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地幔柱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93.99 KB
- 文档页数:4
第25卷2009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Uranium GeologyVol.25J ul 1No.42009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要]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
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幔柱;幔枝构造;热点活动理论[文章编号]100020658(2009)0420193209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209217 [回稿日期]2008211214[作者简介]童航寿(1931-),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及黄金学院,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
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况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1965)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 1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而提出。
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 和K omazwa (1994)、Fuka et al (1999)提出地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Carson (1991)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我国学者牛树银等(1996,2002)提出幔枝构造理论体系,李红阳、侯增谦(1998)提出幔柱构造理论,并紧密结合成矿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实践性,有新的发现与创新[1,2]。
2002年,翟裕生院士指出“幔枝构造”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地幔柱与成矿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早在1991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因院士指出“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动理论已成为当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学及至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3]。
文章编号:100922722(2004)0820016204地幔柱研究述评周连成1,白伟明1,2,赵俐红3,陆 凯1(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摘 要:地幔柱与热点既可见于板块内部,也可见于洋中脊和造山带等板块边界,既可见于现代更可见于古代,因而它可能影响到地表各处的成矿作用。
简单介绍了地幔柱特征、类型及其在富钴结壳成矿作用中的地位。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成矿作用中图分类号:P736.14 文献标识码:A1 地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J W Wilson于1963年第1个大胆地提出,海洋岩石圈在一个能产生大量岩浆的较热的固定不动的地幔区域上的水平运动可能形成诸如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猜想,而且根据岛链形状和相应的化石年龄资料,得到了一套用以说明由岛链表现出来的值得注意的迁移形式的机制[1]。
现在看来,他提出的这套机制与板块构造模式是一致的。
他认为,形成火山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岩浆源———热点。
由于岩浆源处于地壳板块之下,而板块在不停地作横向运动,致使已形成的活火山最终离开热点,并且活动停止。
这一过程最终便形成了一个沿着海底扩张方向离开热点的死火山链,因而火山链的年龄也逐渐变老。
这一热点概念的提出基本与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同期。
20世纪70年代初,Wilson(1973)又提出热点是从地幔上升的地幔热柱在地表的反映,它主要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上隆为标志[2]。
1972年Morgan把Wilson的这套模式扩大到了包括太平洋其他走向的岛链,认为海山物质的部分熔融需要大量岩石,并提出熔融点收稿日期:2004204213作者简介:周连成(1975—),男,研究实习员,从事海洋地球物探研究工作。
既提供了母岩物质,也提供了热。
他提出热点火山活动所需的岩浆物质来自地球深部,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分裂、释放热能,从重力高处的火山底下上升出来的,明确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3]。
地幔柱构造理论 地幔柱研究发展及地质意义唐赟菁 17820092200827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幔柱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整理,对于地幔柱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在给予其在地质研究上的意义。
并延伸到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全球构造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地幔柱构造体系,为地球发展提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解释。
【引言】——课程感想作为班里仅有几个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地球系统的知识并不是很熟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对于地球的发展史没有任何兴趣。
选这门课的初衷,除了天时地利等多方面因素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个我极不熟悉的领域,但却会在我即将面临的各种出国考试中频繁相遇。
我曾经踏遍过全球各地,领略过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风景,我一直欣赏建筑与艺术,因为那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记录,是宗教信仰萌生之地。
但是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从老师您自身的出海经历、您所讲授的知识到纪录片,让我不经感慨,即使当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甚至生物还没有脱离海洋走上陆地,我们脚下的每一片泥土都已经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我一直相信地球、生物是循环发展的,现在历史中所见证的辉煌,在曾经的地质时代中也许也同样出现过,只是我们还没有发掘。
这门课的学习确实给了我不少的帮助,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有多次做到和老师您上课讲到的知识有关的内容,Wagner的板块漂移学说、地震形成的理论、全球变暖等等,当然也包括了本文的选题。
