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中药材的初加工
- 格式:ppt
- 大小:9.21 MB
- 文档页数:26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药材初加工是指将采摘获得的中药材进行一系列处理,使其适合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
下面是关于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的详细描述:1. 晾晒:中药材采摘后,可以用晾晒的方法将其在阳光下晾晒。
晾晒可以除去中药材中的一部分水分,增加材料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杀灭一些微生物。
2. 曝晒:对于一些湿气较重的中药材,可以选择曝晒的方法,将其摊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晾晒。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除去中药材中的湿气,减少霉变的可能性。
3. 摇晾:对于一些叶片较多、不适合晾晒的中药材,可以用摇晾的方法进行初步加工。
将中药材均匀地分散在通风的地方,用手或其他工具轻轻摇晾,以达到除湿的目的。
4. 烘干:中药材的初加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烘干。
可以将中药材放入烘干机或烘箱中进行烘干,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提高保存期限。
5. 炒制:对于一些需要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材,可以选择炒制的方法。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均匀地炒热,以改变中药材的物化性质,提高其药效。
6. 切片:对于一些根茎类的中药材,可以选择切片的方法进行初加工。
将中药材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或片状,以便更好地使用和储存。
8. 清洗:在中药材初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以去除杂质和表面的污物。
可以用清水或特定溶液洗净中药材,然后用清水冲洗掉残留的溶液。
9. 拣选:在初加工过程中,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拣选,去除不合格的杂质和坏的部分。
可以用手或特定工具对中药材进行拣选,确保材料的质量。
10. 烘焙:一些中药材需要进行烘焙处理,提高其药效和保存性。
将中药材放入烘焙炉中,进行温度和湿度控制,使其达到理想的烘焙效果。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药材是指用中草药制备的药材,通常需要经过初加工才能达到适用的状态。
中药材的初加工主要是为了保护药材品质,降低药材含水量,并且提高药材的储存、运输和加工利用性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1.曝晒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将采摘回来的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直接晒干。
如曝晒白术、黄麻、倭贝母、菖蒲、益智、费菜等。
曝晒药材要注意防止暴晒导致色泽变深或过度干燥导致质量下降。
2.水煮块法:将鲜药材加水煮沸后,放入浸泡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切片晒干。
如金银花、红花、菊花、黄芩、苦参、川芎等。
水煮块法适用于水分大、易块聚的鲜药材。
3.水泡法:将鲜药材清洗干净后,放入大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切片晒干。
如玄参、石决明、知母、苦杏仁等。
水泡法适用于水分大但不易块聚的鲜药材。
4.蒸煮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蒸煮一段时间,最后晾凉晒干。
如枸杞子、茯苓、灵芝、龙眼肉等。
蒸煮法可以保持药材的色泽和香气,并且能够破坏部分药物活性。
5.沸煮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再用文火煮沸一段时间,最后晒干。
如母菊花、白芍、炒白术、鸡内金等。
沸煮法适用于药材的油脂、蛋白质等有效成分的初步提取。
6.温箱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放入温箱中烘烤一段时间,最后晒干。
如天冬、甘草、肉桂等。
温箱法适用于不能直接曝晒的药材,可以保持药材的色泽和有效成分。
7.蒸馏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加水煮沸后,蒸馏出药材的有效成分,然后再进行干燥。
如葛根、决明子、郁金等。
蒸馏法可以提取药材中易挥发的有效成分。
总之,不同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材,目的是为了保护药材品质,降低药材含水量,并且提高药材的储存、运输和加工利用性能。
在进行初加工时,需要根据药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掌握好加工的时间和温度,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中草药常用加工方法采收后的中药材,除少数种类如鲜石斛、鲜芦根等供新鲜应用外,大多数药材必须在产地经过初步加工使其干燥,否则容易造成发酵败坏,如叶类会变黄,根类会使肉色变深,芳香性药材会散失香气,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甚至造成损失。
一、中草药产地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草药种类繁多,其处理程序主要有:洗涤→清理和选择→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发汗→干燥。
