘口,余彪向记者展示用插操捕的成品泥鳅,这些都快进入销售期了。
据余彪介绍,刚开始养殖的是本地泥鳅,从去年8月份开始从市场上引进台湾泥鳅养殖[https:///],并从种苗引进到孵化育苗至养殖进行整套过程,根据温度2到3月便可以销售,养殖的泥鳅销售到重庆.成都.连运港(出口韩国)苏锡常等地,每公斤售价达到30元左右。
余彪介绍说,为了防鸟防蛇等对泥鳅的伤害,他现在每亩对池口设立了钢架围,加上每亩泥鳅苗和其它
养殖成本的投入,亩产量均在1000公斤的泥鳅收入,利润上万元不成问题,每年每亩可以二次养殖泥鳅利润可观。
余彪去年销售泥鳅8万多斤,收入100多万元。
他为了做大泥鳅养殖产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关心下,专门成立了南京润丰源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以科学养殖的方式,通过平时实践经验和向相关专家学习养殖技术。
余彪表示,现在当地很多村民已加入他养殖泥鳅的行列,他要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带富一方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下一步他将再扩大养殖规模200亩,还将通过提供种苗.养殖技术和泥鳅回收,吸纳当地更多的村民加入泥鳅养殖行列,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繁殖培育泥鳅快速致富王胜明是蕲春县株林镇矿山村七组村民,51岁。
拥有养殖水面20亩,从1985年开始从事水产养殖业以来,一直是养常规鱼类,先后养过鱼种、成鱼,经历过人放天养到精养的阶段,养殖效益虽说年年都有所增加,但幅度都不大,亩平纯利总在1000-2000元之间波动。
面积只有这么多,怎样提高养殖效益,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结。
为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他多次到县、镇水产部门咨询,并四处打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单位面积的效益得到提高?经过认真比对,从1990年起,他开始尝试进行鱼苗繁殖,购回家鱼亲本,添置繁殖鱼苗设施。
为尽快掌握鱼苗繁殖技术,他认真学习,不断摸索,并向水产技术人员请教,当年就获得成功。
到2009年,已能繁殖白鲢、花鲢、草鱼、鳊鱼、鲫鱼等多个品种,总计繁殖鱼苗能力达6000多万尾,每年自产3-4厘米夏花出售都在1000万尾以上,每年的产值都稳定在10万元以上,纯利超过6万元,亩平纯利超过3000元。
2010年,在继续保持四大家鱼繁殖的基础上,他又把目光瞄向市场,开始钻研泥鳅繁殖技术,并把鱼池改建成10多个小池,分养家鱼亲本和泥鳅亲本以及用作夏花培育池,购回泥鳅亲本1500多kg,精心培育,当年就繁殖出泥鳅苗1000多万尾。
2011年繁殖泥鳅苗3000多万尾,其中培育成3-4厘米左右的夏花苗出售800多万尾,总产值达30多万元,纯利超过15万元。
亩平纯利达7500元。
为本县和邻县水产养殖户发展泥鳅生产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关阅读:泥鳅亲鳅的培育截至2012年9月底,他已成功繁殖家鱼苗6000万尾,泥鳅苗4500万尾,每万尾售价50元,其中培育成3-4厘米泥鳅夏花苗出售500万尾,每万尾售价800元,且供不应求,总产值超过50万元,纯利超过20万元,亩平纯利超过1万元,他所创造的单位面积的效益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是遥遥领先的。
为此连续六年被水产部门遴选为全县渔业科技示范户,今年又被镇水产部门推荐为全县十佳水产养殖能手候选人。
养殖泥鳅赚钱吗?四川达州创业者分享泥鳅养殖致富经泥鳅是很多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它不仅营养丰富,富含的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而且也成为近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新兴项目。
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赵家镇芦陵村,就有一个泥鳅养殖基地,泥鳅养殖创业者唐先军创办的达川区鑫和源养殖场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种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子。
“小时候会去捉泥鳅玩,还能给家里加菜,可我从没想过养泥鳅赚钱。
”唐先军告诉记者,他开始养泥鳅也是机缘巧合,“2013年初,我回到家乡,看见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村里老人居多,现在在农村,年轻人在家创业比较少。
泥鳅俗称‘水中人参’,药用价值、滋补价值、需求量比较大,像重庆还有泥鳅火锅。
这两年我做过调查,达州泥鳅的需求量也大起来了,觉得养殖泥鳅应该有很好的前景,便萌生了在家乡养殖泥鳅的念头。
”从最初的几亩,到如今的100多亩,他的泥鳅池塘不断增多,目前初具规模,预计2015年产量20吨以上,年产值80万元,明年将继续扩大到200亩左右。
唐先军还给记者介绍起泥鳅养殖的一些关键技术:在泥鳅养殖中,水质会影响泥鳅的生长状态。
泥鳅需要含有丰富天然饵料的肥水,水的透明度在15-20厘米,要求水不能太干净,太干净不利于泥鳅的生长;水要有肥度,水肥的话里面会产成一些微生物,比如轮虫、藻类等,可以节省人工饲料;随着泥鳅的生长,要适时向池塘中注水,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
唐先军向记者介绍道,“我的泥鳅养殖场由于是露天而建,而且靠近山边,池塘中养殖的泥鳅总是成为鸟儿们的美餐,这让我很是头疼。
思前想后,我在整个养殖区域上面打上木桩,拉起了防鸟网。
泥鳅天敌比较多,比如说夜鹭、白鹭对泥鳅养殖的危害比较大,盖了网之后,泥鳅损失降低,效果非常明显。
