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语境制约下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一词多译现象——以《哈姆雷特》为例韩晓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一词多译现象在翻译中普遍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语境的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词义进行选择以适应语境,从而做到与原作貌合神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之作,戏剧中的用词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研究在语境制约下汉译英的一词多译现象。
关键词:语境制约;《哈姆雷特》;一词多译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48-01一、概述翻译并不是译者简单的对原文本进行字词对应,英译汉过程中常有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译法,这就是一词多译现象。
语境则要求译者在上下文的制约下根据原文本选择最贴切的译入语,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忽略上下文语境的影响。
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本进行理解然后再表达,应做到译本产生的效果和原文本读者感受相同。
《哈姆雷特》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他的语言艺术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次重复出现speak,question和case等词,但是在不同的情节和语境下翻译为不同的词义。
二、语境与一词多译“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欲知其类,必先知其上下文为何尔。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46:309)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并且,他将语境分类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同一个词,不同的语境之下,会有不同的意思。
译者若想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从目的语中找到和原语言相匹配的词语和表达。
一词多译,顾名思义,一个词语可以翻译为多种词义。
词义是词语,短语和语句的含义,使人们能够匹配客观事物的印象。
《哈姆莱特》中的独白语言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独白语言。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2.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3. “O, that this too too solid flesh would melt”(啊,但愿这结实的肉体融化了)
4. “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O, cursed spite,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5.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y!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这些独白语言表达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挣扎、愤怒和思考,是这部作品的经典之处。
1。
《哈姆雷特》的语体风格及其戏剧效果莎士比亚通过巧妙机智的戏剧构思及其娴熟多变的语体风格,为人们留下了众多名垂千古的杰作。
在谈到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一剧的魅力时,亚顿版莎士比亚专集前主编哈罗德?詹金斯先生曾经说:“作为世上最富有魅力和争议的作品,剧中几乎没有哪一行对白未曾吸引人们的关注并为此发表过一两篇文章。
”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几位主要人物在剧中先后被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语体风格,其中包括:无韵诗、韵文、散文、双关语、偶韵体、即兴创作的打油诗及歌谣等。
而每一种文体又有各种各样的风格。
难怪我国著名英语专家王佐良先生将《哈姆雷特》称为“一个诗文体裁的展览厅”。
另外,我国著名莎剧专家杨周翰先生也曾说过:“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比他同时代的人伟大,正是因为他在他那个时代的作家中思想和感受是属于最深刻的一流,而在艺术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这也包括他对语言的创造性的运用。
我们研究莎士比亚最好能直接进入对象,这对正确理解他的思想和他所要传递的信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国内外对《哈姆雷特》剧中语言艺术的研究,大都给予了阐释性的概述,但论及其多变的语体风格及戏剧效果的却不多见。
笔者不揣浅陋,根据近年来对该剧的研读,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语体及其相应的戏剧效果予以探析,希望能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该剧有所裨益。
一、诗体《哈姆雷特》剧中的戏文大都为不押韵的诗体形式――无韵诗或自由诗。
尽管行与行之间没有韵脚,但每行诗句都有固定的音节与音步数量,即十个轻重相间的音节和五个音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律鲜明。
一般只有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在比较庄严正式的场合,谈论高雅严肃的主题,或是表达强烈的悲喜情感时才会使用。
这种无韵诗体首先由英国戏剧家兼诗人克里斯托弗?马洛创新,由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的诗人及剧作家一起发展,并成功地使英国诗歌与英国戏剧结合起来。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在使用这种诗体方面则显得更为得心应手、自然灵活。
双关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应用——以《哈姆雷特》为例双关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以字词的多义性或者同音性为基础,利用双关手法,可以极大的丰富语句的含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之中,都用到了双关的手法。
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语境和含义等,合理的对其中出现的双关语进行翻译。
据统计,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包含了90多个双关语,是研究双关翻译的绝佳案例。
本文,我们即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一、文学作品中双关的应用双关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