因药材品种要求和产地习惯不同,以上程序不是每种中药材都需要,但一般以下几种方法最为普遍:修整首先除去杂草、泥沙,然后经过修整,除去非入药部分,方能入药。
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有的需要刮去外皮,如白芍、黄芩;有的应削去粗皮,如黄柏;有的要除去芦头、须根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如牛膝、青木香、丹参、白芷、前胡、射干、虎杖等;有的要剥去木心,如丹皮。
蒸、煮、烫某些含淀粉、糖类或黏液质较多的药材不易干燥,有的药材同时含有使自身某些成分分解和转化的酶,只有经加热处理,使酶失去活力,才能保持药材不变质。
也有某些药材需要通过蒸煮方法加工才能保证药效,如黄精、百合、天麻、白芨、宣木瓜、马齿苋等。
再如百部、天冬、薤白等水分较多的药材,采收后可放入沸水中烫泡片刻,这样不但容易干燥,且易于剥皮,又能增加药材的透明度。
蒸煮或浸烫药材时应注意掌握火候、水温和加工时间,以刚熟透为度,蒸烫过度会使药材软烂,有损质量。
此外,桑螵蛸、五倍子等药材,蒸煮后杀死内部虫卵及蚜虫,才能保持药性。
切制药材应在鲜时加工切片。
一些根茎类药材如丹参、白芷、前胡、牛膝、射干、虎杖、商陆、葛根、土茯苓、玄参等,应趁鲜切成片、块或段,再行干燥;果实大而不易干透的果实类药材,如宣木瓜、佛手等,应先切开后再干燥;一些树皮类药材如杜仲、厚朴、肉桂等,也应采后趁鲜切成块或片,或卷成筒,再行干燥。
经过这样的趁鲜切制,不但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药材功效。
干燥干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水分,抑制酶的活动,防止有效成分分解,便于长期贮存备用。
中药材初加工工艺流程一、采集中药材的采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步骤,它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采集时要遵循“采集适时、采收适度”的原则,即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生长周期和药用部位,选择适当的采收时间。
同时,采收时要保证药材的完整性和新鲜度,避免过度采摘或损坏。
二、清洗清洗是中药材初加工的第二步,主要是为了去除药材表面的污垢、泥沙和其他杂质。
清洗时要避免用水浸泡,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中药材,如根茎类药材,需要进行刮皮、去须等处理。
三、干燥干燥是中药材初加工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药材发霉、腐烂,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干燥的方法有多种,如晾干、阴干、晒干等。
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干燥方法,以保证其质量。
同时,干燥时要避免高温、高湿和阳光直射,以免影响药效。
四、分类分类是根据药材的品种、大小、形状、颜色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和包装。
分类时要遵循“分类明确、标准统一”的原则,确保药材的分类准确无误。
五、加工加工是对药材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如切片、切段、打粉等。
加工时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用途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同时,加工时要避免过度处理和损坏,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六、包装包装是为了保护药材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包装时要选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方式,如纸袋、塑料袋、木箱等。
同时,要确保包装的密封性和防潮性,以防止药材受潮、发霉和损坏。
七、储存储存是保证药材质量和药效的重要环节。
储存时要选择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同时,要定期检查药材的储存情况,及时处理发霉、腐烂等情况,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八、质检质检是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而进行的检验和检测。
质检时要对药材的性状、成分含量等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同时,质检时要对药材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确保其无毒无害。
中药材的初加工一、种子类药材的加工。
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
有些药材要去种皮或果皮,如薏苡、决明子等。
有些要击碎果核,取出种仁供药用,如杏仁、酸枣仁等。
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贞子等。
二、花类药材的加工。
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
如红花、芫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
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杭白菊等。
三、果实类药材的加工。
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
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宣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栝楼、陈皮、山茱萸等,应先除瓤、核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
