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M2M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 格式:docx
- 大小:42.29 KB
- 文档页数:7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⒈引言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背景和目的。
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移动网络、基站、用户终端等。
⒊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包括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
⑴核心网⒊⑴移动交换中心(MSC)⒊⑵移动服务控制器(MSC)⒊⑶位置寻呼寄存器(HLR)⒊⑷用户数据库(UD)⒊⑸信令网关(SGW)⑵无线接入网⒊⑴基站子系统(BSS)⒊⑵基站控制器(BSC)⒊⑶基站(BS)⒊⑷天线系统⒋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解码、信道分配等。
⑴调制解调⒋⑴模拟调制解调⒋⑵数字调制解调⑵信道编码解码⒋⑴前向纠错编码⒋⑵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编码⑶信道分配⒋⑴静态信道分配⒋⑵动态信道分配⒌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口协议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口协议,包括GSM、CDMA、LTE等。
⑴ GSM⒌⑴ GSM无线接口协议⑵ CDMA⒌⑴ CDMA无线接口协议⑶ LTE⒌⑴ LTE无线接口协议⒍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支持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支持,包括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增值业务等。
⑴语音通信⒍⑴呼叫建立与释放⒍⑵语音编码解码⑵数据通信⒍⑴数据传输⒍⑵数据压缩与解压缩⑶增值业务⒍⑴短信服务⒍⑵彩铃服务⒎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附件1: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架构图●附件2: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接口协议表格⒏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交换设备,负责处理呼叫和信令的传递。
●位置寻呼寄存器(HLR):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数据库,负责存储用户信息和转接呼叫。
●基站控制器(BSC):基站子系统中的控制设备,负责管理和控制基站的运行。
●GM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数字移动方式系统标准。
●CDMA:码分多址技术,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分割和重组。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5G系统架构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简单语音通话到如今的高清视频通话、虚拟现实体验,移动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而 5G 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其系统架构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G 系统架构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包括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超低的延迟、海量的设备连接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5G 系统架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优化。
5G 系统架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终端。
核心网是 5G 系统的“大脑”,负责对整个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
与以往的核心网相比,5G 核心网采用了基于服务的架构(SBA),将网络功能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服务模块,通过服务化接口进行通信。
这种架构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快速适应新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
例如,当需要增加新的网络功能时,只需添加相应的服务模块,而无需对整个核心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无线接入网是连接终端和核心网的桥梁,负责将终端的数据传输到核心网,并将核心网的数据下发到终端。
5G 无线接入网采用了全新的技术,如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毫米波通信等。
大规模 MIMO 技术通过在基站端配置大量的天线,实现了空间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毫米波通信则利用了高频段的频谱资源,提供了更宽的带宽,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