对文学作品而言,应用双关手法,首先可以显著的增强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通过合理应用双关语,可以使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洋溢含蓄隽永的气息,发人深省,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其次,应用双关手法,还可以烘托气氛,勾勒人物形象,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于是,在双关手法的作用下,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具体来讲,双关可以分为语义和语音双关两种。
其中,语义双关是指词语因为具有多义性,因此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形成双关。
而语音双关也被称为谐音双关,即利用语音上的巧合,达到同音异义的效果,使语句含有多种含义。
在“双关语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便含有90多个双关语,为我们研究双关的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接下来,我们即以不同学者对《哈姆雷特》中相关双关语的具体翻译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双关的具体翻译策略。
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双关的翻译策略(一)直接翻译法。
在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双关语进行翻译的时候,直接翻译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翻译策略。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工都是在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
但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所以,翻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变动,而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各不相同的文化特色。
《哈姆雷特》两个译本相异性归因【摘要】《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之一,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出现了几十种汉语译本,其中以朱生豪先生与卞之琳先生的译本最为突出。
通过素体诗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莎剧《哈姆雷特》朱生豪译本和卞之琳译本进行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存在明显差异。
翻译诗学、译者的翻译思想、读者的审美期待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素体诗双关语《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之一。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出现了几十种汉语译本。
其中散文译本居多,诗体译本只占少数。
散文译本中以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最为突出:而卞之琳先生的译本则是现有诗体译本中的佼佼者。
两个译本都是译者呕心沥血之作,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素体诗和双关语这两个莎士比亚的典型的语言特征上,文章对其相异性进行归因,阐述它们不同的效果。
一、素体诗翻译的不同素体诗,英语格律诗的一种。
每行用五个长短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每首行数不拘,不压韵。
这种轻重相间的五音步符合英语的节奏,适合舞台演出,一方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保留了诗歌的优雅和节奏。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中,莎士比亚对素体诗韵律的把握已相当成熟。
素体诗的运用更加体现文雅、教养、高贵,也更加注重礼仪形式,反映了剧中人物的阶级地位、所受教育、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人物风格。
朱生豪把原来的素体诗形式全部翻译成了散文,完全失去了原文的诗体形式。
我们很难从他的译文语言形式上感受到哈姆雷特的贵族品质和高雅。
但他的语言却如原文一样华丽。
在卞之琳的译本中,译文语言形式与原文语言形式相似,每一行诗基本上包括五个“顿”。
但有时候,他的语言不如朱的译文华丽。
二、双关语翻译的不同莎翁有“双关语大师”的美誉。
他的双关语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不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达到冷嘲热讽,奚落挖苦的效果,对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根据Shakespeare。
237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学 术 论 坛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语言大师,他的创作中运用了百余种修辞手法,其中双关语的运用更是神来之笔。
《哈姆莱特》中共有90多处使用了双关语[1],从而使得这部巨作妙趣横生。
双关语翻译的恰当与否对《哈姆莱特》剧本的翻译有巨大影响。
1 国内外对双关语翻译的研究双关语,即英语中的“pun”,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牛津高级英语词典》给Pun的定义:“humorous use of words which sound the same or of two meanings of the word”(双关谐语,即用同音异义或一词二义以为诙谐之用)。
艾迪生认为“双关语在翻译过程中会遗失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译文中无法被恰当地传达出来。
”[2]致力于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并卓有成就的翻译家梁实秋就曾承认“双关语往往会给译者带来巨大的困扰,因为它们通常是不可译的。
”比利时学者Dirk Delabastita潜心研究双关语多年.并不赞成这种传统观念。
他认为。
双关语是一种篇章现象,其产生既依赖于作为抽象系统的语言所具有的潜在歧义与丰富联想,又依赖于有意为之的篇章环境(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译者面临双关语有多种翻译方法可供选择:(1)双关语译为双关语。
(2)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
(3)双关语译为有关修辞手段。
(4)双关语译为零。
(5)照搬原文双关语。
(6)非双关语译为双关语。
(7)零译为双关语。
(8)编辑手段。
2 《哈姆莱特》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我国很多翻译家都曾翻译过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而朱生豪和卞之琳就是莎剧翻译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本文选取他们的译本,比较《哈姆莱特》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
2.1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利用两个语音相同或相近词构成双重意义。