”养泥鳅的效益怎么样呢?唐先军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2015年年初,我投入了近100万元,经过几个月的饲养,现在池塘里平均每亩20-30万尾鳅苗,至少有两三千斤泥鳅的收获。
养泥鳅的欧正炫40出头的欧正炫,是黎平县高屯镇绞便村人。
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进工厂、跑销售,做生意,一直“人在江湖”,锻炼出了不同于普通农民的胆识、合作意识和坚韧意志。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网上了解到,养殖泥鳅效益可观。
便一门心思钻进去。
2011年,他和6个乡亲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投资,成立泥鳅养殖合作社。
养殖场就选在欧正炫家对门的陆寨组,流转水田20余亩。
出师不利欧正炫是个直爽人,通过考察与安徽某养殖场达成购苗协议,以每公斤60元的单价,购买泥鳅苗8000公斤。
按对方要求将款打到了对方账上,回到老家,等公司送苗上门。
谁知,泥鳅经长时间颠簸,长途跋涉来到贵州,“晕车”兼“水土不服”,进入新环境后,不吃不喝,只是不停地翻跟斗,大部分筋疲力尽而亡。
欧正炫眼睁睁地看着,心痛不已。
另一方面,泥鳅苗个儿偏大,送苗上门时没带随车技术员,更谈不上技术辅导。
欧正炫有“遇人不淑”之感,后悔选错了合作伙伴。
吃一堑长一智。
第二次,他选择了四川的一家泥鳅养殖公司,进苗4000余公斤。
这一次,他谈判更有经验了。
虽然单价略高一些,鳅苗单价、每斤尾数、路上损耗责任等,写得清清楚楚。
育苗成功在四川那家育苗公司,欧正炫痴痴呆呆地长时间逗留,得以观察到公司育苗的全过程。
回来后反复试验,从网上查阅资料,欧正炫掌握了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
2013年5月,欧正炫的养殖场,泥鳅人工繁育取得成功,商品泥鳅出塘达1万余公斤,产值40多万元,扳回了部分成本。
说起泥鳅育苗,欧正炫如数家珍。
“根据泥鳅的大小不一,雌鳅每次产卵量数千粒甚至上万粒,但出苗率只有50%左右。
”欧正炫说,雌鳅产卵后,体力消耗大,如果不及时分离,会吃掉部分卵补充能量。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泥鳅繁殖的季节,那段时间,欧正炫用细如发丝的针头,每天为上千尾泥鳅催产,为了减少泥鳅的死亡率,手要稳动作要轻柔,一天忙下来,全身酸痛。
“如果有恒温育苗棚,一年四季都能育苗”。
欧正炫最盼望的,就是早日拥有一个育苗棚。
看四川荣县小伙子是如何靠养泥鳅发家致
富?-养殖新闻
近日,记者在长山镇石笋村4组泥鳅养殖基地看到,养殖基地负责人汤生利正在喂泥鳅,成群的泥鳅纷纷露出水面争相抢食,据汤生利介绍,塘里饲养的是他去年引进的台湾泥鳅。
据了解,因去年该组投入200余万元农业综合项目资金,将小田改成了大田,兴修了便民道,整治了田坎,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
“国家项目支持,减少了基础设施投入,且田块较大,很适合搞泥鳅养殖,我今年4月份以每亩600斤稻谷的流转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了70亩田,成立了鑫利来水产品家庭农场,建立集泥鳅孵化育苗、苗种出售、泥鳅养殖、泥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养殖场。
”汤生利说:“他每年向村民支付5万多元流转费,老百姓有收益,他也能收入30多万元。
”据介绍,台湾泥鳅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病害少、不钻泥的优点,且它们比本地泥鳅脂肪更低,更受市民喜爱。
“目前,我养的泥鳅主要销往自贡、成都、乐山等地市场,目前市场供不应求。
同时我还想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养殖泥鳅,把产量做大,力争能满足市场需求,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汤生利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小泥鳅掀起“致富浪”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 2017年第8期“陈老板,我新建的养殖池准备投泥鳅苜了,急需2万尾…”6月21日上午,四川泸州市纳溪渠坝镇联合村泥鳅养殖大户陈红又接到一笔泥鳅苗订单。
陈红说,眼下泥鳅苗走俏,几乎天天都有客人购买,硬是忙不过来。
2013年,在外打工多年的陈红返乡创业,经过几番考察和思量后,把目标锁定为泥鳅养殖。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试种和培育,陈红从单一成品泥鳅养殖,发展到泥鳅苗繁殖一体化养殖。
今年,陈红预计出售泥鳅苗50万尾,出售成品泥鳅1 5万千克,预计直接经济收入20万元左右。
辞去高薪工作养殖场打工偷师学技陈红曾经跟随同乡到福建一家化工企业打工。
没过几年,他就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公司骨干,收入也从每月几百元增加到近万元,但他还是一心想回到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
“300平方米鳗鱼池,一年可以出栏成品鳗鱼6吨,毛收入54万元,养泥鳅一亩也可以赚两三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到工厂附近的养殖场玩,看到养殖场里的一箱箱活蹦乱跳的鳗鱼和泥鳅时,陈红深感震撼,也被养殖场火爆的销售场面吸引了。
说干就干。
陈红不顾家人反对,辞去原本收入较高而且稳定的工作,前往福建省长乐市一水产养殖场打工,月薪仅2000余元。
陈红白天跟着养殖场师傅从事养殖,工作之余就向养殖场师傅了解泥鳅繁殖、销售等技术。
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阅泥鳅养殖书籍学习。
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了泥鳅及有关水产养殖技术。