此外,5G无线接入网还引入了网络切片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
终端是用户与 5G 网络进行交互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等。
5G 终端不仅需要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还需要具备更强的计算能力和续航能力。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5G 终端采用了先进的芯片技术和节能技术。
在 5G 系统架构中,还有一个关键的技术是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下沉到网络边缘,靠近终端用户,从而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带宽消耗。
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作者:朱湘琳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13期【摘要】介绍了目前移动通信网络的2G和3G融合网络架构、3GPP标准演进过程,以及4G LTE网络架构,分析了LTE语音解决方案,重点论述了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演进方向:统一核心网和统一无线接入网,最后提出了军用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方向:支持多种接入且集成度很高的网络融合设备和MVNO。
【关键词】融合网络架构统一核心网统一无线接入网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3-0047-051 前言移动通信发展已经经历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2G时代,目前正处于第三代移动通信3G应用阶段,第四代移动通信4G正处于规模试验和试商用阶段。
2G中典型的有GSM和CDMA,3G中有WCDMA、TD-SCDMA、CDMA2000以及WiMAX,4G则以LTE为代表。
多种接入制式将长期并存发展,造成了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及设备管理的复杂性。
统一核心网和统一无线接入网的推出,可以在快速建网的同时降低建网成本,并实现设备管理的高效运作。
2 2G和3G融合网络架构目前,移动通信网处于2G和3G共同组网、融合发展阶段。
图1为2G和3G融合网络架构,网络系统架构依次分为用户终端、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和互通网络。
统一核心网能够兼容2G和3G无线接入网。
核心网分为电路域(CS)和分组域(PS),电路域实现语音视频通话和短信业务,分组域实现数据类如网页浏览、上传下载等业务。
电路域网元主要有MSC/VLR和GMSC,分组域主要有SGSN和GGSN,HLR和短信服务器(SMS)为电路域和分组域共用。
2G无线接入网BSS(基站系统)包括BSC(基站控制器)和BTS(基站收发信台),BSC通过A接口与电路域核心网相连,通过Gb接口与分组域核心网相连;3G无线接入网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包括RNC(无线网络控制器)和Node B(基站),RNC 通过Iu-CS接口与电路域核心网相连,通过Iu-PS接口与分组域核心网相连。
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要点探讨摘要:现在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上已经完全离不开手机,因此,运用好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是十分关键的,之前移动网络通信还经历过2G、3G以及目前还在持续的4G阶段,人们对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需求逐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快速性进行提高,未来满足人们更大的需求以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移动通信逐渐推出5G移动通信网络,其特点是更快速、更稳定,并能够有效的增加覆盖网络区域性,使移动信息传输的速度更快。
关键词: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关键技术;要点1 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1.1网络部署场景5G网络在场景部署方面,基本与现有4G网络相同。
在应用中也主要围绕室内和室外模块开展。
5G将以统一的空口技术框架,沿着低频和高频的新空口及4G演进,依托其多样化的技术形式而应用于不同的场景。
根据以往业务发生的流量计特点,室内场所的流量应用是其最集中的部分,占到MBB业务的近八成。
在部署网络时需要考虑到严苛的室内覆盖和容量问题。
例如,针对一些小型的热点区域,可以通过在室外设置微基站,以其作为主要信号源来覆盖5G网络至室内。
至于大型室内建筑,运营商则可以采用DAS系统对建筑物进行室内场景的覆盖。
当然,DAS目前并不完全支持5G主流频段。
当DAS受限时,则可以采用HetNet网络来解决DAS管控难、定位难的问题。
针对室外的场景部署,需要更多地考虑到网络的覆盖问题及数据传输问题,因为这些室外场景区域往往集中在密集的居民小区、建筑高且密集的楼宇、人口流动量大的商业场所等。
所以对于这些室外场景的部署,可通过分布式基站、MIMO天线技术等多样性的方式来实现。
当然,在对于MIMO天线技术、SmallCell的应用中,可以考虑利用蜂窝系统作为实现一定网络部署的辅助技术。
此类覆盖方案可有效保证室外网络的覆盖率及实现5G数据传输速度的最大化。