莎士比亚在剧中多次用到这一种双关,比如哈姆莱特和国王的一段对话中:King 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on—/Hamlet A little m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Hamlet 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n the sun./国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莫不相干的路人。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作者:张若晨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1期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
语义翻译强调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倾向于以源语言为中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交际翻译则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服从目的语文化,力求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
作为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之一,《哈姆雷特》深具文学价值。
本文选取了《哈姆雷特》的两个中译本,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大师的翻译进行比较,以展示这一经典名著的风采,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及其译文的特色。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美,情节丰富,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在中国,迄今为止已有数十种《哈姆雷特》汉译本,其中,公认质量较佳、成就较高的有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种译本。
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语义翻译忠实于原作者意图,尊重原文词句,注重原文形式。
而交际翻译强调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重视信息的传递,力求译文流畅易懂。
本文以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选取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汉译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基本概念语义翻译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语义的前提下,同时在目的语句法结构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文,表达原著的思想意义。
交际翻译则是指译者应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接近于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的反应(Newmark, P;2001)。
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语义翻译以原文作者为中心,服从于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原文的文体风格,强调全面地表达出原文含义。
《哈姆雷特》语言陌生化研究——以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的话语为例莎士比亚堪称是出色的语言天才,他的戏剧作品数量丰富,戏剧语言尤其出彩,极具艺术感染力。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之作,丰富的词汇使用量,大胆的创新组合,语言的精巧设计使得人物栩栩如生。
文学一方面是由语言汇集而成的艺术,另一方面语言又当属文学的首要要素。
优秀的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优秀的文学语言。
《哈姆雷特》的经典不仅在于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情节,更是离不开作品中处处精心设计的陌生化语言。
“陌生化”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他们认为“陌生化”是文本文学性的重要表现,即把作品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象,关注的是文本本身,作品文学性只能在纯粹的文本世界中找,而文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陌生化”,陌生化理论由此被推出。
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强调文本自身的价值,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之后不少学者基于陌生化理论,探讨了不同戏剧、文学等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如:谢江南提出戏剧《高加索灰阑记》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部作品注重追求陌生化效果,是运用陌生化手法的典范。
闫红梅、苏擘着眼于马洛戏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重点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该戏剧中的陌生化手法:一是角色地位之间的反差;二是戏剧角色的理性辩白与低劣作为之间的反差;三是在叙述和独白中向观众的直接发问。
在此基础上提出马洛戏剧与布莱希特式戏剧中的手法类似,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营造了陌生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王湘云、郑九梅以语言陌生化为视角,从《威尼斯商人》中最精彩的第四幕语言入手,论证了语言陌生化的积极作用,即,推进剧情、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等。
邓颖玲则以小说《诺斯托罗莫》为研究文本,从三个方面解读了小说中的陌生化处理方式,包括小说语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小说的故事内容情节。
还有的学者将陌生化理论引入文学翻译,如严苡丹、王羽西[7]121-125以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为语料,发现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可以通过陌生化翻译策略得以最大限度的再现。
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评朱生豪译《哈姆雷特》翻译《哈姆雷特》,对于任何译者,都是一种真正的考验。
在迄今已有的众多《哈姆雷特》汉译中,朱生豪的译本出类拔萃,深受众多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彼得·纽马克是当今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他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是他对翻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其翻译理论与朱生豪的翻译观颇有相通之处。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两者的定义与朱生豪“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和“自拟为读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相呼应。