四、皮类药材的加工。
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
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板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等内皮层变成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五、全草和叶类药材的加工。
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尤其是含芳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藿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至全干,避免散失,如紫苏、薄荷、断血流等。
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质叶类,如马齿苋、垂盆草等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六、根及地下茎类药材的加工。
这类药材采收后,一般须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
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睡、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即成,如白芷、丹参、牛膝、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薤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成片晒干或烘烤;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葛根等应趁鲜切片,再进行干燥;对于干燥后难以去皮的药材,如丹皮、桔梗、半夏、芍药等应趁鲜刮去栓皮;对那些含淀粉、浆汁足的药材,如天麻、地黄、玉竹、黄精、何首乌等应趁鲜蒸制,然后切片晒干。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1.初加工:
(1)干燥:将新鲜中药材晾晒、晒干或蒸熟后晾晒,去除多余水分,防止霉变。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太阳晒干、阴干、空气流通干燥、烘箱干燥
和蒸风干燥等。
(2)炮制:对于一些具有毒性、刺激性或辛热性的中药材,需要进
行炮制处理,以去除或减少其不良性状。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清洗、炒炙、
炒灰、制炭、蒸熟、腌渍等。
炮制可以提高药材的稳定性和耐储存性。
2.深加工:
(1)研粉:将干燥后的中药材用研钵或研磨机研磨成粉末状。
研粉
有利于药材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率,方便制剂的配制和服用。
(2)提取:采用水、醇、醚、油等溶剂,对中药材进行浸泡、煮沸、研磨等方法,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
提取可以增加药效、提高药物利
用率,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水提、醇提、挥发油提等。
(3)炒制:将中药材加热,使其发生化学变化,改善性质或增强疗效。
常见的炒制方法有炒制、焙制、炒煮炒炙等。
(4)制剂加工:将药材加工成片剂、丸剂、散剂、糖浆、注射剂、
软膏等各种中药制剂,以便于服用和储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药材的加工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有效成分: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和破坏。
2.防止污染:加工过程中要保证材料卫生,避免杂质和有害物质的污染。
3.控制加工温度和时间:加工过程中应控制好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避免药性的丧失或改变。
4.加工工艺不同: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加工方法,根据植物性状和药理特性进行加工。
5.预防虫害:干燥后的药材容易受到虫害,应采取防虫措施。
加工贮藏一、挑选、洗刷将采收的中草药除去杂质部分,如三七、牛膝去芦头、须根;牡丹根去木心;白芍刮皮;香附、骨碎补、金樱子去毛或刺;三棱削皮等。
一般根和根茎类药材均可用水洗刷,少数如北细辛、生地变质,不可水洗。
二、切全草类、叶类、花类、较小的根及根茎类,果实及种子类药材,经过挑选或洗刷后,即可干燥;有些果实或果皮如木瓜、青皮、北山楂、枳壳等,需经纵切或横切成2片~5片再干燥;有些较粗大的根、根茎,或干后坚硬的茎藤药材,如土茯苓、萝芙木、大黄、白蔹、商陆、葛根、黄药子、鸡血藤等,往往趁鲜切片或切块,以利干燥和加工炮制。
三、蒸、煮、烫、熏有些富含浆汁、淀粉或糖分的药材,如北沙参、白芨、白部、天门冬、黄精、玉竹等,需经蒸、烫,以利干燥;有些花类药如菊花、旋复花需经蒸过,才不散瓣;八角茴香经过烫或蒸后,色泽鲜明;桑螵蛸、五味子经蒸煮后能杀死虫卵;有的烫熟起滋润作用,如黄精、玉竹等。
南方各省清明节前后雨水特别多,是金银花的采收期,其花蕾含水量大,需用硫磺熏透后再进行干燥,以防药材变质显黑褐色,有效成分减少。
四、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避免药材发霉、虫蛀及有效成分的分解。
干燥的原则是:干得快,干得透,而干燥的温度又不致破坏药材所含有的有效成分,能保持原有色泽。
1.晒干这是一种最经济、简便的方法,但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此法还适用于含挥发油类的药材,如白芍、红花等。
2.烘干可在通风良好的烘房或焙炕上进行,温度通常宜控制在50℃~60℃。
这个范围的温度对一般药材的成分没有多大的破坏作用。