1.2接入网从目前接入网应用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其一,对现有的接入技术做多网多制式融合;其二,构建网络基站,并以此分配虚拟资源;其三,关于信息边缘的缓存与传递。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D-101-2008中国移动无线机器通信协议——M2M平台与应用系统接口分册W i r e l e s s M a c h i n e-t o-M a c h i n e P r o t o c o lI n t e r f a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M2M S e r v i c eP l a t f o r m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P a r t版本号:1.0.02009-1-21发布2009-1-21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M2M系统概述 (2)4.1. M2M系统结构 (2)4.1.1. M2M系统结构图 (2)4.1.2. 网元功能描述 (2)4.2. M2M应用模式 (3)4.2.1. 管理流-业务流并行模式 (4)4.2.2. 管理流-业务流分离模式 (5)5. WMMP协议概述 (6)6. M2M平台与应用系统接口协议 (8)6.1. 基本协议 (8)6.2. 接口描述 (8)6.3. 消息格式 (8)6.4. 消息安全性 (9)6.4.1. 数据安全 (9)6.4.2. 网络安全 (10)7. M2M平台与应用系统接口描述 (11)7.1. M2M平台提供给应用系统的接口(应用系统->M2M平台) (11)7.1.1. 应用对终端下行消息接口 (11)7.1.2. 应用对M2M平台下行消息接口 (24)7.2. 应用系统提供给M2M平台的接口(M2M平台->M2M应用系统) (35)7.2.1. 终端对应用上行消息接口 (35)7.2.2. M2M平台对应用的上行消息接口 (56)7.3. WMMP协议应用扩展功能 (60)8. 编制历史 (60)附录A 终端序列号的定义 (61)附录B TLV说明 (62)(1) TAG配置参数相关内容 (63)(2) 软件下载升级相关内容: (65)(3) 终端统计相关内容: (66)(4) 终端监控相关内容:注册信息、终端状态、终端告警等。
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作者:高东健靳宏尧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7年第14期一、网络构架1.1 接入网通常来说对于接入网的设计要遵循四个要求。
首先,要将异构多接入技术相互进行融合,通过无线控制器对其进行操控,其中SRC 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求SRC 的接口要合理选取并向后兼容,使RRC 不会影响到相关的空中接口,进而实现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其整体网络效果显著。
其次,在进行集中的基站处理上,要使基站资源虚拟化,保证各个设备能够协调运作,从而使多种无线网络功能在一个平台上发挥作用。
再次,使其存储和分配能力在接入网中体现,通过对用户的分析来推送相关内容[1];最后,对传送的路径进行优化,使数据呈现出扁平化。
1.2 网络部署场景通常在对于网络场景而言,其的部署要区别对待,即室内场景和室外场景要分开进行部署。
一方面,室内场景使用大型的天线进行室内AP 通信,使其达到高速的传输,另一方面,室外场景多采用以大规模的基站为基础,再配备一些小的组成元件,这些小的组成元件被分散在各个角落,通过光纤对其进行连接,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室外覆盖面积[2]。
1.3 核心网核心网主要对客户进行管理、为其提供网络连接,起到的是连接外部网络的承载作用,核心网可以使网络控制器在对网络进行分离的同时把数据传输给相关的网络元件,使各个设备能够协调运作,进而实现由路由决策的功能。
不仅如此核心网利用IT 虚拟化技术,使硬件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组网灵活。
核心网对于动态数据传输的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3]。
二、关键技术1、超密集异构网络。
无线通信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密集异构网络为实现数据的大量传输提供了可能性。
5G 网络将从以往的移动蜂窝数据向密集异构网络转变,密集网络使网络的部署更加的紧密,覆盖面也有很大的增加。
但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对多速率接入网络有很高的条件,对于接口在空中的连接方面要求其具有拓展性,在其运行的过程中还对其相关的环境及运行状态做出相应的预测。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基站组网架构在当今高度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常的通话、短信交流,还是各种丰富多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都离不开稳定、高效的移动通信网络支持。
而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中,基站组网架构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要理解基站组网架构,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基站。
基站就像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驿站”,负责接收和发送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信号。
它将用户的通信请求传递到核心网络,并将核心网络的响应反馈给用户。
基站组网架构主要包括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和飞基站等不同类型的基站组合。