朱生豪的翻译思想是他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正是在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他的翻译成功地体现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高度结合。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要求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因此,本文将第一次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词、台词、独白、节奏、修辞等方面,通过与其他译本的对比,探讨朱译《哈姆雷特》的成功之处,也简略指出其译本的一些不足。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译文对比分析对于《哈姆雷特》To be,or not to be这段独白的翻译,现已有不少版本,这篇文章将挑选其中经典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在评析各个译本的得失后,将给出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译本,以供大家品评和分析。
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独白的前后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翻好这段节选,《哈姆雷特》这部剧作讲述的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去的原因,哈姆雷特一开始还在怀疑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他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让戏团上演杀兄娶嫂的剧目,克劳蒂斯在看了此剧目之后,以为自己的阴谋败露,独自去忏悔,哈姆雷特看到此景象,证实了父亲鬼魂所说的话,于是决定为父亲报仇。
同时,国王也开始怀疑哈姆雷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哈姆雷特识破。
哈姆雷特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偷听他与他母亲说话的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
国王派哈姆雷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是阴谋,中途折回丹麦。
这时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爱人杀死,疯癫投水自尽。
国王乘机挑拨博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雷特。
在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在听到父亲鬼魂的话后,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替父亲报仇,如果复仇吧,要克服很多的困难,有可能杀不了叔父,反而被其所杀。
自己是要逃避,选择自杀呢,还是奋起反抗,为父亲报仇,种种思想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反复地较量,使其内心特别痛苦,对自己到底是生还是死,哈姆雷特反复地权衡着,反复地思考着,因而有了这段独白。
本文将采取一个句群一个句群的分析方法,对这篇文分成七个小句群,然后将这些句群逐一列表呈现,以便读者阅读和比较。
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与腐朽。
在这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凸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冷嘲热讽的幽默感以及深邃的思考能力。
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之一是其高度的智慧和理性。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思维敏捷,善于分析和推理。
在剧中,他经常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在第三幕第一场的“生存还是毁灭”著名独白中,哈姆雷特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比喻等,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死亡的本质。
他的语言非常精确,表达了他对人性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还包括他的冷嘲热讽和讽刺意味。
他是一个善于讽刺和嘲笑他人的人,尤其是对那些虚伪和腐朽的人。
在剧中,他对他的继父克劳狄斯王对他母亲的不忠以及对他父亲的死的真相的掩盖感到愤怒和失望。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哈姆雷特常常使用尖刻的语言来讽刺和嘲笑那些虚伪和不诚实的人。
例如,在第三幕第二场的“玩演戏”的场景中,哈姆雷特设下了一个陷阱来揭露克劳狄斯王的罪行,他使用剧中人物的对白来模仿克劳狄斯王的行为,以此来讽刺和嘲笑他。
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还包括他的矛盾和复杂的情感。
他经历了许多悲剧性的事件,如父亲的死、母亲的再婚和他爱的女人的背叛,这些事件对他的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语言常常充满了矛盾和复杂的情感,既有愤怒和悲痛,又有爱和怜悯。
例如,在第二幕第二场的“千般思绪”著名独白中,哈姆雷特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痛苦和绝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奥菲利娅的爱和对她的怀念之情。
他的语言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矛盾,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还包括他的诗意和文学性。
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戏剧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性。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角色,也具备了这种特点。
他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文学性,使用了许多华丽的修辞手法和隐喻,使他的言辞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摘要】本文主要对《哈姆雷特》著名独白的两种翻译形式,即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哈姆雷特》这一著名独白的内容,形式和思想含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和卞之琳的诗体翻译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各自特点。
最后指出两个译本有着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的读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关键词】《哈姆雷特》散文体翻译诗体翻译一.《哈姆雷特》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Must give us paus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来的伟大史诗。