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类药材,可用70℃~90℃干燥。
薄荷、芥子等应在20℃~30℃干燥。
3.阴干将药材放置或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适用于含挥发性成份的花类、叶类及全草类药材,如薄荷、玫瑰、桉叶、荆芥等。
友农中草药初加工技术农民文摘年第期。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药材的初加工是中药材生产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新鲜的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中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以便于后续的储存、运输和销售。
中药材的初加工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一、晾晒法晾晒法是最常见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之一,主要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晾晒至半干或全干的状态,以便于储存和运输。
晾晒法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中药材,如菊花、枸杞、当归、川芎、白术等。
晾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天气和场地,避免雨淋和日光直射,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蒸煮法蒸煮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蒸锅或蒸柜中,用水蒸气加热,使其变得软烂,易于加工和储存。
蒸煮法适用于一些肉质、果实类中药材,如大枣、枸杞、当归头等。
蒸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过熟或过生,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口感。
三、腌制法腌制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盐、糖、酱油、醋等腌制剂中,进行浸泡、腌制和调味,使其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口感。
腌制法适用于一些根茎类、叶菜类中药材,如生姜、莲藕、紫苏叶等。
腌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腌制剂和配方,以及控制盐分和时间,以保证中药材的口感和健康。
四、烘干法烘干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在烤箱或烘干机中进行烘干,使其水分含量降至一定水平,易于储存和运输。
烘干法适用于一些芳香类、花类中药材,如玫瑰花、金银花等。
烘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温度,以及控制时间,避免过度烘干或烘干不足,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
五、压榨法压榨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压榨机中,通过压力将其中水分和油脂等物质挤出,使其易于储存和运输。
压榨法适用于一些油脂类、果实类中药材,如杏仁、桃仁等。
压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技术,以及控制压力和时间,避免过度压榨或压榨不足,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
六、泡制法泡制法是将新鲜的中药材放入药酒或醋等液体中,进行浸泡和调味,使其具有特殊的风味和药效。
泡制法适用于一些果实类、根茎类中药材,如乌梅、桔梗等。
药材的初步加工采收的中药材,除少数供鲜用之生姜、鲜石斛、鲜芦根、鲜荷叶等外,绝大部分均需在产地经过拣洗、切碎、蒸煮烫、干燥等简单加工,才能符合药用要求,保证药材质量,便于贮存调运。
1、拣、洗将采收之药材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如泥沙杂质、芦头、毛、刺等。
2、切一些较大的根、根茎或果实类,往往趁鲜时切片、块,利于干燥和炮制。
3、蒸、煮、烫一些富含浆汁、淀粉、或糖质多的药材,一般方法处理不易于干燥,须经蒸煮烫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有的易于剥皮去心,有的不易散瓣,有的能杀死虫卵或可使一些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4、干燥药材干燥是及时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及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保证药材的质量。
干燥的方法分晒干、烘干或阴干三类,理想的方法是要求干得快、干得透,干燥的温度以不致破坏药材的成分,并能保证原有的色泽为宜。
现简述各类药材初步加工法如下:1、根与根茎类洗净泥土,去掉毛须而后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
如沙参、桔梗采后需刮去外皮晒干,使颜色洁白;苦参、地榆、乌药挖起后洗净,去残茎毛须,切薄片、晒干。
为使一些根与根茎类药材易于干燥,在晒前先在沸水中稍煮浸片刻,如百部;有的于沸水中浸煮2-5分钟,可使质地明润无白心,如太子参;有先蒸煮后再干者,如姜黄、莪术、白芨。
2、皮类药材一般在采收后,修成一定大小,晒干即可。
少数药材如黄柏、丹皮采收后立即削去栓皮而后晒干;含挥发油之皮类药材宜阴干,如肉桂;厚朴须经热焖过程后再晒干。
3、叶类和全草一般在干燥前,先行扎把,使成一定重量及大小而后干燥,含挥发油较多者,采收后往往放在通风处阴干,如薄荷。
4、花类药材花类药材加工时须注意有效成分、色泽鲜艳、花朵的完整性,采取直接晒干或烘干,一般以烘干为宜,晒干者易受阳光作用,使花之色泽变淡;也有先蒸而后晒干或烘干者,如菊花。