宏基站是我们常见的大型基站,覆盖范围广,通常能达到数千米甚至数十千米。
它的功率较大,能够为较大区域内的用户提供服务。
比如在城市的郊区或者广阔的农村地区,宏基站起着主要的覆盖作用。
微基站则相对较小,覆盖范围一般在几百米到一千米左右。
它们常常被部署在城市的热点区域,如商业街、写字楼密集区等,以补充宏基站的覆盖不足,提供更密集的信号覆盖和更高的容量。
皮基站和飞基站则更加小型化,覆盖范围通常在几十米到一百多米。
皮基站适用于一些中等规模的室内场所,如商场、酒店等;飞基站则主要用于家庭等小型室内环境。
在实际的组网架构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用户密度和业务需求来合理搭配这些基站类型。
比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由于高楼大厦众多,信号传播容易受到阻挡,可能会密集部署微基站、皮基站和飞基站,以确保每个角落都能有良好的信号覆盖。
而在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宏基站则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大范围的覆盖。
基站之间的连接方式也是组网架构中的关键因素。
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
有线连接通常采用光纤,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高的优点,但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在一些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区施工难度较大。
无线连接则相对灵活,比如通过微波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但在传输容量和稳定性方面可能略逊一筹。
在规划基站组网架构时,还需要考虑频率资源的分配。
科普解析5G移动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网、承载网和核心网三部分。
无线接入网负责将终端接入通信网络,对应于终端和基站部分;核心网主要起运营支撑作用,负责处理终端用户的移动管理、会话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等,位于基站和因特网之间;承载网主要负责数据传输,介于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是为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网络连接的基础网络。
无线接入网、承载网和核心网分工协作,共同构成了移动通信的管道。
图1:移动通信网络整体架构无线接入网:BBU拆分,两级架构变三级无线接入网侧,基站作为提供无线覆盖,连接无线终端和核心网的关键设备,是5G网络的核心设备,相比于主要由BBU基带处理单元、RRU射频拉远单元、馈线和天线构成的4G基站,5G基站BBU 功能被重构为CU和DU两个功能实体,RRU与天线合并为AAU实体。
BBU拆分为CU和DU,使得无线接入网网元从4G时代的BBU+RRU两级结构演进到CU+DU+AAU三级结构,相应的无线接入网架构也从包含前传(BBU和RRU之间的网络)和回传(BBU和核心网之间的网络)的两级架构变为5G时代包含前传(DU和RRU/AAU之间的网络)、中传(CU和DU之间的网络)和回传(CU 和核心网之间的网络)的3级架构,DU以星型方式连接多个AAU,CU以星型方式连接多个DU。
图2:4G与5G基站结构变化新的无线接入网架构意味着5G基站将具备多种部署形态,总体看主要有DRAN(分布式部署)和CRAN(集中式部署)两种场景,其中CRAN又细分为CRAN小集中和CRAN大集中两种部署模式。
DRAN是传统模式,CU与DU合一,AAU共站址部署,结构与4G类似,可利旧现有的机房及配套设备,光纤资源需求低,是5G无线接入网在建设初期快速部署时主要采用的部署模式。
CRAN两种模式下,CU和DU均部署在不同站点,AAU按需拉远,需要额外敷设光缆,CU云化部署,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CRAN小集中模式下,DU按需部署在不同机房,CRAN大集中模式下,DU池化部署在同一机房,在5G规模建设阶段,CRAN模式可以大幅减少基站机房数量,节省机房建设/租赁成本,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便于提高跨基站协同效率,将成为5G无线接入的主要部署模式。
《[探究M2M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摘要:随着M2M业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MTC正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移动通信方式,但是传统移动通信网络毕竟是面向人人通信(H2H,Hu-man to human)业务设计的,适应H2H的业务需求,却不能满足M2M业务需求,从对现网架构的影响来说,M2M业务可以分为两类:A类是现有网络不能满足需要网络优化的业务,这类业务需要过载控制功能来避免网络过载,以及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提供差别化的服务;B类是对于现有网络影响较小的业务,这类业务是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MTC业务,而且这些业务和现在的移动网络业务有类似的需求,M2M业务的多样性、差异化,网络的多种接入方式,M2M终端的海量性、差异化,以及M2M业务表现出来的传统电信业务所不具有的各种特点,都对现网架构和网元设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直接后果是现网的核心网元如HLR/PCRF/GGSN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M2M业务所带来的信令、流量冲击和业务控制需求物物通信(M2M,Machine to Machine)是一种涉及一个或多个实体的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数据通信,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随着M2M业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MTC正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移动通信方式,但是传统移动通信网络毕竟是面向人人通信(H2H,Hu-man to human)业务设计的,适应H2H的业务需求,却不能满足M2M业务需求。