以上选段出现在《哈姆雷特》一剧的第三幕第一场,甚称是流芳百世,世人为之倾倒的独白。
哈姆雷特在这段独白中,思考并探讨人生。
这段独白实际上是莎士比亚对生与死,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反映出哈姆雷特内心那种特有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
这段独白运用排比短句勾勒了世间的风刀霜剑,效果强烈,容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其结构是素体无韵诗(blankverse),特点是每行十个音节,分为五个音步(five feet),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属于抑扬格(iamb),行与行之间不押韵,但素体无韵诗又不同于自由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
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我国白话文的形式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散文体翻译,一种是诗体翻译。
二.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ywjszxk@莎士比亚是英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
戏剧艺术通过人物对话推进剧情、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所以戏剧家也是语言大师。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还有两首叙事长诗和154首诗,在他的戏剧中,语言的运用独具匠心,既有诗一般的语言,也有小人物的民间俚语,这些语言不仅切合人物身份,还带来了或深沉或诙谐的戏剧效果。
在他最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人物语言具有独具匠心的表达效果。
一、《哈姆莱特》的语言特色《哈姆莱特》这部悲剧涉及人物众多,语言多姿多彩。
剧中有国王、王后、王子、大臣等上层人物,还有哨兵、戏班演员等下层人物,因此,剧中语言有高雅的,也有低俗幽默的。
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想为父报仇,但他面对的对手既是他的叔叔,又是母亲的后夫,这使他处在进退两难之间,既想报仇,又投鼠忌器,因而内心一直处在矛盾之中。
他对初恋情人奥菲利亚满怀深情,但同时又恨她的父亲是叔叔克劳迪亚的走狗,当无辜的奥菲利亚因为他的过失而死,他的良心受到极大的谴责。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变化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他的语言时而悲愤,时而充满哲理与思考。
哈姆莱特的对立面克劳迪亚,是一个外表和善、内心凶残的人。
他杀兄霸嫂,将哈姆莱特视为眼中钉,但碍于王后的面子,他表面上一直没有表露出来,却在暗地里借刀杀人,因此他的语言具有两面性。
霍拉旭和雷欧提斯都是与哈姆莱特一样的热血青年,其中霍拉旭稳重、值得信赖,雷欧提斯却是一介莽夫。
雷欧提斯是奥菲利亚的哥哥,他的父亲被哈姆莱特误杀,妹妹因此发疯而死,于是对哈姆莱特心生仇恨,最后成为克劳迪亚的杀人工具,到死才明白这一切的真相。
另一些小人物心智单纯,说话无所顾忌,像王宫的哨兵、戏班演员,他们的语言轻松幽默,无拘无束。
所有人物的性格和身份都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显现了莎士比亚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哈姆莱特》的语言运用1.哈姆莱特的诗化语言主人公哈姆莱特的语言以独白为主,大量的独白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活动。
摘要: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树立了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在莎翁剧作中,《哈姆雷特》是学界最受关注的作品。
本文以《哈》剧为文本,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从玩弄语言游戏、语意不确定性、文本不确定性等方面来进行解析,揭示剧中蕴含的后现代主义元素,让读者感受到其多元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氛围。
关键词:《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作者简介:臧嫦艳(1979.9-),女,籍贯:山东金乡;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任教,职务或职称:副教授。
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3最近几百年里,围绕《哈姆雷特》开展的研究活动并没有终结,反而日益增多。
今天,对《哈姆雷特》研究的帷幕还远远没有落下。
如何才能让作品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中获得新生呢?如今,后现代主义几乎渗透到了世界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对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诸多领域有重大影响,以至于如果对它缺乏了解,我们便根本无法谈论英美文学。
后现代主义调整并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尤其是对文学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1](特里?伊格尔顿,2000:1)。
如同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关系一样,后现代主义也被认为是与现代主义的决裂,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让读者在真实与虚构之间陷入困惑[2]。
后现代主义文学“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了不确定的平面”[3](陈世丹,2005:32)。
在《哈姆雷特》中,我们有时无法清晰地分辨出现实世界和文本内容的界限在哪里,在反复的阅读中,文本的意义不断被扩散、被颠覆;通过prince hamlet、claudius、gertrude、polonius、laertes、horatio、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的死亡,主体不断消亡与零散化,塑造出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使人乍一看,觉得人生都是在不断碎裂的过程当中;而雅俗共用的语言消除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剧中的叙述视角不断变换,不同的叙述声音在文本交织出现,让读者感受到其多元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氛围。
从《哈姆雷特》修辞的汉译看译本中的交互文化莎士比亚戏剧是英国早期现代文学的宝库。
莎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莎翁对各种修辞的熟练运用。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杰作,《哈姆雷特》中修辞格的使用是一大亮点,也是这部作品吸引读者和观众的重要原因。
本文讨论的修辞格包括隐喻、双关、反复等。
通过分析译者对这几种修辞格的处理,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莎剧翻译思想、精神和风格。