起初我仅了解到夏威夷火山岛链现象的存在,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让我有了想一探究竟的想法。
在搜索了众多资料和文献后发现,这不仅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这背后蕴藏着的是一个完整的板块构造体系,是一个能为地球众多神奇之处做出解释的完整理论。
从一个小点却激发出了整个体系的建设,正如佛教所言,一花一叶一世界,以点到面的过程,这不仅仅只是地质学者探索地球发展的轨迹,更是为人处事之道, 这也是我这一学期没有缺席一次课所真正领悟的东西。
目录1.地幔柱构造理论的研究历史发展 12.地幔柱基本特征 1 2.1地幔柱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 22.2地幔柱全球分布 33.地幔柱研究的地质意义 4 3.1大陆溢流玄武岩成因 4 3.2太古宙科马提岩成因 5 3.3地磁极性变化 5 3.4生物群体绝灭原因 63.5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64.地幔柱构造理论——全球构造 6 4.1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 6 4.2地幔柱构造体系 81.地幔柱构造理论的研究历史发展1963年, 加拿大地质学家Wilson首次注意到太平洋夏威夷一海皇火山岛链玄武岩喷出年龄变化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之间对应关系。
地幔柱形态,源区及构造理论研究综述
李东卓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对地幔柱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包括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以及地震层析成像的一些结果。
针对目前对地幔柱源区的争论,提炼出五种代表性的观点。
同时,对地幔柱的大地构造作用以及地幔柱构造理论及其与其他理论的联系作了阐述。
【总页数】11页(P8-18)
【作者】李东卓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浅谈地幔柱构造理论 [J], 南国卫;刘奎
2.地幔柱构造理论研究若干问题及研究进展 [J], 赵国春;吴福元
3.地幔柱构造的沉积及环境响应——以峨眉地幔柱为例 [J], 杨巍;张廷山;刘治成;黄浩;闵华军;杨扬
4.峨眉地幔柱轴部的榴辉岩-地幔岩源区:主元素、痕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证据 [J], 侯增谦;卢记仁;林盛中
5.桂西地区龙川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地幔源区低程度熔融的产物 [J], 丁姗姗; 刘磊; 刘希军; 王葆华; 李政林; 胡荣国; 潘罗忠; 戴昱; 廖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地震、火山和地幔柱的比较研究Seisman0 引言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产生和改变地球运动的力及其各种过程的专门学科。
通过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地球动力学已经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等相当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
正如赵文津院士(2007)所说,中国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从李四光开始的。
李四光创造性地提出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壳内作用力变化的见解,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地质构造的动力成因,对大陆地壳的构造形迹进行了很好的力学解释。
李四光晚年曾试图将自己的理论引申到大洋领域,他的后来者也做了很多继承和发展,但似乎终未能如愿。
地震和火山的观测与研究,以及地幔柱的探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作者也曾经做过一些探讨(Seisman等.2000)。
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图沿着李四光的理论路线做一些系统的研究,从地震、火山与地幔柱的比较研究开始,接着是地震与火山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地震构造特征的研究,中国地震时、空特征的研究,地震预测,等等,但愿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1 资料的选取本文共采用了5套不同来源的目录,包括:中国地震局的中国强震目录、全球强震目录,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网站的全球地震目录,网站和Wikipedia百科全书的全球火山目录,和网站的全球地幔柱目录。
本文在讨论地震活动时混合采用了3套地震目录,其中ANSS全球地震目录提供的是混合震级,但对大尺度地震时、空分布的研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2 全球地震活动震源深度特征的研究全球地震活动的深度分布如图1所示。
对比图1a、b可见,全球地震活动在300km上下的深度上存在明显的间断,因而很容易将深度在300km以下的地震划为深源地震。
全球的深源地震活动只分布在南美洲西部的濒太平洋地区、日本海至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以及汤加至爪哇岛一线。
震中的分布条带有两种格局,前两个地区均呈直线型分布,后两个地区则呈弧线状沿岛弧展布,但总体是沿岛弧、岛链和太平洋的洋岸分布的。
第25卷2009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Uranium GeologyVol.25J ul 1No.42009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要]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
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幔柱;幔枝构造;热点活动理论[文章编号]100020658(2009)0420193209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209217 [回稿日期]2008211214[作者简介]童航寿(1931-),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及黄金学院,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
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况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1965)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 1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而提出。
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 和K omazwa (1994)、Fuka et al (1999)提出地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Carson (1991)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我国学者牛树银等(1996,2002)提出幔枝构造理论体系,李红阳、侯增谦(1998)提出幔柱构造理论,并紧密结合成矿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实践性,有新的发现与创新[1,2]。