具体来说,MTC和传统人人通信的不同之处包括以下方面[1]:(1)基于MTC通信的应用场景比H2H通信的场景丰富很多,而且具有差异性。
根据功能特性划分大致可归纳为位置感知和共享、环境信息感知、远程控制与执行、数据收集发布、视频监控、近场通信等。
这些应用的差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功能上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应用特征以及对网络的需求上的差异化。
(2)数据通信为主,包括小流量数据包、视频流等。
(3)要求MTC通信成本比H2H更低。
由于M2M业务是在H2H业务之后发展起来的,最小化成本是M2M业务生存的重要考虑。
不同的应用因其重要性不同,对通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需要付出的通信等综合成本来考虑进行成本的最小化。
(4)M2M终端数目巨大,需要更灵活和有策略的终端管理。
潜在的海量M2M终端接入通信网络,而且M2M终端无论是从传输特性、QoS要求和移动性,还是从终端的分布密度方面,都与H2H终端有很大不同。
(5)以小数据量传输为主。
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移动通信系统来进行MTC通信,其系统的效率、成本和适用性都无法达到最优。
因此,在考虑M2M业务特征的同时减少对H2H业务的影响,从而设计MTC专用的通信系统,是当前物物通信不断发展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网络架构的设计,需要以网络所承载的具体业务为出发点[2]。
也就是说,M2M网络架构的设计需要充分分析M2M业务特征和需求,结合终端上下行数据量、频度、QoS需求等方面的业务特征,将物联网应用分为如下五类。
其中,对各类应用的部分需求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移动性、群组通信、鉴权以及按计划周期性处理等,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
(1)监控报警类:传感器本地监测数据,当发生不符合预期的数据变化时通过网络通知应用层进行报警。
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低,仅在某些触发条件下发送少量上行数据流量。
尖峰数据传输速率: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确定的传输的数据内容有关。
QoS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以及当前数据所代表的含义有关。
数据安全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可靠传递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持续性:低,仅在发生预置的事件时存在短暂的或者持续时间较短的数据传输。
与人交互性:低,通常由系统根据预置处理方式自动处理。
对连接性的需求:需要监控连接性以防破坏或无效。
终端移动性:因无下行流量需求,所以无移动性需求。
举例:输血车血液环境监测;井盖监控;移动资产跟踪。
(2)数据收集类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上行流量:中,数据量较大,持续的数据上报或者周期性数据上报;下行流量:低,更多的是用于修改上报规则等。
尖峰数据传输速率: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确定的传输的数据内容有关。
QoS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以及当前数据所代表的含义有关。
数据安全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可靠传递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持续性:取决于数据传输间隔和传输方式的选择。
[]与人交互性:低,通常由系统根据预置处理方式自动处理。
对连接性的需求:需要监控连接性以防破坏或无效。
终端移动性:因偶尔有下行数据,所以需要优化的移动性管理。
举例:气象信息监测;火灾现场数据收集;路况信息收集。
(3)信息推送类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上行流量:通常较低,主要用于提供应用所需的过滤或输入条件(如位置信息);下行流量:通常较大,主要用于传递所推送的信息(如广告、视频媒体等),持续的、基于交互等外界条件出发的或者周期性的数据推送。
尖峰数据传输速率:具有明显的尖峰数据特征,在条件触发后下发匹配的信息。
QoS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以及当前数据所代表的含义有关。
数据安全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可靠传递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持续性:通常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与人交互性:高,通常用户会做出反馈,系统根据反馈对推送的信息进行调整。
对连接性的需求:较强,需要维护网络连接以便于进行数据的正确传输。
终端移动性:两极分化。
部分终端有很强的移动性;部分终端则通常不移动。
举例:智能博物馆等。