当代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前景之一是,从文化视角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汉译进行研究,并以此阐释、印证乃至修正有关理论。
阐释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
该理论聚焦于语言和意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以莎剧《哈姆雷特》汉译中的主要辞格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的方法挖掘不同时期莎剧翻译者的译文背后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活动所受制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发现交互文化意识是辞格翻译的基础,原语辞格意象的保留与省略受到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与译者本身的交互文化意识有关。
此外,文中对比分析了田汉、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孙大雨的译本,解析各家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交互文化意识,试图找出各家翻译的特点,并总结出以下几点翻译策略:保留原语文化意象、转换原语文化意象、舍弃原语文化意象等三种翻译方法。
本研究为莎剧作品汉译本的翻译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翻译的内部因素即语言本身同外部因素即文化环境结合了起来。
同时以修辞语言为代表,
通过实例分析,试图找出翻译语言所体现出的交互文化,希望能为今后莎剧汉译的修辞和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作者:赵怡薇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4期[摘要]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不同语言之间的变异,并能够通过科学的变异获得良好的文学效果,否则容易降低其文学价值,也会增加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探讨莎剧《哈姆雷特》的变异语言,分析其艺术效果,结合文学文体学的指导功能,指出语言变异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哈姆雷特语言变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80-02任何剧本都是用语言来筑成的,如果离开语言,那么剧本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在剧本中,作者往往利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来烘托主人公的心境变化,来衬托剧本中各类环境的周转与变幻。
剧本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即便是玄幻的、复古的剧本,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依托。
但剧本毕竟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体现,作者在剧本中运用的语言,往往为了烘托人物而故意将其变异,这直接导致很多剧本中的语言对于受众来说是陌生的,是难以普遍理解的,更是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语言存在一定差距的。
这种语言变异,可以形象生活地反映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剧本的这种变异化的现象,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莎士比亚的那本著名的小说读本《哈姆雷特》。
一、语言变异与翻译在剧本中,针对不同人物的语言,为了凸显人物身上的性格特征,作者往往会别出心裁地对这些特定人物的语言进行一定的变异处理,使读者在观看或浏览的时候,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特殊性,使读者感受自身与这种语言的差距,进而实现凸显人物特色的目的。
在莎士比亚的剧目《哈姆雷特》中,这种语言的变异运用十分普遍,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特色。
(一)语言变异的重要价值在剧本中,语言变异的运用十分普遍。
为什么作者愿意针对剧本进行一定的语言变异呢?首先应该从理解语言变异的角度入手。
所谓的语言变异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一种不常见的,或者不符合语言使用习惯的语言来进行演绎。
在剧本中,这种变异化的语言往往能够起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出其不意的效果可能是视觉上的,也可能是听觉上的。
通过变异,能够迅速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并能够给读者一种新奇独特的感觉,从而提升剧本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同时,在剧本中,通过变异,还能帮助作者塑造一种独树一帜的感觉。
从这方面而言,在剧本中针对语言进行变异,其文体功能往往要适应语篇的特殊要求,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
鉴于在剧本中,语言变异具有非常鲜明的价值和特点,因此在当前剧本运用中,很多新生代的作者往往都在模仿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剧本进行一定的语言变异。
不过,随着人们追求和审美的不断提升,这种语言变异也在不断发展。
在语言变异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在追求其语言变异的适应性、适用性、创新性和审美性。
(二)语言变异对翻译的意义以莎士比亚剧《哈姆雷特》为例,在针对这些外来剧本的翻译中,既要遵循一定的文学贴近性,同时也应该追求语言变异的特点,以确保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既能够提升一定的传播效果,让受众感受到剧本的贴近性,同时还能够保障剧本的翻译功能,避免在语言变异的处理中,难以真正地维持原色,丧失语言变异的美学价值。
对于诸如《哈姆雷特》等外来剧本而言,作者之所以进行语言变异,运用一些陌生的语言来探索语言变异,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对语言变异进行一定的处理之后,能更有效地维持语言变异的特色和价值,以综合性地提升剧本的文学价值。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遵循其语言变异的特色,尽可能保留其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当前很多《哈姆雷特》的翻译读本中,由于翻译人员对语言变异的把握不准确,对语言变异的特点理解不深入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来剧本的文学价值。
因此,在《哈姆雷特》等外来剧本的翻译中,应该根据语言变异的特点,结合语言变异的处理,科学有效地进行语言变异的处理,综合性地提升剧本的文学性。
二、《哈》剧的文本分析在《哈姆雷特》的翻译过程中,首先应该针对《哈》剧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文本分析,理解语言变异的分类,并结合文本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变异。