5、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个别药材须烘烤、烟薰,如乌梅;或采收后切成一定大小,再行干燥,如木瓜、山楂、枳壳等。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2016-12-01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1、概念中药材加工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的目的和加工的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中药材产地加工为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又称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2、目的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3. 产地初加工的方法一、根及地下茎类药材一分级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商业二净制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采收后,去除药材中混杂的泥沙、非药用部位、劣质药用部位的处理方法;净制的目的是纯净药材,保证饮片质量,便于下一步中药材炮制加工;方法如下:1水洗药用部分采收后,用水洗净掺杂的泥沙、污物,除去芦头和须根;芳香性药材中再通过搓、撞除去;2刮皮药材采收后,对于干后难以去皮的根茎,应趁鲜及时刮去外皮,然后晒干,如3切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4烫水中烫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延胡索等;5蒸6熏对于一些粉质程度较高而需久存保色的药材,为了保护产品的色泽,在干燥磺熏蒸,可在室内、熏硫柜或大缸等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国家现已禁止硫磺熏制六成千时,须堆积几天,使其“发汗”即“回潮”,促使内部深层水分向体表转移,以利干燥经多次反复堆晒,才能完全干透;二、皮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按规格趁鲜修切成一定大小的块或片,然后直接晒干;但有些药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状、双卷筒状,最后晒干或烘干;三、全草及叶类药材全草和叶类药材含挥发油成分较多,采集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在未四、花类药材花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可放置通风处摊开阴干或置阳光下直接晒干,也可在低温条件下迅速烘干;但应保持颜色鲜艳,花朵完整,并注意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五、果实与种子类药材4. 中药材的干燥中药材采收回来以后,在初步加工时均要及时进行干燥;干燥目的是除去药材中所含的水分,减少体积,便于运输和贮藏;干燥时要根据中药材种类,有效成分的性质,药材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进行干燥;常用的方法有日晒、阴干和烘干三种;1晒干法可将药材薄摊在水泥板或石灰晒场上晒干,也有把药材摊开放在席子上置阳光下曝晒,如有条件搭架子,把席子放在架上则干燥得更快;晚上将药材堆起或盖好,防雨、露和防风刮走;经多次摊晒至干燥为止;日晒法适用于不要求保持一定2、阴干法阴干的方法,通常是将药材放在通风的室内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利用空的药材;3、烘干法此法是利用火炕或放在烘房架子上烘烤,使药材干燥,尤适用于阴湿多雨的季节;烘烤芳香药材和含挥发油的果实、种子等药材,温度要低一些,一般不超过40℃;有些药材,如生地等,则用炕或焙的方法处理;以上干燥方法,对于不同的中草药可灵活选用,但必须注意干燥温度,只有适宜的干燥温度才能使有效成分不受影响,而又能达到干燥的目的;特别是采用烘干法,一定要严格掌握与控制好温度;一般用50~60℃干燥,可抑制植物体内酶的作用,而避免苷与生物碱成分的分解;除特殊干燥外,一般为了防止花和全草类药材因水分引起的发酵、腐烂、变色或成分因加热而变化较多的,干燥应用40℃以下低温处理为好,其中以20~30℃为宜;根及地下茎类药材以30~65℃为宜;浆果类以70~90℃为宜;植物体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不同,干燥的适温也异,含挥发油类者,宜25~30℃,含苷与生物碱类,宜50~60℃;含维生素类,宜70~90℃;。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又称初加工。
适宜的初加工可保持药效,降低一些药材的毒性,防止药材霉烂变质,便于贮运。
将药材先进行清选,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漂洗等,然后去除非药用部位,再进行干燥处理。
一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进行揉搓,如山药、党参、麦冬、玉竹等。
有些药材在干燥之前需进行蒸、煮、烫处理,如天麻、地黄、山药、何首乌、黄精等。
多数根和根茎类及皮类药材在半干燥时应停止干燥,密闭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向外蒸发时遇堆外低温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称为"发汗",如玄参、丹参、板蓝根、大黄、黄芪、薄荷、厚朴、杜仲等。
药材的干燥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加温干燥。
自然干燥法分为晒干、阴干、晾干。
晒干为常用方法,但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
人工加温干燥法可分为炕干、烘干、红外干燥等。