(4)视频监控类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上行流量:高,主要用于传递所监控的多媒体数据;下行流量:低,主要用于传递控制和调节命令等。
尖峰数据传输速率:无明显的尖峰数据特征,数据传输通常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传输速率。
QoS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安全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可靠传递要求: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要求。
如在正常情况下要求适中,但一旦发生某些预置的事件则需要较高的可靠性传递。
数据持续性:通常具有长时间的持续性。
与人交互性:低,用户偶尔会对视频监控过程进行干预。
对连接性的需求:较强,需要维护网络连接以便于进行数据的正确传输。
终端移动性:两极分化。
部分终端有很强的移动性;部分终端则通常不移动。
举例:家庭安防中的视频监控等。
(5)远程控制执行器类平均数据传输速率上行流量:通常较低,主要用于提供应用所需的过滤或输入条件(如预置事件的发生);下行流量:取决于控制对象和控制命令的复杂程度。
尖峰数据传输速率:通常具有明显的尖峰数据特征。
QoS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安全要求:不同场景间有较大差异,与应用需求有关。
数据可靠传递要求:要求较高,因涉及到控制过程是否能够正常实现。
数据持续性:通常具有长时间的持续性。
与人交互性:高,通常是对人操作指令的具体反映。
对连接性的需求:较强,需要维护网络连接以便于进行数据的正确传输。
终端移动性:两极分化。
部分终端有很强的移动性;部分终端则通常不移动。
举例:工业自动化等。
从对现网架构的影响来说,M2M业务可以分为两类:A类是现有网络不能满足需要网络优化的业务,这类业务需要过载控制功能来避免网络过载,以及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提供差别化的服务;B类是对于现有网络影响较小的业务,这类业务是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MTC业务,而且这些业务和现在的移动网络业务有类似的需求。
从整体来说,M2M业务中大部分是A类业务,以下分析的是A类业务对现网架构的影响[3]。
M2M业务的多样性、差异化,网络的多种接入方式,M2M终端的海量性、差异化,以及M2M业务表现出来的传统电信业务所不具有的各种特点,都对现网架构和网元设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直接后果是现网的核心网元如HLR/PCRF/GGSN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M2M业务所带来的信令、流量冲击和业务控制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由于物联网业务的特殊性,可能会产生瞬时大量的信令,会对无线网络的关键信令控制设备(STP/HLR/PCRF)造成影响而导致全网的瘫痪。
因此,一方面要大规模提高相关信令控制设备的容量或设备的信令处理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差异化、分优先级的接入控制;此外,关键信令控制和处理设备要具备一定的设备过载保护机制以及高容灾、高流控能力,避免关键网元的过载,从而有效提升整网的可靠性。
(2)由于物联网业务的特殊性,其接入方式的多样性,涉及行业及用户和设备的多样性、海量性,因此需要对用户数据管理HLR网元进行相应增强,包括其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除了标准的用户签约信息,还有设备序列号、设备驱动程序信息、位置信息和配额信息等运营商、M2M客户私有字段等;对多种接入类型的支持,可对由不同接入类型(2G/3G/LTE)接入网络的设备进行鉴权;对用户标识和寻址的灵活动态支持,支持一卡多号或一号多卡;支持对终端设备基本状态的查询,能通过网络侧下发终端苏醒请求,发现设备被盗时能够立刻锁死等。
(3)由于物联网业务的特殊性及多样性、群组性,因此有必要对业务进行区分,包括业务分类分级、QoS分级、用户分组、设备分组,从而进行流量管理和业务管理,根据忙闲时、地理位置等各种特性采取不同的接入和传输处理策略等。
此外,在现网PCC架构中叠加物联网策略控制,因其特殊性,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进行策略控制时需先判断是个人用户还是物联网用户,而且物联网数据的瞬时爆发性会影响现网PCC架构,所以有必要设置专用的物联网M2M PCRF。
总之,需要对相关网元进行能力的增强和升级,可以改造现有相关网元,也可以设置M2M的专用网元叠加在现有H2H网络上来解决相应问题。
国际标准组织如ITU、ETSI和3GPP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M2M的网络架构[4]。
根据ITU-T发布的定义,物联网体系架构主要可划分为三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如图1所示,该架构基本达成业界共识,但是其体系架构过于抽象属于概念模型,在转化为技术实现的过程中还需要细化。
在ITU-T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基础上,ETSI提出了一种可看作逻辑模型的M2M应用顶层架构[5]。
如图2所示,ETSI把M2M体系架构划分为M2M设备及网关和M2M网络两个大域。
M2M设备及网关域包括M2M设备、M2M网关和M2M局域网,可以基于现有的各类标准实现;M2M网络域则包括广域网和M2M应用系统。
相较于ITU的概念模型,ETSI的逻辑模型侧重于M2M服务能力层,通过对服务能力和接口的定义来实现屏蔽网络细节的M2M应用、M2M服务能力及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调用,可供在研究平台和网关设备功能及接口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