通过科学的分类能够提升语言变异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学剧本的文学价值,避免在《哈》剧的翻译过程中,丧失了莎士比亚赋予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在当前的语言变异的分类中,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本文将根据现阶段比较统一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莎士比亚剧本《哈姆雷特》的语言变异形式可分为语法变异、语音变异、语域变异等。
(一)语法变异任何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法基础上的。
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首先学习语法。
鉴于此,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语法变异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变异从理解上来看,主要是指在文本的分析中,巧妙地借助一些语法上的变化来实现语法的陌生化,进而提升语法变异的特点,在提升文学价值的同时,有效地丰富语言的层次性,丰富人物的性格。
在我们运用语言进行正常表达的过程中,语法结构是顺序次的,是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的。
但针对语法的变异,往往是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在语法的次序上、表达上、结构上采取别样的风格,来凸显语言变异。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很多语法变异的地方,通过这种词序倒置,来凸显语句的意义。
如“OPHE LIA O!What a noble mind is hereo’erthrown:The courtier’s,soldier’s,scholar’s,eye,tongue,sword”,在这个语句中,莎士比亚巧妙地借助了语法的倒置,从表面上来看,是语法运用上的错误,但通过这种语法变异,能够有效地体现莎士比亚的风格,能够凸显这个语段的重要意义,使读者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这个语段形成强烈的印象。
落实到剧本中,这种语法变异又有着独特的文学性,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是使用正常的语法次序。
通过这种倒置的语法次序能够真实反映当下情境中话语者的心情。
在剧本中,这句话是奥菲里阿说的,莎翁巧妙地将其语法打乱,恰好表达了当时情境中奥菲里阿的紧张情绪,表达了他结结巴巴、胡言乱语的特征。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结合文中人物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翻译,尊重其语法变异,势必影响读者理解。
(二)语音变异在很多剧本中,语法变异是一种比较广泛的语言变异行为。
除此之外,语音变异也是比较常见的。
在语音变异中,双关语就是一种显著的语音变异行为。
在《哈》剧中,莎翁曾多次使用了语音变异,尤其是语音变异中比较显著的双关语。
这种双关语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莎翁的独特性,也能够体现莎剧的独特风格,更能凸显剧中角色的显著特征。
因此,从这方面而言,在剧本翻译的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根据语音变异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翻译。
在运用语音变异的过程中,一种双关语往往是意义对立的两个词,通过这种双关语的运用,能够鲜明直接地表达语音的对立性,从而鲜明地表达两种对立的意义,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在莎剧中,“kin”和“kind”本身就是一种双关语,莎翁将这两个词语运用在同一个人身上,更加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多翻译人员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剧本中的语音变异,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双关语都带有很强烈的地域特色,如果未能很好地理解外来语言背后的文化地域性和文化特色,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很难及时注意到语音变异。
不少翻译人员采用直译的方式来进行剧本翻译,显然忽略了剧本中的语音变异行为,这直接导致不少翻译读本与原剧本形成了较大的误差,丧失了作者原本赋予给人物的特点和特色。
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应该结合外来语言的语法表达、语音表达,同时还应该充分结合作者所在年代的语言表达,同时更应该充分结合作者创作期间的生活阅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语音变异,真正提升翻译的精准性,避免语言失真。
(三)语域变异在剧本的语言变异种中,语域变异也是比较普通的语言变异方法。
通过语域变异,能够鲜明地表达人物前后不同的心境。
在莎剧中,所谓的语域变异是指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当然这两种语言可以在风格上呈现不同的特色,也可以在表达上采用不同的韵律。
如在《哈》剧中,主人公在没有假装疯掉之前,一般在表达上比较注重韵律,而在其装疯卖傻后,哈姆雷特时而运用韵律性很强的语言,时而运用口语化的表达,甚至在一些话语中,就夹揉着这两种语言的变幻。
因此,在剧本语言变异中,语域变异的处理,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当下的心境,能够精准地传达主人公的情绪、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语域变化,在语域变化的区域,要着重注意主人公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文学性,才能真正提升剧本的文学价值。
三、语言变异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优秀外来剧本的翻译中,应该充分尊重语言变异,有效地把握文本信息。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作者的生活阅历及所在区域的语言习惯,不能仅仅根据口语表达来进行直接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特别留意剧本中变异的地方,同时结合一些语言翻译的技巧,来真正提升翻译的精确性,确保翻译剧本的文学价值。
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不同语言的语言变异,规范化地进行翻译。
四、总结在诸如莎剧《哈姆雷特》的翻译中,应该注重其语言变异行为,从语法变异、语音变异、语域变异等方面来精准地进行翻译,以有效地提升其文学价值,避免丧失剧本的原来意义。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求翻译人员对变异区域时刻留心,提升翻译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1]谢谦.文学文体学与诗体戏剧中的“语言变异”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3).[2]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刘源.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J].大众文艺:理论,2009(01).[4]容蕾蕾,王冬兰.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J].语文建设,2015(15).[5]廖传丽.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莎剧《哈姆雷特》中同义词的汉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2.责任编辑:杨柳。