2002年,翟裕生院士指出“幔枝构造”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地幔柱与成矿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早在1991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因院士指出“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动理论已成为当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学及至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3]。
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及其成矿响应童航寿;田建吉【摘要】地幔柱及其成矿系统研究是当前地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发表了大量论著.但对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成矿系统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作了简要论述:1)地幔柱研究历史的回顾;2)地幔柱类型划分与成矿场;3)常规地幔柱判别标志;4)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的厘定;5)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成矿效应;6)华南亚地幔柱与成矿;7)环太平洋极性超级地幔柱的动力学讨论.笔者认为,中-新生代濒太平洋洲际性成矿域及其成矿大爆发,导源于太平洋超级地幔柱对成矿的响应.【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极性超级地幔柱;成矿场;成矿效应;动力学【作者】童航寿;田建吉【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地幔柱思想导源于威尔逊的热点假说(Wilson,1963)。
上世纪70年代初,摩根(Morgan,1971)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进一步发展为地幔柱理念,认为威尔逊所指的固定热地幔源区实际上是一个产于地幔底部边界附近的热幔柱(Mantle plume,亦有译作地柱、热点、地幔羽、地幔热流柱等);迪佛依(Deffeye,1972)认为地幔柱是下地幔上涌形成的;埃迪逊(Anderson,1975)认为地幔柱与其说是热柱,不如说它是一种化学柱,其化学成分与周围地幔物质有显著差异,起源于地幔底部的D层,从外地核处聚集了大量放射性元素;诺帕(Loper)和史塔塞(Stace,1983)认为,核幔边界的D层是地幔柱的源区;90年代初期,傅容珊(1993)强调核幔边界的D层是地幔柱(热点)的动力源;丸山德茂(Maruyama)和柯马兹瓦(Komazwa,1994)提出地幔柱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拉帕(Laper,1997)则提出幔柱脉冲的新概念,强调热扩散作用;卡姆勃尔(Cambell,1998)根据地幔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绘制了核幔边界地幔源区的演化示意图,将核幔边界地幔柱源区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时间上分别为:4.0 Ga、3.5 Ga、2.7 Ga、0.2 Ga;杨学祥(1998)强调核幔界面两侧的差异速度旋转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并和放射性热共同导致D层的高温低黏度特征。
地幔柱的成矿作用及其识别标志张乔摘要:自1972地幔柱概念提出,到九十年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全球构造新概念的发展,地幔柱的研究不断深入,已逐渐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个新的大地构造学说,它不仅圆满地解释了大陆内部和大洋内部巨大火成岩区的成因,在解释陆壳和洋壳垂向运动、地磁极性反转、生物灭绝、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周期上升、太古宙科马提岩成因等诸多方面也获得成功。
地幔柱活动是大陆垂向增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还可能导致岩石圈大规模的隆升、伸展,甚至大陆裂解,因而能导致大量矿床的形成,地幔柱还有非常重要的岩浆矿床成矿效应,大量连续供给的岩浆参与成矿使得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成为可能。
地幔柱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带性与地幔柱的时空间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就地幔柱的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成矿机制、识别标志作简要讨论。
关键词:地幔柱成矿机制识别标志一地幔柱的提出Wilson在1963年研究夏威夷群岛的成因时提出地幔热点假说[1,4], J.摩根于1972年研究太平洋火山岛链时,提出地幔柱概念,时值70~80年代是板块构造的全盛时期,对地幔柱的关注很少[4],最近几十年来对其研究逐渐深入,地幔柱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得到了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众多证据的支持,并成为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缘领域之一[6]。
二地幔柱的概念及特征地幔柱是产生于核幔边界或上下地幔边界的炽热上升的圆筒状物质流。
地慢柱的产生要求地慢中存在一个高温低粘度的热边界层,其温度要高出周围地慢物质的温度300一400℃,粘度要低于周围地慢几个数量级。
地震波研究表明,地慢中只有两个位置具有符合这样条件的热边界层:一个是670km处的上一下地慢之间的不连续面(ULMB);另一个是2900km处的核一慢之间的不连续面(CMB)附近的D’’层[3]。
对其来源地质界一直存在争议,就其两个来源各自提出合理的证据[3]。
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地慢柱的形成肯定与下地慢底部的D’’层有关。
地幔柱假说与峨眉山地幔柱研究进展胡元邦;李峥;童馗;彭成名;苏柯又【期刊名称】《四川有色金属》【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地幔柱假说的真实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地幔柱假说的提出与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幔柱问题进行假设、量化,通过模拟的方法验证了地幔柱假说的可行性,采用深部探测的方法对地幔柱模型不断地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是我国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幔柱,通过峨眉山玄武岩的研究间接地阐明地幔柱与各类地质作用的关系,结合地球物理方法与地质学、地球化学方法,进一步地研究地幔柱问题,也是探明深部矿产资源的新途径.【总页数】4页(P5-8)【作者】胡元邦;李峥;童馗;彭成名;苏柯又【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相关文献】1.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的接触关系:对峨眉山地幔柱动力学模型的指示意义[J], 李宏博;朱江2.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 [J], 徐义刚;何斌;黄小龙;罗震宇;朱丹;马金龙;邵辉3.地幔柱成矿系统: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J], 胡瑞忠;陶琰;钟宏;黄智龙;张正伟4.