“现在市场上野生泥鳅非常少,绝大部分靠人工养殖,泥鳅不但俏销,而且价格也高,每千克卖到40多元…”陈红回到老家渠坝镇,结合自己稻田依山傍河等情况,经过市场调研后,决定建池养殖泥鳅和鳝鱼。
创业初期遇挂调整目标专养小泥鳅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把自家的4亩多稻田改建成水产养殖场,从市场上购买了近500千克本土鳝鱼和150余千克本土泥鳅投放养殖。
由于黄鳝饲养环境和技术要求高,没过几个月,陈红养殖池里的黄鳝大量死亡,当年便赔了3万余元。
小小泥鳅商机无限吉林省永吉县鑫源泥鳅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6月,是由施家村村民李国栋出资140万元建立的,目前合作社成员30人,养殖范围主要在本村和江苏。
今年35岁的李国栋养泥鳅鱼有10多年时间了,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技术能手,他吃了很多苦,为了更好地掌握泥鳅鱼养殖技术,他亲自到江苏连云港学习,掌握了养殖泥鳅鱼的先进技术,并且成立了鑫源泥鳅鱼养殖场,鱼池面积500平米,共有十个小池。
泥鳅鱼养殖的环境也有很多限制,温度要控制在5℃到30℃之间才能使鱼生活在水里。
泥鳅养殖场还解决了村里20人的就业问题。
凭着养泥鳅的手艺,李国栋迅速致富,但是富了的李国栋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成立了这个合作社,目的就是带动自己的同乡共同致富,让左邻右舍过上好日子。
但是共同致富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合作社继续扩大养殖面积,但是在哪扩建成了一大难题,购买的土地不允许挖泥鳅养殖的水塘,李国栋社长希望各级政府能够更多地支持泥鳅养殖事业的发展,他有信心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泥鳅鱼的鱼苗主要来自黑龙江、江苏。
成长期比较短,在北方从6月到10月大概在3个多月时间。
活鱼主要销往连云港,出口韩国,鱼干主要销往延边,现在泥鳅的价格在逐年上涨,市场上供不应求。
泥鳅的营养价值很丰富,100克泥鳅鱼含有36克蛋白质,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铁元素,这也是近年来泥鳅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的原因之一,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泥鳅的养殖利润相当可观,投资10万元,一年就能挣3万元左右。
李社长对合作社充满了信心,他预计在3年之内发展社员200户。
泥鳅鱼养殖的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很大,值得有创业想法的农户加入,希望更多养殖户更踊跃地加入到养殖泥鳅的行列,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早日致富。
【生财有道】90后小伙农村养殖泥鳅创业,年产值超
600万
央视财经频道5月22日《生财有道》节目报道的一个农村养殖创业故事:90后小伙儿回乡养泥鳅年产值竟超600万…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
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
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
千多元的工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斤野生小苗,
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尽管卖的价格达到了每斤四十多元,但整个收入也只有可怜的几千块钱。
这不但让小贺赔了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虽然伤心,但小贺平静下来一想,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技术。
于是,他决定到浙江海洋学院系统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自己。
就这样,小贺破例成为了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进修生。
2013年,学
业完成后,因为有过泥鳅养殖的创业经历,小贺选择了在舟山重新创业。
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小贺和几位同学筹措了20万元,合伙承租了一处20多亩的鱼塘,走上了泥鳅养殖的创业之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很快就养出了几千斤泥鳅。
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泥鳅拿到市场上卖,不但不顺利,反而还备受
冷落。
原来是因为客户对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怀疑态度,使得大量泥鳅积压,根本卖不出去。
为此,他们白天一边搞生产,一边跑市场。
为了能够赢得客户,他们甚至把泥鳅苗免费送给客户去养殖。
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转机。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售后跟踪服务,他们终于赢得了行业的认可。
2014年,他们的育苗量就有5000万尾,产值达到了150多万元。
经过了短短两年的泥鳅养殖再创业,现如今,小贺他们泥鳅兄弟养殖场的生意是蒸蒸日上。
2015年他们将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这几个90后小伙儿,已基本使这一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