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多汁果实类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
干燥的药材断面色泽一致,相互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
叶、花、全草类药材用手折易碎断,叶、花手搓易成粉末。
不同种类中药材初加工技术中药材的初加工是中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
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在初加工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以便保留并发挥其药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材初加工技术,帮助读者了解中药材初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 防己类中药材的初加工技术防己类中药材包括淡竹叶、女贞子等,其初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清洗将防己类中药材放入清水中,轻轻搅拌并反复漂洗,去除杂质和泥沙。
1.2 曝晒将清洗干净的防己类中药材晾晒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直至完全干透。
1.3 去杂用手或筛子等工具将晾晒好的防己类中药材进行筛分,去除杂质和不符合标准的部分。
1.4 炒制将筛分好的防己类中药材放入炒锅中,用中小火轻轻炒制,以保持其形态和色泽。
1.5 包装炒制完成的防己类中药材放凉后,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包装,以便储存和使用。
2. 解毒类中药材的初加工技术解毒类中药材包括金银花、连翘等,其初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汆烫将解毒类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3分钟,以去除一部分毒性。
2.2 水煮将汆烫的解毒类中药材倒入冷水中,再次煮沸,以进一步去除毒性,直至材料变软。
2.3 曝晒将水煮后的解毒类中药材晾晒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直至完全干透。
2.4 去杂用手或筛子等工具将晾晒好的解毒类中药材进行筛分,去除杂质和不符合标准的部分。
2.5 包装筛分好的解毒类中药材放凉后,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包装,以便储存和使用。
3. 补益类中药材的初加工技术补益类中药材包括人参、黄芪等,其初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清洗将补益类中药材放入清水中,轻轻搅拌并反复漂洗,去除杂质和泥沙。
3.2 曝晒将清洗干净的补益类中药材晾晒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直至完全干透。
3.3 切片或切段将晾晒好的补益类中药材切成薄片或小段,以便于煎煮和入药。
3.4 包装切片或切段后的补益类中药材放凉后,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包装,以便储存和使用。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区一、几种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方法中药材采收后,一般都是鲜品,其内部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临床中的疗效及药农的经济效益。
因此,除少数品种鲜用外,大部分药材需要在产地进行初步加工,以保证药材的质量,便于分级、包装、储藏和运输。
由于不同品种的药材其商品规格和临床用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几种中药材初加工方法介绍如下:1.丹参将运往晾晒场地的丹参,去净泥沙,挑出杂质、异物及非药用部分,弃去腐烂丹参,瘤肿丹参、虫蚀丹参根条,风干、晒干或烘干。
然后分级,用清洁卫生的聚丙烯编织袋或麻袋包装,在通风干燥处储存。
2.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根据播种时间一年可收割2次,春播收获期在8月中下旬,秋播收获期在11月上中旬。
在果实成熟时,齐地面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和泥土,晒干,包装即可。
3.紫苏紫苏药材多含挥发油成分较多,除部分叶子鲜用外,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
在未完全干透前要绑扎成小捆,然后再晾至全干,以免一次性全干燥后再捆扎易碎。
4.黄蜀葵秋季挖根,去掉泥土、晒干。
夏秋季采收叶和花,秋季收种子,晒干。
蒴果成熟后能微微开裂,但种子不易散落,可分批逐个采收。
5.板蓝根(1)板蓝根的初加工:将挖取的板蓝根去净泥土、芦头、茎叶,摊放在芦席上晒至七八成干(晒的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然后扎成小捆,晒至全干,打包或装袋储藏。
(2)大青叶的初加工:将大青叶运回晒场后,阴干或晒干。
6.薄荷割去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和泥土,阴干或晒干,提取薄荷油或作药材使用。
7.泰半夏采挖后,趁鲜刮去外皮,至表面洁白,晒干,分级,包装。
8.元胡采收后先分大小,置箩筐中擦去外皮,洗净,沥干后转入沸水中煮至内心黄色,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潮及虫蛀。
二、加工区布局、设施和设备1.晒场选择一定面积的平坦、通风、向阳的地面,水泥硬化后作晒场,用于中药材的晾晒和养护。
并配备一定的架子设施,有必要的话在晒场上搭建遮雨棚,以防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