桂西地区龙川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地幔源区低程度熔融的产物 [J], 丁姗姗; 刘磊; 刘希军; 王葆华; 李政林; 胡荣国; 潘罗忠; 戴昱; 廖帅5.滇东北昭通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钕-锶-铅同位素特征——峨眉山地幔柱源区性质与Rodinia超大陆事件的耦合关系 [J], 王晓峰;熊波;戚戎辉;刘军平;关学卿;吴嘉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学科发展十年进展·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Vol.32No.1,Jan.,2013收稿日期:2012-05-03收到,07-12改回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11CB8089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21063);中国科学院海外创新团队项目第一作者简介:徐义刚(1966-),男,研究员,研究方向:岩石地球化学.E-mail:yigangxu@gig.ac.cn.我国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研究进展与展望徐义刚,何 斌,罗震宇,刘海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摘 要:本文简要阐明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法,然后对新世纪以来我国中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早二叠纪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通过不同学科的地质观察与地幔柱理论预测的对比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隆升,高温原始岩浆,极短的岩浆作用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类型岩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均支持地幔柱模型。
为了解释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动力学模型。
最后对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峨眉山;塔里木中图分类号:P58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13)01-0025-15Study on Mantle Plume and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in China:An Overview and PerspectivesXU Yi-Gang,HE Bin,LUO Zhen-Yu,LIU Hai-QuanStateKeyLaboratoryofIsotopeGeochemistry,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This review paper starts with outlining some key research topic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Large IgneousProvinces(LIP)and mantle plumes.It is followed by 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achievements and debates in the latePermian Emeishan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early Permian Tarim traps in SW Chi-na.Data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observation against prediction of the plume hypothesis.Itis shown that 7out of 9most convincing arguments in support of mantle plumes are met in the Emeishan LIP.Inparticular,sedimentologic data show unequivocal evidence for a lithospheric doming event prior to the Emeishanvolcanism.These observations,the presence of high temperature magmas,emplacement of immense volume ofmagmas over a short time span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basalt geochemistry,are all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ofplume modeling,thus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mantle plume hypothesis.In the Tarim case,a two-stage dynamic model is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geochemical trend displayed by Tarim basalts.Finallysome perspectives are made for the future studies in this field.Key words:Permi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mantle plume;progress;perspective;Emeishan;Tarim 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LIPs)是指规模巨大(覆盖面积通常超过106 km2)、岩性主要为镁铁质喷出岩和侵入岩[1]。
Nature:地球物理学家正在全球搜集地幔柱证据
王君兰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2013年12月9日,Nature发表题为“火山之下”(Underthevolcano)的文章,指出研究人员常利用地震波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不同界面间的地震波波速标定地球内部的温度差和密度差,采用地震图像来观测地幔柱的局部特征。
为了证实地幔柱的存在,科学家们通常会选取多个火山点,如夏威夷、留尼旺、大西洋南部的达库尼亚群岛等进行论证。
【总页数】1页(P5)
【作者】王君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滇东南富宁地区基性侵入岩与峨眉山地幔柱存在成因关系吗?——来自1∶5万洞波幅和皈朝幅地质填图的证据 [J], 江文;向忠金;夏文静;夏磊;张
慧;PHAMVanTho;闫全人;卫巍
2.峨眉地幔柱轴部的榴辉岩-地幔岩源区:主元素、痕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证据 [J], 侯增谦;卢记仁;林盛中
3.Nature:地幔柱诱发最早板块运动 [J], 刘文浩
4.Nature:地幔柱导致大陆裂解 [J], 赵纪东;王艳茹
5.滇中甸中地区中二叠世晚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特征及其与峨眉地幔柱关系——来自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J], 刘军平;王晓峰;王小虎;杨爱平;宋冬虎;田素梅;夏彩香;张坤;杨仕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